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經”部分的創作過程主要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姚知易


談《周易》之經文,還繞不開無經文的前期,即無經文時代。在《周易》之前,在兩《易》,一曰《連山易》,一曰《歸藏易》;東漢人桓譚在他的《新論正經》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八萬言與四千三百言都非小數,在古代算是大著作,至於它是否是與《周易》一樣的是卦爻經文,因未見過,不可確定;因為一說二者為偽作,一說為佚失,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周禮》有言:“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其有注曰:“謂《連山》、《歸藏》佔七、八, 《周易》佔九、六,是佔異也”,顯然又確有其書;七、八乃不變之數,九、六乃變之數,也就是說,前者是佔不變之理,後者則是佔變之理;如果確實,經文就經歷過由不變到變的意義發展過程,但這畢竟還是停在猜測的狀態。

《易》的發展源頭,還是要從伏羲始,也就是經歷了從無經到有經的過程。從伏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排卦方式來看,從八卦直接生成六爻六十四卦,沒有經歷四爻、五爻卦,可以推想,伏羲是直接就發現了六爻就是三爻八卦的重疊再現,故以六爻為成,三爻為小成。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辭,實際上就是再現了排卦由少驟眾的這一規律。從伏羲到文王,所見皆為“八卦-六十四卦”,是整體觀,即宏觀於卦,所以,文王僅命名了卦名,卦辭、彖辭;這可謂是易經文創作過程中的第一階段。

《周易》傳到武王時期,武王從宏觀深入到了微觀,估計是與伏羲時的佔法——兩儀、四象、八卦之法的不同所產生,改變為以蓍草起卦,“十有八變而成卦”的逐爻立卦法有關;其法不僅宏觀見卦,也微觀見爻,於是始作爻辭;至此,《周易》經文經過漫長歲月,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卦爻皆繫辭的《周易》,《周易》也因爻辭的補充完成而使變易周備名符其實。


正道行953554


周易一書,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經,二是傳。周易是六經之首,《詩》、《書》、《禮》、《樂》、《易》、《春秋》。周易經和傳的說法有三,即伏羲畫八卦,周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傳、歷經三聖而成周易古經。因此人們對周易經傳關係的傳統理解是經傳不分,主張以傳解經。經的部分共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兩卦各分七爻(乾卦用九,坤卦用六,其本體不是爻,其作用等於爻,為方便計作它們為爻。),共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辭。每爻先列爻題,次列爻辭。爻題都是由兩個字組成,一個字表示爻的次序,自下而上,由第一爻起用初、二、三、四、五、上字表示。一個字表示爻的性質,陽爻用‘九’字,陰爻用‘六’字。卦辭和卦爻共四百五十條,四千九百多個字。傳的部分共分七種,就是彖、象、文言、繫辭、說卦、雜卦。彖、象繫辭共分上下兩篇,因此易傳共十篇,又叫十異。據考證,這七種都作於東周時代,並非出自一人之手。司馬遷班固等人說孔子所作是沒有根據的。近代還有人說,有漢人的作品,也沒有可靠的根據。按照郭沫若的說法,易傳成於秦,易學的興盛時期也始於秦、因為秦朝的文化受到壓制,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醫藥、卜筮和種樹諸書都在禁令之外,先秦的儒家學派,由於受到政治上的高壓,沒有用武之地,只好向這些禁令以外的書籍去韜晦。所以《易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出來的。經,過去叫周易古經。所謂經就是道,就是理,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闡明天理人道的書,稱作經。經是最神聖的典籍,也是最有權威的著作。它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因此孔子才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然後又傳述易。儒家將易尊為群經之首。而且春秋戰國的儒、道、墨等諸子百家以及唐宋以後儒、佛、道各家的學術思想也無不淵源於《易傳》的天人之學。要想了解中國的古文化,不能不從《易經》著手。易經在我國文化史學上的崇高地位,是無可否認的。從古至今,人們對易經的形成眾說不一,相傳有三種不同系統的易學,一曰《連山》,又叫伏羲易,是夏代的易學。以艮為首,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二曰《歸藏》,也叫神農易,是殷代的易學,以坤卦為首,象徵“萬物莫不歸藏其中”。三叫《周易》,以乾坤兩卦為首,象徵“天地之間,天人之際。”《連山》和《歸藏》均已失傳,今天的易經就是周易。


鋒言瘋語說天下


通行本《周易》“經”與“傳”合為一書。《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易傳》包括《彖》、《象》、《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易經》,《史記.周本紀》稱《易》。西伯(周文王)“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日者列傳》,“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即,伏羲作三個爻的八卦,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礎上作六個爻的六十四卦。

