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得近受傷,離得遠想念”:識破《愛的陷阱》,重塑親密關係

沒有人不渴望真愛,這是人類的天性,但在實際的生活中,"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並不是童話的結束,而是考驗的開始。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渴望靠近彼此,但結果卻總是受傷、痛苦、逃避、沮喪、悔恨.....這讓我們對親密關係又愛又怕、不知所措。


除了做那兩隻"離得遠了想念,離的近了受傷"的刺蝟,我們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應對親密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哈里斯博士的經典之作《愛的陷阱》,可以幫助我們讓親密關係重獲新生。


“離得近受傷,離得遠想念”:識破《愛的陷阱》,重塑親密關係

本書作者哈里斯是國際知名ACT療愈師與培訓師,ACT技術,也稱"接納承諾療法",是行為心理學領域的尖端研究。所以,這本書與市面上其他情感自助類心理書籍最大的區別在於"有效性",它將聚焦的重點放在每個人自主可控的部分,讓讀者嘗試通過自我掌控,獲得力量感和成就感的體驗,從而實現親密關係結果的改變——這也是我特別推崇這本書的原因。


愛與痛,就像一對親密的舞伴,攜手同行——換言之,愛會令人變得虛弱,當我們允許自己與他人親密,敞開自己心門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將遭遇對方越過防禦、進入內心的"威脅",所以,如果我們要愛,就同時需要接受受傷。在這本書裡,作者哈里斯首先向我們展示了造成糟糕親密關係的四大"愛的陷阱"——完美、依賴、輕視以及相信永恆


這些陷阱基於人性的弱點,構建於我們的頭腦之中,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心理陰霾",讓我們的親密關係變得糟糕。通過作者由淺入深的講解,我們首先從認知層面進行改變,認識到在過去的潛意識中,我們究竟存在著多少自己意識不到的不合理信念,只有先摒棄這些無用的關於愛情的信念和態度,我們才能真正合乎實際的去創造一段真正的、親密的、長久的關係。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和我們探討了在一段感覺並不舒適的關係裡,我們的去留問題。作者帶著我們深入的思考,如果想要留住一段關係,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本書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本書當中一以貫之的是關注行為的"有效性"。作者沒有花太多的篇幅去批判和解釋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困擾的"評判性思維",而更是像一個循循善誘的心理諮詢師一樣,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導到"結果"之上,讓我們自己反省那些沉浸在受傷感受中的行為,對於最終的結果是否有效?通過這種方式,我們重新冷靜下來,反思自己。


不得不說,這是很高明的引領方式。所以從專業角度來說,這本書蘊含了很多心理諮詢的諮詢技術,而不是簡單地基於原理的說明和解釋。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全書的"重頭戲",在這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篇幅,細緻並富有邏輯的層層推進,教給讀者如何處理悲痛、拒絕和恐懼;如何有效應對憤怒、沮喪和怨恨;如何原諒自己和伴侶;以及如何在信任被擊碎後還能重拾信任.....


在這部分21節的講述過程中,作者始終貫穿著ACT技術的核心—如何通過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則發展每個人的"心理靈活性"進行講解,幫助讀者對這項技術的精髓進行深入的理解。


ACT技術,由心理學家史蒂文·海斯在美國創立,是一種經過科學證實的有效應對心理問題的治療方法,準確的說,它的應用不僅僅是針對親密關係,所以,這本書雖然是以"親密關係"作為切入點,但實際上這些技術可以應用於各種領域——這一點是需要讀者拓展的,當我們掌握了本書的精髓,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可以用來解決親密關係的問題這麼簡單,人性中的很多問題一通百通 ,所以其中的方法和原理也是如此


ACT技術的目的是通過行之有效的法則發展人的"心理靈活性",它是指帶著開放的態度、覺察和專注去適應環境,在價值的指導下采取有效行動的能力。一個人的心理靈活性越高,有效處理困難的能力就越強,ta能夠使人更好的處理困難中的糟糕感受、巧妙地中斷無用的思考、摒棄限制自我的種種觀念,並聚焦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做事"的過程,改變那些無效或自我挫敗的行為,從而打造更美好的親密關係。


所以,我們需要重點來討論一下關於提升一個人心理靈活性的兩大部分和5個關鍵詞


“離得近受傷,離得遠想念”:識破《愛的陷阱》,重塑親密關係


(一)心理靈活性的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正念


我們常說"活在當下",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一種被稱作"正念"的精神狀態。


正念精神包括以下三點:


