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长城真的可以抵御外敌吗?

Llyu


万里长城是中华的象征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华图腾之一,这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可触摸、实实在在的存在。

长城自古有之,在秦始皇的年代,长城是被控诉的对象,所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就是那会来的。

当然,役使百万民夫修长城,害得人家的老公也累死在那,这种做法是很不好的。不过反过来说,孟姜女哭倒长城也不对,哭倒了还要重建么。

事实上,在秦始皇之前,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长城,因为那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犬戎等就不但断骚扰中原,你要追打他吧,他们是骑马,跑得比你快,修长城也没办法的办法。

当然,当时因为建筑材料和建筑科学的不够高明,战国秦汉时期的长城可能一点都不雄伟,如题主所说有10米高,那就是三层楼最起码,这在当时是做不到的。



据笔者估计,那是的长城顶多也就是夯土打造,如果有砖石结构,那就是很高级的了。

关键问题,还是边疆太漫长了,如果全修上长城,就是把秦国的一百年的GDP也填不了这个花费啊。

所以呢,现在看到的长城,其实大多是明朝修建的,比如八达岭这种,简直不能算是明朝修建的,而应该是现代产物,供旅游用嘛。

秦汉时期的长城,那是看不到了,早被湮灭在历史的尘烟当中,即使能找到类似的疑似物,估计也没有看多,一堆能看出是人工做的土而已。

如果像看十米高的长城,还是可以看得到的,那就是明朝的长城,比如去司马台这些尚未充分开发的野长城,还是可以去看看的。当然,很多未必有十米高。

说到这里,长城究竟有没有什么作用呢?这问题应该分两点来说:

首先,长城还是有点用的,如果没用,也就没有修的必要。通常说,如果北方游牧民族只是小规模骚扰的话,长城还是有用的,可以起到预防和防御的作用。



其次,如果碰到北方游牧民族崛起,然后大规模南下的,那就是修十道长城也没有什么用,如契丹、如女真、如蒙古,如满洲,这个根本挡不住。

所以,清朝康熙皇帝也说了,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也常修理,可边患还是依旧啊。明末满洲八旗也照样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并没有什么用。

接着,康熙皇帝给边患开了个药方,说“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得而邦本固,而边境自安,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以上说法,当然都是虚的,如果北方游牧民族真的牛气,什么德不德有什么用啊。

不过,康熙反对修长城倒是对,他表示,古北口、喜峰口一带他都巡阅过,大多已经损坏,如果要重修的话,兴师动众,老百姓必将深受其害;

更何况,长城延袤数千里,这要养多少兵,才能守得住?这财政、兵力根本吃不消啊。

所幸的,在历朝历代中,也就清朝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变化,这其中有两点秘诀,首先是八旗足够强大,边患(也就是当时的蒙古)不敢南下;



其次,清朝实行“满蒙联姻”,大家利益均沾,由此蒙古不再南下。

是以,在整个清朝268年,中原在无边患,节省了巨量的人力金钱,这也是中国人口由7千万迅速飙升到4.5亿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当然,也有人说,清朝有边患,打噶尔丹难道不是么?是的,但那是在边疆之外打的,中原并没有收到影响。

最后辟个谣,之前很多人说什么外太空航天员能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的作品就是长城,这恐怕是十足的胡说八道了。

毕竟没几个人真做过宇航员,不过坐飞机从长城飞跃过的人应该不少,在万米高空尚且如此,到了外太空要要是能看见,那是见鬼了。


坑爹史册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万里长城是可以阻挡外敌入侵的。

众所周知,秦王扫六合后就派蒙恬大将率领三十万大军跨过雁门关,河套会战,秦军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修筑起了万里长城。

在当时看来,万里长城是军事防卫系统,长城上设有烽火台,也有重兵把守,所以长城对于守城将士来说就是一面防护墙。

冷兵器时代,长城修筑的高度,长度,以及坚硬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外敌入侵前,首先要破外城。

因此,长城就是外城,用来抵御入侵者的防御城墙。

不仅在秦朝、包括后来的汉朝、明清时期,每朝每代的皇帝都会派人重修,或者对长城做加固、修检工程。如此看来,长城是可以抵御外敌入侵的。

直到热兵器的出现,长城才渐渐失去了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火炮、导弹、轰炸机、核弹、这些先进的武器出现,长城也就渐渐的成了一个摆设罢了。

不过,万里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其历史价值无法估量,因此,长城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性建筑。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

时光书简

欢迎关注,喜欢历史,喜欢文学,谢谢!


