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导读

诗歌,是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最早形成的一种。它通过凝练的语言,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歌反映着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心理状态,并且,带有一定的节奏感。关于诗歌的起源问题,历来在文学理论界争论不休,而我们在欣赏了一首诗歌作品以后,也不禁会思考起这些问题:诗歌,起源于什么时候?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诗歌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在《诗论》这本书里,作者朱光潜从多个层面,对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进行了探讨,让我们更加系统地了解到,诗歌的发展历程,以及诗歌的创作技巧。今天我们就通过这本书以西方的诗歌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

一、诗歌的起源,与人类的心理需求有关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为主要内容。从历史文献资料,以及考古学的证据来看,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的国家,诗歌都比散文出现得要早。我们知道,诗歌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比较便于记忆。所以,在古时候,人们遇到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或者一些生活经验,都会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当然,这时候的诗歌,只是采用一种具有节奏感的形式,而并不具有艺术性的内容。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在文学史家看来,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诗歌为什么会出现?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就多种多样了。

中国历代的诗歌理论家,都比较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诗歌的作用是表达情感。人类生来就有情感,情感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比方说,我们还在童年时,就知道伤心时流泪,高兴时大笑,这些情感的表现,不用别人来教,我们天然就会。

《诗论》一书的作者朱光潜也认为,人生来就有情感,而情感出现时,就需要表达出来,表达情感最恰当的方法,就是诗歌。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内在的情感节奏,跟外在的语言节奏,是相互合拍的。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特别开心、喜悦的时候,表达情感的语言节奏,就比较欢快。但是,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表达情感的语言节奏,就会非常缓慢。人们用诗歌表达情感时的语言节奏,跟自己内心的情感状态,是非常一致的。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可是西方的诗歌理论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的艺术,而诗歌模仿的对象,既可以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比如某种情感,或某种思想,也可以是一些自然现象,比如风吹花落,比如清晨日出。

但在本书作者朱光潜看来,人们写诗模仿这些自然现象,还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因为不同的自然现象,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人的心里产生了情感或思想,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于是,人们就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心理感受。

这就是诗歌与人们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的联系。《诗论》一书的作者朱光潜指出,人类天生就有表达情感的需求,而诗歌这种表现形式,既具备多变的节奏感,又具备字数灵活的优势。那么,人们在表达内心情感时,自然就会采取诗歌这种表现形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诗歌的起源提出了解释。他认为,诗歌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人们具有模仿的本能,并且,这种模仿的行为,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感受。亚里士多德这里说的“模仿”,可以理解成“再现”。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人们通过一种表达方式,再现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么,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过程里,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快乐。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远古时代,一个满载而归的猎人,他的内心充满快乐,他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就会用一些节奏短促、欢快,并且长短不同的句子,来表现内心的状态。这个满心喜悦的猎人,表达内心情感的句子,就是诗歌的原始样子。难怪本书的作者朱光潜会说:诗歌产生的历史,与人类文明产生的历史,在时间上一样久远。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与诗歌同时起源的,还有音乐和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在最初的时候,这三种艺术形式,其实是一体的,是一种混合艺术。

在原始人看来,唱歌与跳舞,都是表达心理状态的方式。只不过,原始社会的诗歌、音乐和舞蹈,形式比较简单,也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水准。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三种艺术形式,也逐渐从简单粗陋,变得有些艺术性了。本书作者朱光潜指出,诗歌、音乐和舞蹈,具有两个共同点,即鲜明的节奏感,以及表达人们心理状态的用途。

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诗歌、音乐和舞蹈,都是合为一体的,是不分家的。但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更注重声调的和谐,舞蹈更注重姿态的优美,而诗歌则更重视文字意义,于是,音乐、舞蹈和诗歌,原本是三者合一的艺术形式,就逐渐分裂成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了。而在这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里,只有诗歌,从诞生的时候开始,主要就是为了展现人的内心世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二、如何营造出优美的诗歌意境?

