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二月河先生的《把诸葛亮让给谁》清除令人腻歪的恶臭!

重读二月河先生的《把诸葛亮让给谁》,清除头条令人腻歪的“襄阳恶臭”!


这两天,一个叫“襄阳甜”的襄阳网友在头条肆意辱骂二月河先生是“小人”“遗臭万年”(见附图截屏)。我就不明白了,你个“襄阳甜”是个什么东西?我不想骂人,也不想用“天谴”这一类的字眼回击你,因为这个“襄阳甜”只配丢在下水道冲走而已,免得腻歪头条这个阵地!我们从“襄阳甜”这个名字中没有闻到甜,反而是闻到了从襄阳城里散发出来的一丝臭味,需要杀毒剂才能除去,免得折损襄阳!折损头条!


下边是二月河先生文章的节录:


……“跟谁住,巴谁富”,我在南阳,心里也盼念此地是“卧龙故地”,但决计是没有这份“挥之不去”的情结,像南阳人丢了诸葛亮,有点“丢了国宝”,重要家当失窃似的痛心无奈。诸葛亮在南阳,在襄阳,都在中国,争了一千五百多年了吧?此说公理,彼云“婆理”,是极平常的人文心态,昔日为名而争,今日是名利齐争。因为了诸葛氏的光风霁月名头,倘是魏忠贤、和王申,并不见有人争的。争论千年无结论,争论本身已变成了天下皆知的斗口游戏。争得两处都似真似假,两处都香火旺极——既如此,“争争不息”也是好事,我原就这般想头,诸葛本人确在何方,我觉得有点“于我如浮云”的意味。


但现在的教科书突然有了结论。虽说有点羞羞答答,在注释里加了南阳“在现在湖北襄樊一带”,没做正面铺陈,有些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佯臊作羞,昔日旧时代,歌楼里的名优名伶名媛们大抵都是如此出场。“千呼万唤”出来了。


在外头不知情,我本来以为是学术界突然发现了新的实证资料,或在尘封竹帛中找到了“原始记录”。所以那样概念性地应答了两条。但现实是“没有”。但凭湖北人的种种“运作”,南阳人“坐失诸葛亮”。


这事可叫我奇怪了,有点吃惊了:教科书是闹着玩的?那是给孩子们看的学问,教给孩子们的基础知识呀!这事做的可真“胆大”。“妄为”不妄为?


先看这句话:“南阳在襄樊一带。”说的便稀奇。旧时南阳襄阳都是郡,南阳是“南都”,“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与首都并称之地,怕是比襄阳还善一点,冒一点,高一点,大一点。倘今日有人说“北京在天津一带”,“中国在朝鲜一带”,“美国在加拿大一带”,这是什么呢?


这真的有点“胸中不正,则眸子没焉”了。理念上的毛病,可以从微观上的一颦一笑一哂一怒里头自个儿去感知。


我同时也极佩服湖北一些人的精明。他们不靠新发现的资料,也不靠新出土的文物佐证,但凭“做工作”,居然就改变了教科书,这个本事谁有?


但湖北人再厉害,他们没本事“确认躬耕地”。有这个能耐的,是学术界手执牛耳,口含天宪的一伙“家”们的。他们才是内因。


二月河小小的,在学术界算不上个角儿。我也不敢随便怀疑别人从这件事上得了什么实惠,或者简洁地说收了什么颜色的包儿。由我自身的经历,过去傻乎乎的,从来都以为那众位评论家以及学问家到现在我起码不怀疑他们的“水平”所居的殿堂场的是个什么“家”:必定或清瘦或丰满,银丝皓发童颜韶色,或仰仰在沙发客厅,或奔走于异国他乡,或带一群博士硕士莘莘学子,或挥洒自如于科研实验,都那么渊亭岳峙,那许道貌岸然,倘看他们资料,又都一个个辉煌不可逼视。


看来还真叫小二说中了。“有X能使鬼推磨”。有“工作”能使“学者专家”推磨。学者而云,专家而云,鬼而云,其同也乎?“聊斋”蒲先生也有套语侃调“胸中正,则眸子正焉,胸中不正,则眸子没焉”。诸葛亮的“学术问题”不论。问题在于这个学术心理阴暗得真可以。


但我刚刚开了点窍儿,笨得到现在才晓得,原来只要“做工作”,南阳便可以属襄阳。


若非胸中不正,那就是昏了头了。通过人家“做工作”,突然发现争论一千多年没弄明的事的底蕴,“订正”(天晓得是正了还是订邪了)了去。不惜误人子弟,传伪道,授伪业,造新惑。听起来也真骇人。


现在不能谈“南阳人的感情”如何如何。假如人家真的发现了什么新的佐证,铁证如山放那儿,诸葛亮的饭碗农具在彼出土了,南阳人急煞怒煞的没用。得尊重事实,老老实实服从就是。问题的实质是“做工作”,拼实力,凭什么用投资量解决学术之争,南阳人骂你两句“直娘贼”,恐怕学术界的某些人也得忍气吞声受了。


学界的主骚坛领袖,二月河倒有一个小小的条陈谨告。好先生们不必再去研究古地图、地形地貌沿革了,回过头来念念《三字经》,学习一下中华文明传承美德,似乎更必要一点。


(襄阳在教科书上争夺诸葛亮给河南人民造成了很深的伤害,著名作家二月河听闻此事写下上述文章)。


共同抗击疫情,认真研究学问。杜绝凭空臆想,回归历史真相!

@国际襄 @飘逸的历史 @汉上痴生 @襄阳甜 @襄阳论语 @


襄阳贾芸 @襄阳贾芸@明眼观世界


重读二月河先生的《把诸葛亮让给谁》清除令人腻歪的恶臭!


重读二月河先生的《把诸葛亮让给谁》清除令人腻歪的恶臭!

(via@奔流到海不停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