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如何理解“群體”心理?

釣魚島爭端為何會引發遊行群眾砸日本車?股民為何總是一窩蜂地追漲殺跌?互聯網發達的時代為何網絡暴力頻頻出現?這些群體性事件是如何導致的,群體為何會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如果弄清楚群體心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那麼這些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就是一本研究群體心理的著作,也是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如今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傳播。自1895年問世以來,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1895年,剛好處在法國大革命結束一百年,第二次工業革命飛速發展的時候。可以說,這本書出現在一個風雲動盪的時代。

《烏合之眾》是大眾心理學的入門經典,之所以能影響世界120年之久,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人一旦進入群體,就會失去個性,從而引發一系列無意識、非理性的行為。《烏合之眾》問世後的一百年間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兩次世紀大戰和眾多的民主革命運動,無一不再驗證著勒龐的預言。

《烏合之眾》:如何理解“群體”心理?

作者古斯塔夫·勒龐,生於1841年。他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也是研究群體心理的第一人。勒龐的生平比較有趣,他早年跟魯迅先生一樣也是學醫的,拿了醫學博士後開始周遊世界,40多歲才轉向社會心理學研究,雖然被官方學術圈排斥,但他作為獨立研究者卻取得了卓著的聲名。讓他名聲大噪的,就是這本《烏合之眾》。

我們正進入一個群體的時代

每當發生一些大動盪、大變革,比如羅馬帝國的滅亡、阿拉伯帝國的建立,人們關注的往往是一些表面的現象和原因:政權更迭、內憂外患等等。而在這些表面的後面,其實是民族思想的變革。

《烏合之眾》:如何理解“群體”心理?

真正的歷史大變革,不是改朝換代,誰主沉浮,而是文明的重建,是人們思想、信仰的變化。

造成這種變革有方面的因素:一是給文明提供土壤的宗教、政治、社會信仰的崩潰;二是科學和工業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這種新的觀念讓民眾越來越意識到他們的力量,並讓他們逐漸意識到為自己的權益發言。

歷史早已進入群體的時代,人們正在進入的亦是群體的時代。

隨著歷史的發展,當人的思想意識發生巨大變革時,民眾想要的達到的要求也越來越明確,比如:他們要求更高的薪酬、更少的工作時間、在選舉中有話語權等越來越多的權利。

群體不善於推理,又缺乏遠見,但卻有很強的行動能力,而且群體也越來越意識到他們的力量多麼強大。這就決定了,群體總是文明的摧毀者。

想要讓群體服從,需要投其所好,知道他們最在意的是什麼,才能拿出相應的策略去誘惑他們。比方說,如果政府想要增加一項稅收,那麼最好的做法,不是一次性徵收看起來數額較大的稅款,而是應該選擇比較隱秘的收稅方式,比如日常消費品中極小數額的稅金,才是群體最容易接受的,因為這種方法不會干擾到群體的消費習慣。從根本上講,是因群體缺乏遠見。

歷史上所有的偉人,帝國的締造者,宗教的創立者,傑出的政治家,他們無一不是優秀的社會心理學家,只不過他們都是自學成才。拿破崙瞭解自己國民的群體心理,所以能在法國大革命中所向披靡,最終加冕稱帝,而因為對其他種族群體心理的無知,也導致在他征戰西班牙和俄羅斯時一敗塗地。

可見,單從實用性來說,掌握了群體心理大有必要。而且對群體心理有所瞭解,在研究歷史時,也能有一種全新的視角。

“群體”是什麼?

