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有哪些让你难忘的家常菜?有没有和家常菜相关的小故事?

MiSs_C


我在内蒙古待了4年,说说我对内蒙古饮食文化的了解吧。

内蒙古常住人口中,蒙古族只占17%,而汉族占比近80%,并且越来越多蒙族人被汉化,所以整体来说,内蒙古的饮食受汉族影响比较大。

烤全羊是内蒙古的家常菜?不存在的!北方地区经济相对较差,牛羊作为主要生产工具和财产,如果不是招待贵客或者遇到重大节日,平时牧民是舍不得宰杀的。

内蒙饮食中,蔬菜以土豆、白菜、西红柿、茄子等耐旱农作物为主,肉类以猪肉、鸡肉、淡水鱼为主,像鸭子、鹅、兔子之类的小型家禽他们一般是不吃的,据说是因为鸭鸭兔兔太可爱不能吃😂。

所以,内蒙家常菜主要还是土豆炖鸡块,西红柿炒鸡蛋,鱼香茄子等,比较有特色的就是拔丝奶皮(牛奶熬煮过程中表面生成的奶皮),奶豆腐,凉皮,各色莜面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趣事, 有次班主任从南方学习回来,告诉班里小伙伴一件“震惊的见闻”:南方的超市里,各种肉类居然都切好并配上蔬菜,摆成小盘打包销售,好文雅啊!!啊!(南方小伙伴表示不能理解😰)这件小事很能体现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北方人做饭讲究方便,量大管饱,3种菜能炖成一锅菜;南方注重营养搭配和精致丰盛,1种菜能做出三种口味。

南方人觉得北方人吃饭太含糊,北方人觉得南方人穷讲究,你觉得呢?😂





畲家阿离


每年回家过年都要经过将近一天时间的长途跋涉,这其中也有爸妈做的家常菜的功劳。烧麦、汆羊肉饺子、烩菜拌莜面以及年夜饭的常客炸羊肉串都是壹周君不辞辛苦奔赴家乡的动力。

内蒙古有一特色美食叫做莜面,它是一种由莜麦加工而成的粉面。莜面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样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细长条的和管状的这两种。莜面可以凉拌着作为饭前小菜,也可以用热汤搅拌着当正餐,不过壹周君最心爱的还是与烩菜一同制作食用。

说起莜面还有一小段故事,小的时候不知道莜面的名字,即使有听大人们讲也搞不清楚说的就是莜面,有一次去奶奶家,中午奶奶问我想吃什么,我就脱口而出三个字蜘蛛网。估计奶奶当时内心是崩溃的。

我口中的蜘蛛网就是那管状的莜面,因为许许多多的“管”紧凑的贴在一起,密密麻麻地形似一张蜘蛛网。而且小孩子总是莫名地执着,心里自认为叫什么那它就是什么,才不管外界的众说纷纭。然而我的执着换来的就是等待,等我的母亲大人下班,充当我和奶奶之间沟通的桥梁。

流水的年夜饭铁打的羊肉串,每年的年夜饭不论别的饭菜怎么改变,炸羊肉串是永远不会变的。其实小时候最爱吃的是伊利包装好的羊肉串,直接扔到锅里炸就好了,每年都是年三十晚上一顿,大年初一中午一顿怎么都不会腻。

再到后来母亲觉得与其用别人的羊肉串还不如自家自制羊肉串,肉块又大又嫩岂不好上几十倍。所以在那之后每年三十的下午我的任务之一就是串肉串,不过我们家的羊肉串不是烤熟的,是扔在油锅里炸熟的,最后出锅时再撒上孜然,所以羊肉串就是把孜然羊肉穿起来的简易版。


武汉壹周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有丰茂辽阔的草原,属于高原型的地貌区,公园十一、十二世纪蒙古人逐渐定居在此地繁衍生息。蒙古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及面食作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有名。蒙古族的传统食品根据不同的材料可分为:白食 、红食 、紫食 、青食 。

其中,“白食 ”和“红食 ”是蒙餐的两个突出点,“白食 ”即乳制品,包括奶皮子 、 奶豆腐 、 奶酪 、 白油 、 黄油,还有以鲜奶为原料加工成的酸奶 、 奶茶 、奶酒等,这些奶食不仅营养丰富,也是馈赠亲人朋友的上等礼品 。“红食 ”即牛羊肉加工制作后的各种肉食品,包括涮羊肉 、手把肉 、血肠 、羊背子 、烤全羊等。

