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位,为什么?

泰顺传福鼻炎康复机构


喜欢陈宫

陈宫,这个人是曹操的镜像,要研究曹操,非常适合拿陈宫一起对比研究。

一个是正气浩然,顶天立地的真君子。

一个是虚伪狡诈,阴谋加阳谋满身的真小人。

一个熟读正统经典,修身自律的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一个却是违背纲常,无视伦理的传统意义上的奸人。

但偏偏却是前者将自己走入了死局,后者却平定了天下大半江山,解决了世间诸多纷争战乱。

让人不得不联想起陈近南与韦小宝。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两个人只是这两种人的典型代表,正人君子最终会被歼灭淘汰,而最终胜利的却是满腹诡计的“坏人”。

新《三国》电视剧设计了一场陈宫与曹操的对话,我觉得处理得极好。

曹操说(大意)——自古以来,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奸都不是从表面上看得出来的,也许你们从前看错了我曹操,以后还是会看错我曹操,但我依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错看我。

做大事的人,不能拘泥于小节,不能束缚于礼教,为了大格局和大战略,是要牺牲掉一些政治正确,至于骂名,真正做了大事的人,有几个不是誉满天下毁满天下?无所谓了。

但从曹操的镜像——陈宫而言,他为了捍卫内心的理想和道义,不惜付出生命。这也是令人极为敬佩的。

曹操杀掉陈宫的时候,心是万万难以割舍的,不仅仅是可惜他的满腹才华,更可能的是,曹操杀掉的是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


大魚吞舟


三国时期的人物,我最喜欢是张飞。

说到张飞,你们也许会纳闷,这么多英雄人物,个个优秀,你咋会喜欢张飞呢?

我来给你们说说为什么张飞逗人喜欢。

第一点,张飞没有心眼逗人喜欢。和刘备第一次见面,就决定跟着他闹革命,终其一生也没有改变过。

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是逗人喜欢的,你们想,放心将自己的后背交给他,是多么的重要。

这种人是可遇不可求的,刘备能够遇到他,不得不说是非常幸运而且幸福的。

所以,刘备终其一生也是对张飞发自肺腑的好啊!没有让他受过一点委屈。后来的刘禅甚至娶了他的两个女儿做皇后,在那个年代,给予的待遇是何其优厚。

第二点,张飞的耿直豪爽逗人喜欢。

在任何时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来没有隔夜的话,有什么就是什么,这种性格从来都是令人放心的,和他打交道,心不累,想想就是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

要是现在这个时代,谁都会抓住这种朋友不放的。你们说是不是?

第三点,张飞战力值高,冲锋陷阵令人放心。从“三英战吕布”开始,他的战力值就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

并且,有他二哥关羽向曹操的推荐,更是让天下武将闻风丧胆,宁惹关羽,不惹张飞,是武将们的共识。

有这种大将,还有何求?

有这三点,想不让人喜欢都难。

有谁可以和他比肩?欢迎讨论。


白云山水居


周瑜,没有之一。

多么完美的人儿,就连他的名字都这么完美!

他好看。

英姿飒爽,风华绝代!说他是东吴第一美男子,毫不为过!

他多才。

“曲有误,周郎顾”,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武艺超群,军事才能出众。“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不用想象,那么自信而灵动的人儿跃然纸上!

多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时代,回到那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回到有公瑾的时代。回到他的身旁,并肩天下,看一夜流星飒沓!孙策孙权何其有幸!!

他雅量。

千百年来,他被不断的误解,赤壁之战,他作为最大的功臣,功劳却被别人轻而易举的夺走,而他,落了个斤斤计较,容不了人的骂名,他被“既生瑜何生亮”的谣言压的翻不过身,他,何其无辜!

试问:少年封侯的他,能力出众的他,颜值逆天的他,家庭幸福的他,为什么嫉妒别人?

殊不知,他是最有雅量之人。英雄惜英雄,出于对诸葛亮的惜才爱才之心,他不止一次的请诸葛亮出仕东吴,甚至于去世前还在惋惜“君未归,孤何安”?

这样一个集智慧与美貌和品行于一身的君子,叫人如何不喜欢???也只有他,才配叫周瑜!()


Mathgenius412


三国里的人物,我最喜欢曹操。怎么说呢!曹操这个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曹操说的,深有体会啊!

曹操的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时势造就英雄,乱世成就枭雄。生在那样的乱世,曹操的一生确实是动人心魄。



韵雅丽人美妆城


曹操。

因为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


赵建斌51014248


当然是司马懿了 够阴 够狠 还特么的死能忍


不畏lu


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周瑜临终时发出的感概。

我们来看看周瑜,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还深谋大略,得先王信任,得吴王赏识,还娶了倾国倾城的小乔为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毕生对手还是足智多谋,世间少有,流芳百世的诸葛孔明。妥妥的顶配人生,一流的能力,一流的地位,一流的家世,一流的对手。没有背叛和不忠的污点,输的也心服口服。人生并不是一定是赢的一方才是胜利者。



娟子逛世界


三国时期人物个人最喜欢荀彧,魏国前期,他的谋略为曹操成就霸业起了重大作用。而且他智计精甚,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可谓是千年以来文人士大夫的榜样。是曹操称霸前中期的重要谋臣。

1、王佐之才

荀彧(公元163-212年) 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2、驱虎吞狼

荀彧同时掌握了刘备、昌布、袁术三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并且利用刘备的犹豫软弱,吕布的贪婪自大、袁术的逞强好胜来达到调动他们互相攻伐。

