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中東領導權”瓦解的開始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和伊朗表面圍繞“伊斯蘭革命”、阿拉伯河主權歸屬,實則為遜尼派的中東主導權問題而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開戰前兩年,伊拉克的支持者有美國、沙特阿拉伯、約旦、科威特、北也門等國家;伊朗的支持者則為蘇聯、敘利亞、利比亞、南也門、阿爾及利亞等。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兩伊國家內外政策的多重調整,極大的損害了原先支持其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利益,使之美蘇轉變了支持對象,美國支持伊朗,蘇聯支持伊拉克。

美國作為沙特阿拉伯的“保鏢”,哪怕轉換了支持對象,也不會一下子突然轉向,破壞好不容易構建的“遜尼派蛛網”。美國雖然口頭上還一如既往的支持伊拉克,但物質方面大減;暗地裡,美國敦促小弟以色列從自身戰略安全考慮,對伊朗進行軍事、情報方面的多重支持。表面上是以色列在支持伊朗,但實際上大部分是美國出錢出力。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中東領導權”瓦解的開始


戰爭前期,伊拉克因為有美國的情報和武器裝備支持,沙特等國的資金支持,在面對伊朗的攻勢中佔盡上風。但後來因為美蘇異位,同時加上長時間的對立,伊拉克內部和沙特等國對蘇聯並不信任,讓選擇信任美國的伊朗奪得戰場先機,一舉攻入了伊拉克本土,雙方展開了漫長而殘酷的拉鋸戰。伊拉克哪怕有著眾多“金主”的支持,但也只是獲得名義勝利。實際上伊拉克發動戰爭的目標並沒有達成,還被伊朗攻入本土肆虐,損失慘重,大量油田被伊朗人破壞。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方面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上千萬,外匯揮霍一空,欠債高達700多億美元;字面上的傷亡為40多萬,但實際可能高達上百萬。國家百廢待興,經濟重建、軍隊撫卹,平民援助等需要大量資金,但此時的伊拉克卻沒有絲毫的資金可以使用。多年的戰爭耗空了伊拉克的經濟潛力,伊朗在伊拉克境內無目的的破壞更是加重了重建難度。戰爭的“失敗”讓薩達姆這一遜尼派掌權者在以什葉派為主的伊拉克的控制力大減,統治岌岌可危!各地對薩達姆的不滿在積蓄,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一方的什葉派就已經或明或暗的抵制薩達姆政府的戰爭動員和戰時政策,戰爭結束後這種不滿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薩達姆必須找到緩解國內沸騰的民意!

薩達姆請求沙特阿拉伯等國延遲償還日期乃至減免在一定程度上減免債務,同時申請新的貸款,但戰爭所引發的資金缺口實在太大,想要重建國家,償還債務將是一個漫長的時間。但伊拉克國內躁動的什葉派不會給薩達姆機會,薩達姆必須另闢蹊徑來解決債務問題和穩定國內。

1988年8月20日,兩伊戰爭正式結束。薩達姆在1990年8月2日,十萬伊拉克軍隊席捲南下,僅用9個小時便擊潰了科威特軍隊。薩達姆第一時間對內宣佈“收復”了科威特,恢復了百年前奧斯曼時期的巴士拉省。國家議會宣佈將科威特第十九個省,極大的激發了國家自豪感,穩固了伊拉克內部。伊拉克吞併科威特,也代表著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由原先10%暴漲到19%,兩國債務全部消除。伊拉克還可以接受科威特國內所有的先進武器裝備,優質的經濟資產。伊拉克的綜合國內大幅度提升,還可以拓展南部出海口和安全。

伊拉克悍然入侵吞併科威特,讓沙特阿拉伯“遜尼派盟主”的地位搖搖欲墜。沙特在納賽爾率先向以色列妥協後,沙特便憑藉自身龐大的石油儲量和宗教地位代替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地位。在此之後,沙特阿拉伯積極介入阿拉伯各國的國內事務,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伊科數次危機都有沙特阿拉伯的斡旋身影,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幾天,談判桌上還坐著沙特阿拉伯的代表。

伊拉克代表多次參與以沙特主導的斡旋會議,雖然伊科雙方並未就兩國關係達成什麼有效的、開拓性的進展,但總歸還坐在談判桌上,阿拉伯世界還是緊緊圍繞在沙特阿拉伯周圍。但在伊拉克悍然侵入科威特後,一切都變了。沙特阿拉伯的“遜尼派體系”一夜之間崩潰,身為盟主卻未能妥善處理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關係,科威特“亡國”後,又沒有什麼對伊拉克的有效舉措,同時自身還面臨伊拉克入侵的窘境!

沙特阿拉伯想要處理伊拉克吞併科威特,還有求助於外力美國,自身身為盟主卻沒有能力獨自為科威特討回公道!伊拉克成功入侵科威特,也從側面表現出了沙特阿拉伯對中東控制力的薄弱,“遜尼派盟主”的名不副實!有錢卻沒有相匹配的武力,“中東領導權”的幻想一下子破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