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才能很一般,你怎么看?

犀利打工妹


你好!我是文史外鉴的作者,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自三顾茅庐出山之后,为蜀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其故事,其形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现实中的诸葛亮却不是像演义中那么精通兵法,能掐会算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被神化的,而非真实的历史人物。鲁迅评三国说:“状诸葛之智而近妖”。尽管如此,那《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才能怎么样呢?其实也是很一般的,我们一起把他仍然放在演义中来看看:

首先,"隆中对”的战略选择是错误的,这就首先奠定了蜀国后来注定的失败。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时,在襄阳的古隆中有一番精彩的对话,是诸葛亮出为刘备策划的光复汉室的“百年大计”,计划主要内容就是:占荆州、夺巴蜀据汉中,以图中原。荆州为四战之地,难守却易攻,这还是次要,主要是,当时刘备的兵力本身就不足,这样造成兵力分散,汉中和荆州都处于薄弱环节,以致后来关羽败走麦城(有关羽自身的原因),让蜀国损失一大将,多少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如果早早的将荆州还给东吴,一方面跟东吴交好,另外就不会有关羽走麦城,张飞也不会因为酗酒鞭打士卒而被割下头颅,刘备也不会突然撒手人寰,那蜀国的命运是不是也可以相应的延长,不至于那么早的灭亡呢?可以做这样的设想。

第二:调兵遣将却不能知人善人,事必躬亲却疏忽大意。我们知道诸葛亮自出山开始,火烧博望坡、水淹七军、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基本上所向披靡,而曹操几乎没有打过胜仗。但是后来错用马谡,以致街亭失守,造成了蜀国的全线崩溃。街亭是蜀国的门户,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要地,守街亭却用只会死读兵书,纸上谈兵马谡为主将,不能说诸葛亮能知人善任。同时诸葛亮一向是事无巨细必躬亲的,恰恰这一次,守街亭这么重要的一次战役上,他没有亲赴前线督战,也是疏忽大意了。还有上面说的,让关羽守荆州其实也是用人不当,关羽其实是一个刚愎自用,很自高自大的人,他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既定战略:联吴抗曹,而是一句:“虎女岂可嫁犬子!”与东吴交恶。我们试想一下,荆州如果交给有勇有谋的赵云把守,结果可能不一样。

最有一点: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却急功近利,穷兵黩武。为了快速实现他匡扶汉室,北定中原的夙愿,不顾后主和群臣的反对,六次率军出祁山,九伐中原,最后却是无功而返,相反耗尽了蜀国的财力,物力,造成蜀国国力凋敝,人口减少,为蜀国最后的灭亡埋下了根源。

不管前面有多少的丰功伟绩,也不管他是多么的神话,以结果论:诸葛亮只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才能在演义中也是很一般的。这就是我的观点,不知伙伴们怎么认为呢?我们一起讨论吧!谢谢!





文史外鉴


《三国演义》是世界名著,诸葛亮是其中的一个耀眼明星,这部书里如果缺少了诸葛亮,一定不会成为名著。诸葛亮的才能在演义里描写成一个神,怎么可以认为诸葛亮才能一般呢?

一、诸葛亮坐知天下事

古人讲: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是古时候信息并不发达,完全靠书信来传递信息,那时交通工具最常用的就是马。若是千儿八百公里,这马也得跑上十来天。若是在今天微信分分钟就能把信息传达到。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要搜集情报是何等困难,可是诸葛亮也没有专门的情报机构,那么他对天下事为什么那么清楚?。诸葛亮的情报来源主要来自于他的朋友和他的家族,因为诸葛亮一家都是嫁的或娶得的是名门子女,这些家庭都是当地的厉害角色,自然信息也就传播得快,诸葛亮也就比旁人更能得到完整的信息。

但信息有了,这只是一堆原材料,梳理工作也是需要大量精力的,怎么从一大堆纷繁的信息中准确分辨出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有用,打造出一件象样的产品,这就要看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再通过这些有用的材料把它们组织成一幅隆中对战略,这个就更需要本身的推断和决策水平。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诸葛亮做到了,隆中对流传千古,自然有它的内在道理。有人说诸葛亮是抄袭鲁肃的,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鲁肃的对策上没有提到三分天下,只是对江东的未来出路做了谋划,所以不能与诸葛亮隆中对相提并论。三国时期群贤比出,为何只有诸葛亮能作出流芳千古的这一战略构想,不能不说诸葛的才华确实高于许多人。所以他能坐知天下事。

