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最近國際油價大幅度下跌,最低的時候跌到接近20美元/桶,然而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便不再下調。很多人,對此頗有怨言。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說說國家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該不該有怨言?

首先,我們需要給大家普及下中國成品油價格調整的規定。

2016年的時候,發改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和《國務院關於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的通知》等有關規定,制定了《石油價格管理辦法》。

在《管理辦法》的第六條中,明確規定:


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於每桶40美元(含)時,按原油價格每桶40美元、正常加工利潤率計算成品油價格。

高於每桶40美元低於80美元(含)時,按正常加工利潤率計算成品油價格。

高於每桶80美元時,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潤計算成品油價格。

高於每桶130美元(含)時,按照兼顧生產者、消費者利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原則,採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

文字看起來比較費勁,我們看下面的圖比較直接: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可能很多人依舊不理解這段話的意思,我們來舉個詳細的例子大家就肯定能理解了。

比如,我是木工,我的工作就是打桌子賣。假設一根木頭能打造一個桌子,我一天能打一個桌子,人工按照100元計算。

這個時候,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種,不僅賺人工和利潤,還賺木頭的差價

當木頭價格低於40元的時候,我們的桌子價格按照150元的固定價格出售:

如果木頭價格是10元一根,桌子價格按150元賣,那麼人工+利潤就是140元;

如果木頭價格是20元一根,桌子價格按150元賣,那麼人工+利潤就是130元;

……

從下面的表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人工是固定的,利潤是變化的。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第二種,只賺固定的人工和利潤,不賺原材料的差價

當木頭價格在40-80元的時候,桌子價格根據市場行情調整,人工和利潤都是正常的:

如果木頭價格是50塊錢一根,那麼桌子就按160元賣。其中,加工費100元,利潤10元,人工+利潤=110元;

如果木頭價格是60塊錢一根,那麼桌子就按170元賣。其中,加工費100元,利潤10元,人工+利潤=110元;

……

從下面的表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人工是固定的,利潤也是固定的,桌子的價格調整幅度和原材料價格上漲是一致的。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第三種,人工費不變,利潤在不斷的壓縮,直至0

當木頭價格在80-130元的時候,桌子價格調整幅度小於木材價格上漲幅度,利潤逐漸消失

如果木頭價格是90塊錢一根,那麼桌子按200元賣。其中人工為100元,利潤為10元,人工+利潤=110元;

如果木頭價格是100塊錢一根,那麼桌子價格上調的價格要低於木材上調的價格,按照205元賣。其中人工為100元,利潤為5元,人工+利潤=105元;

……

從下面的表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桌子上漲的價格要比木材上漲的價格要小,人工沒有變,但是利潤逐漸為0。當利潤為0以後,桌子上漲的價格就和木材上漲的價格一致。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第四種,利潤為負值

當木頭價格大於130元的時候,桌子價格固定,利潤為負值:

如果木頭價格是140塊錢一根,那麼桌子按240元賣。其中,人工100元,利潤為0元;

如果木頭價格是160塊錢一根,那麼桌子還是按240元賣。其中,人工100元,利潤為-20元;

……

從下面的表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企業的利潤逐漸的降為負值,必須要承擔工人的一部分工資。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為了讓大家更加直觀的看清楚,我們給大家做一個彙總圖。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麼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各方的利益,不能因為木材的價格的變動而導致桌子價格的劇烈波動,讓大家都承受不了。

中國的成品油制度,就和這個差不多。

中國的成品油價格設定了上限(130美元/桶)和下限(40美元/桶),並不是完全跟著市場走的:當國際原油價格大於130美元/桶的時候,企業要多承擔點,減輕老百姓的負擔;當國際原油價格小於40美元/桶的時候,老百姓要多承擔點,減輕企業的壓力。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當然,不僅僅是這個目的,更重要是:國際油價的劇烈波動對經濟、政治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影響非常的大,所以我們必須要對成品油的價格進行調控。

我們先說說國際油價的劇烈波動對經濟的影響。

假設你是開飯店的,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價格的波動。

我去你飯店吃飯,我發現剁椒魚頭的價格由原來的30元漲到40元了,我就不高興了,不吃了。

你賣的剁椒魚頭,價格為什麼會上漲?

因為市場上魚的價格上漲了。

但是,消費者是不管你的,反正和以前的價格相比上漲了,他就不高興了。

那麼,如何才能讓剁椒魚頭的價格不漲呢?

你和養魚戶簽訂一份合同:一個月內,不管市場上魚的價格怎麼變化,每天按照20塊錢一斤的價格給我送100斤。

這樣一來,不管市場上魚的價格如何變化,你家的剁椒魚頭價格始終是30塊錢,這樣消費者就會很高興——他不會關心市場上魚價的變化,只要剁椒魚頭的價格不變,那麼他出來請客吃飯,大概的金額就能計算出來,心裡有底,不至於吃完飯後發現帶的錢不夠或不知道價格太高而心疼。

那麼,養殖戶他願意不願意以固定的價格賣給你呢?

