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心理研究的著作《烏合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的著作《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的心理有以下共通點:

第一,本能優先。從數量上考慮,形成群體的個人會感覺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使得他敢於發洩自己的本能慾望。一群人在散步,突然發生了爆炸,大家就會開始逃竄。面對危險,逃生就是一種本能。換句話說,因為有個共同的目標,才是群體,否則無論多少人在一起,都是獨立的個體。

第二,互相傳染。群體成員之間,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極富傳染性。當你看到別人跑了,你肯定也趕緊跑,這就是群體行動的傳染性,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根本來不及思考。除非是特工、特種兵等訓練有素的人,才可能會抽出一些時間觀察地形、人群,決定如何跑。

第三,易受暗示。群體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因為群體存在一個隱性的氣場。有些人可能沒有目睹爆炸發生,但看到大家都開始跑了,他就也覺得出大事了,這就是暗示。

第四:缺乏理性。在勒龐眼中,群體推理能力低劣,智力很低,而且

個人的智商容易被群體削弱,判斷力也會跟著下降。一個高智商的人加入群體,最終也會被拉到一個很低的水平。

2、烏合之眾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勒龐認為,群眾之所以能夠加入運動、參加革命,願意成為烏合之眾一員,有三個直接因素和五個間接因素。

首先來看直接因素:

第一,運動爆發過程中流傳的那些概念、詞彙。它們本身定義模糊但極具煽動性。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前,自由、平等、博愛就是這樣一些概念。某種程度上,這三個詞彙都是一種套話,但卻可以擊中人心,讓人很多普通民眾加入了大革命。

第二,集體行動過程中出現的幻覺。人是有幻覺的,具有虛構一些目標和場景的能力。而在人群中,人的幻覺會更容易出現。之所以一些看起來很理性的人也會加入運動,因為他們也會存在幻覺。置身於在山呼海嘯的運動中,他們也覺得自己不可阻擋,覺得革命勝利就在前方。

第三,群體所具有的歷史經驗。群體經驗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集體記憶,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國王通過議會向第三等級加稅不是第一次,而是很多次。而且,1789年的前一年春天,法國農民經歷了嚴重的旱災,到了夏天,又來了一場冰雹把莊稼給砸爛了,冬天的時候饑荒發生了,政府卻沒有能夠及時救災。這些當時法國人共同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很容易產生不滿。

再來看間接因素:

第一,種族。因為勒龐就是一種典型的種族主義者,所以他認為種族是很根本的一點。勒龐認為,種族決定了一群人的氣質。

第二,傳統因素。勒龐說,傳統是種族綜合作用的產物。所以,可以看出,勒龐和中國的魯迅有點像,都堅信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是有各自特點、氣質的。

第三,時間。傳統、政治制度還有教育,都必須要依靠時間的積累。同樣的,群眾內心世界的具體觀念落地,也需要時間的加持。

最後兩點,政治、社會制度以及教育。勒龐覺得這兩點對於人們加入革命隊伍當然有著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最關鍵的。

3、領袖在烏合之眾裡如何發揮作用?

勒龐說,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本能地讓自己處在一個頭領的統治之下。所以,領袖在烏合之眾的作用和對烏合之眾的心理影響我們必須要單獨來說說。

領袖在成為領袖的過程中,需要什麼手段呢?勒龐的答案就是三個詞:斷言、重複、傳染。

第一,斷言。領袖不要做任何論證,不要有任何推理,直接下判斷。只有堅定地下判斷,才能讓群眾相信。前面我們舉了的爆炸的例子,其實不管有沒有爆炸,或者是不是氣球爆炸,在場臨時的一個領袖要讓大家相信,一定會堅定地呼喊“爆炸了!爆炸了!”這個人絕不會跟大家論證一下,到底如何鑑別恐怖襲擊,多大規模才算爆炸,為什麼現在的情形就是爆炸。

第二點,重複。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領袖的話重複一萬遍,那些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會產生幻覺。地震中呼喊的那個人,一定不會只喊一遍、三遍或五遍,而是無數遍。這種不斷的重複,更容易造成人心的浮動。

第三,傳染。不管多麼荒謬的斷言,只要領袖堅定不移,不斷重複,就能普遍擴散開來。回想一下2011年,日本福島地震導致核洩漏事件曝光後,大量東南沿海的普通居民開始搶鹽,原因是有人散發“鹽可以防輻射”的說法。

4、我們如何評價這本書?

美國著名的社會理論家墨頓,給出了一個非常中肯的評價:“《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的確,勒龐是一個目光銳利的斷言者,他下的判斷很精準,所呈現的群眾心理的特點很發人深省。

然而,勒龐在本書中的一些論述入群眾與領袖的關係,只是基於觀察。很多分析,如烏合之眾的形成原因,並不完善。此外,這本書所呈現出來的政治不正確問題,也飽受爭議。勒龐在書裡極盡鄙視有色人種、婦女、兒童,可以說,勒龐有著非常強烈的人種、性別和年齡的優越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