莜面是蒙古受欢迎的家常美食。其做法有十于种,可以热吃(配热汤)和凉吃(配凉汤)。热汤是用热羊肉汤、熟土豆加入其它调料配汤而成;凉汤即是用各种蔬菜冷调凉拌配汤而成。清代初期,内蒙古的莜麦享有“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誉。相传康熙皇帝远征葛尔丹,路过归化城吃过莜面,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乾隆时莜面作为贡品被送往京城。

还有一道好吃的家常菜--黄河鲤鱼。黄河经过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后,急转直下,流经忻州地区偏关、河曲、保德。 这一带时宽时窄,既有天造地设的安静环境,又有上游冲段河水弯弯曲 曲,冲击沉淀的营养物质。 黄河鲤鱼尤以保德县天桥峡及河曲县唐家会一带所产最负盛名,其特点是嘴大、 鳞少,脊梁上有一道红线,肉肥味美,独具风味。

Cola


亚洲食学论坛



内蒙古的地理特征分布是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从东到西的直线距离是2400公里,从南到北的直线距离是1700公里,如此狭长广阔的区域分布,必然体现出多样化的饮食文化特点。既有蒙式餐饮,也有清真餐食,呼伦贝尔地区甚至还有俄罗斯饮食的传承,汉族餐饮文化在内蒙古是居于主体地位的,鲁菜、川菜和西北菜都深厚根基。


内蒙古东中西部蒙餐差异不大,汉族餐饮传承则有明显的区域特点,肉食比重较大。东部盟市以东北菜为主,比较经典的菜式有小鸡炖蘑菇、杀猪菜、锅包肉、乱炖等;西部地区则有排骨烩酸菜、红公鸡炖干豆角、酿皮等;中部地区以呼和浩特为代表,传统老菜有扒肉条、过油肉、羊肉炒粉、焦溜丸子等。外地客人到了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热情好客的当地朋友一般会安排三顿饭:一顿涮羊肉,一顿蒙餐,一顿西北菜成本地土菜。如果要寻找有故事的菜品,当地的涮羊肉和冰煮羊可以榜上有名。


在雪一方YXW


我的家乡在巴彦淖尔,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我儿时的记忆里,改开后土地包产到户当年,河套农民就能吃上白面馍馍了。



虽然能饱肚子,但那时的农村,普遍还比较贫穷,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农民肚子里最缺的就是油水。冬天还好,自家喂养的牲口宰杀了,用冰块在院子里砌个冰窖,整个冬天的日子还是比较滋润的。最难熬的是春季,冰雪消融,所剩不多的肉食只能煮熟用盐腌了,装到瓮里或坛子里,也就是俗称的腌猪肉。不多的腌肉要支撑春夏秋三个季节,所以平时炒菜都用素油,偶尔用点腌肉或猪油,能闻到荤腥就不赖了。春季正是农活最累的时候,也是农民最需要油水的时候,此时地里的蔬菜还没长出来,农民既没油水又吃不上蔬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青黄不接!



铺垫了这么多,目的当然是要推出我现在最难忘、儿时最爱吃的一道家常菜,菜名叫油烙饼和腌猪肉炒山野介介。山野是河套人对土豆的俗称,山野芥芥其实就是“炒土豆丝”,腌猪肉炒山野介介,也就是腌猪肉炒土豆丝。现在这道菜请客都怕上不了台面,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套农村,腌猪肉炒山野介介再搭配上油烙饼,那可是绝对的美食了!




河套面粉好是全国有名的,烙饼时加入农村自榨的胡麻油,那饼金黄金黄的,一层一层的,看着诱人。腌猪肉也算是河套人祖辈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腌制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那肉块必须要把水分焅干而又不色焦,腌好的肉可以存放一年甚至好几年,口味绝对独特。腌猪肉和山野介介一炒,那香味顿时弥漫,邻里相闻。




那时候,放学回家,一进院子如果满院都飘着腌猪肉和油烙饼混合的香味,如果不是逢年过节,那一定是家里来亲戚了!也就是说,平时只有家里来了远方的客人或亲戚,才能吃上一顿油烙饼和腌猪肉炒山野介介。所以,小时候就总是盼着家里能来亲戚。



在河套,有一种好吃的饼叫油烙饼,有一种好吃的菜叫腌猪肉炒山野介介。有一种从小记忆在脑海里的美食叫油烙饼腌猪肉炒山野介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