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什麼方法?

小譚二哥VLOG


教育孩子有什麼方法?\r

第一個建議:每個家庭要分工明確,父母各司其職。\r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要進行分工,如:父親負責孩子性格、習慣、品格運動等等方面的教育,母親主要負責家庭生活日常、為人處事等方面的引導溝通。

父母兩人的意見要溝通好,儘可能不讓老人來帶孩子,教育孩子,因為隔代教育,爺爺奶奶可能會比較溺愛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要插手。\r

第二個建議:不隨意打罵孩子。\r

每個孩子都有做錯事情的時候,當他是無意犯錯的時候,或是故意犯錯的時候,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是偏袒還是及時的糾正?\r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錯誤行為,家長想都不想一個棍棒打下去,以為這樣就能解決問題, 其實不是。隨意的打罵孩子,讓孩子處在擔心受怕的境地,還會刺傷他的自尊心。所以建議家長在這種情況下,要冷處理,及時溝通。\r

第三個建議:告訴孩子習慣的重要性。\r

習慣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不能一蹴而就。好的習慣會讓人受益終身。父母要告知孩子習慣的重要性。\r

第四個建議: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r

父母要嘗試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做某件事情之前,請先詢問孩子的意見,不要用父母的意見來代替孩子的意見。\r

家長要主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他的內在動力,幫助他擁有積極向上的力量,這樣的孩子以後路才能走的更遠。





幼師小羊


教育孩子時,我首先保持冷靜。

我想知道提問者說的是教育學生還是自家家子?在這裡我來回答教育自家孩子吧。

我兒子小時候(三歲以內),我給孩子買了很多識字認物卡片,教他讀,認。他特別喜歡。又買了《哪吒傳奇》、《葫蘆娃》等童話故事書和碟片給他講故事,給他播放碟片。

我是想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播灑善良、正義、勤勞、向上的種子。

孩子小,喜模仿。有一天,兒子跟我說:“媽媽,我就是哪吒”。看來童話故事對孩子影響挺大。

再大一點,四、五歲時,我把兒子送到學前班。書包是空的,我就是讓孩子和小朋友們玩,沒讓他學文化知識。當時學前班的孩子比我兒子都大兩歲多,是準備上新一年的孩子。

  • 和比自己大兩歲的兒童玩,孩子學與人交往,學課堂常識。不讓孩子寫字(書包是空的,不帶本子和筆。我和老師特殊交待過,我兒子就是和小朋友來玩的)。

六歲時(虛歲),我把他送去長托幼兒園上學,鍛鍊孩子自立能力。

在幼兒園期間,孩子進步特別大,開始學文化知識,學的也快,老師說“這孩子教啥會啥,好教”。

接下來七歲(虛歲)上小學一年級,多少有點早,北方都是這個年齡入學。

小學期間,我沒有操心孩子學習,只是告訴孩子尊敬老師,和同學和睦相處。沒給孩子補過課。

假日裡領孩子去遊樂場或動植物園讓孩子長見識。也帶他去旅遊,讓他見世面。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孩子寫作文有話可寫,不是憑空編造。

初中階段孩子貪玩,我也沒在意。我的原則是,孩子學習跟上就行。孩子在家自己洗衣服,做簡單家務。有時候做飯。升入高中後,孩子也做家務。我兒子懂事,從來沒有因為“犯錯誤”讓老師找家長“談話”。

我教育孩子就是和孩子講道理,像朋友那樣和孩子談心。我不打孩子,孩子一點都不皮。

現在我兒子上大學了,我只告訴孩子不行掛科。要學真本領。

我教育學生時候多,對自己的孩子只掌握大方向。一些細小的事情,我都忽略。孩子的成長進步是老師培養的。我感恩孩子的老師。


星辰燦爛


光蔭如梭,不經意間孩子從咿咿呀呀的小寶寶變成了如今的“小大人”了。孩子是大人的“複印件”,所以我們也要注意什麼樣的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相信每個媽媽都有一本育兒經,現在我把我的家庭教育心得分享一下:

\n

我有一個4歲半的女兒,聰明、愛笑、活潑可愛,總之讓我覺得很省心,我和爸爸一直注重習慣培養,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好的學習習慣。

