專家說:病人腸梗阻了,該怎麼辦?

腸梗阻是指部分或全部的腸內容物不能正常流動並順利通過腸道,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症之一。90%的腸梗阻發生於小腸,特別是最狹窄的迴腸部,而結腸梗阻最常發生於乙狀結腸。腸梗阻病情多變,發展迅速,常可危及病人生命;據統計,美國小腸梗阻的死亡率為10%,結腸梗阻死亡率為30%。腸梗阻若不能在24小時內診斷和及時處理,死亡率還將增加;尤其是絞窄性腸梗阻,死亡率相當高。

專家說:病人腸梗阻了,該怎麼辦?


引起腸梗阻的原因很多,小腸梗阻的原因可能是炎症、腫瘤、粘連、疝氣、腸扭轉、腸套疊、食團堵塞及外部壓力導致的腸腔狹窄,麻痺性腸梗阻、腸繫膜血管栓塞及低血鉀等也可引起小腸梗阻,另外嚴重感染可引起腸梗阻。80%的大腸梗阻是由腫瘤引起,其中大部分發生在乙狀結腸,其他還包括憩室炎、潰瘍性結腸炎、以往外科手術病史等。

專家說:病人腸梗阻了,該怎麼辦?


腸梗阻病人臨床表現取決於受累腸管的部位和範圍、梗阻對血運的影響、梗阻是否完全、造成梗阻的原因等多方面因素,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腹脹和停止排便排氣等。腸梗阻的處理原則是解除梗阻和糾正因梗阻引起的全身性生理紊亂。



(1)胃腸減壓


是治療腸梗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胃腸減壓,吸出胃腸道內的氣體和液體,從而減輕腹脹、降低腸腔內壓力,減少腸腔內的細菌和毒素,改善腸壁血運。


(2)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


輸液的量和種類根據嘔吐及脫水情況、尿量並結合血液濃度、血清電解質值及血氣分析結果決定。腸梗阻已存在數日、高位腸梗阻及嘔吐頻繁者,需補充鉀。必要時輸血漿、全血或血漿代用品,以補償已喪失的血漿和血液。


(3)防治感染


選用針對腸道細菌的抗生素防治感染、減少細菌毒素的產生。


2. 解除梗阻


非手術治療適用於單純性粘連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蛔蟲或糞塊堵塞引起的腸梗阻,可通過基礎療法,使腸管得到休息,症狀緩解,避免刺激腸管運動。


(1)飲食


腸梗阻病人應禁食,如梗阻緩解,病人排氣、排便,腹痛、腹脹消失後可進流質飲食,忌易產氣的甜食和牛奶等。


(2)胃腸減壓


胃腸減壓是治療腸梗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連接負壓,持續實行胃腸減壓,吸出胃腸道內的積氣積液,減輕腹脹、降低腸腔內的壓力,改善腸壁的血液循環,有利於改善局部和全身情況。胃腸減壓期間注意觀察和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和量,如發現有血性液,應考慮有絞窄性腸梗阻的可能。


(3)緩解疼痛


在確定無腸絞窄或腸麻痺後,可應用阿托品類抗膽鹼藥物,以解除胃腸道平滑肌痙攣,使病人腹痛得以緩解。但不可隨意應用嗎啡類止痛劑,以免影響觀察病情。


(4)嘔吐的護理


嘔吐時應坐起或頭側向一邊,及時清除口腔內嘔吐物,以免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觀察記錄嘔吐物的顏色、性狀和量。嘔吐後給予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5)記錄出入液量


準確記錄輸入的液體量,同時記錄胃腸引流管的引流量、嘔吐及排洩的量、尿量,並估計出汗及呼吸的排出量等,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6)緩解腹脹


除行胃腸減壓外,熱敷或按摩腹部,針灸雙側足三里穴;如無絞窄性腸梗阻,也可從胃管注入石蠟油,每次20~30ml,可促進腸蠕動。


(7)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


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措施。基本溶液為葡萄糖、等滲鹽水、重者尚須輸給全漿或全血。輸液所需的種類和量根據嘔吐情況、胃腸減壓量、缺水體徵、尿量、並結合血清鈉、鉀、慮和血氣分析結果而定。


(8)防治感染和毒血癥


應用抗生素可以防治細菌感染,減少毒素產生。


(9)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定時測量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嚴密觀察腹痛、腹脹、嘔吐及腹部體徵情況,若病人症狀與體徵不見好轉或反而有加重,應考慮有腸絞窄的可能。絞窄性腸梗阻病人病情危重,多處於休克狀態,一旦發生需緊急做好術前準備,為搶救病人爭取時間。絞窄性腸梗阻的臨床特徵為:


①腹痛發作急驟,起始即為持續性劇烈疼痛,或在陣發性加重之間仍有持續性劇烈疼痛,腸鳴音可不亢進,嘔吐出現早、劇烈而頻繁;


②病情發展迅速,早期出現休克,抗休克治療後改善不顯著;


③有明顯腹膜刺激徵,體溫升高,脈率增快,白細胞計數增高;


④腹脹不對稱,腹部有局部隆起或觸及有壓痛的腫塊;


⑤嘔吐物、胃腸減壓液、肛門排出物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體;


⑥經積極非手術治療而症狀體徵無明顯改善;


⑦腹部X線,符合絞窄性腸梗阻的特點。

手術治療適用於絞窄性腸梗阻、腫瘤、先天性腸道畸形引起的腸梗阻,以及經手術治療無效的腸梗阻病人。原則是在最短時間內,以最簡單的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復腸腔的通暢。方法包括粘連鬆解術、腸切開取出異物、腸切除吻合術、腸扭轉復位術、短路手術和腸造口術等。


3. 術後護理


觀察病情、生命體徵變化,有無腹痛、腹脹、嘔吐及排氣等。如有腹腔引流時,應觀察紀錄引流液顏色、性質及量。


術後禁食,禁食期間應給予補液。腸蠕動恢復並有排氣後,可開始進少量流質,進食後無不適,逐步過渡至半流質;腸吻合進食時間應適當推遲。


術後併發症的觀察與護理很重要,術後尤其是絞窄性腸梗阻後,如出現腹部脹痛,持續發熱、白細胞計數增高,腹部切口處紅腫,以後流出較多帶有惡臭味液體,應警惕腹腔內感染及腸瘻的可能,並積極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