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兩歲寶寶立規矩,婆婆從中過多幹涉怎麼辦?

小太陽辰辰媽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就是現實社會中隔代親。爺爺奶奶都會比較寵愛孫子,生怕他餓著,凍著,事事都依著他,順著他。就像如今當紅電視劇安家中龔大夫教育大兒子吃飯不要玩平板一樣,有爺爺在中間維護,他就會覺得無所謂。有我爺爺為我做主,爺爺不餵我飯,我就不吃飯。現在這種情況非常多,也會導致家庭的不好相處。最後龔大夫選擇重新買房子,不要爺爺奶奶帶孫子緣故。

其實這最主要的還是需要家庭之間的溝通,觀念的轉化,和父母溝通這樣做法的弊端。當然溝通的前提條件是和平共處解決問題,不能每個人都像吃火藥一樣,這樣往往會把事情矛盾加大。


趙椅平


為了避免矛盾擴大,從而影響家庭和諧,我有一些經驗分享給媽媽們。

— ❶ —

意見要統一,重中之重,把握育兒的主動權

首先媽媽們要明確一點,婆婆是孩子的親奶奶,出發點多半肯定也是為了孩子好。所以跟婆婆好好談談。要告訴婆婆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而不是和她討論。教育孩子是你和你老公的事,別人不能插手。只要你和你老公戰線統一,就沒必要在乎婆婆怎麼想。把一些家庭瑣事交給婆婆去負責,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在教育孩子上面的問題上要堅持己見。

— ❷ —

避免過於情緒化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磕碰,沒有人想看到自己照顧的孩子受傷。尤其是婆婆在看到孩子在你這裡受到委屈。他們勢必會有所偏袒。但是要堅持最初的說法。不要讓自己的教育權利受到挑戰。一旦告訴孩子必須做某件事時,就一定要堅持。把婆婆帶到一邊,告訴她你為何要立這個規矩。其實,孩子知道這是規則,婆婆也需要知道這一點。彆強迫婆婆完全贊同你立規矩的內容,但要讓她尊重你的做法。如果只是去抱怨,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如果是為孩子好,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

— ❸ —

找出合適理由,讓祖輩得體的退出

沒有人願意被別人說不好,尤其是辛苦帶孩子的媽媽,更不願意被婆婆說自己帶孩子有問題。婆婆的指責可能會傷害到你,會讓你覺得不論怎麼選對家庭都不是最好的選擇。當你第一次聽到類似的指責時,就要馬上告訴婆婆你的決定對家庭是最好的選擇,是權衡利弊後的結果。如果她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你的選擇不對,這時就要請出老公,讓他告訴他媽媽,這個選擇是你們夫妻倆一起做的決定,是對整個家庭最有利最正確的選擇。這樣往往她們就容易接受我們的建議了。

— ❹ —

祖輩父輩同心、協作最重要

必須承認,有了孩子後,家裡不可能一塵不染。你可以禮貌地讓婆婆先回避一下,過會兒再來,或是乾脆一笑而過,不介意她的任何評價,要麼可以這樣半開玩笑地回敬她:“我要收拾每個爛攤子,還有三個更糟糕的地兒要拾掇,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寶貝孫子多能鬧騰!”其實,你想花更多的時間拾掇家務,還是花更多的時間陪孩子,完全取決於你自己。杯盤碗盞的清潔都能等,但孩子的成長卻不能。

沒有人天生就能做好父母,育兒應先育己。只有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樹立正確的育兒觀,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在立規則的環境下快樂成長。

要知道”家長堅持住了,孩子就成功了。希望媽媽們在育兒的路上堅持自己該堅持的,放手該放手的,明確方向——我的孩子我做主。這樣的育兒路上才會應付自如,而不是矛盾重重。要正視老人的傳統智慧和經驗,不要盲目的推翻。同時也可以通過聊天或者打比喻的形式把先進的育兒觀念傳遞給老人,跟老人共同探討。很多時候不是老人不教孩子,而是我們沒有告訴老人應該怎麼教。