♦ 以開放和好奇的態度,全然覺知當下的體驗


♦ 專注的投入與你正在做的事情


♦ 減少痛苦的想法和感受帶來的影響和衝擊


關鍵詞1:開放


Open,開放,是一種心理狀態的描述。與之對應的是僵化、頑固。我們都知道,人有兩類思維模式,一種是僵化的防禦型思維模式,另一種是靈活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種種情緒困擾——不管是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職場領域還是自己和自己的很多較勁,背後都有僵固型思維模式的身影。


也正因為如此,在看本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毫無特別之處,自己和他人所犯的"錯誤"大同小異,因為這些都是基於通用的人性的弱點。


我們常說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其實這說的就是開放和好奇的態度,同時也是非評判的態度。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孩子,在生命之初,他們對外界永遠是充滿了好奇,甚至是一根小木棍,也能也是他們手中的玩具。


當人沒有太多的評判,而對外界保持著開放和接納的態度時,就會少了很多怨氣和糟糕的情緒體驗。在親密關係中亦是如此,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對伴侶抱有很多"他應該"、"他必須"或者"他就是XX"這樣的態度,所以才使得我們的親密關係如此糟糕。


如果放下這些固定、僵化的思維模式,重新以開放和好奇的眼光看待伴侶——就像我們最開始認識對方的時候一樣,那呈現在我們眼中的世界可能會截然不同。因為我們的大部分評判,實際上都是基於自己的防禦和偏見,而不是真正客觀的事實


只有打開自己,我們才能面見真實,看到美好。


“離得近受傷,離得遠想念”:識破《愛的陷阱》,重塑親密關係


關鍵詞2:覺察


人是進化的生物,我們的進化系統在帶給我們保護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過度的防禦,讓我們成為頭腦(思維)的奴隸。這樣做的後果是,我們不能在對真實的世界保持全然的覺察,只一味的活在自以為是的思維陷阱裡。


關於思維陷阱,在本書裡被稱為"故事",在其他一些心理自助書籍裡被稱為"劇情",不管是什麼,它們都是我們的頭腦為我們呈現出來的幻象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開悟始於覺察。如果不能很好地覺察自己的體驗,就會陷入自動化和無意識的限定中。比如,當我們和伴侶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常常怒不可遏或者傷心欲絕,在這種情緒之下,我們很容易錯失真正的目標(保持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轉而投向攻擊或逃跑等防禦措施。


我們可能會吵架、爭論,或者冷戰,逃出家門...但是這些行為除了會讓事態變得更糟以外,毫無益處。


如果我們能夠退一步,暫時讓自己從這些情緒中走出來,保持一份覺知,就能夠更加清晰的看到自己這裡發生了什麼,或者,是什麼讓我們如此受傷?


只有保持這樣的覺察,保持對當下的覺察,而不是被帶到過去的痛苦體驗或者對未來灰心喪氣的假想之中,我們才能真正的構建一段親密關係


正如本書第15章的標題"卸下盔甲"一樣,只有覺察,才能讓我卸下心中的盔甲和防禦。


“離得近受傷,離得遠想念”:識破《愛的陷阱》,重塑親密關係


關鍵詞3:專注


正如作者哈里斯所言:"你能給予他人最大的讚美的一種方式,就是給予對方全情關注,當你把對方作為注意力的中心,他們就會感覺到自己是很重要的、是被關懷的,知道你在乎他們。反之亦然。"


設想一下,如果現在坐在屋裡的是一個你崇拜的明星,你肯定會全神貫注的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禮物。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對伴侶的關注實在是太敷衍了。


更為準確的說,我們和伴侶之間,在親密關係之初也曾經全情投入,那時候,我們和對方彼此關注、對彼此好奇,雙方感受到的,是一種關係的深層聯結,所以,那時候心是近的,沒有隔閡的。


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這種專注隨著探索的結束而消失殆盡了,我們開始迷失到自我執念之中,從幻想到倦怠,從倦怠到藐視,每況愈下。


本書的作者幫助我們回到正念的主題,區分"人"與"畫像"(我們想象出來的對象),通過刻意的訓練,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對伴侶的專注之中——專注於對方的表情、肢體語言、語言、情緒,並在這個過程中培育好奇和開放的態度


專注力,本質上是"心在當下"的能力,是正念的核心內容,它需要我們從自我執念中走出來,與對方建立深層的鏈接——不管是吃飯、聊天還是任何事情。與之相反的,是輕視、忽略或者遠離。而後者,恰恰是我們生活中常常做的。