八卦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易傳》,《史記.太史公自序》稱《易大傳》。孔子傳《易》,一代傳一代,傳到西漢楊何,司馬遷受《易》於楊何。可見司馬遷十分熟悉周文王的《易經》與孔子的《易傳》。

《史記》說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然而,與通行《周易》合為一書的《易傳》卻否定了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先於周文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經使用了六十四卦之“離、益、隨、噬嗑、隨、渙、豫、暌、大壯、大過、夬”等卦。如,“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即,聖人根據“夬”卦發明書契。

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周易》,《易經》與《易傳》分離,且內容大不一樣。帛書《易傳》也肯定周文王之前已有六十四卦。不過,說法與通行本不同,聖人根據“大有”卦發明書契。

帛書《易經》不同於通行本。

一,卦符不同,爻為直畫“一”與類“八”字形。

二,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僅八卦:

鍵(乾)、川(坤)、辰(震)、筭(巽)、贛(坎)、羅(離)、根(艮)、奪(兌)。

三,卦辭爻辭多異文。

四,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通行本,第一乾,第二坤,,第六十四未濟。帛書本,第一鍵(乾),第二婦(否),,第六十四益。

帛書《易傳》包括《二三子問》、《繫辭》、《衷》 、《要》、《繆和》、《昭力》。其中僅《繫辭》名同,但文字不同,如無“太極、四象”,而是“大恆、四馬”,且凡“象”字皆為“馬”。

帛書《易經》八卦名不同,帛書《易傳》也無《象》辭,自然也就不存在“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之象。

問題是,同一個周文王,怎麼可能作兩套卦符不同、卦名不同、卦辭爻辭不同、卦序不同的《易經》,並且《易傳》否定了周文王作六十四卦?


趙日金141


周易從連山 歸藏,轉化到周易,因此周文王只是歸納,“易”分理、氣、象、術,我們首先必須要注重“理”,就是基於《易經》中的宇宙觀、世界觀對事物發展演變規律所演繹的原理,這是《易經》的思想精髓。我覺得,你提的這個問題,說明你在學周易,學習周易不要重點看“經”,要花在易理和占卜上,這樣對生活大有用處。至於別人學不學,不要在意,學了到底好不好,誰用誰知道。


掌握人生999


通行《周易》包括《易經》與《易傳》。

考古發現多個不同的《易經》。

一,卓陽漢簡《易經》,殘損,僅存卦辭爻辭一百七十餘條,分屬五十三卦,出現卦名三十二個,有幾個異名,如,“剝”作“僕”,“無妄”作“無亡”,“遁”作“掾”。爻辭有異文,如,“老婦吉”,今本作“納婦吉”。

二,上海博物館楚簡《易經》,僅存三十四卦部分卦辭爻辭,多異文。如,“六四,真頤,虎見觸融”,今本作“虎視耽耽”。

三,馬王堆帛書《周易》,保存完整,已出版發行。不過發行量極小。如本人收藏一本,中華書局出版,僅2千冊。

帛書《周易》,《易經》與《易傳》分離,經與傳與通行本都大不相同。

《史記.太史公自序》記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個成語出自《周易》,然而現今任何一本《易經》都不見蹤影。這說明,西漢司馬遷時還有一不同的《易經》。

這麼多不同內容的《易經》,哪本才是周文王的真經?



有話少說


《周易》“經”部分的創作在兆昌研究看來主要有兩個階段,“歷”階段,“經”階段。對於“歷”階段,可以說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歲月輪迴和圭表刻畫之後才漸漸地清晰可見。對於“經”階段,可以說是某位大神經過一棵樹下“菩提”頓悟“蘋果原理”打造出來的“宇宙法則”,是他那個時代的“萬有引力定律”或“廣義相對論”或“時間簡史”。謝謝推薦。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應該是三個階段,伏羲時期連山易,之後是神農時期歸藏易,還有周時代文王易。季節氣候發生了很多變化,人們生活環境要受到影響。卦就是來自生活,當然要表現生活了。

連山氣候變化很大,乾燥洪災一年發生個幾百次,當然是以山為首了。看看考古資料就知道了,什麼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在那個時候是家常便飯。人們面對烈日干旱,還有洪災侵擾當然躲在山頭很好了,在山上挖個洞,冬暖夏涼,洪水來了還不用怕,八卦卦首當然是艮了,不然還能怎麼排,至於後邊卦如何排,我想沒那個必要排出來了,消失就讓它消失在歷史歲月中吧。




還有歸藏易,這時候氣候人文又發生了變化,戰爭常常發生,人們當然痛苦不堪了,部落發生戰爭,多數都是為了奪取土地。所以人們渴望擁有一塊安居樂業靜土,當時發生規模最大部落戰爭就是逐鹿之戰,軒轅皇帝戰蚩尤。人們希望不要為土地而戰爭,所以八卦排序當然就是坤卦為首了,其他卦也表示不了他們內心渴望。



王真陽


先生:

雖然君對《周易》之不言而言的陰陽為用①有異議,但卻是從《周易》本身的文辭處所發的。

然則,從《周易》問世二千八百年以來所處之學用狀況來說,卻是如浮光掠影一般!天下諸君皆無"實"也。

今於其在"是"外這般推測閒扯,何如紮實《周易》之基本功來的實在?

