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代償的惡與善

2009年因為媒體連續報道了幾起在校大學生使用信用卡非理性透支消費後,由於無法按時還款被髮卡銀行催收進而影響學業的事件,當時的監管機構發文叫停了商業銀行面向在校大學生髮行信用卡的行為。從此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徹底退出了大學校園。

信用卡代償的惡與善


雖然面向在校大學生的信用卡業務被叫停了,但是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衝動依然存在,對透支消費的需求不斷增強。於是商業銀行退出後留下的巨大市場空間,迅速被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貸款平臺等機構佔領。

他們肆意向根本沒有還款能力的在校大學生髮放高息貸款,在暴利的“校園貸”盛宴中狂歡。與校園貸一起出現的,是針對大學生的暴力催收、裸照騙貸和因無力償還欠款而走上絕路等一系列惡性事件。基於保護在校大學生的初衷而叫停面向大學生髮行信用卡的行為,最終的結果卻是將大學生群體推向了更加深不可測的深淵。

當市場需求真實存在時,如果我們不能用陽光的、善意的、可持續的產品去滿足這部分需求,那麼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將這部分市場需求拱手讓給那些陰暗的、見利忘義的、不擇手段的產品及其提供者們。信用卡代償市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在呈現這個特點。

信用卡代償的惡與善


信用卡代償業務在歐美國家和我國的臺灣地區早已是一種成熟和規範的信貸產品。規範的信用卡代償業務是指代償機構向信用卡持卡人發放一筆用於償還其信用卡透支餘額的貸款,信用卡持卡人用這筆貸款結清信用卡賬單後,再向代償機構分期償還貸款本金並支付利息(或手續費)的業務。

信用卡代償業務本質上是解決持卡人短期流動性問題,用低成本負債替換高成本負債的工具。從產品邏輯和市場倫理的角度來看,信用卡代償業務似乎都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在國內市場上開展信用卡代償業務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新發放一筆貸款結清信用卡賬單的方式外,還有一種披著信用卡代償外衣,實為“以卡養卡”的信用卡套現的業務模式。

這種業務模式在市場推廣過程中也叫信用卡代償,只不過其操作方式是代償機構通過幫助持卡人偽造交易背景,利用信用卡賬單日與還款日之間的時間差,或者持卡人手中的多張信用卡,將信用卡內的信用額度以支付購物款的形式套取出來,用於償還持卡人的當期賬單,並向持卡人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

這種信用卡代償業務本質上是信用卡套現,雖然也能解決持卡人短期流動性的問題,但是持卡人的債務負擔並沒有減輕,甚至會進一步放大。

2019年11月18日中國銀聯下發的《關於開展收單機構信用卡違規代還專項規範工作的通知》就劍指這類信用卡代償業務。這類代償業務,不僅涉及信用卡套現的違規行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可能因為代償機構違規收集、使用持卡人的個人信息、賬戶信息、交易密碼及CVV2信息等情況,造成持卡人個人信息洩露和資金損失等重大風險。

這類代償業務,是一種惡的信用卡代償業務。而與之相對應的前面那種通過債務替換實現的信用卡代償業務,由於實現了持卡人債務的良性轉換,則是一種善的信用卡代償。

針對惡的信用卡代償業務,不僅違規,甚至可能涉嫌違法,監管整治當然勢在必行。而針對善的信用卡代償業務,由於其存在有利於持卡人和信用卡行業自身的發展,則應給予一定的監管政策容忍空間。


信用卡代償市場的需求很大

信用卡代償的惡與善


隨著近年來商業銀行對零售業務尤其是消費金融業務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國內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再次進入快車道。

截至2018年底,國內信用卡累計髮卡量已經達到9.7億張,同比增長22.8%。人均持有信用卡0.7張,與美日等信用卡發達市場人均持卡量相比有較大差距,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國內信用卡新增髮卡規模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信用卡代償的惡與善


在信用卡消費額方面,雖然有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行業滲透,2018年國內信用卡消費額仍達到了38.2萬億元,同比增長24.9%(圖一)。截至2018年底,國內信用卡未償信貸餘額6.8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2%(圖二)。不斷快速增長的信用卡未償信貸餘額為信用卡代償業務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圖一、2014年-2018年國內信用卡消費金額及增長情況

圖二、2014年-2018年國內信用卡未償信貸餘額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國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2014年-2018年

信用卡代償能降低債務負擔,釋放消費需求


信用卡代償的惡與善

如果沒有信用卡代償業務,持卡人面對無法按時全額還款的問題時,目前可以有三種選擇。

一種是在賬單日到還款日之間致電髮卡銀行申請賬單分期,但需要為此支付約0.6%/期的手續費(各家髮卡銀行費率略有差異),而且手續費多為首期一次性收取,綜合年化成本約14%。