“離得近受傷,離得遠想念”:識破《愛的陷阱》,重塑親密關係


(二)心理靈活性的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二:有效行動的能力


所謂有效的行動,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 清醒的、深思熟慮的行動,而非一時衝動或不理智的行動


♦ 由核心價值帶動、指引和激勵的行動


♦ 根據情況需要靈活調整的、有適應性的行動。


關鍵詞4:價值


ACT中的價值行動,指的是"採取以價值為導向的行動",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很多目標,但是真正影響我們,影響我們關係走向的,其實是我們內心的核心價值。


在健康的親密關係中,起主要作用的三個核心價值分別是"關愛、奉獻和聯結"。可以說,核心價值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決定了我們關係的走向。


價值,就是在你自己心中,你想要成為深遠的人,以及在有生之年想要做什麼的最深切的渴望。在ACT中,價值被定義為"在持續行動中渴望表現出的特徵"。它反映了一個人在生活中想要堅持什麼,即想做出怎樣的持續行動。


所以,價值就像一瓶膠水,把最細小的行動和最遠大的長期目標黏在一起


比如,如果一個人把"關愛對方"作為價值,那麼它連接的行為細節就可能是從開門時為對方扶著門到臨終前握住對方的手。如果以"能為伴侶奉獻"為價值,那麼這種價值聯結的行為就是從一起分擔家務到一起償還貸款,支持對方工作等。


在這部分裡,最值得一提的是要區分"價值"和"規則"——這是我們常常混淆的概念。


價值關乎意義,而非"應該"、"必須"或者"不得不"。前者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輕鬆自由和開放,而後者則被約束、限制、有壓力。


事實上,伴侶之間有價值衝突並不常見,比較常見的情況是:雙方價值相同,但對於如何實現價值,有不同的規則。所以,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認識到伴侶之間在基本層面上有相似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彼此的接納和尊重


所謂"求同存異"指的就是這個意思——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它能很大程度上把我們從爭執對錯的偏執中解脫出來


比如妻子的父母住在很遠的地方,她想每隔一個月就去探視他們一次,而丈夫認為這種頻率太頻繁了,他更希望一年回去兩次就夠了。表面上看,他們差異很大,但是他們背後的價值卻是相同的——他們都重視花時間陪伴家人,認為都覺得和親人保持健康的關係很重要,只是他們實現這個價值的規則有所區別。


如果不能認識到核心價值的一致性,而一味強調各自規則的差異,就會陷入到爭奪對錯的權力之爭中


“離得近受傷,離得遠想念”:識破《愛的陷阱》,重塑親密關係


關鍵詞5:行動


ACT和英文單詞"act"的拼寫一樣,它的含義本身也契合act(行動)這個詞。簡單說,ACT技術的核心,就是把重點放在"行為"之上,所以,它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技術


所以,在親密關係中,衡量一切的標準都只有一個:我們的行為到底是否有助於我們的關係向良性發展?


當我們怒不可遏,只想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對方時,我們要想一想這個問題。


當我們傷心悲痛,想要遠離對方以示懲罰時,要想一想這個問題。


當我們沮喪絕望,不想用表達愛的方式對待對方時,我們還是要想一想這個問題。


這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行為。


正如本書作者哈里斯所言,愛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行動。如果我們把愛情定義為一種感受,它便永遠不能永恆。因為愛的感受來來去去, 我們無法控制,但是愛的行動卻是無論感受如何都能做到的。


這一點非常重要。


當我們氣急敗壞,被情緒和頭腦中的執念所控制時,我們如果能夠使用正確且有效的方法突破這種限定,做出有助於價值核心的行動,那麼我們的關係就會重新回到正軌。


換言之,也許有時候愛的感受缺席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愛的行為,重新獲得對愛的掌控

。這也是ACT療法被讀作"act療法",而不是A-C-T療法的原因——因為,它強調的是行為的重要性。


“離得近受傷,離得遠想念”:識破《愛的陷阱》,重塑親密關係


總結


正如看一本教授怎麼打網球的書不意味看完就真的成為一名網球運動員球一樣,書籍本身提供的是觀點,經驗,但是做到知行合一,還需要讀者真正的實踐和練習。從這個角度說,《愛的陷阱》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籍,它在講述原理的同時,更加註重結果,注重實操


在本書中,作者根據多年的諮詢經驗,給出了非常詳盡的練習方法,這些練習可以幫助每一個想要改善親密關係的人,運用正確有效的方法,實現自己的目標。可以說,它們是作者豐富實戰經驗的彙總。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每個人都有對關係的渴望與追求,所以,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解除自己的很多困惑,找到行之有效的路徑,來實現這個目標。


這,便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