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三代死后,司马懿在70岁时才造反,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从东汉末年到三家归晋,三国的动乱持续了将近百年。魏蜀吴三国中,曹魏的势力是最强大,其次是刘备的蜀国势力,最后才是孙吴的势力。然而,真正笑到最后的不是这些争斗最厉害的大势力,而是一个由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恐怕这三国的当局者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成了鹬和蚌,真正的渔翁是司马懿。

曹家三代死后,司马懿在70岁时才造反,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鹬蚌相争

晋朝,完全是由一个叫司马懿的人一手建立的。司马懿最开始的时候是东汉王朝的一个大臣(那时候天下还没乱,桃园那三个哥们还没有结义,还没有黄巾军)。 后来,司马懿离开了东汉,跳槽加入了曹魏大集团当了“参谋”,从曹操时代一直干到了曹芳的时代(可以说是集团“老干部”了)。司马懿在魏国集团干了几十年。然而,在这艰苦奋斗的几十年里,司马懿为了能够翻身当“老总”不断地积蓄着力量。最后,他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顺利地完成了他的“老总”梦(虽然是在他死后追封的,但他发动事变,让他的后代当上了“老总”,所以他才会被追封为“老总”)

曹家三代死后,司马懿在70岁时才造反,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司马懿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很想知道:“司马懿守死了曹家的三代人,到七十岁了(按理说这个年龄了,他应该属于“退休干部”了)才敢造反。他究竟在害怕什么?”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司马懿在害怕什么东西,而是因为他没有找到一个迅速下手的时机,所以他不得不等待。那为什么会这么说?

曹家三代死后,司马懿在70岁时才造反,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曹操

让我们先来看看曹魏集团第一任“老总”的时代

曹操是曹魏集团的第一任“老总”。他的文学成就和军事能力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名列前茅的。司马家族是北方的一个贵族,曹操的出身却是十分卑微的。但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有地有粮有兵马的人就是老板。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曹操曹老板一直都在压制这些豪门贵族(可能是之前的出身让他对这些大家族比较憎恨吧)。这点可以从曹操“人才招聘”理念中看出。

除此之外,曹操曾经多次对集团下一任“老总”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一个愿意一直当“参谋”的人,在将来他很有可能要来动摇你这个位置。但曹丕不信啊,他认为司马懿没有问题,所以总是维护着司马懿,司马懿当时可能知晓曹操的心思,表现得极为乖巧,曹操看见司马懿在集团内部的表现也渐渐放下心来。然而,曹操心里明白司马懿这人是真的不可靠,稍有不慎就要反水,所以不能给他太多的权力。

因此,曹操开创事业当“老总”期间,司马懿没有一点反水的机会。如果他造反了,他有极大可能会失败(毕竟曹操当时的权力很大,兵马众多),只要一失败,他没了不说,他的家族也没了。

曹家三代死后,司马懿在70岁时才造反,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曹丕

接下来看看曹丕“老总”时代的司马懿

在曹丕当“老总”时期,司马懿受到曹丕的高度重视。给了身为“老干部”的他很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但他却没有一点点对军队的指挥权。战争权力仍然掌握在“老总”的手中。毕竟,在曹丕看来,虽然他爸的话不好听,但那个话是对的。司马懿虽然能干,但终究是个外人,兵权这种东西还是自己握着比较好。

没有军事力量,就没有翻身做“老总”的资本,所以在曹丕“老总”的时代,司马懿还是只能等待。

曹家三代死后,司马懿在70岁时才造反,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曹叡

曹叡“老总”时代的司马懿

曹丕“老总”去世之后,由他的儿子曹叡接任“老总”之位。曹叡他爸死前,将司马懿、曹真、陈群和曹休都被任命为辅佐大臣(估计是用来限制“老干部”司马懿的)。还对曹叡说:“这三个“干部”,不用怀疑他们,他们都是对你好的。”在这里,我们注意到曹叡他老爸没有提到司马懿(可能是在提醒曹叡)。因此,在曹丕看来,不是司马懿不如这三个人。二是,曹丕认为这三个人对“老总”那个位置没有意图,他们对“老总”是忠诚的。等到曹叡正式坐上“老总”的位置之后,对司马懿加官进爵(被称为“舞阳候”)。

不幸的是,那三位辅佐大臣都熬不过“老干部”,后来啊,集团内部没有人有能力掌管军队,现在需要有个人来掌管军队,抵御外敌。于是司马懿渐渐掌握了军队。但曹叡“老总”不是个傻子,经常有事没事就去阻碍阻碍“老干部”司马懿,于是司马懿还得等。

曹家三代死后,司马懿在70岁时才造反,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曹芳

曹芳时代的司马懿

曹叡很不幸,没多久就死了,于是“老总”的位置留给了一个小娃娃——曹芳。因为这个“老总”太小了,所以集团的行政权力一直在曹爽将军的手中。

此时,司马懿就在大力发展家族事业。因此,当曹爽和曹芳去高平陵时,“老干部”司马懿迅速出兵(“老干部”终于准备翻身当“老总”了),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占领了曹魏集团。那一年,“老干部”70岁。

总的来说,“老干部”司马懿在前面都没有翻身,其实不是不想,而是没有兵权,等到时机成熟,立马翻身。因此,在三国时期,司马器也算是英雄豪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