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疑似什麼?說!


疑似?疑似什麼?說!


王小騫說:


晚上十點多,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疑似?!啊?!疑似什麼?!說!”


我這顆心立刻緊張起來:什麼?疑似?這是確診了?


揪著心認真地聽著下文。


女人繼續氣憤地喊道:“疑似地上霜啊!你怎麼天天就知道瞎玩,能不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背個詩有那麼難嗎?


……我默默地鬆了口氣。陪讀的媽傷不起呀!


很多家長對“玩”都有一個誤解,認為“玩”和“學習”是對立的。


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玩”也是在學習,是孩子磨練思考能力的一種絕佳方式。


“玩”也有很多方式,要讓孩子真正在“玩”中愛上學習,怎麼帶孩子科學地“玩”?這是咱們家長應該關心的。


還有古詩孩子記住不?那是沒用對方法啊。


疑似?疑似什麼?說!

怎樣讓玩轉化成一種有趣的學習?


疑似?疑似什麼?說!


我在抖音上有一個“王小騫親子說”,很多粉絲都提問過同一個問題:“我們家孩子就瞎玩的時候行,注意力也集中,一到了正兒八經學習的時候就掉鏈子,可急死我了,這可怎麼辦呢!”


其實,我倒覺得學習不一定非得是正襟危坐的弄個小本,弄個小板凳,在書桌上拿支筆寫呀、畫呀、算呀……


這是對學習比較扁平化的認知


生活當中學習的場景是特別多的,如果僅僅是死讀書、讀死書這樣一種感覺的話,確實會有一點遺憾。


如果孩子的學習興致沒有被調動起來的話,是讓人覺得非常撓頭的一件事情。


學習最好的老師就應該是在興趣的引領之下去進行。


為什麼孩子在瞎玩的時候會聚精會神?


這就說明孩子感興趣,說明學習的機會來了。


那瞎玩兒是誰給下的定義呢?


是家長,是大人,大人就覺得孩子們在瞎玩什麼啊?比如,弄個螞蟻,蹲那看半天;拿個樹葉子,能在那玩半天;撿個小破石頭,你能玩半天……


對啊,這都是對孩子來說特別感興趣的東西啊!


從家長的角度上來講,我們先不要過早去做評判,而是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


疑似?疑似什麼?說!

藏在生活點點滴滴中的知識


疑似?疑似什麼?說!


“抗疫”在家的這段時間,“瞎玩”“瞎聊”“瞎待著”的時間確實很多。


就像前段時間,疫情已經出現了,北京下雪了之後,早早就趴在飄窗的墊子那兒,小手指著外面,她說:“媽媽,下雪了!”就一直在那看。


我就覺得挺好,她開始“瞎玩”“瞎聊”了對吧!這個時候跟孩子的一次學習的機會就來了。


再畫一遍重點,這個學習指的並不是正襟危坐、死讀書、讀死書的那種學習,而是抓住生活當中孩子感興趣的那個點,作為一個學習的小切口。


我們就開始有一些對話:


我問:“這雪是怎麼來的?”

早早:“都是從天上下下來的。”


我繼續問:“那雨也是從天上下下來的,雨又和雪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我們就談到了零度,冰點的問題,冰雹的形成……就像是在瞎聊天一樣。


首先,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孩子“抗疫”在家這段時間不感到那麼枯燥,時間過得相對快一點。


其次,聊天的內容是有知識含量的。


經常跟孩子有這樣的一些對話,

其實都是在拓展孩子的知識面,讓知識結構能夠搭建得豐富一點,立體一點。


這些就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對吧。


疑似?疑似什麼?說!

用這個方法學古詩,娃越學越積極


疑似?疑似什麼?說!


我們為什麼常說原生家庭對孩子有塑造作用?


就是因為在原生家庭生活中的常年積累,不僅有很多的信息、知識傳遞給孩子,還有很多的思維方式。


比如說春節的時候,有一首詩是早早在學校裡的時候就已經背過的,叫《元日》。


《元日》這首詩其實是耳熟能詳,很淺顯的,但是對於5歲的孩子來說,它也沒有那麼淺顯。


可是我就要問了,一首詩,它就是那20來個字嗎?也未必,它其實是有很多可拓展的空間的。


大年初一,早早就在抖音“王小騫親子說”背了一下《元日》,算是給大家拜年。


我就覺得這個也是可以跟她一起玩一玩的,就是是我們說的在“玩”中學習,我就把《元日》寫下來了,做了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


疑似?疑似什麼?說!


