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乱世下的铁骨柔情

人人都说民国时期虽是乱世,战乱频发。今天直奉战争,明天张勋复辟,你方唱罢我登台,升斗小民及无安身立命之所。惶惶世界竟然催生了中国近代史以来最美好的艺术、最值得传颂的文章、影响中国至今的大家,虽为乱世,艺术殿堂却熠熠生辉,照耀万世。


民国乱世下的铁骨柔情


前有屈原为楚国《天问》《九歌》,为楚国的前途命运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记忆,甚至于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在《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系,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屈原是爱美的,“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样一位内外兼修昭气充沛的圣者又如何存活在这混乱污浊的土地上。屈原是忠于楚王的,但又惋叹其昏庸。屈原被流放后作《哀郢》,对国家深表忧虑却无可奈何。最后在外听闻楚国覆灭,作绝笔《怀沙》后,自沉汨罗江。古贤圣人为楚国灭亡而哀叹。


民国乱世下的铁骨柔情


后有鲁迅先生为中国人民《呐喊》《彷徨》,为近代中国的悲惨现实而用艺术改变中国的精气神,以自己的笔、自己的的心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前进方向,为新思想的传播而奉献,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我们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狂人日记》中,以“狂人”为形象,狠狠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和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忧愤;在《呐喊》中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为时代呐喊,为中国人民呐喊,渴望唤醒中国人的觉醒。


民国乱世下的铁骨柔情

前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后有京剧大家梅兰芳在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蓄须明志,在八年抗战中,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伪演出,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钱学森、华罗庚、竺可桢等科学大家撑起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标杆。


民国乱世下的铁骨柔情


古有中国科学技术文化傲视全球,然腐朽统治,卑劣手段,我华夏停滞不前。可民国时期,我泱泱大中国却迸发出了无数耀世千古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铮铮傲骨“师夷长技以制夷”;用他们的巧妙心思唤醒中华民族的意识,用他们的柔情化雨滋润干涸已久的中华大地,他们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上下求索,在世界民族之林、文化艺术之林、科学技术之地争取了一片天地,让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最悠久的国家映射出最伟大的智慧和力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