我们在读完一首诗歌以后,要么被诗歌里生动的形象所感染,要么被诗人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但不论是生动的形象,还是真挚的情感,都是通过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的。在中西方的诗歌理论里,存在这样一个相通的观点:好的诗歌,必然具有优美的意境,那么,如何营造出优美的诗歌意境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朱光潜,有怎样的见解。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朱光潜认为,一个诗人,要营造出独特的、优美的诗歌意境,就离不开直觉的作用,以及个人情趣的作用。

朱光潜在这里说的“直觉”,指的就是,人在接触到外部环境的时候,产生的内心感受。比如说,深秋到了,秋风吹起,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这是外部环境。而你接触到这个外部环境时,内心产生了孤独、凄凉的感受。这就是一种直觉。如果缺少了这种直观感受,我们就写不出来诗歌了。

要营造出优美的意境,除了要具有直观感受,还应该具有独特的情趣。这种独特的情趣,是我们接触了外部环境以后,根据自己当时的情感和体验,对外部环境进行的再创造。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座雄伟挺拔的山峰,根据自己当时的生命体验,就会有不同的感觉。有的人会觉得庄严肃穆,有的人会觉得斗志昂扬,而这就是一种再创造,也是一种情趣。可见,朱光潜这里说的“情趣”,指的是人的性情和志趣。

朱光潜指出,在每一首诗的境界里,都必然具有情趣和意象这两种要素。情趣是我们内在的情感、体验,意象则是外部的环境、景物。这样说来,诗歌的意境,就是情感与景物之间的相互融合,而优美的诗歌意境,不在于诗歌的语言有多优美,而在于诗人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是不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比如说,杜甫有一句诗,非常著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的意境就有一种忧伤的美感。这是因为,杜甫把自己内心的忧伤和愤恨,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感情与景物的交融,所以,才能营造出这种带有忧伤美感的意境,以及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虽然外部景物都差不多,但是,每个人的情趣、性格,还有人生经验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即便是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诗人,营造出的意境,也是各不相同的。

从意境表现出的风格来说,既有安静悠闲的意境,也有雄浑苍茫的意境。但不论是哪种风格,只要是以真实的情感,融合到眼前的景物中,那么营造出的意境,都可以说是优美的。因为是情感真实,并且做到了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所以才能打动人心。可见,优美的意境,总离不开人的真情实感,以及真实的性情志趣。

《诗论》一书的作者朱光潜认为:人的性情志趣,来自于日常的生活体验,而那些被外部景物触动以后,能够表达出真实性情志趣的诗人,往往在平时,就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过敏锐的捕捉。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我们举例来说:到了深秋时节,寒风吹来,你会因为季节的原因,产生冷清、孤寂的感受,这就是一种生活体验。这时候,你及时捕捉到这种体验,同时,又对外部景物有所触动,就很可能会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合到景物之中,然后就念出一句诗来,这诗句里就有你营造出的意境。这就是情感与景物相融合,产生出诗歌意境的过程。

朱光潜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从一首诗的境界,就能看出诗人的性格、情趣和志向,这正说明了,诗人在创造诗歌的意境时,是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全部展现出来的。就比如,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一句诗中,我们见到的,是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见到了他悠然自得的心境。而陶渊明的这句诗,之所以展现出优美的意境,正是因为他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地再现出来,并且情与景之间,融合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在讨论诗歌境界的时候,本书作者朱光潜,对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进行了一些比较。他认为,与中国诗歌相比,西方诗歌在境界上要更深广一些,这是因为,在西方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有哲学和宗教作为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如果用花朵来比喻诗歌的话,那么,哲学和宗教就是土壤,土壤越肥沃,花朵才能开得越鲜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德国诗人歌德的诗歌创作,而古希腊的宗教思想,则孕育出了希腊的悲剧,以及但丁的《神曲》。

而中国的古典诗歌,由于过于关注现实生活,导致虽然有优美的意境,但是缺少了西方诗歌里的哲思。所以,朱光潜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在思想深度上,终究还是比西方诗歌要逊色一些。

三、怎样增强诗歌的语言表现力?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但我们平时表达内心想法使用的语言,与我们写诗时使用的语言,是不相同的。

一首好的诗歌,不仅应该具备优美的意境,还应该具有强烈的语言表现力,也就是说,诗歌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以及在用词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比如,诗人张继有一首诗很著名,叫《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因为它的意境很优美,还因为它展现出强烈的语言表现力。在这首诗里,诗人张继描写出深秋的夜晚,天边的弯月,还有啼叫的乌鸦,江山停泊的渔船,还有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在这短短的四句诗里,有天边残月这种远处的景色,也有江边枫树这样近处的景色,有寒霜残月这样的冷色调,也有渔船灯火这样的暖色调,既有寒鸦啼叫、寺院钟声这种听觉描写,还有枫树渔船、点点灯火这种视觉描写。可以说,《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语言表现力,达到了作为后世典范的水平。

