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即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計劃,該計劃源自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說。“星球大戰”發表後,1985年1月4日由美國政府立項開發,計劃於1994年開始部署。但實際上到了1993年5月13日,美國“星球大戰計劃”就宣告結束。


1983年,冷戰尚未結束,好萊塢演員出身的里根在這一年年初公開稱呼前蘇聯為“邪惡帝國”。

過去兩年時間裡,作為新自由主義的信仰者,里根採取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從減稅到縮小政府規模,再到減少商業控制,美國社會經歷了一場變革。

在美國改革國內經濟的同時,前蘇聯依然保持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

最讓美國人擔憂的是,前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美國擔心“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有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

“星球大戰計劃”由此而生,這是里根上臺後對前蘇聯所採取的強硬政策中的重要一環。

1983年3月23日,在一場原本是安全與國防主題的慣例講話中,里根發表了一篇使敵友都很驚訝,即後來被稱為“星球大戰”的演講。

里根在演講中問道,“如果自由的人民能安全生活並確信這並非仰仗美國用反擊來阻止(前)蘇聯攻擊,而是因為能在戰略彈道導彈到達我們或我們盟友的領土之前對其進行攔截和摧毀,情況會怎麼樣呢?”

為了能讓美國和盟國更加安全,里根呼籲美國科學家提出能使這些核武器無效和過時的方法,並宣佈了一項長期研究與發展計劃,以達到“消除戰略核導彈威脅的最終目標”。

這是里根首次正式提出美國將進行對彈道導彈進行戰略防禦的研究。

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這項計劃一經提出便在美國引發轟動,美國政府內外的大多數科學家和技術官員認為該計劃不切實際。

隨之而來的是學術界的嘲笑和媒體為其定下的失敗基調。

爭議一直延續到今天:反對者認為這個計劃純粹是幻想,支持者則認為它是終結前蘇聯的關鍵一環。

在當時,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稱其為“誤導的紅色恐嚇戰術和不計後果的‘星球大戰’計劃”。從此這項計劃就貼上了“星球大戰”的標籤。

里根提出的計劃規模浩大,涉及反外太空武器和航天器等內容,這和《星戰》劇情很像,所以媒體將其比喻成“星球大戰”,里根政府並沒給這個計劃命名為“星球大戰”。

這項計劃並非里根頭腦一熱,而是醞釀已久。美國《空軍雜誌》認為,根據流傳的說法,里根的戰略防禦計劃想法來源於美國電影《衝破鐵幕》,也可能來源於他在1979年視察科羅拉多州的北美防空司令部,他在那裡首次知道美國無法防禦彈道導彈的攻擊。

不僅如此,並非像一些反對者所言,里根對這個問題一無所知。上世紀60年代以來,里根一直對防禦彈道導彈感興趣。在擔任加州州長時,他應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氫彈之父)之邀,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對反彈道導彈有初步瞭解。

里根之後常提及防禦系統是如何抑制並最終阻止不斷擴散的核武器。在1976年總統選舉期間,里根猛烈抨擊當時的著名論調——“相互確保摧毀”策略,也就是核平衡狀態,因為誰先攻擊誰就會遭到毀滅性報復。

里根當選總統後,反彈道導彈計劃支持者向他提出多種方案,其中之一是來自名為“高邊疆”的組織,該術語最初由里根的國家安全顧問丹尼爾·格雷厄姆在1980年提出。在基金會幫助下,格雷厄姆組建“高邊疆”研究小組,包括30多位著名的科學家、經濟學家、空間技術專家和戰略家。

格雷厄姆呼籲在太空中建立作戰基地,發射動能武器以碰撞來摧毀目標。起初這種理念並沒有被重視,但“高邊疆”組織通過它的一些高級政治成員得到與白宮接觸的機會。1982年,格雷厄姆提出“高邊疆——新的國家戰略”設想,不久後為里根所接受。

之後,那篇著名的星戰計劃演講由時任國家安全副顧問羅伯特·麥克法蘭起草,里根進行修改。直到演講當天,里根政府中多數人才知道這個計劃。

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隨後,美國開始著手實施這項計劃。1984年,戰略防禦計劃組織成立,由曾任太空總署航天飛機計劃總監的詹姆斯·亞伯拉罕森將軍任首任局長,統籌整個計劃。1985年1月由美國政府立項開發,定名為——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戰略防禦計劃(SDI)。

但計劃遭到時任國務卿舒爾茨的批評,不過得到時任國防部長溫伯格的強烈支持。1986年,溫伯格在《外交》雜誌上系統闡述美國發展星戰計劃的理由。

溫伯格指出,相互確保摧毀戰略存在重大缺陷,且前蘇聯一直在違反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大力發展戰略防禦系統,前蘇聯花在戰略防禦上的費用和花在進攻性核力量上的費用一樣多,前蘇聯現在已擁有強大的防禦系統,但仍投入多倍於美國的費用進行戰略防禦建設。因此美國有充足理由發展戰略防禦系統。

對於星戰計劃的重要意義,約翰·科雷爾在美國《空軍雜誌》中寫道,“SDI改變了冷戰兩大中流砥柱的戰略,即相互威懾和武器控制,這兩項策略均意在遏制和管控核平衡,而並非提出任何消滅核武器的希望。”

該計劃由“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和“反衛星計劃”兩部分組成,預算高達1萬億美元。

