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么强大,为什么总是被吐蕃、南诏这些国家打得丢盔弃甲?

唐伯虎点蚊香5599


你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看它的制度,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是哪个朝代吗,全中国百分之九十都不知道,它就是宋朝。唐朝也一样,我们一般称唐朝为盛唐,是因为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高,但是唐朝怎么了,它重武轻文,掌管地方事务的全是武将,同时大设节度使,刺史,都护府,导致潘镇割据,各为家兵,使得中央集权削弱,唐朝初期吐蕃,突厥个个游牧民族征战,导致关系恶化,即使后来的唐太宗为天可汗也只是少数民族害怕唐朝而暂时同意的,实际上根本不认可。唐朝的盛世到哪后退,一直到唐玄宗后期,宠幸杨玉环,朝政缺席,不问国事,奸臣当道,一直到后来的安史之乱,唐朝的精锐部队都在边境,地方部队都在当地长官手里,谁也不愿意出兵,后来一直打下长安,边防部队才过来抵抗,边境没了人,吐蕃进攻,于公元763年攻破长安,唐朝彻底失去控制邻国的实力,当时有一场蝗灾,导致百姓饥寒落魄,起义时长发生,所以唐朝的衰败首先它过于信任武将,却疏忽了武将的野心,第二连年征战与少数民族导致外交危机,第三设立地方官员过多导致中央控制能力弱,第四当时的兵役严重导致军事实力衰弱。这就是唐朝为什么会被少数民族欺负,其实所谓的盛唐值得是初期唐太宗到唐玄宗后期这段时间,其余时间唐朝还真不强。




焱眸


如果真正强大,那么局势应该逆转过来,唐朝打得吐蕃和南诏丢盔弃甲。轮到唐朝丢盔弃甲时,已经进入衰退期。

一般认为,盛唐是指立朝到唐玄宗“安史之乱”之间的这段时期。那时的唐朝处于鼎盛,不仅没人敢惹,还到处开疆拓土,牛到什么地步?太宗时不用说,天下皆服号称“天可汗”,这意味着唐朝稳居天下老大,而且周边各国都是发自内心的臣服。他们知道,顽抗到底只会让自己灭亡。



在唐高宗李治时,因为朝鲜半岛的百济欺负大唐的小弟新罗,被警告后仍然我行我素,李治一怒之下派苏定方灭了百济,把国王、太子一行58人献俘于洛阳则天门(后避讳武则天改为应天门)。唐皇李治威风凛凛的站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上,怒斥百济的倒行逆施,然后非常大度的释放,当然了这是在百济国王认错赔罪的前提下。



然而在安史之乱后,唐朝遭受重创,连玄宗李隆基都被迫下野,此时唐朝已非昔日盛唐。在动乱期间,吐蕃甚至一度攻入长安。

在大唐西南部是南诏国,这个国家也是在唐玄宗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该地区原本六诏(王),位于最南边的是蒙舍诏。因为其他五诏老是被吐蕃威胁欺压,不得已经常叛唐归附吐蕃,相比之下蒙舍诏立场鲜明,一直拥护大唐,因此得到玄宗青睐。



738年,玄宗封蒙舍诏头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允许其合并六诏为南诏国。

南诏虽已立国,但还是有唐朝官员开府监督的,当时的云南太守张虔陀胡作非为,对南诏太子阁逻凤勒索并且言语侮辱,而且上表污蔑,致使阁逻凤被迫反水,杀了张虔陀还抢了大唐在云南的地盘。



天威震怒,派了八万大军讨伐,当时阁逻凤也很后悔,答应赔罪并归还土地。不过领军大将鲜于仲通不允,结果唐军战败八万死了六万。第二次又派了七万大军攻打南诏,全军覆没。没等后续军事行动展开,安史之乱爆发,忙于平乱的唐朝再也无力管南诏的事了。



阁逻凤叛唐实非出于本心,把大唐得罪狠了,只能投靠吐蕃,并被吐蕃册封为兄弟之国。阁逻凤就此事立“南诏德化碑”表明心迹,记载事情原委,并对手下说道:“他日若有唐使前来,一定让使者看到,我虽附吐蕃,可是心仍在大唐啊!”