第二種選擇是按照最低還款額方式還款,但持卡人需要為此承擔每天萬分之五的透支利息,且按複利計算,綜合年化成本在18.25%以上。

第三種選擇是申請互聯網公司和網貸平臺的現金貸產品,用於償還到期的信用卡賬單。這種方式持卡人需要承擔的成本最高,年化利率都在20%以上。無論客戶選擇哪種方式,都需要為此承擔高額的利息,增加了其債務負擔,從而削弱了其消費能力。

信用卡代償業務則給了持卡人第四種選擇,從歐美髮達市場的情況來看,成熟的信用卡代償業務利率水平普遍低於髮卡銀行的賬單分期手續費率和最低還款額的透支利率。

以通過信用卡代償業務成功實現逆襲的美國信用卡公司Capital One為例,在其進入市場以前,美國信用卡市場的透支利率普遍在18%-20%之間,Capital One通過數據驅動的風控模式,面向其他銀行的信用卡持卡客戶推出了年利率10%的餘額代償產品,從而成功從其他髮卡銀行的存量持卡客戶中爭取到了“第一桶客戶”。

在業務穩定發展階段,Capital One餘額代償產品的年利率也保持在14%左右,遠低於傳統髮卡銀行的信用卡透支利率。

經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的信用卡代償產品,通過低成本的賬單貸款替代以往高成本的賬單分期、最低還款額還款及申請現金貸的方式,減輕了持卡人的實際債務負擔,在其有限的可支配收入中,留出了更多可用於消費支出的資源。

信用卡代償與服務下沉用戶


信用卡代償的惡與善

信用卡代償業務所面向的用戶主要是那些還款能力較差但還款意願較強的存量信用卡持卡客戶。這些持卡客戶一方面前期經過了髮卡銀行的風險審核,整體信用狀況及潛在的欺詐風險都遠低於無卡客戶;

另一方面,這些持卡客戶的用卡習慣和還款表現又與常規的信用卡持卡客戶有很大不同,他們的信用卡使用頻率高,消費金額大,雖然不能按時全額還款,但也能在銀行要求的最低還款額基礎上按期償還欠款並支付手續費,不至於成為銀行逾期催收的對象。這部分客戶的交易數據、行為數據及還款數據,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通過收集、分析、處理信用卡代償業務客戶的數據,將數據用於完善客戶畫像、訓練現有風控模型、優化產品規格等領域,能夠豐富金融機構信用卡及其他消費金融產品的用戶畫像維度,增強風控模型的適用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擴大消費金融產品的覆蓋客群。

在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地區人們由於個人徵信信息覆蓋不足導致無法享受信用卡等消費金融產品服務的背景下,信用卡代償業務數據支持下的大數據風控模式,可以使金融機構有能力面向下沉市場的無卡人群,提供信用卡及其他消費金融產品服務,為下沉市場巨大消費能力的釋放賦能。

信用卡代償與信用卡行業發展

對於持卡客戶來說,信用卡代償只是一種債務替換從

信用卡代償的惡與善

而減輕債務負擔的產品;但對於信用卡行業來說,信用卡代償卻是一種促進行業競爭、增強行業活力、提升行業服務水平的產品。

信用卡代償業務是行業後來者實現彎道超車、後來居上的有利武器。在人口紅利逐漸耗盡,優質客群被先行的髮卡銀行提前圈佔的背景下,後來的髮卡機構想要拓展市場、擴大發卡規模,必然要直面同業競爭,從其他髮卡銀行的存量持卡客戶中去爭搶客戶。除了市場活動、用卡權益等傳統的信用卡獲客方式外,信用卡代償業務也是一種可供選擇的獲客路徑,尤其是在爭搶其他髮卡銀行的優質客戶方面。

後來的髮卡機構通過信用卡代償爭搶先行髮卡機構的存量持卡客戶,而先行的髮卡機構為了留住存量客戶,則只能通過完善產品功能、優化用戶體驗、提高服務效率等方式增強客戶粘性,從而加大後發發卡機構的獲客難度。

這又會倒逼後發機構研發出更符合市場需求、更低使用成本、更好用戶體驗的新的產品和服務。這種良性競爭與互動,將帶動整個信用卡行業的活躍與創新程度,促進信用卡行業進入一種健康、高效的發展路徑。

信用卡代償本是一種符合市場需求和金融邏輯的業務,當被正當使用,從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角度提供信用卡代償的服務時,它表現的是金融產品善的一面。

當被不當使用,僅僅從鑽政策漏洞和投機套利的角度,通過信用卡套現方式提供信用卡代償的服務時,它表現出來的則是金融產品惡的一面。

針對惡的一面,自然會有監管機構出手打擊;但是面對善的一面,則應給予適當的政策容忍與市場發展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