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崇拜:过度强调理论真的好吗?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毛泽东)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发展理论的。我没想过,我只是试着去做。事实上,想一想可能会很危险。(明茨伯格)

我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而不是一个奇特的假设开始,假设把我封闭起来;问题让我敞开心扉。(明茨伯格)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


摘译:缪超男,陈希,谢佳丽,杜运周


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崇拜:过度强调理论真的好吗?

注:本文是国际管理学会前主席Hambrick D C于2007年发表的一篇经典文章。作者对管理学界对理论的盲目推崇进行分析与批评,最后提出自己对于管理学领域研究摆脱理论桎梏,推进管理学领域知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Hambrick D C . The Field of Management’s Devotion to Theory: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6):1346-1352.


导读

其他领域学者也会用“理论”一词,但他们更多地谈论逻辑、概念、前提和思想,并没有完全停留在理论上。


1950后期,卡内基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的报告对商学院学术素养的缺乏进行了猛烈地抨击。1960和1970年代开始,各个不同的商业相关的研究领域做出承诺,将重视理论研究。作者梳理了1970中期在市场营销、会计、金融和管理领域的顶级期刊,发现了理论的结合非常普遍。然而,从那之后,其他领域放松了对理论的执着,经常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一些不太以理论为基础或不太以理论为导向的论文。唯有管理学却陷入“理论崇拜”困境,不能自拔。导致“事实等待理论”的避短。因为新的现象总是缺乏前导理论的,在理论驱动的压力下,学者面对新的现象望而却步!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领先期刊和学者的重视。


近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得到国内外领先管理学期刊和管理学者的重视。包括AMR等期刊的主编(2019)开始撰文批判唯理论驱动的研究,提倡现象驱动的研究。国内一些顶级期刊,如《管理世界》,《管理学报》等也不断地主办案例会,管理实践会议,鼓励现象驱动的管理学研究,呼唤新的研究范式。


《 人民日报 》2020年03月18日 “捕捉发展变化的国计民生需求,制定前瞻长远的科研目标,高校做科研 望向更远处”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对申请项目的科学属性进行了分类,包括四个分类,其中“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强调“科学问题源于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且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特征,旨在通过解决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促使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


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崇拜:过度强调理论真的好吗?

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崇拜:过度强调理论真的好吗?


● 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崇拜 ●


理论有很高的价值,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们组织思路、解释现象、预测未来;但理论本身不应该是目的,如果一味地为理论是尊,甚至于要求每一篇文章都必须有对理论进行长篇累牍的阐述,则会影响我们真正目的的实现:理解。


比如说,如果一个现象目前还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释,不论这种现象多么重要,管理学者们也不会对这种现象的种种有趣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和汇报。但这种汇报现实现象的文章一经发表,很有可能激发学者们寻求解释的研究热情。


管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都要求来稿必要要有理论贡献,而其他领域对理论的要求没有这么严格。作者以管理学顶级期刊AMJ为例,他发现AMJ的投稿须知里有一条要求,就是来稿必须要有理论贡献,这条要求到现在还存在。同时,作者的同事们发现自己的拒稿信上的理由总是理论意义不够。作者作为一个编辑,十分清楚理论对于管理学进步的重要性,但目前管理学对于理论的偏执,其实是管理学学术不自信,没有学术安全感的标志,并最终将阻碍管理学的发展。


管理学领域对理论的盲目崇拜到底怎么产生的?

1950后期,一流的卡内基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的报告对商学院学术素养的缺乏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因此,1960和1970年代开始,各个不同的商业相关的研究领域做出承诺,将重心从基础学科(如经济学和心理学),转向重视严谨的分析、规范科学,尤其是从理论中汲取知识和经验。作者梳理了1970中期在市场营销、会计、金融和管理领域的顶级期刊,发现了理论的结合非常普遍。然而,从那之后,其他领域放松了对理论的执着,经常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一些不太以理论为基础或不太以理论为导向的论文。管理学却陷入困境,所有的论文不仅必须对任何预期的或观察到的经验结果做出全面的解释,还要在文章中尽可能多地提到“理论”或“理论化。