二、诸葛亮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未出山前,诸葛亮一半躬耕,一半读书。他读书不是读死书,而是注重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对人情事态的掌握。他读的书并不全是四书五经,而是多方面内容的书,有兵要、有木作机械类、还有天文、地理类,他还注重对实际技能的掌握,使他与其它的读书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诸葛亮发明的风车,以及后来的木牛马车都说明诸葛亮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东吴智斗群儒时,也显示出他的博学多才。有人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说诸葛亮并没有打过仗,为何一出山就连打两个胜仗。这并不是说诸葛亮有多神,其实他的功夫都用在了平时,他每到一地都会先行调查研究一番。在火烧博望坡时,他和刘备骑马把预设战场看了一个遍,这才定下作战方案,可见诸葛亮平时就懂得实际情况的重要性。那么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平时也一定注重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了解,并做到了熟于心,所以用时方能得心应手。否则,难以理解为何一出山就身手不凡,准确无误。当年林彪打仗就是把地图看得烂熟于心。

三、诸葛亮天生聪明盖世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聪明主要来自于遗传,后天的学习可以提升技能,诸葛亮天生就有一个好脑袋。他读书只读大略,不象大部分人读书精细,如果没有聪明的大脑,读大略就能知道书中的内容,且掌握其要点,这完全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所使用的计谋完全没有先例,都是他根据不同情况创造出来的,为何其它人想不出来,而只有他能想出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大脑里装载有大量的信息,然后把它们在关键时候调用出来,试想一个大脑不够聪明的人怎么可能做到?人与人之间是有先天差距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然同样一件事,同样的条件,有的人就能做好,有的人就做不好呢?

四、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

无论是人还是神,都会有考虑不全的时候,一个人仅凭一双眼,一个大脑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同时又是肉体凡胎,有劳累的时候,大脑也是有一定体力的,称之为脑力,人的脑力不是没有限度的,不能无休止使用。另外身体的状况也决定脑力使用的状况。身累必然脑累,这是不以人意志能强求的。所以,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永远做到不错。诸葛亮亦是如此。


金全有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书法家,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才人物之一。

诸葛亮能成为家喻户晓,口碑非常好的人物和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分不开的。似乎可以这样说很多人就是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知道、了解、佩服、敬仰诸葛亮的。

罗贯中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小说,该书以大量史实为基础,有人称之为“七分真实,三分虚构。”该书釆用“尊刘抑曹”观点来进行创作,对刘备、诸葛亮釆用赞颂观点,为诸葛亮增加虚构了“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情节。阅读此书感觉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的近乎神话的才能。


大白白野


诸葛亮才能一般?不,他很厉害,不过在三国鼎立时期,孔明先生还达不到后世所说的“三国第一人”、“智者的化身“等言语。

三国时期,三家分天下,哪家身边不是谋士、军师、武将甚多,像诸葛亮一般能文、能武、有计谋的人用多如牛毛来形容肯定多了,但绝对不算少,诸葛亮在其中厉害吗?肯定厉害,毕竟刘备能有后来的成就他功不可没,“隆中对“,防孙权,拒曹操,安蜀汉,才智非凡,忠心耿耿。

但曹、孙二人身边的鲁肃、周瑜、郭嘉等人才能不下于诸葛亮,鲁肃在建安五年就已经提出过三分天下的想法,不过当时刘备的位置是刘璋,之后又促成赤壁之战;周瑜在孙策在世之时辅佐孙策,多次立功,在孙策身死,江东大族蠢蠢欲动之际助孙权坐稳江东;至于郭嘉,曹操打败袁绍,攻克北方,郭嘉贡献最大,他对人和战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只可惜郭嘉和周瑜一样,都是英年早逝,但从二人早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的才能不亚于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名气,主要是中上的实力、上上的营销手段和遇到刘备。