用户58547133614



长城这种线性国防工事要做的其实并不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通过烽火台-敌台来确定敌人入侵的位置和攻击方向,然后通过在敌人预期的入侵地区预先修筑的堡寨部署的少量兵力迟滞敌军大部队的推进为后方疏散人员物资,调集兵力包围和反击敌军争取时间。



同时绵延的城墙也可以为部队的快速机动提供一条不会被伏击的安全道路,让精锐部队可以快速插入到敌军后方,切断其后路,最终配合正面战场上的我军部队聚歼敌军入侵部队。草原生态系统很脆弱,无法迅速、大量的获取生产资料,一旦人员特别是青壮年大量损失就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来恢复元气因此大量杀伤对方有生力量是中原农耕政权防御游牧民族的袭扰的不二法门。
汉长城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建造的,它也的确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曾经逼得刘邦依靠女人才能活命的匈奴人就是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失血中彻底消失了。


砺剑堂


其实长城的作用很多人误解了。

一、长城可以防贼,但不能御敌

从战国时期,秦国、赵国、燕国都修了长城,秦始皇把它连接加固,就成了万里长城。后来的各朝代都有修长城的历史,长城当然是有用的,否则历代的皇帝修它干嘛!难倒脑子进水了?

不过,看一下长城要防御的敌人,就知道,长城也没能防住游牧民族南下,甚至灭亡中原王朝。其实中原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由最高领袖指挥的战争。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他得狩猎本性,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存模式决定的。只要遇到了灾年,就潮水般从北方高原上冲下来,到汉族人的地盘上抢粮食、抢金钱、抢女人。不过这些不一定是国家行为。因为游牧民族的组织方式是部落模式,每个部落都是一个独立体,很多部落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帝国。其实就是一个部落联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在冷兵器时代就没有平息过。但绝大多数的冲突,都是小股部落到边境的袭扰,他们的目标是资源,不是中原王朝的政权。

长城的作用就是防御这些北方游牧民族的小股势力从未间断的袭扰。如果没有长城,北方游牧民族一支起兵风驰电掣般到来,风卷残云般离去,边境地区可就永无宁日。但有了这道长城,一支小型打劫队伍可没有那么容易突破,及时打过来了,还不一定走得了。从而大大降低了游牧民族南下抢劫的频率。真要是北方匈奴帝国发动了大规模兵团作战,一道长城怎么可能防御得了?也就是说长城防寇很有效,但面对大规模战争,它的防御能力远远不及一座城池。

二、长城不是墙,而是一条高速公路

很多人认为长城是一堵墙,把对手挡在北边。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再高的墙也没有梯子高,稍懂些攻城战术,攻城器具的,这堵墙顶多相当于地主家的寨墙。但长城不在于它得坚固,而在于它能给部队带来的机动性。古时守卫长城的士兵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城上有执勤的队伍,城内有驻扎的营地,五里一哨、十里一营。城上士兵发现敌情,就会点燃烽火台,城下驻军马上登上长城展开部署。哪个地方受到攻击,城上、城下的部队就会顺着长城机动到那个地方,实则,长城就是一条古代的军事专用公路,大大提升了部队的行军速度。

三、长城在抵御外敌方面,还体现在经济作用上。

长城不光是在军事上抵御外敌,它还可以在经济方面发挥本来不属于它的作用,来营造边境的安宁。

因为有了长城的存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小规模骚扰就变少了,但并不代表两边的民间交流就隔绝了。边境贸易开始在长城各个关口繁盛起来。从而让长城产生了一个治理和守护边境贸易的作用。内地的商人把商品运输到长城关口,在边关守军的震慑之下,这种交易是有秩序的,于是催生了边关贸易的发展和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只要你动粗,长城就是一个和平的而交易场所。

由于在经济交流方面发挥作用,促使长城两侧的边民生活相对稳定,交易、交流、往来都尽然有序。这也进一步减少了边民冲突,降低了区域性武装对峙的风险。这种弄带来和平稳定的非军事作用,也是防御外敌的范畴吧。

长城是保家的,不是保国的。御敌对象是流寇和强盗,而不是大规模的武装侵略。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最好的防御是国富民强的综合实力,而不是一道防御工事。强大到别人产生畏惧,才对得起“万里长城万里空”的豪迈宣言。