管理学对于理论的鼓吹究竟到了何种地步

作者用管理学和其他领域的顶级期刊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2005年出版的AMJ、ASQ和OS的120篇文章,发现100%的文章都包含了“理论”一词的一些变体。相比之下,2005年在《市场营销杂志》、《金融杂志》和《会计评论》上发表的178篇文章中,只有78%的文章包含这样的字眼。这些词语每一篇管理文章中平均出现18次,但在每一篇非管理文章中平均只有8次。管理类与非管理类文章的平均篇幅没有差异,可以准确地说,管理类文章中的“理论”一词出现次数是非管理学文章中的2倍。此外,管理期刊中65%的文章有鼓吹“理论”的章节标题,而非管理期刊中只有20%的文章有这样的标题。


其实,其他领域学者也会用“理论”一词,但他们更多地谈论逻辑、概念、前提和思想,并没有完全停留在理论上。


因此在其他领域的顶级期刊中,很容易发现那些没有所谓的理论贡献的论文,但是却有很大的意义。例如,2006年《营销杂志》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二重品牌形象”的现象,这是一种经常降临在情感丰富的品牌身上的贬损性反弹。作者通过对星巴克的深入分析来展示自己的观点,既没有用任何理论来支撑自己,也没有声称自己产生过任何理论。他们只是简单地记录和讨论了一个迷人的、重要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在我们的顶级期刊上发表这种文章希望是非常渺茫的。还有一篇2006年发表在《金融杂志》上的文章对政府救助企业的一系列极其重要的问题进行了严谨的探讨,其中包括:政治关系是否会导致政府救助?有政治背景的被救助公司的财务业绩与没有政治背景的被救助公司的财务业绩有区别吗?文章的结果表明,至少有一些国家,当经济陷入困境时,政治关系影响政府资助中资金的分配。作者在没有任何理论修饰的情况下提出了整篇论文,而是依靠主题的重要性和实证研究来吸引读者。《财富》(Fortune)杂志最近的一篇文章强调了金融学者作为实事求是的侦探的重要作用,因为他们经常能够对现实情况进行剖析,报道重大的经验模式(Fox,2006)。例如,文章通过学术直觉和仔细的数据分析揭露了两个金融骗局:股票期权回溯交易和共同基金的盘后交易。


因此,管理领域在知识的发展、商业学院中的学科地位、对专业人士和实务界影响方面实际上都落后于姐妹领域,而我们对理论的迷恋是管理学研究局限的中心原因。


●理论崇拜给管理学领域带来的不良后果 ●


首先,事实需要等待着理论(Facts Must Await Theories),一些管理界的新事实与新发现可能得不到重视,因为他们没有带来理论贡献。假设现在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你是一名流行病学家,在这个时候抽烟是一件很时髦的事,但是你通过一系列的病例分析,发现“吸烟有害健康”。然而,你只是一个流行病学家而非医学家,你对这个事实的核心机制没有清晰的认识。但是你又认为需要把这一个事实报告出来,如果在是现在的管理学,那这个文章肯定是会被拒绝的,因为你的文章没有理论贡献、没有理论创新。但是幸好,他的观点被学术界接受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研究。


知识进步有很多种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些重要或者有趣的事实被发现、报告,后续的研究人员可以来尝试探究产生这些事实背后的原因。经济学就是这样一种学科,在经济学的很多顶级期刊上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些现象。1985年《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通过采用大量的公司数据,来探究业务部门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市场份额和母公司。这篇文章对后世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份报告里的分析基本上是描述性的语句,没有直接估计或者做出假设。这样一篇文章在管理学会被描述成“野蛮的经验主义”(brute empiricism)。这个差异最终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先把事实弄清楚,再来理解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细微差别以及原因(why)和方式(how)。一个研究可能不是理论驱动的,但如果它能够刺激理论的后续发展或修正,也可以说是“理论上有趣的”(theoretically interesting)。