\n

首先,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發展標準是不一樣的,我們要了解孩子每個年齡階段培養的目標,我每個階段都會給孩子制定教育計劃,比如:2-3歲體育活動目標達到什麼程度,語言活動目標達到什麼程度,生活潛能、認知活動達到什麼標準,社會交往潛能達到什麼程度,然後根據每項設定好的目標找方法,提倡孩子玩中學,學中玩,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遊戲、創造一些機會落實我們設定的目標,這樣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n

現在女兒上幼兒園了,我會結合新學期家長會上老師的教學計劃,給孩子制定本學期的教育目標,然後分解、實施,定期進行總結,找不足、改善、再總結,我會給孩子制定生活作息時間表,這樣孩子什麼時間起床,什麼時候出門上學,什麼時候學習都很清楚,剛開始可能需要大人的督促與提醒,但過一斷時間她自己就會養成習慣了。

\n

播種一個行為,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個性格,父母是孩子的好老師,做好榜樣,帶好頭,對待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有責任心,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走進去會其樂無窮,孩子就像一本書,讓我們認認真真的讀,讓孩子成為我們的珍藏版!


目分135067701


對於教育孩子,也談不上什麼好的經驗,就是想把我的經歷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懷大寶的時候,生活在北京,那時候接受的理念就是要從胎教做起,按照科學的育兒方法,先進的教育理念,把孩子養育成人。我也是這樣做的,按時做胎教,懷孕的時候的一切衣食住行都以孩子為重,生下來以後也是按照科學的方法養育。

可是,在孩子2歲多的時候,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們來到了雲南的一個小鎮上。在這裡,我的教育理念完全被顛覆。這裡的孩子都是像我們小時候一樣放養,自然成長。我教育出來的孩子雖然各方面發展的都很好,可是生存能力,跟這邊的孩子比就差遠了。

這就讓我開始思索教育,是否要全方位的去教育孩子?讓孩子長大以後能夠適應各種環境。不能把孩子養成溫室裡的花朵,要能夠經受住風雨,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茁壯成長!



育兒之重生


由於孩子思想意識還沒成熟,往往很多事情都因自控能力特別差,需要正確引導和適當的督促,孩子漸漸也會懂事,養成各種好習慣。我現在說說我的方法吧。

1,以身作則

我認為無論教育孩子哪些方面事情,父母都要以身作則,樹立身教勝於言教的思想。

以前我家孩子放學一回家就要看電視,叫他去做作業,他也無心做,這往往因為孩子一進家,我們大人就在看電視,孩子心裡能不想嗎?於是我們大人改正,避免在孩子面前看電視,孩子在做作業學習時間不看電視。沒有多長時間,孩子就不嚷嚷要看電視了,而且回家做作業都不要大人催了。

家長以身作則,在生活中有許多影響孩子的行為,如大人把自己房間整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孩子也會學著把自己房間書、被、衣服疊放的整整齊齊;孩子溫習功課,做作業,我們大人也在旁也看書學習,孩子看到大人都在學習,自己也更加專心地投入學習了。所以,以身作則不僅是孩子最好的傍樣,還讓孩子養成了各種好的習慣,為孩子成長開了一個好頭!

2,受懲罰讓他不再依賴

我們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事情,孩子上學早上要喊,中午要喊,一天不喊就賴床不起。孩子小的時候也是無所謂的,在越來越大的時候,還要你老是喊,孩子已經產生了依賴的毛病。我就跟孩子說,明早晨我就不喊你了,靠你自己起來。結果孩子睡過了點,到學校受到老師懲罰,站教室後面一堂課。孩子回來後說:“太丟人了,站了一堂課,明早晨一定要按時起床。”第二天孩子真的按時起床了,以後每天都是按時起床。所以,有些情況下要適當地讓孩子受到懲罰,叫他凡事不要太依賴,養成自覺的習慣。

3,讓孩子勞動,體驗生活

家長對於孩子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孩子學習不努力,我是工人,我時常叫孩子參加勞動,在勞動中讓孩子體會,有知識和無知識的區別,有知識幹輕鬆技術活,無知識幹又苦又累的體力活,並且對孩子說,將來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如果沒有知識,就是幹個普通工人也幹不掉了。勞動對孩子學習促進非常大,你家有不好好學習的孩子,請帶他到建築工地抱磚去,一天10個小時,幾天一干,他就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了。

以上就是我對教育孩子幾點體會,但是我認為最好辦法就是身教,身教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存在,不僅僅是我講這幾點,還有很多條理、習慣方面的事情,都需要家長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對任何事認真負責任,以認真負責來影響孩子。只要家長堅持言傳身教,反覆強化,不斷鼓勵和引導,你的孩子一定會成為好孩子!