不过千错万错上了贼船不好下,到了唐中期代宗时期,名将李晟大破南诏吐蕃联军,吃了败仗的吐蕃恼羞成怒,把气都撒给了南诏,将其由兄弟之国降级为臣属之国。

南诏的日子也不好过,跟着吐蕃对抗唐朝,亦使自身国力大损,到了十几岁男子当兵女人下地耕种的程度,还要遭受吐蕃重税的剥削,以至逐步衰落下去。



因此唐朝并非总是被吐蕃、南诏打得丢盔弃甲那么不堪,而是互有胜负的对峙状况。在应对邻邦的战绩上,大唐总体表现还是相当过关的。


史海寻踪


作为一个大唐的超级粉丝,我代表大唐说几句吧。首先地处西南的南诏每次闹事,都挑大唐与吐蕃开战的时候,而且往往是捞一把就走。

当大唐抽出身来讨伐南诏的时候,它又百般示好,表示愿意臣服,弄得大唐一点脾气没有。

所以南诏我就不详细展开了,大唐如果调名将和精锐部队跟南诏认真打,南诏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反倒是吐蕃与大唐同时诞生、同时崛起,相爱相杀200多年,对大唐威胁极大,确实值得说说彼此间战况。



唐太宗时期:吐蕃被无情碾压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之前唐朝与吐蕃没有激烈交战,直到这一年七月乙亥,吐蕃在打败党项之后,开始入寇松州。

随后,唐太宗对吐蕃重兵出击,“(八月)壬寅,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甲辰,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一说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资治通鉴》)。

牛进达作为唐军的先锋,率军首先与吐蕃军交战,“吐蕃攻城十余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资治通鉴》)。

此时唐军主力还没有投入战斗,而仅仅是唐朝先锋一次夜袭,就能打出这样的战绩。确实令吐蕃松赞干布大惧。

于是他退兵谢罪,还退出了党项、青海吐谷浑、白兰羌等地。此后吐蕃松赞干布对唐朝很恭敬,并且派使者带厚礼求亲,唐太宗才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吐蕃就此称臣于我大唐。



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吐蕃强势崛起

唐高宗前半段用兵于朝鲜半岛、中亚,唐军攻灭了西突厥国、百济国、高句丽国等,唐高宗忽视了对吐蕃的压制。吐蕃趁机在唐高宗前期吞并整合了青海吐谷浑、白兰羌,实力大幅上升。

唐高宗后半段以及武则天时期,唐军3次进攻并且攻入青藏高原之后失败。(这3次分别是大非川之战、青海湖之战即承风岭之战、素罗汗山之战。)

失败的原因主要有3点:

  •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大大削弱了大唐的战力与补给

  • 大唐内讧(如武则天害死王方翼等优秀将领)

  • 吐蕃出了一个绝世名将——论钦陵

但反过来,吐蕃3次进入西域安西地区,我大唐虽然没有太宗时那么强势,却也每次都很快就打回了。(670年,吐蕃陷安西;673年,安西复归于唐;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687年-68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再次占据安西四镇。)



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前后两重天


安史之乱前,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鼎盛,也涌现了一批如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他们指挥唐军多次大胜吐蕃军,有的杀数万吐蕃军,有的消灭更多吐蕃军,有的开拓疆土,攻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等地,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吐蕃西北将吐蕃赶出小勃律、大勃律,从东到西北全面压制吐蕃。

安史之乱后,大唐把精锐的边防军都撤回了中原,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先后死于内斗。于是吐蕃趁机占领了青海湖周边、陇右、河西,甚至一度攻占长安。直到名将郭子仪联合回纥汗国的兵马发动反攻,大唐才得以收复首都。

吐蕃在公元790年以后更是占领了整个西域,把版图扩大到了极限。但就算吐蕃当时国力鼎盛而大唐实力大不如前,郭子仪、崔宁、浑瑊、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大唐将领依然指挥唐军在长期交战里多次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



晚唐时期:难兄难弟,反倒太平


九世纪中期,吐蕃达到了自身扩张的极限后,国内的宗教、权贵冲突和奴隶反抗此起彼伏,难以继续长期用兵。而大唐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党争不断,也急需缓和与吐蕃的关系。

于是在唐宪宗去世后,筋疲力尽的唐蕃双方于公元822年第八次会盟,激烈的对抗状态基本结束。

再后来大唐又出了个名将张议潮,把吐蕃占去数十年的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通通归附于唐朝。

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朝内外交困先灭亡了。而到了公元907年,大唐也亡于内讧。就这样两个一辈子的宿敌,200多年的恩怨情仇也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历史其实很狗血