其基本構想是以太空為主要基地,部署使用激光、粒子束、電磁炮等定向能和動能武器的戰鬥站,結合地面與空中防衛武器,組成多層次的縱深防禦體系,對前蘇聯發射的彈道導彈在其不同飛行階段進行層層攔截,在其飛抵美國之前將其全部或絕大部分摧毀。

美國的許多盟國,包括英國、西德、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國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這項計劃。

對於提出這個計劃的初衷,在里根看來,美國的目標不僅是阻止前蘇聯對美國導彈陣地的首輪打擊,而在於尋找一種保護人民的方法,戰略防禦計劃將美國從對常規威懾力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同時也會促使前蘇聯遵守裁軍協議。

星戰計劃並非空殼子,確實產生了一些立竿見影的成果,如“智能岩石”。這是一種安裝在軌道衛星的“車庫”中,可以探測導彈發射並計算碰撞軌跡的小火箭,後來它被彈體更小、更智能的“智能卵石”取代了。

“智能卵石”是一種天基防禦系統,裝有能探測數千公里之外彈道導彈的高分辨率光學設備,以及能夠自動控制彈上火箭發動機啟動,並引導攔截彈自動迎擊目標的高性能計算機等。“智能卵石”體積小,自主性強,可大量部署,能夠對敵方來襲導彈實施密集的攔截。

溫伯格認為,這樣就能在太空部署上千個小衛星,每個衛星攜帶重量不到20磅的攔截機。衛星可以利用熱跟蹤裝置發現在幾千英里外的敵對衛星,發動它們自身的火箭發動機,摧毀彈道導彈目標。

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這個宏偉構想讓前蘇聯政府很不安,最終將其拉入新一輪軍備競賽。在美國提出星戰計劃後,前蘇聯除了嚴厲抨擊,曾多次宣稱要採取相應的措施。然而,不論是要改進進攻性核武器還是要建成類似星戰計劃的防禦系統,這都需要耗費大量資源,這對當時的前蘇聯而言是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

美國《空軍雜誌》指出,當時的前蘇聯領導人十分關注星球大戰計劃。尤里·安德羅波夫把它稱為解除前蘇聯武裝的陰謀;多年以後解密的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紀要透露,戈爾巴喬夫也對戰略防禦計劃非常痴迷。

“(前)蘇聯人對我們的天基防禦系統的反應特別強烈。他們至少暗示,如果我們同意禁止部署所有太空武器的話,他們將允許我們部署陸基防禦系統。”溫伯格說。

在加強美國自身實力的同時,星戰計劃開始逐步發揮消耗前蘇聯實力的作用。刁大明指出,前蘇聯為了緊跟美國,不能放棄高軍事投入,但經濟上卻跟不上,因為前蘇聯以軍工主導,長期以來產業發展不平衡,農業技術也很弱。

星戰計劃讓前蘇聯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若放任美國開展計劃,將會對前蘇聯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使其處於戰略劣勢地位;但若針對星戰計劃採取同步行動,前蘇聯經濟力量已無力支撐。這種兩難的局面迫使前蘇聯寄希望於外交手段,企圖通過與美國談判阻止美國實施星戰計劃,但這一努力最終付諸流水。

進退維谷的前蘇聯開始尋求與美國和解,這讓里根在1986年美蘇首腦峰會中佔盡先機。戈爾巴喬夫試圖以拆除所有彈道導彈為誘餌,勸說里根放棄星球大戰計劃,但里根並未同意。

最終,美蘇在1987年簽署《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該條約要求兩國削減射程為500到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被譽為“冷戰時期最成功的軍控協議”。

這樣的勝利讓美國公眾對戰略防禦計劃的認可率猛升到73%,也讓里根越來越有底氣,里根表示:“如果這個計劃真像有些人所說是時間和金錢的巨大浪費,那為什麼(前)蘇聯人如此急於讓我們停下來?”

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前蘇聯不斷被星戰計劃消耗著,正因如此,很多年後有觀點認為星戰計劃就是純粹為了拖垮前蘇聯的騙局。

1991年,前蘇聯解體,宣告冷戰正式結束,星戰計劃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同一年,老布什總統在國情諮文中將SDI重新定義,被稱為“星戰計劃精簡版”。

1993年,克林頓政府宣佈“星球大戰”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用於保護美國海外駐軍及相關盟國免遭導彈威脅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和用於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導彈襲擊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

從橫空出世到成為歷史,據美國《空軍雜誌》報道,星戰計劃耗資高達300億美元。

耗資巨大的同時,星戰計劃確實深刻改變了美國。美國空軍首席科學家承認,計劃推動了太空傳感器、太空通信和其他對軍隊非常重要的技術的發展。

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星戰”計劃發展史

1983年3月23日,里根發表演說,宣佈啟動一項旨在“消除戰略核導彈威脅”的計劃,後被稱為“星球大戰計劃”。

1984年3月27日,戰略防禦計劃組織(SDIO)成立,詹姆斯·亞伯拉罕森將軍任首任局長。

1985年9月6日,中紅外先進化學激光器(MIRACL)在測試中成功摧毀目標。

1986年11月,開始研究“智能卵石”(Brilliant pebbles)系統,計劃對敵來襲導彈實施密集攔截。

1991年1月29日,老布什政府對計劃作出調整,重點轉向發展“全球防護有限打擊系統(GPALS)”。

1993年5月13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阿斯平宣佈“星球大戰時代”已經結束,美國放棄在空間建立反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

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史之今日: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