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導讀

朴刀是水滸好漢常用的武器,屢見於中國古代通俗小說及戲曲,宋元典籍中亦多有記載,涉及宋元政治、社會、文化等重要方面。

對於朴刀的形制及使用方法,以及它是否屬於正規兵器等問題,大家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水滸傳》反映了宋元時期的一些真實情況,但它對朴刀其實是不甚瞭解的,在《水滸傳》中關於朴刀的描述,有較多自相矛盾之處。

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因此,想要了解朴刀形制、源流,還是需從史料出發,結合歷史背景及鄉村生活經驗,與相關小說、戲曲敘事相印證,才顯真實。

一、 朴刀形制

朴刀為長柄兵器,這點已成共識。

“仁宗天聖八年三月,詔川峽路,今後不得造著袴刀,違者依例斷遣。五月,利州路轉運使陳貫言:著袴刀於短槍竿柱杖頭安者,謂之撥刀;安短木柄者,謂之畲刀,並皆著袴。畲刀是民間日用之器,川峽山險,全用此刀開山種田,謂之刀耕火種。今若一例禁斷,有妨農務,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眾。請自令著袴刀為兵器者禁斷,為農器者放行。乃可其請。”《宋會要輯稿》

這條史料與《水滸傳》中可相互印證:

“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杆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

所以我們可以推想,朴刀的刀身形制當接近今南方山區農民隨身攜帶的砍柴刀。但又與今日功能純粹的柴刀有所不同。它更像是刀身較長的砍刀。

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將“著袴刀”裝上“短槍竿柱杖頭”變成朴刀,其優越性主要體現為兩點:

第一,變成長兵器後,朴刀的攻擊半徑增大;

第二,長柄可供雙手持握,比單臂更利於發力,因此,朴刀的殺傷力更大。

但是,將日常適用的農具著袴刀改裝長杆使用,畢竟只是無奈之舉。同制式兵器相比,朴刀先天不足的劣勢至為明顯:與勢大力沉的長刀比,它刀頭輕薄短小,劈砍無力,殺傷有限;與鋒利輕便的長槍比,它刀頭又稍嫌寬厚粗長。

況且,受材料及加工工藝的限制,農業生產所用的刀具實在稱不上鋒利。由此可見,朴刀的威力,雖強於民間日用刀具,卻遠不及制式兵器。就使用而言,在槍與刀之間,朴刀更近於槍,因為朴刀作長刀使,威力有限,而槍法還能發揮其長度的優勢。

因此,《水滸傳》中朴刀最通常的用法是“搠”。宋元話本亦是如此,在《錯斬崔寧》中,“手執一把朴刀”的靜山大王“舞刀前來”,對倒在地上的老王“連搠一兩刀,血流在地”,便是形象的再現。

《水滸傳》中也有類似的描寫:

“(王進)將棒一掣,卻望後生懷裡直搠將來,只一繳,那後生的棒丟在一邊,撲地望後倒了。”

在廝殺較量中,“搠”也是杆棒的常用戰法,朴刀對此有所繼承。但朴刀畢竟裝著刀身,它仍然是可以用來“剁”的。

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水滸傳》中盧俊義也曾揮朴刀“剁方垕於馬下”,盧俊義與方臘部隊交鋒時,連連損兵折將,十分氣惱,見到方臘的叔叔方垕直接揮刀而‘剁’。

這只是情急時的一種用法,而且十分吃力,所以才要展平生之威,可見剁不是朴刀的普遍用法。實際上,朴刀本非兵器,在高強度對抗的疆場廝殺中,持朴刀勉強與人爭鋒,無論怎樣都很吃力了。

《水滸傳》此處描寫,反映朴刀的威力比較真實。至於第三回中“李吉也卻待回身,史進早到,手起一朴刀,把李吉斬做兩段”,很顯然,這威力是朴刀所不具備的,《水滸傳》這樣描寫,大約是表現史進的威猛。