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南诏联合吐蕃趁机作乱,多次进攻唐朝,侵占了西川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开始衰落,另一大强国吐蕃也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南诏逐渐崛起,不断向外扩张掠夺。南诏不仅大败唐军,而且西服寻甸、裸形诸族,南败骠国,占据了云贵川以及缅甸、老挝等国家的大片领土,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国。779年,南诏和吐蕃再次合兵攻打唐朝,但被唐军击败。两国战败后,吐蕃迁怒于南诏,取消了和南诏的“兄弟之国”地位,要求南诏臣服于吐蕃,并承担更多的义务。南诏自然不会乖乖就范,所以就和吐蕃闹翻,重新倒向了唐朝。吐蕃得知南诏倒向唐朝,勃然大怒,起倾国之兵攻打南诏。但此时的南诏已经今非昔比,不是曾经的小角色,正规军加上乡兵和蛮兵有数十万的兵力,而且有大唐相助,所以根本不怕吐蕃。经过一番大战,吐蕃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吐蕃衰落后,唐朝也已经日薄西山,所以南诏称雄西南,俨然成为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的第一强国。随着势力的膨胀,南诏野心越来越大,不仅屡屡进攻周边邻国,而且还向唐朝发起了挑战,一度从大唐手中夺取了安南都护府所在地交州(在今越南河内),后来还围攻了成都。不过尽管南诏强盛一时,雄霸西南,但频繁的战争使得南诏国力消耗巨大,南诏逐渐走向衰落。公元902年,南诏灭亡,被“大长和”取代。




国家网文化


主要还是经济、地理当面的原因,吐蕃、南绍相对于大唐核心地区经济很差,地理位置很不好,不属于宜耕地区。海拔高,交通差,人员、物资运输损耗大,水土不服,容易生病。


橘子哥2020


一个大国对付一个小国和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强大的唐朝被小国打败呢?我来举个例子说明,很好理解。

美国强不强大,恐怕没人否认现在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在二战后,美国失败了多少次?

朝鲜战争,美国没有胜利,那时候的中国和朝鲜可并不强大。

其后的越南战争,美国也没胜利,越南同样是个小国。

此外还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战争、巴拿马战争,等等。非常之多。这些战争中,美国有的胜利了,有的失败了。

以美国的强大,所有战争都应该胜利,为什么会失败了那么多次呢?

要知道,一个强大国家与一个弱小国家的战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与国的战争,弱小国家被入侵当然是全民皆兵,举全国之力来抵抗入侵,但是强国却不会举全国之力侵略小国,战争只是强国不算大的事,最起码不会占用社会资源,不会像一战二战那样进入战时体制。

简单来说,强国没有尽全力。

这就给了小国机会。

在古代,强国与弱国的兵力、技术差距有多大呢?唐朝不也是靠着两条腿行军吗?强大的唐朝也没有机械化装备,战争也是主要靠人命去堆。

所以说,古代的强国与弱国的差距比现在小多了。美国与小国的战争,制空权制海权从来都是在美国手里,这是多么大的优势,即使是这样也没有保证美国次次赢,更别说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了。

在唐朝没有举全国之力对付一个国家的情况下,小国的胜率还是挺高的。

还有一个原因,对于边境地区,朝廷实行的是羁縻政策,其实并不是十分关心,只要这些小国不闹事,就好生招待,闹事,也不会大举进兵。打一场仗代价那么高,还没有什么回报,中央怎么会上心呢?不论是南诏还是吐蕃,都是荒凉之地,没什么油水,打仗也只是意思一下,朝廷也不太在乎胜负。他们给朝廷的压力比起北方游牧民族来差多了。


糊涂橙


打不过吐蕃南诏的是安史之乱之后的大唐帝国。而安史之乱之后的吐蕃是国力巅峰的吐蕃和衰败的大唐,河西走廊尽失长安都成了边关这也是北宋为什么定都开封府的原因。而南诏大唐也无力对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没有有效的抗击敌军的兵力,只能依靠边关节度使自己抵御。


小峰哥98


一个王朝都有强盛和衰退的时候,吐蕃和南诏强盛的时候却是唐朝处于衰退期。但是很快吐蕃和南诏就不行了。吐蕃是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也就是主体部落雅隆部不行了,赞普没了子嗣,其他部落首领看到这种情况纷纷自立,吐蕃就此崩溃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