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味鮮”俱全,在先秦的時候,人們就形成獨特美食審美觀了

《漢書》有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中華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得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古代先民們長期地依靠自然界為生的這種緊密聯繫中,他們對飲食的認知和創造走向更為全面化、多元化等深層趨勢。在此期間,“形”“味”“香”“鮮”等一些獨特的審美意識也隨之被印上在中國飲食最早歷史階段誕生的審美意識的重要標籤而載入史冊,深遠持久地影響了後世飲食美學文化的發展。


“色香味鮮”俱全,在先秦的時候,人們就形成獨特美食審美觀了


一、意識之“形”

自古以來,外觀美好的食物是可以極大地提升人們的食慾的,先秦也不例外,甚至相當關注這一點。正如《論語·鄉黨》有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生動地體現了先民們的審美要求,製作食物需要講究形美,若是不得體,可能就會發生“割不正,不食”的舉動。也就是說刀功過於拙劣,食物切割不規範,即使味道可口,也難以生出下嚥的興致。所以當時的刀法歸類已經逐漸詳細多樣了,不同之物自有相應的處理手段,但大都重在一個“美”字,這也是先秦時期上至名流高士下到普通百姓對食物外在的普遍審美追求。

真正做到“形美”還是有些難度的,不只要求刀法功底和食物的取捨部位,自身的好形態也可增添亮色。因此從古至今,國人都格外注重對食物進行一定的美化加工,可見“形”之審美意識深入人心,並在歷史的創新進化中被漸漸賦予更迷人的藝術風姿。


“色香味鮮”俱全,在先秦的時候,人們就形成獨特美食審美觀了


二、意識之“味”

食以味為先,獲得美味的口感一向是烹飪的終級目標,這也是根植於人性的最外顯的本能之一。而味之美在於五味的調和,甚至在某種程度起到決定食物滋味好壞的關鍵作用。因此先民們很是重視調味的存在。

味道之說由來已久。顧名思義,它泛指一些感覺和意味。這一詞看似簡單,卻折射出泱泱中華的飲食文化藏著無數厚實的成果,深刻反映了國人獨一無二的生活理念。醫聖孫思邈說過:“人之養老之道,雖有水陸百品珍錘,每食忌於雜,雜則五味相擾”,初看是對味道的分析,細品下真可見飲食文化已脫離原有僅僅只是滿足國人口腹之慾的功能,演變為更具備質感厚度的哲學化特點,已逐步升級成一種值得探討的藝術審美,積極塑造著整體的中華民族文化。

而《老子》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就將處於萌芽狀態的“味”之審美意識描述得淋漓盡致。這句名言使他推崇的“無為”主張與對飲食味道的追求相融合,通過一套別出新意的個人想法,挖掘出“味”更本真的一面。“味”可淡,人生也能順從著命運規律,做到平靜如水。


“色香味鮮”俱全,在先秦的時候,人們就形成獨特美食審美觀了


三、意識之“香”

味以香為範,無香自成歡是國人的一大樂趣,香氣襲來是對嗅覺的衝擊,而這又是令人心曠神怡、生出好感的。而關於“香”的審美觀念也是先民們在與自然的不斷接觸中趨於完善的一種重要意識。

先民信仰神靈,對它們的供奉理所當然是最好的。而詩經中提到的“其香始升,上帝居歆”中隆重採用了以香饗神的方式,既表達了先民們對神靈的深切尊敬,也側面反映了先民們對香氣的喜愛程度。因此可以在一日三餐中品嚐到包含著“香氣”的食物,實在是一種充滿著幸福感的享受,“香”作為飲食文化中的一類審美可以說毋庸置疑了。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籍,奠桂酒兮椒兮”講的就是楚國人擺放著處處皆香的花朵佳餚,心懷著無限的敬意去仰拜傳說中的東皇太一之神。由此窺出“香”這一審美意識在古老的先秦時期就已經深入人心了。


“色香味鮮”俱全,在先秦的時候,人們就形成獨特美食審美觀了


四、意識之“鮮”

“鮮”是一道食物的滋味的魂,直至今日它依然充當著國人所熟練用來的飲食點評,不折不扣地位列於飲食審美意識的範圍。

先民們多用“臭惡,不食”明示自身對食物品質是否腐敗的關心,擁有希望每餐都要吃味道新鮮的心聲的也大有人在,更體現了對“鮮”的看重。“鮮”字多義,因是“魚”之旁,很多時候人們常將它代指魚,《禮記》中記載的“冬宜鮮羽”,這裡面的“鮮”就是指魚類, 也有作鳥獸肉的意思,但是它蘊含的則更多是食物味道的鮮美之意。尤其是先民對食物活殺加工後製作成的菜餚是相當歡迎的,正如《詩經·小雅》裡的“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所言,它將“鮮”的字面意思延伸到“稱讚”的層面,而且也有嘉、鮮皆善也之說,可見“鮮”確實是被先民廣泛認同的審美觀念,它在歷史進程中的演繹引申恰好說明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心之所往。


“色香味鮮”俱全,在先秦的時候,人們就形成獨特美食審美觀了


結合以上這些較淺顯的分析,不可否認,燦爛的先秦文化不只給予後人寶貴的文化書籍,同時在長期實踐摸索的基礎上總結出一系列的飲食經驗,與之相扣的一些諸如“形”“味”等審美意識豐富而不失智慧性的“人間味”。讓我們與歷史相伴,共同想象先秦人民苦樂摻雜又在辛勤度日的情形,在“五香俱全”中感受那個時代的人們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