牧渔子


长城在在古代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外地。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时常入侵中原王朝的边境,在边境地区杀戮汉族的子民,掠夺汉朝的金银财宝,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为了抵御匈奴对于边境的袭扰,秦始皇开始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六国修建的旧长城的基础上,整合六国的资源开始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之后的封建王朝都在陆续修建长城,增加长城的长度。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了防范少数民族军队入侵中原大地而修建的军事堡垒。长城最长时候连绵上万里,它并不只是一堵墙,而是一个以城墙为主体,设置了大量的障碍、烽火台、卫所、关城、亭子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修建关隘的地址一般是选两山之间的峡谷、或是河流转弯之处,这些地方往往地势险要,有少量的兵力驻守,足以抵挡数万大军,另外长城一般修建在山脊上,骑兵是很难越过长城的。

长城除了抵御外敌的功能之外,还有预警的作用。在古代的时候通讯功能非常的落后,而北方少数民族全民皆兵,下马能放牧,上马能打仗,机动能力非常的强,让中原王朝防不胜防,但是修建长城之后,可以有限的抵御少数民族的骑兵进攻,而且长城上每十里修建一个烽火台,烽火台内都有驻军,如果遇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烽火台的驻军边可点燃放置在烽火台的干柴和湿柴,产生滚滚的浓烟,向附近的烽火台示警,传递敌军的兵力的多寡,通过信息的传递,边境的军队可以快速的了解地方的军情,抵御敌军的入侵。


虽然长城在抵御外族的入侵上有很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在防御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长城毕竟是不动的,而且长城上补给也非常困难,不可能大规模的驻军,因此总会有薄弱之处被敌军攻破。另外敌军如果选择越过长城去进攻中原王朝,长城也是无法起到抵御的作用的。


大秦帝国铁骑兵


在古代,我认为长城在抵御外敌入侵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绝对的不可逾越。说到长城都知道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部落对中原的不断侵扰,动用全国财力、物力,修筑了一条横贯南北的军事防御工程,由于工程巨大,当时生产力低,只能人工建造,且用的人太多,百姓都苦不堪言,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控诉。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真的都是秦始皇建造的吗?


一、长城的修建历史

1、长城建筑的起源

据记载长城的建造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诸侯国为了封地安全,就在封地四周建起了城墙,起到一定防御作用。到战国时期,不管大小国家都开始修建自己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时自己的安全得以保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从此,军事斗争就由中原地区转移到北方地区,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率30万大军进攻匈奴,直接把匈奴驱赶到长城以北地区,接着就开始修筑长城。


2、秦长城的路线

皇用了许多年,终于修建好西起甘肃林洮,北至内蒙古准格尔旗,再由宁夏狼山南麓而东,经集宁、张家口、赤峰、抚顺、本溪,在向南由今朝鲜平壤西北部入海的万里长城,我们称为秦长城。

3、明代修建的长城

自秦以后,从西汉、东汉、北魏、东魏、北齐一直到金,其实都修缮和新修建过长城,尤其到明代的时候,为了防止北方游牧部落的侵犯,先后十八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明代所修建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六千七百余公里。他的特点是高度、厚度、工程质量和防御设施等方面都比秦长城好。我们现在去的北京八达岭长城就属于明代长城的遗迹。



二、长城的作用和意义

1、长城作用

秦长城到明长城,历时一千八百年。它的存在,加强了北部的防御,限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长驱直入,节省了边疆的守军数量。同时,长城对于发展北方的经济、文化,保障东西方交通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长城意义

凡事都有两面性。修建万里长城就可抵挡外敌入侵吗?其实也不一定,历史记载,秦始皇修完长城后不久,就有匈奴人越过长城,进犯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威胁西汉王朝,刘邦只好采取了和亲政策。一直到汉武帝的时期,国力强大,才将匈奴的许多部落逐个消灭。所以说一个国家只有自己变得强大了,才是最好的抵御外敌入侵的长城。唐朝时期也没有修建长城,就是因为国家势力强大,小国家智能俯首称臣,前来天朝朝拜。现在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国力增强,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就是能够抵御一切外来之敌的万里长城。


视觉黄河


关于长城,有诸多的民间传说和官方表述,秦始皇修长城,耗费巨大人力与物力,所为者何?仅凭这工事,能防御外敌吗?一个横扫六国,一统六合的雄才霸主,面对草原的落后的游牧部落,退守是其策略吗?如果不是,那为何要修长城呢?

