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作家方方和六六?

滄州俠客行


北方猜枚划拳有叫六六大順的,女人叫六六的一概不知!大文豪方方———方方正正!實實在在!坦坦蕩蕩!清清白白!俠肝義膽!劍膽琴心!當代魯迅,秋瑾轉世!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泰和布衣


我想應該是問兩人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現吧。


先說六六吧。


據說六六奔赴武漢是為了創作抗疫故事。但她到了武漢之後,居然寫出這樣的話:“幸虧我來了,再不來素材都沒了。”這麼多醫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這麼多武漢人民做出的巨大犧牲,對於她來說竟然只是“素材”,還“幸虧”來了。我不想罵她,因為罵她是對漢語的侮辱。


再說方方。


方方的情況比較複雜一些。因為封城之後創作的《武漢日記》,方方既獲得了極大的讚譽,也收到了巨大的批評。讚揚者謂她是魯迅,批評者卻認為她只是祥林嫂,可謂兩極分化。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看待方方的《武漢日記》呢?我覺得,讚揚者把這日記的意義無限誇大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隔離政策,方方其實和你我一樣,這段時間也一直待在家裡,活動區域最大也就是在小區(文聯大院)內。她的日記的大部分素材,來自她的朋友和公開報道,也不是親眼所見的。我相信方方不會造假,但是給她提供信息的朋友是否可靠,我無法判斷。

但批評者中有很多人,也是為了批評而批評,並不講道理。到目前為止,武漢累計病亡2480例,很多人的親人或者朋友沒有能挺過去。再加上那種緊張氛圍,那段時間對於身處武漢的每一人來說,恐怕身心上的感覺都是負能量居多。所以,方方日記裡所謂的“正能量”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實,方方的《武漢日記》只代表本次疫情的一個小側面,是她本人對本次疫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只是一個樣本,而非全部事實。可惜的是,很多人把方方的日記當成了疫情的全部,並無限加以拔高,要把方方抬到一個很高的位置。殊不知,他們也把方方給抬成了箭靶子。


牛皮社


其實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當然普通人和名人說話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作為名人應該有更多的社會擔當和責任。如果你發表一些正能量的文章,就會對他人和社會產生正面的效果。如果你每天發牢騷,每天都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就會讓人們對社會產生恐懼和厭惡,如果國家和社會有什麼問題,你應該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而不是抱怨。如果你是中國人,就應該做一些對中國影響好的事。中國幾千年的屈辱,發展到現在真的不容易,所以大家都得珍惜和維護。發表自己的觀點沒有問題,但不要群毆,形成族群對立,撕裂社會。


悔不改


只知道方方大概說過:一個社會的進步不在於它有多少豪華汽車,不在於科技多麼發達云云,而在於對弱勢群體的的平等關注。我覺得這次國家抗擊疫情真正彰顯了不分窮富、不分階層、不分權位高低的平等,讓弱勢群體得到了一摸一樣的救助等等。但是國家沒有40年的經濟、科技、教育、體制、法制等的大幅度發展,你覺得這種平等能實現嗎?缺物資就立刻就補上了,缺錢立刻就撥了捐了,缺醫護立刻就空運去了,要會診就立刻連線了,要健康碼立刻就生成了,要網購一點就到了......我堅信國富民強了才可談真正的平等,我們絕不要六、七十年代酸窮酸窮的平等。


一葉舟之港灣


我覺得方方和方粉們沒什麼用心,俗話說就是有點不懂事,方方讓我想起一件事,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在工作人員給隔離的人員送的蔬菜中,有人發現送的蘿蔔不新鮮了,於是大聲抱怨,還要想方設法讓這個不新鮮的蘿蔔讓所有人都知道,而有的人理解現狀,理解工作人員的不易,或者湊合吃了,或者不吃也不抱怨,方方就像那個老是抱怨蘿蔔不新鮮的人,她怎麼不想想,在這個大家都艱難的時期,這個蘿蔔送到她手上是多麼不宜,況且,還有那麼多新鮮的蔬菜,她怎麼看不見,她怎麼不說聲謝謝?很多人評價她心理陰暗,我看沒冤枉她。


寨主640


兩位都是作家,都很有名,方方編劇的《萬箭穿心》電影很值得一看,值得大家反思。六六電視劇《蝸居》,《心術》也很好看,很有影響力,但就是最近上映的《安家》覺得劇情偏離了生活,照搬日本《賣房子的女人》,房子一樣,但國情不一樣,社會認知不一樣,人們的生活習慣不一樣,脫離了實際,所以《安家》這部劇沒有《蝸居》好看。

方方還是中國籍武漢作家,這次疫情,方方寫的日記,讓人們知道武漢每天所發生的事,很真實也很值得一看。若電視劇《在一起》讓方方編劇是最合適不過了,因為

她更瞭解中國和湖北的事情。

六六自從加入外籍對中國瞭解不透徹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地大物博人又多,而總以外國的眼光看中國,看不起中國人,說中國人沒文化粗須,就因為看到兩位女姓吵架,就一棍子把人打死嗎?所以對她不認同,一個加入外國籍的人,當她宣誓的時候,她已經背叛了祖國,跟我們不一心了,只想著外國的好,沒有想著祖國是你的根,是多麼的了不起。所以這次讓她編劇《在一起》我們不認同。