他也高興,因為他也只想賺點辛苦錢,不想承擔市場價格的波動。

企業,最害怕的就是價格波動。

做企業的也只是想賺點人工費和固定的利潤,不想承擔因為原材料的劇烈變化而帶來的風險——如果要承擔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那麼我還開什麼工廠,直接去炒作原材料的價格豈不是更好?

原油價格的波動,對商品價格和運輸價格影響非常的大,如何來保證商品價格不受到劇烈的波動呢?

於是,期貨市場誕生了。

什麼叫做“期貨”?

所謂的期貨,我們可以理解為:約定價格,到期給貨。

比如,我開飯店的,每天需要100斤魚,那麼我就和養殖戶商量價格,選取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價格,最終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假設,我們約定:下個月,你按照20元每斤的價格,每天給我提供100斤魚。

大家也知道,市場上的魚價肯定是每天都波動的,假如下一個月魚價跌的只剩10塊錢一斤怎麼辦?我是用20塊錢一斤購買的魚,我豈不是虧大了?

沒有關係,雖然我魚買貴了,但是我的剁椒魚頭價格沒有因為魚價的下跌而降價,所以我的利潤還是固定的——這叫做“現貨補貼期貨”。

同樣的道理,如果魚價大幅度上漲了,我買便宜了,但是我的剁椒魚頭也沒有因為魚價的上漲而上漲,我的利潤還是固定的——這就做“期貨補貼現貨”。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這個過程。

簡單的說就是“我和你結成了命運共同體”:你賺了,你就補貼我;我賺了,我就補貼你。反正,最終,大家都有賺。

你養一斤魚成本10塊,利潤10塊,賣給我20元,市場上魚價漲到30元,等於你虧了10元;我做一盤剁椒魚頭成本是20元,利潤10元,賣的價格是30元。

現在市場上的魚價漲到了30元,我的剁椒魚頭賣的還是30元一盤(沒有漲價),等於我賺了你10元——這個過程等於“你補貼了我”。

你養一斤魚成本10塊,利潤10塊,賣給我20元,市場上魚價跌到10元,等於你賺了10元;我做一盤剁椒魚頭成本是20元,利潤10元,賣的價格是30元。

現在市場上的魚價跌到了10元,我的剁椒魚頭賣的還是30元一盤(沒有降價),等於你賺了我10元——這個過程等於“我補貼了你”。

大企業都是這麼做的,要麼是現貨補貼期貨,要麼就是期貨補貼現貨——它能無視市場原材料價格價格的波動,保證商品的價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的平穩。

但是,我們知道,除了大企業,更多的是小企業啊。

由於這些企業沒有辦法去期貨市場這麼操作,所以它們的抗風險的能力就比較弱了——今天市場的魚漲價了,我賣的剁椒魚頭價格也漲了,老客戶慢慢的就少了,你連房租、電費的本都沒有收回來;明天市場上的魚價格跌了,你也不能去大街上到處喊“我家的剁椒魚頭今天降價了”,來吃飯的還是前幾天的老客戶,你還是賺不到錢。

中國設定成品油價格機制,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這些小企業——不讓成品油的價格過高、過低的波動,不讓物價劇烈的上漲和下跌。

有的企業總以為國家油價下降了,如果國內成品油價格也跟著下調,他們就會賺大錢。

其實,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想法。

你是養魚的,我也是養魚的,魚飼料的價格下降了,我的成本降低了,但是你的成本也降低了。如果你還按照原來的價格賣,我就會降價賣,最終把你的市場都給搶了。所以,最終我們還是打價格戰,你並沒有因為飼料的價格下降而獲得更多的利益。

在市場上,無論原材料的價格是上漲和下跌,你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消費者,而是你的同行。

另外,如果國家不控制成品油的價格,市場上商品的價格就會劇烈的波動:一會跌的啥也不是,一會漲上天——企業受不了,老百姓也受不了。

我相信分析到這,或許能解決我們一些企業的困惑:不要抱怨國際油價下跌國家沒有下調成品油的價格了,因為油價大幅度上漲的時候,國家也沒有上調成品油的價格,國家這麼做不僅僅是保護企業,同樣是保護消費者。

除了這個,還有保護國內的石油生產商的目的。

目前,國內也有很多生產石油的企業,比如中國石油的大慶油田、遼河油田、新疆克拉瑪依油田;中國石化的勝利油田、江蘇油田、江漢油田等。

這些油田的開採成本,都在50美元/桶左右。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如果國際油價長期低於40美元/桶,那麼這些企業恐怕都得破產,都活不下去了。

如果這些油田都破產了,一旦發生戰爭,那麼僅僅憑藉我們不到90天的石油儲備量,怎麼堅持下去?