三国时期,能力不错的谋士,首先都会选择最厉害的主子去跟随,而且还要主子有前途,因为谋士可是“薄情”得很,郭嘉最先择主袁绍,但看出袁绍不行,就打算离开,离开之际还想拉两个人走,还有许攸,在袁绍那受了气,转头投奔了曹操,还把袁绍给卖了,所以诸葛亮当初具有实力,又把自己包装成世外高人,最开始应该是想选择曹操,不过曹操当时手下不缺人,诸葛亮过去了那叫锦上添花,刘备这边不一样,刘备是缺人、缺财、缺地盘,尤其是缺人,诸葛亮过去可是雪中送炭,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哪个更值得选择,自然是不言而喻。到了刘备身边,刘备自然将他奉为超级座上宾,有了掏心掏肺的主子,就有了足够的权力和地方去大展手脚,所以才有了后世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的评价。

如果排位,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地位应属于金字塔第二层,第二层人虽说不多,但也绝对超过一手之数,至于顶层是谁,那就看以后我们还能发掘出多少历史风云了。


远慕长生


史说、书说、《剧》说、传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有庙为证。我老翁再加两个皮匠(并非臭的)也难抵孔明先贤也!(本人认识字少,不求争辩)


游侠8666


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演义》当中最光辉的人物之一,本着跟历史上三分真七分假的设定来看,诸葛亮此人可以称神。而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他的形象也可谓是与日月争辉,几乎没有缺点;同时,纵观他的一生,虽然取得的辉煌无数,但汉室不复,他含恨而死,让人慨叹,可见他还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首先,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忠诚,三国当中智者可谓数不胜数,但是忠诚如诸葛亮的却少之又少。对于他来说,刘备的三顾茅庐是属于有知遇之恩,所以当他出山的时候其实就是贡献忠诚的。但是他的忠诚度达到最高点应该是托孤事件,刘备当时一番肺腑之言让他动容,尤其是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书中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当然有很多人对刘备此举有其他说法,有说他是为了试探诸葛,也有说他只是在死前想为儿子争取最大的忠诚收买人心。但无论他的用意是否单纯,诸葛亮此时的忠诚已经达到了极致,终其一生不曾食言,这就是“鞠躬尽瘁”。其次,诸葛亮是一个极其智慧的人,作为军师,历史上的他已经是非常值得称道,而《三国演义》其书更是进一步神化了他的形象。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事件、制造木牛流马等,尤其在空城计这一事件当中,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在作者紧张刺激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军事家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形象。他的智慧甚至连已经死掉的自己都不放过,他知道自己一旦死亡对于己方是重大打击,因此又设一记,让自己给了司马懿最后一击。真真是做到了“死而后已”。最后,我觉得诸葛亮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一般博览群书的人往往容易迂腐,或者是坚守正人君子那一套,有时候往往错过时机。而诸葛亮则不同,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狡黠的人,对于他来说能达成的计谋才是有用的,比如三气周瑜,他让士兵戳周瑜的话可谓是真扎了心了,他深知周瑜这个人好面子却偏偏这样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戳人肺管子”。但是他并没有做错,两军对垒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能说诸葛亮是真智者。当然,除此之外,诸葛亮这个人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比如他不仅知人善任,当任用的人犯了错他也能纠错,所以即便是再不忍心他也能挥泪斩马谡。从原著来看,诸葛亮此人确可以封神,只可惜,他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最后却只终难逃过含恨而死。这不能说他做得不够,恰恰相反,他已经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一切只是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而他没有站在注定胜利的那一方。所以,他是一个极其具有光辉性和悲剧性的人物。


