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最英明的篡位者

纵观华夏古代历史,儿子争帝位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很多流血争位,楚厉王一死,楚武王就杀了他侄子上位。成蛟也被他哥嬴政杀了。某一天李世民带着天策府的文武上殿,温柔地对李渊说,父王年纪大了(玄武门之变时李渊60岁),身体日渐衰老,我作为孝子,愿意为父王分担国事。接着尉迟恭拿着长矛趴在地上,群臣拥簇着李渊移居后宫,过上了没羞没臊的日子。群臣回到正殿,三请三让之后李世民即位。李渊这时候还能说啥,只能是泪流满面地说我儿子真孝顺,知道我日渐疲于国事,帮我分担忧劳。至于心里有个多大字号的,那就很难说了。

唐太宗李世民:最英明的篡位者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没什么好说的,必须死一个,央视制作的纪录片激变玄武门把这事儿前前后后说清楚了。基本上就是这样了。一段冰冷又血腥的宫廷政变,也是一次冰冷又血腥的手足相残。伟人的诞生,往往伴随着火与血的淬炼。历史上杀兄弟争皇位的不少,南北朝遍地都是,为啥大家都关注李世民的宣武门之变?因为统一王朝里能成功干出这种事的人,还有别家吗,我真的没印象了……即使朱棣也是在外地造反,还不敢直接造他爹的反。因为这个杀兄的人开创了大唐盛世,南北朝比起来跟过家家似的。

造反,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点李家二娃全有了,同看大汉帝国的卫太子,三者什么都没有,还好意思造反,造反过程一路下来全靠古代交流不发达,信息不对称连骗带哄地让老百姓武装起来跟着他匡扶正义。搞军事有点好处就是手底下人多,人脉比李建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连杀兄弟逼老爹这种事都能干出来还能洗的干干净净,这种狠人当皇帝是必然的,政变只是走个流程,要是等他爹决定那玄武门之变只能叫一次军事行动。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他的退位本就是世民的目标,达成了所以必须退位。他如果真的不退位,那就是世民的战略失败,以及李渊的基本盘未受损。

唐太宗李世民:最英明的篡位者

资治通鉴其实已经说得很温和了,基本史料上涉及皇家,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曲笔避讳的,只做暗示。但反过来,资治通鉴暗示到这个程度,已经与明示无异了。在普遍都有曲笔的史料里,这种“暗示”几乎已经是在直白地黑了(司马光一向擅长曲笔暗示,也是事实)。不过那个“从之”我觉得确实有点过度解读了。臣下提出建议,天子“从之”,这是史书惯用的表达方式,并不奇怪。那个从也不是被迫顺从之意,只是表示首肯准许罢了。这个修辞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有联系上下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才有问题。

李渊之所以一直难决,除了父子情感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外有突厥的威胁。这是李渊很大的一个心病。所以后来李世民破灭突厥后,李渊才会特别高兴。李世民才会有那种特别的表达感情举动。你可以看后来的朱棣,怎么对待朱高煦的,同样是长子守摊,次子战场冲杀。最后,朱高煦被侄子给活活烤死了。唐初的局势,并不是稳定和平的环境,可以说如果没有贞观时候的励精图治,唐朝也未必不会成为第二个隋朝。后来没有李隆基,唐朝也很可能在武则天这块,就战略收缩到长城以内了。

唐太宗李世民:最英明的篡位者

武德七年李渊让李世民去洛阳同于放虎归山,有天策府和秦王府的李世民完全有能力在洛阳自成一王,李渊只是为了不让他们在长安斗,但太子和齐王明白,你李世民在长安就是只猫,去了洛阳就是只虎。玄武门之变是被太子齐王的釜底抽薪之计逼到绝路上的。去洛阳有独立建立一个国家的可能性。封王建藩,调虎(战将)离山,剪除羽翼,理论上可行,有覆灭的可能性,实际上不好说。古代军队是第一要务,虽然法统在太子一边。五代十国时期,经典名句: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尔。离开京城,即使没有法统,去洛阳分分钟独立,招兵买马建军开国。当初李世民就已经派张亮去洛阳广结豪杰,就是在以备时变,后来被齐王告发,李渊不让他去洛阳肯定也考虑到这点。李世民连退路都被人堵上了,玄武门之变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唐太宗李世民:最英明的篡位者

我一直觉得玄武门之变是最好的结局。大唐百姓和各大势力之福,没有进一步再死人。死也是李家最痛苦。他爷俩最痛苦。李家承担了。儿子替父亲出了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这也奠定了唐朝几百年没有和平交替政权的基调,估计还是受南北朝时期影响太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