對孩子來說,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不就是一份最寶貴的教育課嘛~

寶寶三歲之後就可以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啦,購買一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或者給寶寶安裝了一些教學軟件,你可以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做的非常好,很多的冒險故事,寶寶特別愛聽,現在我下班回來還會說:“麻麻,我給你講故事”。還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加深寶寶漢字的記憶,還讓我家好動的寶寶,乖乖的自己玩(自帶滑稽)。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還可以關注一下【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哦,我的育兒知識大部分都是從這裡學來的,做的非常用心。


辣眼睛的大腦斧


題主的問題實質是在孩子教育中如何跟長輩溝通!

建議注意如下問題:

1、如果沒有處理好相關問題,規矩不如緩立。

規矩就一定是規矩,如果無法執行到位,不如不立,如果立了規矩總是不了了之,“規矩”的概念在孩子心目中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以後再難立了。

我們家寶寶才一歲,寶寶也張羅著立規矩,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不準玩,我立刻制止了,規矩很合理也應該立,可是目前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父母,都做不到。做不到的規矩立了只能讓孩子對規矩沒有正確的認知。

這跟孩子是不是能理解沒有關係,關鍵是我們身為父母必須明白和養成習慣,規矩先給父母自己立一個:沒有可行性的規矩就緩立。

2、長輩一定不能參與育兒的決策

長輩的固有思維一般是“你都是我帶大的,憑什麼要聽你的!”

乍一聽不無道理,其實完全不講理。

其一,我們是父母帶大的沒錯,我們感恩,但不等於我們父母的養育就沒有缺失,我們理解,那是時代和個人能力決定的,不是父母不關愛我們,我還是感恩。但不能讓這些我們已經意識到的缺失繼續發生在下一代身上。

其二,時代進步的速度驚人,我們目前面對的競爭就不是我們父母當年可以想到的,我們的孩子將來要面對的競爭也不是我們可以想到的,時代在變,養育方式不變的後果只能是下一代跟不上社會的進步。

長輩意見也有正確的時候,至少會有正確的一些方面,但長輩一定是建議,用合適的方式去建議,而不是強制要求影響決策。甚至是繞開決策自行一套!原因很簡單,孩子的直接監護人和責任人不是長輩。

幸運的是我們家長輩經常提出各種建議,從不參與決策,我們決策好的,也全力配合。他們的決策很多時候不是完全沒道理,我跟寶媽會酌情聽取,就算不採納,也會耐心講明原因。

3、跟婆婆的溝通,由老公出面事半功倍。

婆媳關係是自古以來的難題,無論雙方是什麼樣的人,完全沒有矛盾的可能性太小。而要解決好這一難題,唯一可以依靠只有老公。

如果老公不作為,這個問題不但無解,還會進一步激化矛盾。

如果老公不作為,除非媳婦是能力超強的人,只能是悲劇。

4、明智的媳婦不要把矛頭指向婆婆

太多的媳婦沒想通這個問題,由情緒化支配,矛頭總是指向婆婆,不但於事無補,還讓問題更加複雜。

這裡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婆婆再錯,也不要把矛頭指向婆婆,因為我們要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跟婆婆一較高下。

比如說婆婆不讓立規矩,跟老公商量解決方案時不要說婆婆的不是,還要說可以理解婆婆,但為了孩子好,得解決問題。

也就是常說的,提出問題時,只對事,不對人。這樣跟老公溝通會容易很多。

婆婆的問題讓老公去解決。

5、矛頭可以指向老公

如果老公不作為,可以用任何方式逼其就範。

這些方式只能用在老公身上,不能用在婆婆身上。

老公是有責任和義務承擔這些的,婆婆沒有。

反過來一樣,婆婆有什麼想法,矛頭一定是指向兒子,而不是媳婦,如果指向媳婦,問題就更復雜了,兒子也更不好處理了。

6、老公必須擔當

在婆媳關係面前,身為人子,身為人夫、身為人父,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媳婦是自己找的,孩子是自己親生的,我們不擔當推擔當?


