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争议的大儒叔孙通是识时务知变通,还是没有节操

叔孙通是西汉初年争议颇大的几个人物之一,虽然最后获得了成功,但他的很多做法被人所不齿和诟病。

叔孙通原是秦朝的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后,二世胡亥召所有博士儒生商议。所有人都说这是造反,应当赶快发兵剿灭,胡亥听了后非常很不高兴。

唯独叔孙通说,这些人只是几个小毛贼捣乱,不足挂齿,并顺带着把胡亥美美的赞颂恭维了一番。胡亥听了非常开心,把叔孙通提拔为博士,不再是实习生,并赏赐衣帛。

叔孙通知道秦二世非常忌讳造反,也忌讳别人说造反,喜欢听喜不听忧,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保命。如果叔孙通再说造反,估计这几十个博士有可能被发怒的二世胡亥给咔嚓了。

回到住处的叔孙通赶紧打包收拾行李,逃出了咸阳跑到薛地。

项梁路过薛地的时候,叔孙通投靠了项梁;后来项梁战死,项羽被楚怀王夺了军权,叔孙通立马投靠到了楚怀王的怀里。项羽灭秦后,尊怀王为义帝,从彭城迁到长沙,叔孙通看到项羽强大,又留在彭城投靠了项羽。刘邦趁着项羽攻打齐地,攻破了西楚国都彭城,叔孙通投降了刘邦。

还好刘邦彭城之战失败的时候,叔孙通再没投靠其他人,算是跟定了刘邦。

颇有争议的大儒叔孙通是识时务知变通,还是没有节操

从这些经历看来,叔孙通确实有些掉节操,谁强大他立马投向谁。还有一件更掉节操的事,叔孙通听说刘邦非常讨厌儒生,所以他去见刘邦的时候,就把衣服的袖子、裤子都给剪了,很想楚地人的打扮,刘邦见着后很是高兴。

怎么看怎么感觉叔孙通很掉价很没有节操,但这是无奈之举;秦末汉初时不同于后世。

儒生的无奈

第一、儒家在秦时并不受重视,秦朝以法治国,儒家在朝堂没有影响力,他们的核心主张没有被统治者所认可和采用。想装扮成高人,矜持的等待着君王来聘请,那就太异想天开了,坟头的青草长满了也没人会去理睬。

第二、秦末乱世以来,叔孙通看出来了,所以转正了的博士也不干,立马逃走了。乱世用唯才,需要的是武将、谋士等军事型人才,儒家的作为并不太大,难有用武之地。叔孙通一不能率军打仗;二不能出谋划策;三不能做后勤保障,乱世要礼乐干什么。

第三、刘邦本来就讨厌儒生,讨厌繁文缛节。领导本来就讨厌,如果还是一副清高的样子,那啥也别想干成了。

儒家在先秦时期没有太大的作为,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儒家思想被没有被统治者们真正的认可,他们的主张也没有被实施。这种情况下,不争取很难有所作为。

颇有争议的大儒叔孙通是识时务知变通,还是没有节操

另外,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孔孟的仁爱和仁义,并非后世所形成的忠臣不事二主、伦理纲常这些主张,学而优则仕,主上贤明就辅佐,昏聩就离开,没必要跟着陪葬。孔子出仕两次,因为辅佐的人不贤,不也弃他而去了么。

输孙通也看的透透的,但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墨守成规,而是识时务知变通,做法上让人看着有些没节操,没气节。

叔孙通有100多个弟子一直跟着他,投奔刘邦后,弟子埋怨他不在领导前面推荐他们,叔孙通告诉他们,现在刘邦是在用军事争夺天下,他们没有任何的用武之地,推荐他们的时机还不到,等到时机到了他不会忘掉这些弟子的多年跟随。

叔孙通的机会

刘邦平定天下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却面临这一件极为糟心的事,他的朝堂就和菜市场一样。

刘邦的手下大多都是草莽出身的粗人,在朝堂上大呼小叫,相互比功,吵到激烈处,就拔出剑来砍大殿里的柱子,刘邦看的糟心不已。

叔孙通看到机会来了,就主动上书请缨制定礼法;他原本是秦朝的博士,对这些了熟于胸,刘邦准许他制定礼乐,但有个要求,就是要简单。

叔孙通跑到鲁地招了三十个儒生和自己的一百来个弟子开始制定整个的礼法章程,先跑到郊外扎草人演练,刘邦视察后觉得可行,就让大臣们开始操练。

颇有争议的大儒叔孙通是识时务知变通,还是没有节操

汉七年十月,长乐宫修成,借着大朝会的机会,刘邦开始检查叔孙通制定礼法的结果。朝会开始后,大臣们分成两列,由礼官带着依次进入殿内。

到了殿内,武将面朝东而列,文臣面朝西而列,接着皇帝出厢房,在礼官的高喝下,群臣对皇帝行礼跪拜。一切井然有序,鸦雀无声,如果有那个脑子不好使的,跟不上节奏,旁边的卫士立马架出殿外。

酒宴开始后,没人大声喧哗,按着上下尊卑依次向皇帝敬酒,每次举杯都有礼仪官高喝,群臣动作整体划一,刘邦感慨: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

朝会结束后,刘邦拜叔孙通为奉常,赐五百金。叔孙通趁机推荐了自己的弟子,刘邦将叔孙通的弟子全部任命做官,叔孙通将刘邦赏赐的五百金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弟子。

颇有争议的大儒叔孙通是识时务知变通,还是没有节操

辅佐太子、制定仪法

汉十二年,叔孙通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刘邦想废太子的时候,叔孙通死谏刘邦。对于叔孙通的劝谏,刘邦也笑着说:“我听你的。”

刘盈继位后,叔孙通又做了奉常的官职,带着自己的弟子和诸儒生制定宗庙仪法。汉时期的仪法基本都是出自叔孙通之手。

叔孙通也将儒家的思想带进了西汉的朝堂,为后来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西汉初年,道家的黄老思想盛行,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也是最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经过春秋战国前后五百多年的战乱,民生疲敝,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更适合于社会的休养生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全面恢复,以守成为主的黄老思想渐渐的开始阻碍社会进取发展和创新,更适合治世的儒家思正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结语:

叔孙通单从六易其主、讨好领导来说,不符合后来儒家所尊崇的忠君思想;但他对西汉王朝的贡献也不可磨灭。叔孙通汉初制定仪法对社会的稳定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不仅仅只是狭隘的明确上下尊卑关系。他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最终也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叔孙通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识时务、知变通,做大事不顾小节,并不是没有节操;不能用后世的儒家思想去评价秦时的儒士,他们的思想主张区别很大。

叔孙通多次易主,并不完全是他的原因;秦朝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了,非要跟着一起殉葬才算忠臣?之后的项家、怀王,都无法让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也没有被重视。既不受重视也无法施展所学,重新找个平台也在情理之中。

今天人们最喜欢讨论情商这个词,叔孙通的情商就非常高。趋吉避害本就是人的本性,无关乎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