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也无风雨也无晴


又见,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说起此词,这是的苏轼被贬至黄州(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第三个年头所作。

那年3月7日,苏轼和朋友外出去沙湖的路上,那天他和朋友本来是带着雨具出门,但路上以为不需要就让人拿回去了。结果一场大雨,朋友们各个像个“落汤鸡”,可是苏轼本人雨中受乐,一点狼狈的样子都没有,没过多久,天晴了。回到家后,苏轼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词。

又见,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苏轼带领家人在黄州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种植庄稼,辅以生计。这块坡地叫东坡,“东坡居士”的别号由此而起。

苏轼在黄州期间,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二赋一词”(即《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的千古名篇名句。

在《赤壁赋》中,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以“山水”“风月”为笔,画出了历史沙场点兵和英雄豪迈,也画出了自己的旷世豁达。

在《后赤壁赋》中,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写出了他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作结,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逗人遐思。

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他面对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经典永流传!

又见,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一生才华横溢,一生坎坷飘零,一生随遇而安。有人认真总结整理出三组数字,清晰地概述他一生的全部。我们且看:

第一组数字:从政经历“8341”

“8”是“八州太守”。苏轼先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徐州、湖州、杭州、扬州大家比较熟悉,密州在今天山东诸城,颍州在今天安徽阜阳,登州在今天山东蓬莱,定州就是今天河北定州。在密州、徐州、杭州的任期稍长,两年左右;最短的是登州,任期5天;其他地方都是几个月时间。

“3”是“三部尚书”,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任期都不长,吏部7个月,兵部l个月,礼部9个月。

“4”是“四处贬谪”,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汝州还没来得及到任。

“1”是“一任皇帝秘书”,正式职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一职务由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担任,正三品。苏轼在这一任上干了2年零6个月,起草了800多道诏书,干得非常出色。

总的来说,苏轼从政40年,在地方做官33年,在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是一个典型的能上能下的“异地交流干部”。

第二组数字:仕途颠簸“三起三落”

一起:步入仕途。苏轼22岁(l057年)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轼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他的“高考”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考中进士后,苏轼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八品官,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 (国家图书馆)。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年),当时38岁。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可见,苏轼步入仕途后,逐步被提拔重用。

一落:贬至黄州。l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关在御史台审讯l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计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将他贬到黄州。黄州当时是下等州,贫穷落后。好在黄州离开封不远,基本生活还有保障。

二起:升官提阶。l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太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祐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轼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l7个月时间,苏轼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二落:请辞外放。太皇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皇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轼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l089年7月至l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

三起:官达礼部。苏轼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轼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

三落:再贬出京。l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皇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先把苏轼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l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2年零6个月后再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第三组数字:“有缘热线”“l23456”。主要反

“1”:一位如雷贯耳的伟大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2”:两位手足情深的兄弟。苏轼、苏辙是中国历史上感情最好的兄弟之一。他们是兄弟、师生、诗词唱和的良友,也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生活中互相照顾、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

“3”:三任相濡以沫的妻子。第一任妻子王弗。她去世l0年后,苏轼在密州为官,写了一首催人泪下的《江城子·记梦》。王弗去世后,苏轼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即王弗的堂妹,死后与苏轼合葬在河南郏县。第三任妻子是王朝云。她一直跟随苏轼,终身相伴,生死相依,死后葬在惠州。

“4”:四位名垂青史的关门弟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

“5”:五位恩威并重的皇帝。苏轼1036年12月19日出生,ll01年7月28日去世,享年66岁,一生经历了北宋5任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6”:六位肝胆相照的人生知己。苏轼的朋友很多,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朋友都有。如文学上的恩师欧阳修、政治上的盟友司马光、书画界的知己米芾、 隐士里的知己陈季常(陈季常归隐在麻城的岐亭,苏轼为他写了著名的《方山子传》,典故“河东狮吼”就是从他这里来的)、佛门里的密友道潜、官员里的手足徐君猷。

一世永存。一声叹息。

林语堂说,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余秋雨说,苏轼是个沐雨吟啸的漫步者,是芒鞋胜马的逍遥客,是无雨无晴的大智者。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顿悟。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是,风雨兼程、风雨无阻、风雨彩虹是我们必须要有的!

又见,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