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兒歌日:你給孩子唱了什麼

音樂也許接近人類更原始的本能。

上萬年前,我們的先民在巖洞裡塗抹巖畫之時,很難說身旁沒有人作樂吟詠。自人類幼年時就誕生的音樂,在每個人類個體的幼年時也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便是兒歌。

世界儿歌日:你给孩子唱了什么

近二十多年以來,每個春天到來的時候,許多國家都會一同慶祝一個屬於孩子的節日——“世界兒歌日”。

時值冷戰高峰的1976年,比利時國際詩歌會倡議設立“兒歌日”。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其確立為國際性節日:由13歲以下的兒童每年在3月21日(春分),舉行慶祝活動。

世界兒歌日的主題是關愛兒童、締造和平、消滅戰爭、建設家園。

我國從1996年開始,每年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慶祝"世界兒歌日",但它的普及程度仍然很低。導致這種現象的首要原因是國內兒歌事業的低迷,人們失去了關注兒歌的興趣。

今天,你教孩子唱了什麼?面對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十分茫然,因為提起兒歌,無論是中年人,還是“90後”“00後”,能說出的不外乎《小燕子》《數鴨子》《蝸牛和黃鸝鳥》《兩隻老虎》《歌聲與微笑》等幾首“老兒歌”。偶有新作,或者流傳不開,或是應景倉促之作,難堪其用。

歷經歲月淘洗,那些老歌固然是因其經典而流傳不衰,但寥寥數曲又如何能滿足我國2.5億兒童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數量是一方面,內容也終需與時俱進。遺憾的是,在這兩方面上,我們的兒歌事業都還遠遠無法令人滿意。

2018年,國內兒童繪本零售規模約為58億元人民幣,其後仍在迅速增長。但兒歌的創作、傳播、銷售卻幾乎沒有記錄。比起帶來視覺刺激的繪本,結合了語言和音樂的兒歌作為聲音刺激的重要載體,不應該毫無地位。

如果說幼兒時期,繪本長於“目染”,“耳濡”之功則非兒歌莫屬。且漢語作為極重視韻律的語言,更能夠通過兒歌傳遞這種獨特的美,幫助兒童建立良好語感。繪本不足,尚可引進翻譯的話,兒歌之缺,朗朗上口的漢韻唐音,不知該如何借力海外呢?

世界儿歌日:你给孩子唱了什么

除卻語言,兒歌也是文化和價值傳承的重要載體。老話說“歌以詠志”,這“志”既包含人之常情與健康價值,也反映新人新事和時代精神。前者為根莖,後者為花果。基於向善的樸素情感,用當世人物情狀,傳遞善惡價值。

“老兒歌”裡,麥稻黍慄樣樣清楚,雞犬啼鳴好不快活,但對今天的孩子卻難以產生吸引力。這不是道理變了,而是角色不再是孩子所熟悉、所共鳴的了。誰能寫一首手機的歌兒,卻不違和?誰能把快遞員填進詞裡,又暖意融融?誰能把瘟疫的苦難和醫護的勇敢傳達出來,而不做作?

誠然,在市場經濟格局下,一個事業的發展,不能單靠情懷和奉獻。然而在需求明確的情況下,創作依舊不足,傳播渠道不暢和市場秩序不明也是重要原因。

據統計,2018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超過3700億元,而兒歌創作顯然沒能搭上整個音樂市場發展的快車。通過有聲節目搭載銷售,通過兒童智能音箱傳播,配合繪本形成口、耳、眼、腦綜合鍛鍊的平臺,進入影視劇和動漫領域打造兒童歌舞片等選項都在陸續出現。我們也相信它們會被一一驗證。

總之走出單純的音頻和歌本,順應智能化時代的硬件設備和信息渠道,是這事業要破局必須面臨的挑戰。

世界儿歌日:你给孩子唱了什么

從更宏觀的層面上來講,兒歌是兒童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兒歌的羸弱,反映了兒童文學發展的滯後,背後卻是為下一代營造良好文化環境上的努力不足。

自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後,努力促進人口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提高已成為全社會共識。這既需要醫療、食品衛生、托兒、就學等硬性基礎設施和政策的跟進,也需要創作、出版、娛樂等軟性基礎條件。相比前者,後者引起的重視還遠遠不夠。

物質的供給要管夠,精神文化的養育更需源源不斷。也許這應該是這個“兒歌日”在歌聲之外要提醒我們的吧。

(饒高琦,北京語言大學助理研究員)

光明微教育 · 解讀教育中國

統籌:唐芊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