3、深谋远虑

荀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深谋远虑,每每做大事情必先考虑其后的发展早年其投于袁绍门下,因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遂与其侄荀攸投奔曹操。曹操在政治上、车事上由一个一般的割据武装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确立了最后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可以说多半归功于荀彧的谋略。最能体现这点的是荀彧为曹操所做的三大决策,即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迎汉献帝于许都,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曹操在占据兖州为根据地之后,为其父死于陶谦部下之手而耿耿于怀,举大军攻打徐州。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现固了曹操的大后方。当听到陶谦病死,刘备做了徐州牧后,曹操又要起兵讨伐刘备。在这个关键时刻,荀彧谏日:“昔高祖(刘邦)保关中,光武(刘秀)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済大业。将军本以充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究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从这段谏词中可以看出荀彧目光长远,工于谋略。而后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致使曹操在之后很长的段时间内都能以中央的名义进行征伐,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为其讨伐诸侯的胜利莫定了一定的基础。

官渡之战前,曹操因为车力与粮草不济,萌生退兵避袁绍之锋锐的想法正当犹豫不决之际,荀彧至书曹操提出:“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公今划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从而彻底稳定了曹操的开战之决心,于是有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基本统一北方。小说中荀彧尽管很少跟随曹操出现在战争第一线,却知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不得不让人钦佩。

4、清高正直

荀彧为曹魏所建立的汗马功劳是有目共睹的。《三国演义》对荀彧的高超智谋也很崇敬,但因其身处曹魏集团,根于“尊刘贬曹”的思想作者给他安排了个与正史不同的悲剧下场。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太祖年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他是病死的。但《三国演义》却写荀彧服毒身亡被曹操害死:“彧也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终寿春。乎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荀彧虽于曹魏集团的建立居功甚伟,却落得个被曹操逼死的下场,这也和他自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荀彧为人高尚,生活勤俭,不贪图钱财。在从曹操的这些年中,曹操经常赏赐大量金银财帛,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并让其侄荀攸在曹操面前多次推辞,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不得已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公元207年,随着荀彧功劳的累积,曹操増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两千户。曹操觉得封赏得还不够,又要加封荀彧为三公的高官。荀彧淡泊名利,让侄子荀攸在曹操面前推辞了十几次,曹操才打消了念头。为官而不喜爵禄,这一品格已经让许多人折服,也足以使当代挖空心思捞钱某晋升的官吏们。


蓦回首


三国著名人物众多,我比较喜欢关羽,五虎将之首!被后世称为忠义的化身,中国各地都建有关帝庙,影响深远。

自从桃园三结义之后,一直尊称刘备为大哥,张飞为三弟,至始至终情义不变。特别是屯土山兵败,宁死不屈,曹操惜才,不忍杀之。后关羽提出三约: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必须确保刘备两位夫人安全;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可见关羽内心十分坚定,一生只忠于刘备,只认汉朝。

后来为了还曹操恩情,华容道义释曹操,体现了很讲义气,知恩图报。过五关斩六将,展现关羽勇猛过人,认定的事,谁也阻拦不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有勇有谋,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人无完人,关羽也不例外,太骄傲,除了刘备,看不起任何人,导致了后边败走麦城,惨被杀害,呜呼哀哉!

不管怎样,他的事迹一直被后世歌颂,堪称忠孝楷模!





东吴888


三国是名将辈出的年代,在诸多闪耀夺目的将星里,姜维是极不起眼的一个,很多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个悲剧人物,生前为了完成诸葛亮恢复汉室的遗愿,不停地北伐,最后死得也很壮烈,同时带走了灭汉的的两个最大元凶。

论名望,他是与卧龙、凤雏、冢虎并称的幼麟。论才华,邓艾都承认姜维是一时雄杰,钟会认为他足以和夏侯玄、诸葛诞相比——后两位,尤其是诸葛诞,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论为人,姜维心比天高,对大汉忠贞不二。他家无余财,治军有方,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他原是魏将,却是诸葛亮的继承者,他虽然不及诸葛亮,但千百年来诸葛亮也只有一个。他以一州之力与占据中原九州的曹魏抗衡,有胜有败。有人说他“穷兵黩武,劳而无功”。然而实在话是: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祎死去前,姜维受到了多少掣肘;正式掌兵之后,又受到黄皓等人打压,以至于要外出屯田避祸。诸葛亮北伐时,凭借超高的人望和能力,能使全国军政都以北伐为目标;姜维则是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更是复杂无比。实际上,除了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他的关系也并不理想。

所以,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他能力出众,私德无可挑剔,但落在他手里的牌,是一个连诸葛亮都无法翻盘的死局,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但直到最后,蜀汉没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完美的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仅凭少量蜀军与坐拥十万大军的钟会对峙。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诸葛瞻战死、成都的皇帝已经投降,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分毫。

本来,到此为止,哪怕就这样结束,姜维也算为大汉尽力了。可甚至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除掉了邓艾,并在给刘禅的秘奏里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最后计策未成,但灭汉的两大元凶钟会、邓艾都成了蜀汉的陪葬,魏军对姜维恨之入骨,对他进行了刨尸,发现他“胆大如斗”。

其实很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都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没能完成诸葛亮的心愿,他他的执着与信念,也绝对配得上这句评价。作为蜀汉最后的希望,他熬到了最后一刻。

姜维的精彩,未必在才华——虽然他确实了不起,但是姜维的杰出更在于他执着至极、燃烧至死的性格光彩。有缺陷,但依然为蜀汉,燃尽了最后一滴血。

南宋崖山战后,神州陆沉,张世杰依然不死心,企图挽回;后来背负幼帝溺水而亡,所谓:世杰溺焉。宋亡。

于姜维,亦如此:姜维死,汉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