那時,除了投降,還有什麼辦法呢?

說到這,或許有人會說:在國際油價低的時候,我們難道不能把油田停了,等國際油價上漲的時候再開採嗎?

油田停了,沒有收入,那麼多工人的工資哪裡來?

國家以40美元/桶的價格為“地板價”,幾乎就是國內油田生存的極限了:如果國際油價長期低於40美元/桶,國家不補貼的話,國內石油開採的企業都得破產。

一旦油田破產了,大量工人失業了,想要重新啟動起來是非常的困難的。

油田是一個技術含量非常高的企業,涉及到的部門非常的多,比如石油勘探、地震處理和解釋、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監測、儲運工程、地面工程等,這些工程裡面每一個又可以細分為幾個,甚至幾十個專業。

由於這些專業針對性非常的強,除了油田,其它企業根本用不到,所以高校幾乎完全是根據企業的需要進行招生和培養的,幾乎是100%的就業率——如果做不到這點,我相信沒有“傻子”去報考這些專業。

一旦油田破產了,工人和技術人員都失業了,如果你想要再重新啟動,那麼你是無法找到足夠的專業人員的——這些技術人員失業了,肯定還是要生活的,轉業的轉業,下海的下海,你再找到人家,絕大部分的人因為種種原因不可能再去了。

如果你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人才,至少需要5-10年的時間——有些人,窮其一生,也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專業人才。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油田想停就停,一旦停了,想要再啟動起來就太困難了。

普通的企業都不敢輕易的停產,何況是油田?

我記得以前和大家說過:中國為什麼不怕封鎖啊?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國內的油田每年能產2億噸的石油。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我們來做一個對比大家就清楚了。

假如,戰爭發生了,中國和日本的原油進口途徑全部被切斷了,日本的石油儲備能堅持200天,200天后它必須投降,因為到那時,它的石油儲備已經用光了,飛機飛不了,坦克跑不了,這仗還如何打下去?

相反,我們中國能堅持幾十年——我們自己產2億噸的石油,在戰時,保證戰爭機器的運轉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就算不發生戰爭,如果世界同時開始封堵中國和日本,石油進口途徑全部被切斷了,那麼也不會對中國有太大的影響。

現在中國是世界的加工廠,提供世界必須的中低端製造,如果世界封鎖中國,那麼中國的中低端製造就會大幅度的下降,同時對石油的需求量也會大幅度的下降,那時憑藉我們自己生產的2億噸石油,基本可以生產出讓我們生存所需要的商品,無懼世界的封鎖。

相反,日本呢?

由於日本自己沒有石油,如果世界封鎖了它,它除了投降,沒有其它的路可以走。

現在,大家能夠明白中國為什麼要設置“40美元/桶”的地板價了吧,它不僅僅關係到經濟的穩定,同時關係到國家的安全。

另外,我們自己有2億噸的產量,這也讓我們在世界上有底氣,不怕別人的政治訛詐。

簡單的總結下:中國對成品油設置上限和地板價,其實對絕大多數的企業是沒有多大影響了,因為即使油價下降了,你的企業利潤也不會增加多少,因為你的競爭對手的價格也下降了,最終還是要降價打價格戰的;對老百姓也有好處,不至於讓物價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的,那樣容易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石油企業也有好處,讓他們有穩定的工作;對國家也有好處,保證了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安全。

另外,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是壟斷全球的,其它國家根本沒有辦法和中國競爭,如果我們下調了成品油價格,中國的企業為了爭奪別國市場,同樣會彼此打價格戰,這樣就便宜了外國人。相反,成品油價格不降,那部分錢就進入國家的口袋裡了,那些最終都會轉化為全國人民的福利——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

國際原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不降,真正對誰不利?

對那些和生產無關的私家車!

這些人開著車到處玩,汽油都燒在空氣裡了,對經濟幾乎沒有任何的幫助——不但對經濟沒有貢獻,而且還消耗了石油,汙染了空氣。

現在,隨著私家車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希望能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到成品油,所以有些人在網絡上抱怨很容易得到很多人的“共鳴”,但是我相信通過今天的文,絕大多數人會理解國家的政策。

希望每個人都能冷靜的思考一些國家的政策——國家的大政策,尤其是中央設計的政策,都不是隨隨便便的就出來的,背後一定是考慮到了國家的整體利益。

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相比,我們一些人應該放棄那點自私自利的想法。

說難聽點,就算你不放棄,也沒用,因為這是國家的大政策!

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可改變的。

與其整天活在抱怨中,何不開心的去接受呢?

更何況,這項政策,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一項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