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雨山法院:《人民法院報》刊登王偉院長署名文章—《信息化讓互聯網法院領跑法治時代》


媒體聚焦|雨山法院:《人民法院報》刊登王偉院長署名文章—《信息化讓互聯網法院領跑法治時代》


媒體聚焦|雨山法院:《人民法院報》刊登王偉院長署名文章—《信息化讓互聯網法院領跑法治時代》


3月21日,《人民法院報》第二版刊發雨山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偉署名文章《信息化讓互聯網法院領跑法治時代》。

該文章回顧和梳理我國法院建設的信息化歷程,從實踐中總結教訓、汲取經驗,指引未來智慧法院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現將文章分享如下:

信息化讓互聯網法院領跑法治時代

王偉

從1994年我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至今的25年中,信息技術的變革和發展猶如阪上走丸,互聯網產業蒸蒸日上。而人民法院也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如何將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計算機領域分支技術融入司法活動中,使其更好地為司法服務,在積極應對互聯網新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糾紛、新挑戰的同時,利用新技術提高司法效率、節約司法資源、方便群眾參與司法活動。不斷加強法院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網絡空間秩序,不斷探索司法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建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庭審公開網以及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等信息公開平臺,全方位推動數據資源開放透明。以互聯網法院建設為標誌,全盤推動司法信息化建設,有力保障網絡強國戰略推進。以史為鑑,回顧和梳理我國法院建設的信息化歷程,從實踐中總結教訓、汲取經驗,指引未來智慧法院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我國互聯網法院的發展,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互聯網技術的簡單應用——早期探索階段。以QQ法庭和遠程視頻審判等新型訴訟方式的出現為標誌,開啟了我國司法機關利用互聯網技術處理案件的先河。2005年出現的QQ法庭,在處理簡單案件、調解糾紛方面都極其方便,節約了訴訟成本,其中還體現了深入群眾、程序簡單、方便人民、審判與調解相結合的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特點。但其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當時的條件下,利用技術手段造假容易而辨別難,很可能會出現差錯。而2010年北京市的5家基層法院率先實行的遠程視頻庭審制度,是藉助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建立聲音、視頻圖像傳輸通道及終端設備等,使人民法院審判人員與當事人、訴訟參與人分別在法庭及遠程審理點同步完成審理活動的審判方式。主要審理民事糾紛,審判流程與普通審判程序並無差異。兩種模式都處於建立互聯網法院的早期摸索階段,是簡單地將互聯網技術與司法服務平臺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雖然在這一階段還沒有形成互聯網法院或智慧法院的概念,信息技術也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但此類創新的出現是我國摸索建立互聯網法院的開端,是建設智慧法院的良好嘗試。

第二階段,黨的十八大以後,互聯網法院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最高人民法院於2013到2014年分別開通中國庭審公開網和“網上申訴信訪平臺”,有效推動司法公開透明,以庭審公開化反向推動法院提高庭審水平。2014年開通的兩個審判公開平臺——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和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進一步為廣大人民群眾查詢案件進展情況提供實實在在的便利。為保障人民法院進一步高效協調開展信息化建設,制定併發布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指導法院的信息化建設有序進行。最高人民法院不斷加強和完善法律數據智能化開發與應用,與時俱進,上線手機APP——中國法院手機電視,發佈“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綱要”用以指導法院未來五年的改革工作,確定了建設目標和工作主線。最高人民法院還建立了律師服務平臺,使律師團體得以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於2016年啟動“法信——中國法律應用數字網絡服務平臺”,同年在全國範圍內推進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2017年全方位推行跨域立案訴訟服務模式,以更加便捷的訴訟服務減輕人民群眾訴累,真正體現司法為民。浙江法院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於2015年組建“浙江法院互聯網+審判”電子商務網上法庭,主要審理網絡糾紛案件,為杭州互聯網法院的成立作鋪墊。同時整合浙江各級法院案件數據資源,形成智慧法院的大數據生態圈。在創新司法運行機制探索中又前進一大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自貿區法庭推出的“上海自貿區數字法庭”系統,藉助互聯網技術處理審判工作,讓原告擺脫了一系列繁雜的訴訟事務,實現一網貫通、一審訴訟事務辦理全流程。雖然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上,自貿區數字法庭實現了通過電子信息技術存檔以及藉助互聯網技術審理案件,全部訴訟事務辦理全網覆蓋的目標,但是由於該數字法庭將受案的範圍限定與幾種特定的糾紛(數字法庭暫適用於浦東新區法院管轄的涉外商事、知識產權案件以及一方當事人為外商投資企業的商事、知識產權案件),且該數據法庭仍設有線下窗口,當事人可選擇部分程序線下完成,因此,它更多的是起補充作用,可以給當事人提供更多選擇。人民法院的以上探索實踐,為構建適應網絡法治時代的司法新形態積累了寶貴經驗。