題主的問題一定要從全局的角度去考慮解決,如果只是盯在這一件事上,很不好溝通!


END



中和老爸


關於婆媳因為孩子教育產生矛盾的時候,首先我們應該先理解對方的做法是為了寶寶,有這樣的心,彼此慢慢就會達成共識,如果一昧的去爭對與錯,問題只會越來越大。

奶奶這種帶娃行為是典型的隔代親,怕孫子孫女受委屈,寶寶一鬧奶奶立馬投降,奶奶這種行為只會助長寶寶的壞習慣。我家寶寶的外婆也是這樣,見不得我對娃說教和批評,感覺她受了多大委屈似的,不吃飯就抱著喂,吃著飯呢,要吃零食二話不說就去拿,我真是怕了我媽,私底下跟她說那些育兒道理根本聽不進,從外婆家回來養一身的公主病。知道她的出發點是愛寶寶,話說重了也不好。所以我特明白寶媽的難處。

老一輩的育兒行為,我們也要理解,畢竟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還沒有所謂的科學育兒說法,孩子多,吃飽穿暖就可以了,所以他們那套育兒觀念在我們看來比較落後。有問題還是儘量多溝通,實在溝通不了,建議分開住。

寶媽可以給寶寶買個餐椅,那樣餵飯也比較方便,不用追著餵飯。讓寶寶習慣坐餐椅,最好是能慢慢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為上幼兒園做準備。

個人認為兩歲的寶寶還不適合立規矩,三歲前可以著重培養寶寶好的生活習慣、好的性格和飲食習慣,立規矩可以等到3歲之後。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您!祝寶寶健康成長,快樂幸福!





小八妹在深圳


兩歲寶寶什麼都不懂,教育孩子要到三歲以後才能聽得懂話,三歲之前怎麼寵都不為過,教育孩子要看誰的方法對就就聽誰的,而不是一味的聽媳婦的,或者一味的聽婆婆的,有的媳婦教育孩子太極端,我們村有一個年輕媳婦教育孩子,老公婆婆都不許插話,大冬天把孩子拉到外面,站在雪地裡,婆婆老公不敢吱聲,孩子凍了一晚上,感冒了,發高燒,左腳截肢了,這就是一個人教育,其他人不敢參與任何意見的直接後果,教育孩子應該是商商量量,誰的辦法對就聽誰的


姍姍我來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媽媽最關注的事情,孩子的成長需要日常的慣例、穩定的規則、對未來的預期和他人的邊界。立規矩是媽媽正確引導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媽媽要求孩子自己吃飯,婆婆偏要喂,還說孩子爸我就是這樣喂大的,寶寶媽媽確實很無奈,因為是婆婆,還擔心溝通不當引起矛盾,可是寶寶的成長也很重要,真的很焦慮。

通過和婆婆正確的溝通和合作,能解決和婆婆矛盾和寶寶的養育問題。

第一、溝通前準備—寶媽清晰幾個點:

1.寶媽的目標是希望科學的養育寶寶。

2.寶媽可以為婆婆實現想要參與照顧孩子的願望。

3.寶媽希望和婆婆之間的關係是融洽和諧的。

第二、找個愉快時光和婆婆溝通,比如做一頓婆婆喜歡的飯菜或帶婆婆去逛街,並且在溝通時讓婆婆感覺輕鬆和安全,氛圍不對,溝通反而起反效果。

第三、進入溝通

1.首先要強調共同的目的,我們都是愛孩子的,咱們都希望讓孩子更好,對嗎?我不希望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和您鬧得不開心,也不希望孩子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

2.要從內而外,真心誠意的尊重婆婆,你對他人有態度的時候,對方會很敏銳的接收到。

3.道歉,就上一次和婆婆起衝突進行道歉,當然,明明不是自己的錯還要讓我道歉,憑什麼,你道歉的原因並不是教育寶寶的原則,而是情緒上的失控讓婆婆感覺被冒犯,別忘了,目標是為孩子,並不是和婆婆掙對錯輸贏。