這個思維導圖我不會給早早看,它其實是對我自己的一個提示,就是在這首詩當中,我到底可以給孩子傳達一些什麼樣的知識以及什麼樣的信息。


通過對《元日》的作者、時間等等,通過思維導圖可以延展很多知識,比如是農曆的正月初一,作者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等等。


對5歲的孩子來說,我就沒展開講唐宋八大家了。如果孩子是10歲了,就可以繼續往後延伸,這八個人究竟是誰?唐宋八大家裡為什麼沒有杜甫,沒有李白?這又可以往外擴展。


第一句詩叫“爆竹聲中一歲除”。那奇怪了,為什麼不叫“鞭炮聲中一歲除”呢?


因為北宋的時候還沒有鞭炮,這裡還可以講講中國的四大發明之火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在火堆裡面扔上竹子,竹子劈劈啪啪響,竹子響的聲音很大,那種炸裂的聲音,所以就可以把怪獸給嚇跑。


我們的中國傳統年俗當中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把年這個怪獸給嚇跑,一個是把夕這個怪獸給嚇跑。這都可以跟孩子講一講,這個就等於又往外拓展。


我們中國人最重視的春節就是年,這是年俗,落在這兒了。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是什麼意思?


原來屠蘇是一種藥酒。這個酒為什麼要叫屠蘇酒呢?


哦,原來屠蘇是一種草,泡到酒裡之後,這個藥酒的名字就叫屠蘇酒了。它有什麼功能?它驅邪、避瘟疫,還能長壽,這個也是咱們中國的古代年俗。


你看,每一個小知識點幾乎都可以去扣一下年俗。


從《元日》的名字,農曆正月初一,這是不是跟年有關係?爆竹是不是跟年有關係?屠蘇酒跟年俗也有關係。


“千門萬戶瞳瞳日”,“瞳瞳日”對很多成年人來說,都會覺得這什麼意思啊?


其實就是太陽光很燦爛的樣子,意思就是說春天來了,太陽光暖洋洋的。


“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桃是什麼?是新的桃符,舊符是什麼?是舊的桃符,怎麼都是桃符呢?往中間一歸,桃符是咱們中國人拿來辟邪的桃木,是用來辟邪,是可以避邪的,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畫上兩個門神,就更避邪了,這個也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年俗。大年初一換門神,叫“總把新桃換舊符”。


我就是當成一個故事一樣的給孩子講這首古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不斷向內向外延展。


小孩是真的愛聽,眼睛一直是目不轉睛的,中間還會提問題,所以你看,這是瞎玩嗎?


另外,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小朋友背詩的時候是特別容易串行的,就是從這首詩裡拿兩句,另外一首又拿兩句,自己還覺得被得特別有道理。


為什麼背串行呢?


因為孩子不理解詩當中的意思,她不知道到底這個詩在講什麼,所以她就背串行了,她只是死記硬背而已。


早早背詩詞從來不是表演完一個節目就拉倒了,會背了就算是學會了。


所以我在這兒也順嘴提一句,我在蜻蜓FM上有一套少兒口語表達的課程,叫做《練就孩子一生受用的好口才》,其中也有很多節課就是講古詩的。


很多古詩當中是有故事的,像這首《元日》,它寫的是情景,它沒有故事,但是我們可以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拓展知識。


《練就孩子一生的好口才》的這些古詩課程當中,都是有故事的唐詩,孩子知道了故事,聽完故事特別有意思,她自然而然就能記下來。


這個假期,用思維導圖學古詩,早早越學越積極了!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耐心與定力與成年人不能相比。


陪孩子學過習的父母應該都經歷過,孩子只要一開始學習,就會開始找各種逃避的藉口,幾分鐘之後孩子可能就厭了煩了不想學了。


但是思維導圖模式不一樣,它會讓孩子在思考的過程中充分地結合很多其他的元素,比如繪畫、符號和拼貼,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的創意活起來。


因為有趣,所以也會增加了孩子學習的趣味性,讓親子之間的學習質量更加穩定。


“玩”中學,你學會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