嗚呼!應君之邀耳。

呵呵呵!

易中天先生說中華文明三千七百年是有根據的(他這本著作我還沒顧上看)。那麼,中國四千多年以前的城市遺址是那裡來的?是中華文明嗎?應該說是中華″先"文明。

″你扯這些幹什麼?文不對題呀!噢!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來源啊!"君曉得嗎!此陰陽之大而應彼陰陽之宏也。此陰陽之有而對君之陰陽寡也,哈哈哈!

中華先"主"明斷自天或先天②而啟,從③陰陽而結繩,結繩而成三才,三才而再陰陽成卦。

此第一階段。

文字的生髮促進了祖先思維邏輯智慧的增長。

殷商甲骨文第一次整理中華文字使文明因文字成章而充實。

她首先就同步應用於《易》。所以後世稱之為《連山》的文字《易》成章了。

文字由巫祝之專用並被最高的統治階級階層所接受是經過了數百年的浸淫而實現的。同時《易》的文字化發展也上了一個層次,於是在商末《歸藏易》成其功了。

西周時期,文字進一步被社會中層階級士紳所接受。由於周天子朝廷苦於政治需要,所以,《周易》成書並完備了《易》學。

是以,《易經》完備於《周易》。她經過了無文字時期的結繩卦與應用文字的符號文字卦兩個時期亦即兩個階段。

如果君若是追求《易》之發展細節階段的活。如:什麼時期產生陰陽,什麼時期產生三才,什麼時期產生六爻卦,以至於連山、歸藏等細節的話。

那麼,就請君脫了褲子鑽到被窩裡夢去吧!哈…哈…哈…

∞∞∞

①陰陽為用:指君對此二字存於經文中的不認同,我言為用是概括的意思。

②天或先天:天人合一。

③從:隨從。


無為24472


易經自從周文王推演以後,就再也沒有人推演了。古今往來對易經註釋的人很多,像孔子老子因註釋易經而成為聖人。

文王推演易經,這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很明確,就是指導周家奪取天下。也是封建王朝制度定型的重要指導工具。

不過有一點疑問的是,包括伏羲易,連山易和歸藏易,其實是一個又一個時代的推演,因為伏羲易本身也是一個時代!但文王推演易經的當時是在獄中,獨立完成的?

我研究過伏羲方64卦方圓圖,最大的變化是位置的變化,而位置的變化,是時空🈳的變化,卦與卦之間的一個位置變化,就是上千年!

《道德經》是另一個階段,無疑是易經成經部分,最重要的階段。道德經在我們民族進程當中極為重要,老子因此而成為聖人。

另一個階段是是孔子,他也是註釋易經成為了聖人,《十翼》《禮》《樂》等。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依然舉足輕重。

這是易經成為萬經之首最重要的階段,還有一個不能稱之為階段,但那也是一個時代,不得不提。那就是康熙大帝領銜,李光地為首,當時幾十位頂尖學者共同編撰的《康熙周易折中》,是近代比較權威的著作。

不過,上述的僅僅是易經的哲學部分,易經在農耕,中醫,天文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預測部分為世人所熟知。最神秘的部分,是修煉成為真人的人,至今不為世人所知!


啟鴻35


周易是文王拘於羑里演繹的成果,他在推演過程中悟出了《連山》《歸藏》的不足,根椐天塌西北地陷東南革新了八卦定位(後天八卦,又稱文王八卦),將洛書的演化(七星北斗)結合先天卦序(伏羲八卦)創造了新的推演方式完成了64卦的卦圖,這是周易原始狀態。爻詞是在運用驗證後由後人補注的,這是第二階段。嚴格地說十翼祇是周易使用的說明書,屬附件,但正因為這附件的產生完善了周易。原則上說是往歷了三個階段,但十翼是逐步完成的,通說孔子作大傳其實不是孔子原創,他祗是結合自已的感悟做了彙總。周易夲經稱之易經,當今學派是起源於先秦,稱為新學,春秋以前的"舊易"早己湮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