4.和婆婆說說為什麼要給寶寶立規矩,分享科學育兒知識,說出你的想法,也詢問婆婆的育兒觀念和想法,如果婆婆還是固執己見,先對婆婆愛孩子的心意和好的部分表示認可,再對比身邊案例或故事說明孩子不立規矩的不良影響有哪些。

5.最後邀請婆婆參與到規矩的建立和執行合作中來。

第四、實踐

1.用紙張列出要給寶寶立的規矩有哪些,婆婆也可以說說曾經給寶爸立的規矩有哪些,篩除不好的,並說說立這些規矩對寶寶成長的益處。

2.婆婆堅持的好的地方,要及時說出來,比如,媽媽今天讓寶寶自己穿鞋子了呢。

在和婆婆溝通前,別忘了和老公溝通自己的想法哦,伴侶能從你處理和自己媽媽的方式上感到欣慰和感動,溫暖融洽的家庭環境是寶寶健康快樂成長的堅實基礎,願好。


薇安教育


你好,我理解你的不容易,你是為了孩子好。婆婆這樣的做法,剝奪了我們作為一個母親的身份角色。就拿我來說,我和自己爸媽住在一起,也是一樣的情況。其實不論是婆婆還是自己家的爸媽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別對婆婆存在偏見。很強的控制慾,這是這一代人的通病。

但是我現在和我爸媽關係改善了,這對孩子也是有幫助的,安全感增強了,也願意學習更多知識。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1.和長輩多溝通,認同他的心是為孩子好的,這是你們和諧相處的基礎。

2.問問自己是否對婆婆有什麼芥蒂,表達自己的不滿。因為婆婆和父母還是有所不同的,說話遣詞需要注意分寸,因為她沒有和我們有血緣的關係。

3.肯定長輩帶孩子的經驗,同時告訴自己,她幫忙帶孩子是情分,如果沒有他幫忙雖然會少一些權力之爭,也會多很多辛苦。

4.善於傾聽,聽他們說自己的過去和看法

5.在傾聽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育兒觀點,為什麼有這樣的觀點


瑞琪育兒


教育兩歲寶寶立規矩,婆婆從中干涉怎麼辦?

俗話說的好,隔輩親!對於婆婆護孫子的做法,我們表示理解!因為老一輩的思想,總覺得孩子還小,沒必要學那麼多規矩,長大了就什麼都懂了!他們認為孩子小時候只要吃好,玩好,不生病就可以了!並不重視思想上的教育!雖然理解他們的做法是心疼孩子,但卻不贊同!

每個孩子都是一棵小樹苗,父母就像園丁,幫孩子糾正錯誤的習慣,做到良好的思想教育!這樣孩子才能在以後成長道路上找準方向,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我覺得對於這個問題,你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做法,並且委婉的告訴婆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你為主,婆婆為輔!如果婆婆覺得你哪裡做的不對。可以私下溝通,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反駁你,或把孩子抱走!這樣就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感覺,奶奶哄我,吵了媽媽,說明我做的沒錯,媽媽才是錯的!以後只要做錯事認為只要找奶奶就行!這樣媽媽在孩子的心裡就沒任何威信可言!

所以,我覺得,你還是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多和婆婆溝通,更重要的是,平時多和寶寶溝通,讓寶寶知道他的做法你真的生氣了,或者可以適當有些懲罰措施之類的!


一路心語


先跟孩子爸爸溝通,認可孩子奶奶對孫子的照顧、對小家庭的付出,然後告訴孩子爸爸,教育孩子是父母兩個人得事情,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父母教育的時候,不要🈶其他人來干涉,畢竟孩子以後的路還很長,護短是一時的,如果因為這樣孩子落下了不良習氣,對孩子以後得成長不利。當然,這種事情也彆著急,不是一次兩次的溝通就會有效果的,需要做好打長期心裡戰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