千年古縣將相故里


看到了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陶行知“四顆糖”的教育方法。故事是這樣的:



某一天,陶行知在放學的時候看到一位男生再拿泥塊扔另一位同學;他馬上讓那位同學住手,併到他的辦公室去一趟。於是便有了接下來的對話。陶行知摸出一塊糖遞給學生,說:“這塊糖是獎勵給你的,因為我讓你到我辦公室來,你來了!而我遲到了。”話音剛落,陶行知又摸出了第二塊糖遞給學生,說:“這塊糖同樣是獎勵給你的,因為我看見你在用泥塊扔同學時我讓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說明你對我表示尊重。”學生有些愕然的看著陶行知。接著陶行知再次又摸出一塊糖遞給他,說:“這塊糖我還要獎勵給你,因為剛才我從其他同學那裡瞭解得知你之所以用泥塊扔那位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非常有正義感。”這時這位學生掉下了悔過的眼淚,說“校長!我錯了!我不應該用泥塊扔同學,我保證以後再也不用泥塊扔其他同學了!”之後陶行知有摸出一塊糖遞給他,說:“這塊糖是獎勵給你的,因為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是最後一塊糖,我們的談話到此結束吧!”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不防設想一下——如果是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那我們又會怎麼處理呢?



放在家庭教育中,我想也應該是如此吧。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言傳身教】

其次,為人父母者,不僅要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也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思考如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長善救失】



最後,父母要清楚的孩子不是你的附庸,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父母應該做到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相互尊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是龍梟,愛看書,愛學習,愛生活;也愛和你一起去解決在學習生涯中所遇到的“風風雨雨”,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龍梟學習社


關於教育子女,真的是一件很玄奧的事,有時候成長的動力,未必來自於正面。

我這裡有三個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怨念?

昨天來家裡幫忙維修電路的裝修師傅跟我說了他的故事,期間幾次驚掉我下巴,因為確實讓我覺得匪夷所思,但是裝修師傅老實的相貌和樸實的言語,讓我不得不相信他說的是真的。

他和他老婆出來打工離開老家四川已經20多年了,他們有三個孩子,都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幫忙帶大。老大北大畢業,如今已經工作好幾年了,每個月都給奶奶爺爺寄幾千塊錢,老二正在北大讀書,而老三今年高三,成績全校第一,目標也是北大。

從裝修師傅開始講述這段故事時,我的嘴巴就沒合攏過,什麼時候北大學生這麼不值錢了,滿大街都是的感覺。但是老師傅在講這個故事時,臉上卻沒有一絲高興的笑容,有的只是歉疚和遺憾。

原來他們夫妻在外地做裝修,還是賺了很多錢的,老師傅說:“教我裝修的師父,現在都在我的裝修隊裡,跟著我幹。"說到這裡他臉上有掩飾不住的自豪,他說07年的時候,他已經在老家買了兩套房子,又在昆明買了兩套房。家裡不缺錢,孩子讀書的費用不用愁,不過現在三個孩子見到他們就像是陌生人,都和奶奶爺爺親。

實際上講到孩子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傅眼裡充滿了茫然和陌生,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想到孩子能夠考上北大這樣的學校,語氣裡絲毫沒有自豪和驕傲,就像在說別人的事一樣。我唐突的問了一句:“孩子們從小沒有得到你們的關愛,會不會有些怨恨你們?”他沉默了很久,對我說:“我能看的出來,他們對我們還是有怨氣的。”說完以後,老師傅再也沒有說過他孩子的事。

原來怨念,也能產生可怕的動力......

貧窮?

這是一檔綜藝節目,裡面介紹了一個剛剛考上清華大學的孩子。

這個節目裡,孩子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現在才知道,我家很有錢。”

原來這個學霸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貧窮的生活環境,讓孩子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窮人。

父親是某公司董事長,卻謊稱在省外打工,縮衣節食給家裡寄錢供孩子讀書。

母親也有自己的公司,卻在家裡教孩子如何在貧窮的生活中活的更有尊嚴。

孩子勵志用學習改變生活。

最後他如願考上了自己喜歡的學校,卻得知自己的家庭並不貧窮,甚至於十分富有,這就像個笑話,以至於就連他自己都忍不住笑場。

後來主持人問了孩子的父母,為什麼要這麼做?原來孩子的父母堅持認為,貧窮就是最好的教育資源,他們只不過是合理的利用了這個資源而已。

我覺得能把那麼聰明的孩子一直忽悠到考上大學,這樣的父母真的可以頒給他們一個奧斯卡。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貧窮確實能讓人奮發圖強。

報復?