可见,一首诗歌能否流传下来,与它的语言表现力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如何增强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呢?本书作者朱光潜提出这样的观点:诗歌的语言,表现的是思想和情感,只有内心有了已经成形的思想、情感,我们才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冲动。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我们还是拿《枫桥夜泊》这首诗来举例。我们知道,唐代有一个事件叫“安史之乱”,这是唐代的一个历史转折点。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远离故乡,漂泊在异地。身处乱世的张继,路过寒山寺时,创作了这首《枫桥夜泊》。正是因为他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的忧思,所以他才能用精确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而这首诗才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内心的情感越是强烈、真挚,诗歌的语言才越具有打动人、感染人的魅力。所以说,如果想增强诗歌的语言表现力,首先你得心怀真实的情感,当你有一种,非得把内心情感表达出来的冲动时,你不需要多少写作技巧,自然就能创作出一首感人的诗歌。

本书作者朱光潜还认为,一首充满语言表现力的诗歌,必然会在语言形式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比如说,在一首诗里使用多种的修辞手法,或者,对景物进行描写时,让视角富有变化。这些方法都能增强诗歌的语言表现力。

中国古典诗歌里用到的修辞手法是非常多样的,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等。在一首诗里,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就能够增强诗歌的语言表现力。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宋代诗人杨万里,写过这样一句诗,“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在这句诗里,杨万里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种修辞手法是拟人,诗歌里的“低面”也就是低下头,诗人写荷花低面,就是把荷花当成有情感的人来描写,因为,只有人才能做出,羞答答低下头这样的动作;另一种修辞手法是比喻,杨万里在这句诗里,把碧绿色的荷叶,比喻成碧绿的伞。如果我们曾经对荷叶进行过观察,那么就会知道,荷叶的形状,和雨伞是非常相似的。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杨万里的这句诗,呈现出一种形象的画面感,所以,诗歌的语言也就非常有感染力。

再比如说,唐代女诗人薛涛,写过一首诗叫《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在这首诗里,薛涛在描写景物时,就进行了视角上的转换,她先是描写了近处的景物,水中的蒹葭,深夜的寒霜,然后,她又把角拉到远处,描写了远处的月光和山色。在描写视角的变化过程中,诗歌的内容丰富起来,近处和远处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图画,给我们以鲜明的形象感,而这种鲜明的场景,也让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得到了增强。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诗论》一书的作者朱光潜认为,要增强诗歌的语言表现力,还需要注意运用音律的技巧。比如说,表达内心的喜悦时,选择用清脆悦耳的字音,表达内心的沉痛时,就用低沉的字音。这就需要掌握音韵平仄的知识了。音韵指的是字的韵律,平仄指的是字的声调。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正是因为平仄音韵的不同组合,才让诗词呈现出音乐一般的美感,以及鲜明的语言表现力。

总结

首先,我们说了:诗歌的起源,与人类的心理需求有关。在西方的诗歌理论中认为,诗歌的起源,离不开人类对外部环境的模仿,以及表现自我情感的需要。人类先天就具有丰富的情感,并且具有表达自我的需求,正是这种心理需求,让人们采取诗歌这种形式,来进行自我表达。而且,诗歌带有鲜明的节奏感,这种语言上的节奏感,与人们内心的节奏,是非常合拍的。最初的诗歌缺少艺术性,但却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它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情趣

其次,我们说了:如何营造出优美的诗歌意境。一首诗歌营造出的意象,与诗人的直觉,以及性情志趣密切相关。人的性情志趣,来自于日常的生活体验,一个真正出色的诗人,非常注重捕捉自己的生活体验,并且乐于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志趣。本书作者朱光潜,对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后指出,中国古典诗歌虽然具有优美的意境,但是,由于缺少哲学和宗教作为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所以,在意境的深度上,稍微逊色于西方诗歌。

最后,我们说了:怎样增强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朱光潜指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越真挚、越强烈,他笔下的语言,就越是富有表现力。为了增强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我们可以在创作时,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在描写景物时转换视角。同时,还应该注意运用音律的技巧,即注意音韵平仄的变化,讲究声律的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