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握太極拳的“先後、虛實、開合、剛柔”

先後:或稱“往復關係”。《拳論》有云:“往復有摺疊”摺疊者,即從反面入手的一種來回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後,欲後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發先蓄;欲要先給,欲給先要等等。

技擊中的“聲東擊西”,先化後發,先引後擊,“引進落空合即出”等要領,都是這種往復摺疊勁的運用。所以,陳式太極拳架中許多動作的組合,都是忽左忽右,一上一下,一引一進,一反一正,一卷一放等等。尤其發勁之後,必須有一個“接勁”,接勁實質上就是這種欲左先右的摺疊勁。例如“懶扎衣”結束之後,接“六封四閉”,右手一定先向右掤一下之後再向裡收。“前螳”接“第二斜行”,也是右手先向外掤一下再走下弧裡收。其技擊含義就是“欲要先給”,先給對方一點掤勁,從而加大對方向外的反彈勁,以便更有利於“引進落空”。“兵不厭詐”,就是這種先後關係在拳法上的體現。

拳法中還有“後發先至”一說,如何解釋?我認為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我不主動進攻別人,我處於應擊者的地位,但一旦對方出手,與我交手,我即神速擊之;二是我不先發勁,讓對方先發勁,我對來力先引化之,化其實,探其虛,即先沾連粘隨,從不丟不頂中討消息,然後快速擊其要害,破其根節而取勝,故“後發先至”還含有“後發先勝”之意。

虛實:不倒翁為什麼不倒?一是它只有一個重心,二是它的重心總是偏下,三是它的底都是圓形的,四是它上虛下實、上輕下沉。人,卻有兩隻腳,如何掌握這種“不倒翁”的本領?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虛實互換,虛實互根,並且注意重心下移,在倒換重心時襠走下弧(為了在倒換重心時仍能保持下盤沉穩),以維護自身的動態平衡(又稱為隨遇平衡)。那麼全身在複雜的運動中,各個部位,特別是四肢,如何和諧地相互配合,來達到這種平衡?這裡要把握三種虛實關係:一是重心虛實的調整,二是發勁時的虛實關係,三是手足虛實的搭配關係。整套陳式太極拳在行功過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兩腳在虛實倒換中以維持身體平衡。陳式太極拳兩腳虛實比例一般是四六開,也有三七、二八開的動作(如虛步、僕步等)。發勁時,發勁之足為實,另一足為虛(與重心虛實是兩碼事)。

開合:把握開合關係,要注意四點

①欲開先合,欲合先開,即逢開必合,逢合必開;

②開合相寓,即開中有合,閤中有開。如“白鶴亮翅”定勢)雙臂展開而兩足相合、足合而膝檔開,兩臂開而兩手相合。而且先是兩手虎口相合,最後又變作兩手掌根相合。又如“初收”動作一,兩手相合(上搓勁),而兩肘卻要掤開(為加大搓合勁)。“懶扎衣”動作三,則是上合下開,總是開中有合,閤中有開;

③掌握處處都有一個開合,例如,胸開背合,背開胸含。就是一隻手中也有開合,如大小魚際合,拇指與小指合等等;

④要講求外形開合與丹田開合相配合,動作開合與內呼吸開合相配合,從而做到內氣鼓盪,外形飽滿。

陳照奎老師講:“推手時誰能合誰能贏。”他不僅要求手與手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等等,而且要求有時左肘與右膝合,右肘與左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勁合到一個著力點上,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

開也是為了合,欲發勁,必先求勁合。“引進落空合即出”,就是強調一個合字。

剛柔:剛柔相濟,剛柔互補、互孕,是陳式太極拳的主要特徵之一。剛柔相濟的勁力,是整體性的(剛與柔不可分)、螺旋式的、輕沉兼備的一種彈性勁。不論勁大、勁小,不論動作快慢,不論是蓄、是發,其勁力都是剛柔交濟,即陳鑫所云“五陰五陽稱妙手”。陳式太極拳的“掤”勁即是這種剛柔相濟勁的總概括。

掤字,有向外支撐,膨脹之意,如氣球、輪胎、彈簧、鐘錶發條等等,都是這種掤勁的形象化。《拳論》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也是這個含義。

又例如農民趕牲口的鞭子,鞭杆是柔的、鞭梢是柔的,但是發抽打勁力時,則是非常有力的非剛非柔、又剛又柔的彈性勁。

陳鑫雲:“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只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