我有一女性朋友,孩子特別有出息,現在人在瑞典工作生活已經很多年了。聽說這孩子考試從來都是第一名,對於學習成績相當的偏執。

我很好奇,就問了我這女性朋友,是怎麼培養孩子的,我也取取經。我那女性朋友卻笑著說:“他這麼偏執於學習成績,可能是出於報復心理吧。”

聽她講完她的故事,我才知道,原來啊,我這女性朋友的前夫,在家裡最困難的時候,選擇了離婚,拋棄了全職在家帶孩子的她,還有他們的孩子。

當時我這女性朋友在家做全職太太已經很多年了,基本和社會脫節了,為了撫養孩子,竟然自己從新抱起了專業技能的書本開始自學,後來也找到了工作,獨自把孩子給拉扯大了。

不知道孩子是從小受到母親這種獨立自強、永不放棄的精神影響,還是出於對那個不負責任,拋妻棄子的混賬父親的報復,孩子一直在證明自己,他可以代替父親給她母親更好的生活。

他做到了,如同狠狠打了那個混賬父親一巴掌,現在他和他的母親都過的非常好。

有誰能想到,原來“報復”也能使人產生巨大的動力,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還是開頭那句話,教育是一件很玄奧的事,孩子成長的激發點,未必來自於正面事件或情緒......


學海壹葉帆


我的孩子還小,三歲多,在這三年多里,我在育兒路上磕磕撞撞,不斷的反思和學習,我覺得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孩子感覺好,才能做的好”。

說說我們家的例子吧,我家孩子從2兩歲半開始上幼兒園豆不怎麼哭鬧的,可是今天哭了,一直用各種藉口和我糾纏著。其實,我知道今天是因為我有點累再加上時間很趕,沒有處理好我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了,孩子沒有感覺到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才會如此的焦慮。

再看看我平日,我會掌控好自己的情緒,給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並表示對他的信心,他總能很快完成他的洗涑和換好衣服。然後,我們就回牽著手說說笑笑的出發,一路上孩子會給我說好多他眼睛裡看到的新鮮事,到了幼兒園還能自己背上書包,自己到教室,和我快樂說再見。

可見,再育兒路上,首先要讓孩子感覺好,再去處理其他的事情,會輕鬆很多。


咩咩娃娃


我想談談以下兩點。

1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我曾經教過這樣的一個學生,她是個女生。這個女生喜歡和別的同學吵架,罵人,有次甚至把一位男生都給罵哭了。於是我就把她的家長請了過來,想讓家長和學校一起來教育一下孩子,沒想到這位學生的媽媽也是一位不講理,還滿嘴髒話的主。看到這,我和其他老師都無奈地搖了搖頭。

由此可見,家長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是多麼重要。

青少年尤其是兒童非常喜歡模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2要多多的陪伴孩子。

孩子還小,需要陪伴。這是每個家長都懂得的道理。可是真正做到的有多少個呢?!

很多孩子都成了留守兒童,他們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和自己的爺爺奶奶有代溝,沒有共同語言,而且老年人也根本理解不了那些孩子們真正的內心需要。

所以很多留守兒童,很多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空虛的,他們的心情是壓抑的。他們往往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不健康的心裡素質。

有一句話說的好。再好的教育也抵不過父母的榜樣力量和精心陪伴!


行者看天下


我受益的經驗是陪伴孩子讀書。

父母讀書給孩子聽,在孩子享受讀書樂趣的時候,講故事的人是會和語言的樂趣、故事的樂趣一起留在孩子心中的。大家也許都很忙,但是,我希望大家要念書給孩子聽。這是最好的親子連接,它們和快樂的記憶一起留在心中。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時候說教沒用,不如繪本效果好。我想對孩子說的話,全都通過唸書傳達給她了。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更有必要念書給孩子聽。

在家裡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光是最快樂的陪伴,我的孩子從半歲以後開始接觸繪本,現在三歲,已經習慣了睡前閱讀。讀的最多的書可以一字不差的背出來。孩子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很快就能說順序正常的句式,自我需求的表達非常明確,我相信是閱讀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