一直以来,管理学一直有一个程式化的事实,我们的理论是理想地建立在定性的深入案例研究,然后再在大样本数据中进行测试。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很重要的一步,我们首先需要识别我们将要用理论来解释的现象。也就是说,应该从生成事实开始,这些现象可以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理论做什么”,最后再来探究为什么,也就是需要将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


针对有趣事实的研究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有趣的事实”呢?首先这个事实应该是令人惊讶的发现,并且没有被记载过;这些事实的发现应该建立在大量的并且经过构建的样本量上;而且需要控制内生性关系等等。一旦这些事实被报道出来,研究人员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来确定到底发生了什么。管理学应该放宽对于事实来源于理论贡献的要求。


其次,管理学的研究变成了扭曲、笨重的散文(Contorted, Ponderous Prose)。如果一个研究问题很有趣并且值得探索,但是可能找不到相关的或者合适的理论去阐释它,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本来很有趣的现象被限制在了一个不合适的理论框架里。实际上,管理学对每一篇文章的理论坚持导致了很多不好的文章。首先每一篇论文里都必须要有关于理论起源和现状的强制性章节;而且我们必须采用理论的概念命名法;最后我们还必须详细说明这篇论文的理论贡献。


第三个带来的成本就是对于理论缺乏测试与验证(Too Little Regard for Simple Tests)。审稿人在评估一个稿件是否对理论有贡献时,标准通常是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或者发展了现有的理论。这个做法导致了管理学的领域存在一个用想法来检验想法的问题,我们做出的假设就已经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了。


如果一篇文章仅仅是在验证先前的理论,那这篇文章在管理学领域会被认为是一篇失败的文章,但是如果没有人去用事实、数据来验证这些理论,那绝大多数发表的管理思想根本没有经过测试。如果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可靠的知识体系,管理者可以基于证据来做决策,我们就必须允许数据的积累和重复测试。但是管理学过于追求理论贡献,专注于新的和修正过的理论,不重视简单的事实与证据,我们只关心什么是新的,不关心什么是对的。

● 针对管理学界理论崇拜问题的两点建议 ●


首先,管理领域的顶级期刊应该扩大它们的收录范围,把那些对理论没有直接贡献但却有巨大潜在影响的论文也纳入进来,比如那些识别出某些重要的经验模式,迫切需要进一步理论研究的论文,或者是那些可能会促进理论发展,关于还未被探索的现象的定性描述。总之,管理领域的期刊不应该太过于迷恋理论,他们原来那种“需要有重要理论贡献”的审稿标准应该被“论文是否很有可能促使后续一些将极大地改变管理理论或实践的研究产生?”这一条标准所替代。


其次,在管理领域也应该有专门致力于理论检验(比如理论复制和理论扩展)的期刊。这样建议的依据是:在其他领域也有这种类型的很有影响力的期刊,比如营销领域和经济领域的Marketing Letters 和 Economic Letters。这些期刊虽然在它们的领域内不算最顶尖的,但是也经常发表一些在各自领域最杰出的学者的作品。这类期刊不仅允许知识通过创意产生、测试、重复测试和改进这样的流程进行积累,而且审稿周期和出版周期都非常短。从具体操作来说,一些现有期刊可以考虑将自己调整成management letter的类型,或者管理学会增加management letter类型的期刊。


启示

综上所述,理论对于管理领域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应该继续致力于理论的研究,但是,学术领域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如果我们还是盲目地崇拜理论,一味地坚持所有的论文都应该有理论创新,反而可能会阻碍我们的学术研究。尤其是要注意:扭曲旧理论解释新现象,甚至等待理论而忽略重大新现象,可能会使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持续拉大。


理论是一个严肃领域的标志吗?理论是好的,但仅仅描述现象和事实就是不好的吗?管理领域对理论的追求是理所当然的吗?阅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开始重新思考这些问题……



END

思得学术

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崇拜:过度强调理论真的好吗?

审核:没文化的henry

排版:岛

思而得,思而复得!


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崇拜:过度强调理论真的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