青山旧时雨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特别是几次电视版《三国演义》放映之后,“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甚至“死诸葛气跑活司马”等等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妇孺皆知,诸葛亮成了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上通神坻,地上全知,计无遗策,神机妙算的“神”。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这样“神”么?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从加入刘备集团到蜀汉的偏安,诸葛孔明其实就是个凡夫俗子,无半点“神”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经过大浪淘沙,大部分诸侯都灰飞烟灭,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刘备等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中原,孙氏父子兄弟励精图治占有了江东,刘备来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亮当时从琅琊迁居荆州,隐居在隆中,却时刻关心天下大事,和荆州及至江南名士交好,想择良木而栖。刘备在水镜先生指点下,得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孔明先生人生唯一浓墨重彩的《隆中对》就出台了,帮刘备找到了人生方向。可惜的是刘备却不知道孔明先生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只不过是借用鲁肃的,孔明只不过贴了个自己的商标。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表死后,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孔明无半点良策,后在鲁肃的力促下,孙、刘两家结成了联盟,周瑜在赤壁击败了曹操。所谓的“借东风”“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在刘备以后的事业进程中,孔明一直是个二流角色,刘备取益州是庞统在辅佐,占领西川之后刘备倚重的是法正、刘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算上文臣武将诸葛排名十一位。试问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荆州到益州一路跟随,排名这么靠后,难道刘备眼瞎?毫无疑问不是的。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可谓妇孺皆知,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子初就是刘巴,刘巴在刘备平定蜀中的过程中尽心尽力,让益州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孝直是指法正,在刘备进功汉中,法正奇谋百出,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去世后,刘备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唯一加封的,连关羽死了,都没有。法正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最大功臣,是刘备最为倚重的人才。法正死后,刘巴接任尚书令。

刘备当年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对孔明非常看重,关张不爽,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可实际上随着事业的壮大孔明被边缘化。特别是关羽被杀后,他们二人的军事策略已经分道扬镳。“三分天下”的设想是建立在拥有荆、益的基础上的,现在荆州丢了,三分天下计划也就失去了意义。当时刘备经过二年的军事准备,认为应该直取东吴,形成二分天下之势。即使兵败弥留之际,刘备想起了诸葛亮,进行托孤,也只把内政大权交接孔明,对外军事大权交给了李严。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不但不“言听计从”。也只认定诸葛亮只是个内政帮手,从后面的发展来看,刘备是非常有识人之明的。只不过他没想到一介武夫的李严玩政治怎么可能是诸葛亮的对手,过不了多久,二个托孤大臣就变成一个了。

刘备临终前叮嘱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然而事实上,诸葛亮事无巨细大权独揽,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诸葛亮违背了刘备辅政的嘱托,行的是代政,架空了刘禅,完全违反了君臣之义。他为什么这样做?“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来: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刘备。要报答刘备的知遇知恩,没回报心里就难受。至于什么刘禅,还是别的人,根本没在考虑之内,终其一生,诸葛亮也在努力完成这个“小我”,完全没有半点国家大义。

在诸葛亮人生的后半期,急于北伐,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不是他笨,非要拿鸡蛋碰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不过都是为了那个“小我”,报知遇之恩。但打仗是打综合国力,他这样穷兵黩武、空耗国力、劳民伤财,造成了百业萧条、民有菜色。《三国志》这样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大意是肯定了诸葛亮在处理内政、发展生产的能力,但在军事上却是一大庸才。

诸葛亮殚精竭虑地辅佐刘备和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呕心沥血,诸葛亮也因此成了忠臣的标志,为之后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客观上诸葛亮的形象在弘扬忠君爱国思想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这十六个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的字。就是诸葛亮留给后世的永恒的财富!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八个字也绝对是诸葛亮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但以辩证的思想看,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正反二面,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我欲随波不逐流


不知从哪看出来一般,我只记得书中多次提到“军师真乃神人也”


谁倒骑驴来着


作为战争指挥官之一

第一,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第二,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第三,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第四,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唯一几点不足之处

第一,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第二,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第三,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在现代社会中绝对是老板的第一好员工。





月峡风趣


首先,诸葛亮一生战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是人们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毕生心血,给予的总结。

其次,现实生活中,诸葛亮当然没有小说中写的这么神,像“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事件都不一定存在,不过人心向蜀,人们自然称颂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大无畏精神确实也值得人们赞扬!

最后,诸葛亮的治国之道很厉害,统军能力要差一点,事必躬亲也是最致命的弱点,真是操碎心了。在那时候,诸葛亮这号人物象征着正义,象征着忠君爱国。三国之后,君王为了让群臣效仿诸葛亮的忠心耿耿,自然要异常美化诸葛亮,因为国家需要楷模,国家需要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