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研究 :死亡病例的血型構成佔比是這樣的


在中國科大“科大新醫學”聯合基金培育項目支持下,2020年3月13日,以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陳劍,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於文虎、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朱莉萍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樊華、張霖、黃斌,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朱木新、周勇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團隊,在醫學預印本平臺medRxiv在線發表未經同行評議的題為“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Features in 101 Death Cases with COVID-19”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希望通過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臨床特徵進行分析,為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臨床救治以及新冠肺炎的基礎研究提供思路參考:

一,通過研究COVID-19死亡病例血型構成比發現,O型相對更少,A型相對更多,研究團隊認為這值得基礎研究者進一步關注探索。在該研究在線預發佈前,尚未見關於血型與COVID-19相關性的研究報道。二,臨床醫生在關注新冠肺炎肺損傷的同時,應早期密切監測和評估心臟損害,及早干預。三,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後期常合併院內感染,需加強院感防控,及時調整抗感染方案。

臨床研究 :死亡病例的血型構成佔比是這樣的

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病毒性肺炎在武漢爆發並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部分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危重患者病亡率高。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3月22日,全球累計感染267,013人,其中死亡11,201人。面對這一新發的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科學家和臨床醫務人員對其認知和相關治療研究也在不斷深化。

在COVID-19 死亡病例屍檢工作開展前,死亡病例臨床特徵的研究較少且樣本量小。為了解死亡病例臨床特徵、探討其相關危險因素,以期對危重症患者救治提供幫助,中國科大附一院南區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劍與安徽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工作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症監護病房的中國科大附一院南區肝膽外科主管護師樊華對接。在通過中國科大附一院和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兩家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後,皖鄂兩地醫療團隊迅速開展工作,對武漢市金銀潭醫院10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臨床特徵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並形成論文在線預發佈。

該研究收集了武漢市金銀譚醫院重症監護室(ICU)從2019年12月30日到2020年2月16日收治的101例COVID-19 死亡病例的臨床資料,以入院時間、入ICU時間、死亡前48小時這三個時間為節點,進行統計學分析。

研究團隊分析發現,死亡病例的血型構成為:A型血 44.44%、B型血29.29%、O型血 18.19%、 AB 型血8.08%。這與武漢市正常人群的血型構成A型血32.16%、B型血24.91%、O型血33.84%、AB型血9.1%存在差異,O型相對更少,A型相對更多。O血型存在保護性抗體已在之前SARS等相關研究中被證實,研究團隊推測,O血型可能存在保護性抗體可以與新冠病毒的S蛋白結合,進一步阻斷其與ACE2的相互作用,從而對病毒有更多的抵抗力。A型血患者獲得COVID-19的風險相對高,其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探索。

目前,對於COVID-19可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傷已被證實,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認為,心臟可能是除肺臟外最早受累的臟器。有83%的患者入院時即合併心肌損害,其中32例患者僅合併心肌受損,其他臟器損害發生較晚。在入ICU及死亡前48小時這兩個時間節點上,心肌損傷(壞死)的標誌物指標肌鈣蛋白I均顯著高於入院時水平。此外,入院時肌鈣蛋白I已經升高的患者,從發病到需要轉入ICU進一步救治的時間更短,總病程也相對更短。研究團隊認為,臨床醫生在關注肺損傷的同時,早期就應密切監測和評估心臟損害,儘早干預。

臨床研究 :死亡病例的血型構成佔比是這樣的

該研究還發現,隨著病程進展,患者白細胞、中性粒細胞、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等指標逐漸升高,而淋巴細胞經過下降後會再次升高。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變化提示患者存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同時,可能合併其他病原體感染。進一步統計分析顯示,患者後期常合併細菌及真菌感染,其中以肺炎克雷伯桿菌、鮑曼不動桿菌、白色念珠菌最為多見。研究團隊認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後期常合併院內感染,做好院感防控非常必要。

臨床研究 :死亡病例的血型構成佔比是這樣的

除上述內容外,研究還對臨床關心的激素、免疫製劑、抗病毒藥物使用及有創通氣的時機等問題進行了客觀的描述。(陳劍 方萍 市場星報 掌中安徽 記者 馬冰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