陽春三月W


看待方方就要說說《方方日記》。所謂的日記本身就是私密性很強,屬於個人隱私範疇的東西。很顯然方方並沒有把它作為私密珍藏,而是寫日記的初衷就是為了發表,發表的東西當然可以稱之為作品,以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以日記這樣的體裁,更能打動人,更能讓人身臨其境。既然是一個文學作品,也就有了誇張,比喻,虛構的成分。既然是作品,在作家手裡憑藉自己的才華和文筆,當然可以描述的讓人淚眼汪汪,一般的人是根本做不到的。方方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看待一個社會的進步不是看建了多少高樓大廈,不是科技水平有多麼先進,而是要看弱勢群體。”直接一看覺得很有道理,不過仔細琢磨也就漏洞百出了。科技水平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是創造高樓大廈的基礎,正因為有了財富的積累,中國才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脫貧成就,才能讓多的弱勢群體享受到社會的福利,低保兜底就是財富積累的結果,也是科技進步的結果。高樓大廈更是節約土地的做法,也是抗擊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舉措。再看看疫情初期的武漢,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病例激增,醫療設施已經超負荷運轉了,醫護人員奇缺,有來不及收治的病患肯定是有的,但是要怎麼來看待?那就是迅速從部隊集結了幾千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這時候的人感到無助,恐懼,驚慌那是突發災情的必然反映,而刻意的把它描述了冷漠,一片灰暗,那就是不當的了。這樣就抹殺了救援人員為之付出的心血,乃至於生命。偏聽偏信照樣能夠寫出這樣驚天動地的淚流成河的生動場面,這就是方方一個知名作家的本事。在這裡也想為社區的工作者說句公道話,也是一個記者的採訪,疫情暴發之際,社區一個工作人員也承擔200多人的管護任務,接近300個電話,每天還要搬運救災物資,醫院為社區一天只有一個核酸檢測的名額,一個住院醫治的名額,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多少的罵,偷偷流多少的淚,方方看到了嗎?其實這樣的人恰恰就在她的身邊啊!

至於六六也是一名作家,“幸虧來了,有這麼多的素材。”這也是一個作家感到自己來晚了的惋惜,同樣也擔負起記錄這樣一場疫情的責任。


風雨之彩虹137536760


紅塵內外的兩位作家——兩個女人


作家方方和六六,是兩個睿智的女人。

不過應了兩人的筆名,一個淳直較真,在某些人眼裡顯得太硬而方,註定成為有人喜歡有人討厭的“爭議”人物;一個洞明世事,深明哪些是該講的哪些不該講,曉得哪個層面的人喜歡聽啥,哪些是他們不喜歡聽的——於是在市場和敏銳之間,踩出了一段又一段漂亮的鋼絲繩之路:名利俱獲,活的又順又溜。六六這個筆名,套句網絡語言就是“簡直定位得不要太好!”


這次疫情,方方的日記向大家提供了一個在印刷體上看不到的平民視覺……但在網上卻引起兩極評論:非議的說是“用錯誤的邏輯攪動著消極的情緒”,喜歡的說她“凸顯了知識分子對災難的反思”。

作為也欣賞和追看過方方的日記的人,個人覺得並沒有被“攪動”出了啥。儘管也對疫情前期的一些現象有不滿和質疑,也贊同應該“反思”的說法,也希望通過反思,今後避免重複SARS前期的遺憾、避免再現本次疫情前期的遺憾。但感情也好思路也罷,最終還是歸結於方方日記中說的這句話“縱觀整個疫情過程,自國家傾力救湖北後,抗議所採取的種種措施,相當有力也相當有效。做到這一步,也不容易。”——該總結的總結,該點讚的點贊,就這麼簡單。總想聽好話,未必是件好事。

所以,“消極的情緒”何來?相信對每一個有自己獨立思考力的人而言,又豈會被誰誰輕易地帶偏?


六六本次是“銜命”而來拍紀錄片的。但卻因其3月10日公號文章《六六:武漢第二天》中的一句話:“幸虧我來了,再不來素材都沒了。宣傳能進駐的時候,基本都已經到收官時刻。最後一家方艙明天休艙。”——顯露出姿態的輕佻,而被批評。

就如一位網友所說,“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破碎的家庭,那些抗疫一線的勇士們為此做出的巨大犧牲,在六六的眼裡,都成了“素材”……在六六那裡,不是欣慰於疫情終於看到了曙光,而是慶幸及早趕到,搶到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可能是她的這種“陶醉於自我感動的姿態頗有一種居高臨下的‘上帝視角’”刺激了大家。


寫此文前我特意去看了現在仍掛著的六六公號文章,其實文中也表達過類似方方的“情緒”,“……我是其中一個。在LWL死的那一天,我的憤怒爆發到頂點,到今天朋友圈也不刪”

六六顯然是有“洞察世事”的精明的——各方面她都想討好。但卻又似乎在“漫不經心”中流露出了自己的“上帝視覺”般的自得?


方方和六六,一個率真直接,體現出了作家在災難面前應有的責任和擔當;一個則精緻順溜,化筆作快刀,去切災難這塊“豆腐”,結果兩面光的“效果”沒有起到,反而引來一通罵。

看來公眾也並非愚氓啊,是非面前,其主流總是愛憎分明的喲。

又豈能輕易被誰誰帶偏節奏?


林武師de文散打


方和六都是作家,都是女人,都到了武漢,加上筆畫相同,她們真是不二的。


小山古月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估計你不敢給我點贊[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