著袴刀為農家用具,其裝柄的程序、方法當與鐮刀、鋤頭等農具無異。農具的木柄是不能頻繁裝卸的,否則容易鬆動脫落。朴刀不比連鑄一體的長刀,在廝殺搏命之際,刀頭鬆脫會帶來殺身之禍。最常見的加固方法,是在裝木柄時加上木鍥,而比較保險的做法,則是在木柄前端釘上釘子等突出物以緊扣刀頭。

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盧俊義的做法即是如此,但這種權宜之計在正規兵器製造中是被禁止的:

諸軍穿鬥槍叉等軍器,只此削得鉅細相等,便用鐵釘釘上槍頭、叉頭,以故臨用或槍頭中物而搖動脫落,或釘頭入木而杆頭損折。今後須令煎膠入漆,和麵調塗,傾入筒口,方行穿套。庶免動搖傷折。

二、 朴刀非正規兵器

在古代,綠林好漢們想找一門好兵器並不容易,對於他們來說,被官府命令禁止的兵器不易獲得,帶在身上也過於顯眼,容易敗露行藏,反不如朴刀隱蔽。

況且,朴刀再簡陋,也能害人性命,用來對付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已足敷使用了。但稍微有條件的強盜,便不再使用這樣低劣的武器,他們或“私置軍器,群起舉事”,或“率眾保險,創立山寨,私置甲兵”,甚至可以在都城“陰養無賴惡少共五百人,每日支與錢糧,又私置桃花甲、苦竹槍、牌、棒及刀劍等,日久教練”。

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至於正式的比武較量、上陣廝殺,朴刀更不會那麼頻繁使用,這在《水滸傳》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中秋佳節,朱武、陳達、楊春三頭領步行下山,“將了朴刀”,偷偷過訪史家莊;史進上山後不願落草,“提了朴刀”上路去尋師傅王進。但在此前史進與陳達對陣時,倆人全副武裝,史進“手裡拿一把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陳達持“丈八點鋼矛”。

楊志亦如此,流落江湖過樑山泊時,“挺手中朴刀”與林沖廝鬥;等到他在北京為軍時便“手拿長槍上馬”;待他押送生辰綱時“打扮做客人”,便“跨口腰刀,提條朴刀”,儼然江湖行客了。

因此,與其說朴刀是主要用於步戰的兵器,倒不如說,朴刀很少被職業軍官用於疆場廝殺。於他們而言,步戰多為私鬥,馬上廝殺則是戰爭行為,使正規兵器。

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水滸傳》中提朴刀上陣廝殺的好漢,多為非職業軍人出身的劉唐、朱仝、雷橫、盧俊義等。朴刀本非制式兵器,但史籍記載,確有以“朴刀”為名的兵器,這是有史記載的。

“破甲錐槍一千二百九條,茅葉槍二千一百條,朴刀槍二千八百條”“破甲錐槍二千三百五十六條,大朴刀五千三百八十條……茅葉槍八百五十六條,小朴刀槍一千三百八十八條,珠紅油大朴刀槍一百條……白油大朴刀槍一百條”等。《建康志》

宋人武器裝備頗雜,《武經總要》特別提到:

“其間健鬥者,竟為異制以自表,故刀則有太平、定我、朝天、開山、開陣、劃陣、偏刀、車刀、匕首之名。掉則有兩刃山字之制,要皆小異,故不悉出”

這說明除《武經總要》所記之制式槍、刀外,軍隊中尚裝備有大量各色名目的兵器,它們的形制及功用,大同而小異。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以“搠”為主,朴刀在宋元文獻中屬於刀類,而《建康志》所載,不僅直呼為“朴刀槍”,更與各色槍類並列。