“群體”表面上的意思,是不同的個體的聚合,也就是人的集合體,不管這些個體屬於哪個民族,從事什麼職業,性別是男是女。但從心理學上來說,只有當那些,擁有共同願望和明確目標的個體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形成群體。

比如,廣場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他們雖然在同一時間聚集在同一個空間範圍內,但他們卻沒有一個統一的群體心理,這個時候,他們就不屬於勒龐所認為的“群體”。但當廣場上突然有人大喊“抓壞人了,有人搶孩子了”的時候,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廣場上的人們瞬間都變成了正義之士,他們有了共同的目標:抓住壞人,找到被搶的孩子。這時,這些人就成了勒龐眼中的“群體”。

群體,未必一定要在同一時間彙集在同一地點,只要形成共同的群體心理,不管是否碰面,甚至有可能群體中的個人相互之間並不認識,但他們仍然可以成為一個群體。他們會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鬥,甚至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種群體心理,使得群體像細胞重組後生成新的生命體一樣,讓群體中的個人,會做出單獨個體時不會有的行為。但這種現象也是暫時的。比如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法國公民像瘋了一樣變得血腥又殘暴,殺死不計其數貴族和僧侶,但革命過後,他們又變成了溫和的好公民。他們摧毀舊的文明,重建了新的文明,他們的思想、觀念和信仰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新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思想又會逐漸穩定下來。

勒龐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法國大革命剛剛過去一百年的時候,他在研究群體時,也主要是以法國大革命為參照。在勒龐看來,當民眾的聲音越來越強烈,當他們越來越認識到自己力量的時候,他們的力量是可怕的。只有那些掌握群體心理,把握群體性格特點的人,才能利用、引導這股強大的力量。比如拿破崙,比如希特勒。

4、群體有哪些特徵

群體主要有以下這麼四個特徵:

第一,易衝動、善變、野蠻。當個人進入群體後,他們的所作所為,就不再受大腦的理性控制,而是由受到的外部刺激決定;群體既可以當殘忍的劊子手,又可以如勇士般英勇就義;群體如此善變,決定了他們的難以控制性;而且人數上的優勢,會讓群體意識到他們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足以喚醒他們瘋狂的念頭,做出在個體時不會做的燒殺搶掠等極端的舉動。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的普通市民,幾天之內殘忍虐殺了監獄裡的1500多名貴族、神職人員,甚至連十二三歲的孩子都不放過。而這些劊子手們,卻不過是一些在平日裡遵紀守法、老實本分的家庭主婦、小店夥計等等。

《烏合之眾》:如何理解“群體”心理?

第二,易受暗示,智力下降。群體中的個體很容易受暗示,他們完全失去了個人情感、意志、判斷力,就像被催眠了一樣,可以被催眠者隨意控制,對暗示者言聽計從。個體聚合成群體後,思維就會顯示出非理性、簡單化、缺乏常識和邏輯等特徵,畢竟一個百人加起來也未必比愛因斯坦更聰明。互聯網發達的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網絡暴力,而網絡暴力,正是烏合之眾的情緒宣洩。陳凱歌導演的一部電影,《搜索》,講述的便是一個剛剛得知自己患了重病的年輕女子,因為傷心難過,沒有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被新聞曝光後遭到網友謾罵、人肉搜索,最終導致女子自殺的故事。當事情被曝光,當第一個人開始指責這個女子的時候,所有人的責罵都鋪天蓋地地聚焦到了她的身上,沒有人願意去思考背後是否有隱情,他們也不在乎。

《烏合之眾》:如何理解“群體”心理?

第三,感情極簡單、誇張。當個體有厭惡、不滿的情緒時,不會帶來什麼巨大的影響,但當群體的情緒有風吹草動時,這種情緒就會十倍百倍的放大,輕微的生氣,就會變成勃然大怒,而隨之帶來的行動,也會變得狂暴而劇烈。群體的情感總是容易走極端,要麼極其高尚,要麼無比低俗。群體最容易做出極端惡劣的勾當,但如果群體的領袖有巧妙的領導能力,那麼這種極為簡單又誇張的感情所帶來的,就是奉獻精神。

