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兒童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則,父母的一切努力都會成為泡影。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之前聽評論家梁宏達分析為什麼恐怖片裡的小孩子最讓人感到害怕,因為小孩子喜怒無常,對自己的行為沒有區分對錯的能力,做事都會按照自己的喜好。

我們無法預測到孩子的行動和性格,對於這些未知的東西,我們總會感動看恐懼忌憚。生怕小孩子作出各種出格的事情。

除了電影外,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小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前一秒還好和父母有說有笑,後面,因為父母沒有讓他開門,孩子就躺在地上嚎啕大哭,和父母頂嘴、說髒話。

尤其是3歲左右的孩子,都有些"強迫症",讓父母哭笑不得,又無可奈何。孩子做事都有一套自己的習慣和節奏,一旦被家長打亂,孩子就大發脾氣。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比如孩子每天早上必須要穿白色的衣服;洗漱用的杯子必須要放在邊上;只有自己洗的水果才會吃;看電視時必須要坐在父母的中間。

孩子的這些"怪癖"也讓家長感到驚詫,孩子到底"什麼毛病",又不是處女座。

為什麼孩子不能在性格和行為和行為習慣方面"專一"點呢?

人們常說"孩子三歲狗都嫌棄",那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寶寶正處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他們想要宣稱自己的一切都是獨立自由的。有點類似於孩子"宣揚主權"。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孩子的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一般在一歲半到3歲之間,也會因為個性的不同而有所偏差。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到來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1. 父母不讓做的事情偷偷做,允許做的事情又不願意做。

2. 經常提出無理的要求,蠻橫無理。

3. 喜歡發脾氣,遇事就大聲哭鬧。

4. 倔強固執、聽不進父母的任何建議。

5. 一言不合就情緒崩潰,父母怎麼哄都哄不好。

6. 喜歡"打人",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打",只是表示不同意、不喜歡的一種態度。

7. 經常強調"我的東西"、愛說"不",還喜歡對父母動手動腳。

孩子的這些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但正是這種自我意識的發現,會幫助孩子認識到自我,成長為意志堅定而獨立的個體。

關於2~3歲的孩子,美國兒科學會總結如下:不斷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開始出現挑釁行為;要求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無法通過道理來溝通。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美國兒科學會的網站是這樣描述"孩子的兩歲":孩子生命的第三年,就是所謂的"可怕的兩歲"對父母來說往往是極具挑戰性的一年。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身體活動,更大的情緒波動,頻繁的發脾氣,苛刻的行為,以及試探所有成年人的底線。

"可怕的兩歲"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第一反抗期",並不專指兩歲,1歲半~3歲之間都有可能發生。這樣的現象。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在這個階段,家長要如何做呢?

1.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理解和尊重是解決矛盾衝突的最好辦法,對小孩子也同樣有效。兩歲的寶寶性格都很倔強,家長可以嘗試從寶寶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

如果孩子的對立行為沒有什麼危險和危害,那就不必強求孩子順從自己的意願。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像是父母想讓孩子穿白色的衣服,孩子偏要穿藍色衣服。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家長就不要強求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


2.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既然想要自己做事,家長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事情讓孩子單獨完成。像是自己盛飯、刷碗、打掃房間、穿衣服、開門。孩子能夠完成這些瑣事,自理能力也就更強,也就更加覺得滿足。


3. 讓孩子參與選擇,培養獨立性

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家長都可以讓孩子決定,像是晚飯吃什麼、早上想和什麼,週末去哪裡玩。孩子覺得自己成為了家庭中的一員,獨立自主性也就更強,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2歲到3歲孩子的對事物有很強的探索欲,父母要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這樣不會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這個階段,家長要順其自然,適當地加以引導便可,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自由。孩子經過自由探索之後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會受用終生。

2~3歲的寶寶,做事很看重規則和秩序。父母制定的規則會被孩子視為"異類",孩子會感到排斥厭惡,但是一旦孩子參與了規則的制定,就會覺得這些規則很至高無上,孩子就會努力遵守。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家長可以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之中,自己製作的規則,孩子才能夠充滿敬畏。也就會主動遵守規則。通過規則感的建立,孩子讓他知道,做了錯事,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對孩子的規則意識的灌輸,是先從公眾場合不大聲喧譁,坐地鐵乖乖安檢,等餐需排隊這些小事開始的。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

好習慣品格培養的繪本《寶寶人格情商培養圖畫書》。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可用作培養高情商、提高表達能力的工具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這套繪本一共有10冊,分別是《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

我的孩子三歲,為什麼養著養著就“養壞”了?

把握孩子人格培養關鍵期

孩子的品格影響著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決定著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孩子是否寬容和慷慨?是否學會理解和同情?是否懂得珍惜和感恩?都會在家庭、學校和周圍環境中慢慢形成。好品格決定好未來,高情商更勝高智商。

點擊下面圖片即可購買

年幼的孩子都是需要被尊重,嚮往獨立自由的個體,家長在尊重孩子意願,讓孩子自由成長的同時,也要記得加以規範,畢竟講規矩是立身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