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在這份武器清單中,“破甲錐槍”應屬宋人常用制式兵器,《武經總要》在攻城器具類中列有“短錐槍”,“器圖”中有“錐槍”,“錐槍者,其刃為四稜,頗壯銳,不可折”,正適於破甲,而茅葉槍,顧名思義,應該裝備尖銳細長的槍頭。它們的區別主要在於槍頭的形制。

明清及以後的朴刀,與宋元朴刀已非一物。這主要是受《水滸傳》影響,書中頻繁亮相的朴刀,對明清人影響頗大。因此,後世有所謂朴刀的兵器流行於江湖,亦不足為怪。

三、 朴刀消亡於明

朴刀的消亡,並非緣於宋元統治者的嚴厲禁止,而是明代的馳禁。宋代官府對民間兵器有所管制, 這意味著除弓箭、刀、楯及短矛之外的兵器,私人可以合法擁有。

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謂非弓、箭、刀、楯、短矛者)”。

宋政府的兵器管制法令儘管很嚴厲,但實際情況卻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從歷史事實而言是失敗的。宋人的武器擁有權遠超過了法律賦予的限度,尤其是在西北二邊,河北、河東、陝西的義勇,及弓箭社等民間自衛武裝組織,受到政府支持,甚至還可以持有弩、箭等殺傷力強的禁兵器。

與宋代不同,元代兵器管制極嚴。元代官府明令禁止“帶刀子拄棒”,規定諸民間有藏鐵尺、鐵骨朵,及含刀鐵拄杖者,禁之。

“至元二十三年,湖廣行省準中書省諮:準哈剌赤、阿剌八赤蒙古文字譯該:‘漢兒民戶根底,鐵尺、古朵、又帶刀子拄棒尋出來也。麼道,交覷呵。’‘安童根底說了,交行文書,疾忙拘收者。’麼道,聖旨了也。欽此。”

但是,對於那些資源有限的人而言,成本極低、易得易藏的帶刀子拄棒是更為現實的選擇,可以想見,朴刀之於元代盜賊,應較宋代更為流行通用,這從朝廷的禁令中亦可見一斑,更可從雜劇、話本等諸多記載中窺見端倪。

繼元而立的明代,經歷了元末農民起義的風暴,又因火藥開始進一步得到應用,故此,朝廷政策有所更改。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

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軍隊、武器於普通民眾不再陌生,官府亦不加嚴禁。《大明律》規定:

“凡民間私有人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號帶之類應禁軍器者,一件杖八十,每一件加一等,……其弓、箭、槍、刀、弩及魚叉、禾叉,不在禁限。”

即使以弓箭等不在禁限的兵器傷人,亦不單獨加重處罰,如:

“無故向城市及有人居止宅舍,放彈、射箭、投擲磚石者,笞四十;傷人者,減凡鬥傷一等;因而致死者,杖一百,流二千里。”又如:“凡鬥毆,以手足毆人,不成傷者,笞二十;成傷,及以他物毆人不成傷者,笞二十;成傷者,笞四十。”

但這也說明,明代民間持有傳統的冷兵器並加以練習,事實上幾乎不受限制,因此,在嚴厲的冷兵器禁令下客串兵器的朴刀,因威力遠遜於制式兵器而迅速退出歷史舞臺,便是順理成章的了。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朴刀由“著袴刀”等民用刀具裝上杆棒組裝而成。作為長兵器,朴刀威力較著袴刀等有所增強,但與正規制式兵器相比,它存在嚴重的先天不足。由於它易得易藏,在兵器管制較嚴的宋元時期,朴刀成為單獨活動的鼠竊狗盜之徒最常使用的武器。

縱觀水滸傳,兵器尤為重要,《水滸傳》中的朴刀到底是什麼刀?

但是,隨著明政府對弓弩、槍、刀等冷兵器的弛禁,簡陋的朴刀迅速被遺棄。嚴格說來,朴刀並非正規制式兵器,但它有可能對某些制式兵器的設計、製作產生了有限的影響。至於清及以後以朴刀為名的武器,與宋元時朴刀並無直接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