事实上,修长城,背后的原因,并没那么简单。

明面上,塞外地域广阔,逐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彪悍枭勇,善骑射,战斗力强,从周末烽火戏诸侯,到赵武灵王学习他们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可见一斑。他们的骑兵具有机动灵活的特性,每逢灾害,这些部落牧民呼啸而来,虏掠而去,对中原以农耕为主的文明是巨大威胁。他们既可单兵,又可规模大小不一的汇集,在漫长的边界线上,仿佛幽灵,神出鬼没,防不胜防。而中原的步,战车重兵集团,无用武之地。所以秦统一以后,这成了国家最大的威胁。

修长城并不能完全阻止胡人南下,但可以破坏其机动性,阻缓他们进入的时间,为中原重兵集结围追,提供机会。正如后来抗战时扒铁轨,挖深坑等破坏道路之类,阻止机械化部队推进速度。

其次,修长城,可断绝边民与胡人交易,由于游牧民族经济单一,许多生活用品依赖与中原交易而得,比如必需的盐,衣服等用品,修长城,相当于经济封锁制裁,对其实力壮大起到制约作用,这是最厉害的。

而暗地里,六国一统,人心不服,易生反叛之心,通过劳役,破坏反叛力量,削磨意志,达到臣服目的,同时,秦国国民,自商殃变革,以军功论赏,爆发巨大战斗力,现在战争结束,一大群要论功行赏,安享荣华富贵,那哪还有战斗力?国家哪有这么多的赏赐兑现?所以只好继续四处征战,外修长城,内修阿房宫,把这些人耗干耗死,就不必兑现了。

这是深层次的原因。


古今中外奇人异事


长城的三个作用:

第一、抵御外敌。北方匈奴基本都是游牧民族,民风彪悍,武装部队都是骑兵为主。骑兵的优势在平原可以一马平川,但是在山区特别是长城这类防御性工事上就失去了优势。基本上在长城附近的大战也是集中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关口,喜峰口会战,居庸关大战,山海关大战,紫荆关大战。

第二、烽火台作用。长城都是建在高山地段,在高山地段,一旦在某一处有敌人入侵,可以直接点燃烽火台,在附近的武装部队看到就会及时支援。

第三、经济封锁。在古代中原基本上都是步兵为主,在面对匈奴骑兵很难取胜。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就想到了经济制裁这招来对付。蒙古草原虽然盛产骑兵,但是在经济上就十分的落后,像铁器、陶器、纺织、医药这类跟中原是无法相比。统治者很聪明,我打不过,那我就禁止贸易。这样一来,你们匈奴没铁搞武器,没布织衣服,没药看病。最后匈奴的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只好先认怂了。

所以说,长城不光只从军事层面上抵御外敌,在经济上还能制裁外敌。


这历史怎么说


想赋予长城新的意义,没用。

长城最初的目的,就是抵御异族入侵。

最早周朝,西边蛮族犬戎入侵镐京,迁都。几行短短的史书记载,包涵了多少内地百姓的血与泪。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条件下的北方蛮族,生活困苦,但饮食结构注定了吃肉的永远比吃米的要强横。为了生存,他们如同潮水一般一次次南下洗劫农耕文明,所以,长城出现了。

纵观春秋战国,五百多年尔虞我诈刀光剑影,谁也没有轻视北边的强敌。秦国,燕国,齐国,都修筑了御敌于北风战略防守工事~长城。

大汉的横空出世,强横霸道的汉武帝,举百年积蓄,赌千年国运,才突破了保守防御线,真正做到了直捣黄龙,封狼居胥。

这种安稳日子,也仅仅维持了数百年,腹地华夏儿女,也忽视了御敌之心,才有了五胡乱华,生灵涂炭。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充满了无数血腥和生命凝结成的八个字。

后世帝王,无不将抵御强敌南下作为第一要务。

盛唐的西域设都护府,宋朝从始至尾,无不想着收复燕云,大明甚至把皇宫放到了第一线。

这就是华夏民族的血泪史。

长城,就是抵御异族的第一道工事。


用户3304391195


对于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优秀民族来说,不需要城防也能御敌于千里之外,对于逢敌必跪逢敌必舔却又喜欢造谣生事搞窝里斗给历史上定性的汉奸卖国贼翻案洗白白的下等民族来说,就是用金刚石修一条比天高比赤道还要长的超级城防,也阻止不了它们做狗奴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