第四,偏執、專橫。群體只會接受那些強加給他們的、絕對的、堅定的觀念。一旦他們決定信奉某種思想和信念,那麼結果只能是:要麼全盤接受視它為真理,要麼一概否定看它為謬論。能夠收服群體的領袖,必定雷厲風行、手段強硬;相反,群體對溫和的人和策略則往往不屑一顧。比方說,在拿破崙的鐵腕政策下,法國群眾對他言聽計從,他的威懾力足以讓百姓奉若神明。

領袖如何讓群體的力量發揮作用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當從個體聚集成群體後,都會本能地想要被一個領袖所帶領。領袖常常是意志堅定的人,因為群體缺少這種品質。雖然領袖有可能是貪圖個人利益者,但如果他們懂得如何迎合大眾的心理需求,撩撥群體狂熱的信念,那麼終將能利用這股狂熱的力量。

假如想在短期內迅速讓群體激動、興奮起來,讓他們馬上付諸於一個行動,比如燒燬宮殿、守住要塞。領袖可以使用三種手段:斷言法、重複法、感染法。

直截了當、簡潔有力的號召最能激發群體的激情。不斷地重複,會使某種想法和觀念在群體心中生根發芽。“重複”的魔力,在廣告中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

希特勒,就是成功運用這兩種手段的很好例證。來看看他的某段演講詞吧:“我們以自由的名義團結起來!為一個新的、公平的世界而戰!我們為人人有工作而戰!為那些奴役我們的人滾出德國人的土地而戰!為我們不需要整天喊著抗議而戰!為我們的尊嚴而戰!為我們的諾言而戰!”

《烏合之眾》:如何理解“群體”心理?

而在群體中,情緒又很容易相互傳染,比如當羊圈中的幾隻羊開始驚慌時,這種驚慌會很快傳染給整個羊群。有時即便身處異地,傳染的影響力也能發揮作用。比如聲勢浩大的法國大革命落幕後,它所提倡的民主自由的思想卻迅速在歐洲、世界各地傳播開來。很快,歐洲各地也相繼爆發了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運動,而在拉丁美洲,也紛紛掀起了獨立運動。

領袖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是“名望”。名望常常涉及兩種感情:讚賞和畏懼。讓人又敬又怕,才可以成為領袖。名望分為兩大類:先天的,和個人的。先天名望是天生的,比如從祖上繼承來的伯爵位份,以及鉅額的財富。而個人的名望與先天名望大相徑庭,可以說是一種自帶的氣場,這種氣場,能夠讓不論在高位或低位的,一看到他,就能讓人心甘情願地臣服。一個體型彪悍的將軍對巴黎要調來的,因某個滑稽事件得到將軍頭銜的人嗤之以鼻,但當他雄赳赳氣昂昂,帶著佩劍出現在那人面前的時候,卻瞬間安靜了下來。因為他面對的那個小個子,讓他不自覺地感到敬畏。那個小個子魔鬼將軍,就是拿破崙。凡和拿破崙接觸過的所有人,都是這樣的體驗。

領袖帶來名望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成功。一場精彩的演說固然重要,但一場勝仗更能堅固群體的追捧。

《烏合之眾》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有影響力的著作。在這本書裡面,勒龐主要研究了個體進入群體後所形成的群體心理。在勒龐看來,個體一旦進入群體,就變得無意識、失去理性,群體善變、衝動、偏執、智力水平地下,群體只有毀滅文明的力量。勒龐看待群體,無疑是悲觀者的視角。

雖然《烏合之眾》缺乏科學嚴謹的論證方法,而且勒龐的觀點也有些偏執,但它之所以一版再版,是因為這本書對“群體”精確的判斷,打開了研究群體心理的這塊空白。《烏合之眾》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發現了問題,而如何解決,就要看當下和後世的人們了。

雖然勒龐一再強調群體的殘暴、非理性,但正如勒龐在書中所說:“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狀態發展到文明狀態,然後,當這個理想失去優點時,便走向衰落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那麼誰又能斷定,群體不會在不斷地嘗試中最終走向正途,文明終將是群體的落腳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