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群體之下為什麼我們做事如此草率?


《烏合之眾》:群體之下為什麼我們做事如此草率?


隨著國內好多身省份開始慢慢復工,很多任都已經踏上了上班地路上,或者已經在工作崗位上了。

工作上的戰場已經開始了,但是發生在全國的戰役還沒有結束。

在疫情發生的前後最開始大家搶購口罩、體溫計,再到後來大家瘋搶雙黃連。

看到這些事情之後讓我想起了,那天在日本發生福島核電站事件之後,不是是誰先說了一句鹽可以抗輻射以後。

大家開始瘋狂的在家裡屯鹽,有些人屯的鹽到過年的時候才吃完。

不管這些群體裡面有多少人,不管他們的職業、性別、他們的學歷高低、在那生活,他們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家裡屯過鹽。


《烏合之眾》:群體之下為什麼我們做事如此草率?


為什麼大家會在一開始的時候會如此從開始的冷靜到後面的恐慌,最後失去了理性呢?

普林頓斯大學的心理系有人做過一個煙霧房間的實驗。

在實驗中被實驗的對象被要求坐在房間裡面,過一會有工作人員在門外,讓煙霧慢慢從門縫滲入進來。

在第一組實驗中,被試者單獨坐在房間中,發現有煙霧進來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做出了反應,有些人試圖查看周圍的情況或者是尋找工作人員,根據實驗被試者有75%的人都做出了反應。

然而在第二組的實驗中,房間裡面安置了8-10人,這些人中間有當“託”的工作人員。

當房屋開始有煙慢慢滲入房間的時候,大多數的人都看到了煙,但是有些人並不說什麼,自己也並不說什麼,但是當有人偶爾說出房間裡面有煙的時候,“托兒”會跟大家說,“沒事的”,但是還是有10%的人會堅持自己的看法,會起身尋找工作人員。

這個實驗在最後做完不難看出,在開始一個人的時候很多人會保持獨立思考,但是在群體裡面的時候大部分人選擇的時隨大流。

為什麼我們每個人在群體裡面的時候就會缺乏思考,但是個體的時候就會自己獨立思考呢?


《烏合之眾》:群體之下為什麼我們做事如此草率?


在《烏合之眾》這本書中講到一個群體和一個個體之間其決定性的作用的原有有這三點:

01 群體的力量勢不可擋

當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和一群人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後者的威懾力肯定是比前者大出許多的。

當我們是個體的時候就不會去想這些事情,但是在群體的時候就產生了這種想法。

也就是說當一個群體都有一個共同想法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威力是很大的。

在群體裡面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了同樣的想法,表現出來的事情就會在群體裡面放大,最後聚集成一個群體。


《烏合之眾》:群體之下為什麼我們做事如此草率?


02 群體中具有傳染性

當某個人有某種想法的時候,因為只是一個人限制了自己的,不能發洩從而限制了自己的行動。

但是當他身處在這個群體的時候,他能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

因為在他的背後有很多的人一起做這些事情,他感受到了群體的力量。

個體在群體中間不需要承擔風險,有了這種思想以後就不需要個人承擔風險了,而成為了一個群體的風險。

03 該群體容易被帶入

在群體中一個人會失去自己本來的思考,開始會被帶入群體的思維中去,在群體裡面言聽計從。

不會自己想著去改變,他會做出一些和自己行為習慣不相同的舉動。

孤立的一個人他是有思想、有教養的,但是一旦進入到群體裡面,他就變了一個人,他的行為受本能的支配,開始變得身不由己,表現出個人英雄主義,他自己也心甘情願的被別人影響。

我們在群體的時候會被影響到,也許我們有時候沒有察覺到,自己已經不知不覺被群體帶入進去了。

但是也會有部分人群脫離群體的思維模式,產生自己的思維模式。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脫離個體成為烏合之眾,但是當自己發現的時候可能已經遲了。

但是也總有人會自己總是站出來告訴他人自己的想法。


《烏合之眾》:群體之下為什麼我們做事如此草率?


那麼那些能夠總群體中間站出來的那些人,他們是這麼做到能夠原理那些負能量的群體思維模式呢?

我發現這些人都有這三點的共性:

01 能脫離烏合之眾

羅振宇在時跨年的時間演講上說過,我們很多人開始的時候就隨大流。

父輩們說考完大學考研究生才更有出路!於是大家又接著考。

畢業了以後大家都說待在大公司有前途,然後就開始努力給世界五百強企業投簡歷。

這其實是一種底層思維模式,就算通往前面的路是獨木橋,我們也會擠破頭鑽過去,去搶到那一張的車票。

因為我們都認為大眾的選擇都是對的,我們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只需要跟這大部分人一起走就可以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星巴克咖啡,當時霍華德在創立星巴克的時候。

在他大學畢業以後幾年取得了不同凡響的成績,但是最後選怎在一家很小的公司星巴克上班,最後帶領企業走出美國。

如果當初他和大多數的人一樣,都去按照自己的本來的路線去發現的話最後也可能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職員,到最後就是一個經理人。

所以我們要擺脫烏合之眾的想法,讓自己能為自己做決定。


《烏合之眾》:群體之下為什麼我們做事如此草率?


02 時刻保持獨立思考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集市中有人發現了一個小偷,很多小販都過去湊熱鬧。

大家都在一旁圍成一圈,一起唾罵那個小偷、甚至打他。

這時走來一個屠夫看到一群人,想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

但是當他湊近的時候,小偷在掙扎的時候踢到了那個屠夫。

眾人以為是這個小偷是想反抗,於是眾人又說要處決他。

大家覺得應該由這個屠夫處決,因為他自己是受害人,讓他自己老動手。

這個屠夫手裡正好有刀,可想而知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整個過程其實跟屠夫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事情確實是由屠夫來結束的。

如果當時屠夫去想想當時事情發生了什麼事情的話?

去想想這個事情自己到底該不該去做?

後面的悲劇也就不會發生,因此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自己保持獨立的思考。


《烏合之眾》:群體之下為什麼我們做事如此草率?


03 遇事先看清事情背後的原因

今天小明在上學時候遲到了,但是老師還是責罰了他,讓他上課的時候在外面罰站。

但是這個事情並沒有結束,小明上學的時候遲到了,是有原因的。

他在上學的路上過馬路的時候,碰到了一個老奶奶也在過馬路。

於是他上前去扶那個老奶奶過馬路,過了馬路以後小明飛奔到學校,這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上課的鈴聲。

如果當時老師問問小遲到的原因以後,他也不會受罰。

我們在看到事情的時候不能只是看到事情的表象,而是要看到事情背後的原因。

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多問了以後我們自己就能明白這件事情到底做的對不對,是不是這麼一回事。

最後分享《烏合之眾》書裡的兩句話:

一個人在群體的中,智商就降低了,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會受到任何的約束,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