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西藥頭疼的“耐藥性”,為何中藥千年不變卻依然有效?

小 編 導 讀

隨著病原微生物對抗生素耐藥現象的出現,人們就不得不加快研製新的抗生素藥物的步伐,但是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耐藥這個問題。而應用數千年的中藥,難道它就不面臨這樣的問題嗎?那為什麼中藥裡面沒有出現耐藥問題呢?中醫又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今天,小編將帶大家一同聽聽,名醫賈海忠教授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解答。


一般情況下,任何生物都具有克服不利環境、延緩自己生命的這種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相應的物種延續下來。所以說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性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的,古今中醫和西醫從來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但是無論哪一種西藥,其抗病原微生物的強度,在體外遠遠強於任何一種中藥,這是從中西藥的作用強度比較上來講,但是使用一段時間之後,病原微生物便迅速產生了耐藥,所以抗生素是西藥裡面更新最快,研製速度最快,投入最多的一個領域。但是沿用了數千年的中藥,對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的應用變化卻不大,該用黃連還用黃連,該用黃芩還用黃芩,該用雙花還用雙花,該用連翹還用連翹,那麼這是為什麼?根據我自己的思考,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讓西藥頭疼的“耐藥性”,為何中藥千年不變卻依然有效?

第一,針對病因的藥物聯合應用是避免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的方法之一。你看幾乎任何生物對任何單一的不良反應都容易很快適應,適應能力很強,如果說單一使用某種抗病原微生物的藥物,這個細菌和病毒也就很快適應了,那也就是說這種病原微生物對你所用的這種藥物就很快產生耐藥了。如果同時使用數種藥物作用於病原微生物繁殖的不同環節,這個病原微生物在還沒有產生對任何一種藥物的適應能力之前就已經被消滅掉了,那麼就不容易產生耐藥性。

西藥之所以容易產生耐藥性,就是因為他們在找到了敏感藥後,就只選一個,單打是最容易產生耐藥的,所以用不了多久就耐藥了。那麼西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有時候也提倡聯合用藥,西醫治療艾滋病用的雞尾酒療法,實際上也是一個例證,把能夠作用於艾滋病病毒的這些藥物合在一起來用,就比單用效果好。中醫治療各種外感性疾病,很少是單用一種中藥,往往是複方治療,數種藥物同時使用。例如清熱解毒的黃芩、黃連、黃柏就往往聯合使用,所以說使用數千年療效不減,也沒有產生耐藥的問題。但是提出來的黃連素在使用的過程中,單用很快就產生耐藥。所以說針對病因的藥物聯合應用,就不容易產生耐藥。

讓西藥頭疼的“耐藥性”,為何中藥千年不變卻依然有效?

第二,祛邪與扶正並舉是避免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的方法之二。現代研究證明,體外消滅一種病原微生物所需要的藥物濃度,是體內消滅這種病原微生物所需濃度的數倍。這就表明了機體存在很強的消滅侵入體內病原微生物的天然能力,如果能夠發揮和加強這種能力,就能在很短時間內消滅病原微生物,不給病原微生物產生適應的這個時間,從而有效地避免病原微生物耐藥性的產生。

中醫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的指導下,始終重視正氣的變化,在辨證的前提下,分別採取了補氣或者補陽,或者補陰,或者養血,或者理氣,或者活血等等這些方法,把內在的環境恢復到一個正常的狀態,始終著眼於這個,是扶正祛邪並舉的,能使疾病在最短的時間內治好,不給外邪產生適應的時間,所以說祛邪的中藥數千年應用不見耐藥的問題。

在中醫外科裡面,就有非常明顯的例子,像瘡癰老不痊癒,單純清熱解毒是不行的,一看這個瘡癰老不愈,就加黃芪、當歸,一補氣一養血迅速就好轉了,也就是說補氣養血加清熱解毒好得非常快。所以說中醫扶正祛邪並舉正好可以避免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促進疾病的痊癒。

讓西藥頭疼的“耐藥性”,為何中藥千年不變卻依然有效?

第三,足夠的藥量是避免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的原因之三。當藥量不足的時就好像杯水車薪。用一杯水救火,不但無濟於救火,還會使火燒得更旺。當你用的藥量不足的時候,不但不能消滅外邪,反而給病原微生物創造了一個接觸這個藥物和適應這個藥物的條件,容易對這個藥產生耐藥現象,所以說藥量足夠,在外邪還沒有產生適應能力之前就將其迅速消滅,就不會出現耐藥的問題了。這是目前西醫在治療這種疾病的時候經常使用的手段。

中醫在使用祛邪藥的時候不但聯合,量也比較大的,所以不容易產生耐藥的問題。

通過上面我講的這些,我們就知道了,中醫是在辨證的前提下,聯合、足量使用不同特點的針對同一外邪的多種中藥,並結合調整和促進機體自身抗病能的中藥,來避免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這就是中藥用了幾千年品種不變,細菌還不容易產生耐藥的原理。我自己思考是這樣的,也許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有待於進一步思考。

賈海忠教授對於人體、疾病和中醫理論中的經脈、臟腑等有著獨特的理解,並將之運用於臨床治療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如果您希望瞭解賈海忠教授更多的精彩論述,這本內容豐富、語言生動的好書推薦給您——

讓西藥頭疼的“耐藥性”,為何中藥千年不變卻依然有效?

本書是名醫賈海忠教授將自己多年來對中醫的思考、體悟和臨床經驗口述親傳給在中醫藥大學唸書的兒子時的錄音整理。其中有賈海忠教授對中西醫認識疾病區別的分析,從不同層面上揭示“證的本質”,質疑並糾正了“五苓散是利水方”“虛實寒熱真假與脈症從舍”等錯誤認識,創立了“形神分治”理論,並介紹了一些臨床經驗。內容精彩而真實,語言生動而樸實,讀來非常輕鬆,引人入勝。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賈海忠中醫體悟·父子親傳實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賈海忠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