第三階段,基本建成智慧法院體系,互聯網司法治理能力大幅度提高。2017年8月18日,全球第一家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設立,作為基層人民法院集中審理浙江省杭州市轄區內六類涉網一審民事和行政案件。通過發佈全國首個大數據深度運用電子送達平臺、全國首個電子證據平臺,杭州互聯網法院逐步完善電子證據平臺的建設和管理機制,進一步規範電子數據的接入、傳輸、交換流程,規範電子數據的審查標準和競爭力認定規則,形成一批可供全國法院借鑑推廣的案件審理及網絡治理經驗。2018年9月,杭州互聯網法院發佈司法區塊鏈升級版本,成為全世界第一家引入區塊鏈技術的法院。該技術保證了電子數據流轉的可信性,使以往電子數據難以認定的難題迎刃而解。2019年杭州互聯網法院推出“5G+區塊鏈”涉網執行新模式,發佈了基於司法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司法應用,並將網絡購物和互聯網金融這兩個領域納入其中,提高網絡違約行為處理效率,構建新時代契約簽署及履行制度,實現網絡數據和行為全程記錄、降低人為篡改的可能性,保障互聯網經濟有序發展。

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關於增設北京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的方案》。隨後,北京互聯網法院和廣州互聯網法院相繼宣告成立,實現全部訴訟環節都可以在網上進行,但部分不適合線上審理的案件仍需採用傳統方式審理。針對網絡糾紛電子證據難取證,可信度難以保障的問題,北京互聯網法院利用時下熱門的區塊鏈技術建立“天平鏈”電子證據平臺,實現電子數據的全流程記錄、全鏈路可信、全節點見證,使電子證據變得真實可信。北京互聯網法院在這一年的運行中,健全了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搭建“雙線”智慧訴訟服務體系、建立在線訴訟程序規範,為全國法院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廣州互聯網法院依託信息化軟硬件核心技術,建成“六個一鍵”智慧審理平臺、“網通法鏈”“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臺”“類案批量智審系統”“E鏈智執”“E法亭”等創新樣本,全面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公信力。廣州互聯網法院推出的司法信用報告制度,有效推進網絡空間誠信建設,通過對互聯網領域的違法失信行為進行懲罰,有效減少濫用訴訟、虛假訴訟、拒不執行等行為,提高司法效率。

總之,互聯網法院通過審理層出不窮的新類型互聯網案件,從中提煉總結裁判規則,逐步完善網絡交易行為規則,明確網絡活動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全面提升互聯網司法治理能力,有效遏制互聯網壟斷及不正當競爭行為。通過推進計算機科學技術與司法工作的深度融合,加強司法大數據建設,強化各級法院智能化廉政監管,加強保護個人數據信息安全,完善網絡空間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進一步完成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改革。司法體制隨著科技創新不斷地自我完善,不斷提高司法服務質量和效率,為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作出卓越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