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以下文章來源於美國雙博士爸媽 ,作者程毅博士

最近正值美國大學放榜季,每逢這個時候,總是會幾家歡喜幾家愁。學霸君在此恭喜各位收到offer的小夥伴們!還沒等到錄取消息的寶貝們也不要著急!相信夢校就在不遠處向你招手哦!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四大選校誤區,希望能對大家有些啟發。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開篇導語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有一首著名的詩《未選擇的路》,我很喜歡誦讀,是因為詩句生動描繪了人生道路上面臨重大抉擇時的心態。詩人並沒有直言兩條路代表什麼,他所闡明的是抉擇本身。

詩中,他選擇了一條人跡更少的路,這條路也許更艱辛,更需要開拓,正因為如此,才更具魅力。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從林的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雖然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汙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因此走出了這迥異的旅途。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人的一生,面臨著無數的選擇,而每一次選擇都會對人生產生重要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怎樣度過,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樣的選擇,選擇不同,命運就會不同。

對於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人生選擇莫過於去哪所大學。這條路,對於留學生而言,由於父母不一定有親身經歷,自己也不一定能把握規則和時機,從而更加撲朔迷離。此文特意關注四大選校誤區,期望對於莘莘學子能有些啟發。

01

誤區一:只按排名挑學校

有次回國做講座,我向一位C同學家長推薦了Colgate University這個學校。該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坐落於美國紐約州漢密爾頓市的私立文理學院。家長聽聞,嗤之以鼻:“這是什麼學校?排名第幾啊?感覺的這學校名字很不出名啊!?”

Colgate University校名和著名牙膏品牌高露潔(Colgate-Palmolive)的拼寫的確是一樣的。我花了足足10分鐘的時間向家長解釋了Colgate University和Colgate family的關係。事實上,Colgate University原名麥迪遜大學(Madison University),後為感謝肥皂和牙膏製造商Colgate家族(Colgate Family)的支持改名為高露潔大學。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該校校風嚴謹傳統,是一所貴族文理學院,近年來錄取率在25%至30%左右,強項在於經濟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大部分學生畢業以後從事金融服務和教育業。其實,這樣小而精的高端文理學院,很適合想主修經濟、輔修國際關係,同時標化有點小硬傷的C同學。

家長往往最熟悉的是綜合性大學,大家耳熟能詳,基本上就是那麼幾所藤校和名校。結果,大部分中國學生的大學申請名單上,不論什麼專業的,也不論學生條件如何,總是能找到這幾所大學的身影:紐大、賓大、康奈爾、哥倫比亞、斯坦福......。結果造成這些熱門學校錄取率一年比一年低。為什麼呢?還不是

申請人數基數變大,國際學生自己和自己競爭。

家長而對於美國小眾的文理學院聞所未聞。所以,當我們給文科的學生推薦文理學院的時候就非常尷尬,常常讓我們感覺好像是在把孩子往野雞大學推送。

類似的情況在美國也很普遍,很多學生在和大學升學指導老師確定申請名單的時候,基本上也只選擇熟悉的名字。而這些名字大多是美國體育頻道ESPN中出現頻率最高,也是美國大學生體育協會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s Association)橄欖球或者籃球比較強的高校。

我太太工作的美國精英私立學校,很多學生只看哪個學校在ESPN中常常出現,好像只有這些學校才配得上酷愛運動的自己。我太太感嘆說:“美國高中生平時最熟悉的、接觸最多的還是大學生體育聯盟,所以自然更青睞這些學校。但是,讀個大學,也不是天天跟同學一起看比賽、侃大山吧?”

我在《名校是怎樣煉成的?解析U.S.News最佳大學排名數據測評系統》一文中詳細解析過美國US News的排名細則。如果你仔細閱讀過這篇文章,就會發現US News的排名,基本上是根據權威教育機構推薦的固定的參數做出的評分和排名。

排名非常大眾化,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每個學生和家庭對於理想大學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排名的參考價值也不一樣。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去什麼大學讀書,是個很複雜的決定過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學術研究到社交活動,從地理位置到就業機會,從學校的學費高低到附近的生活成本,從班級規模到師生比例,從校園安全到服務設施,從校園住宿到食堂飲食,從課程難易到教授風格,從學生組成到種族多樣性等等,不勝枚舉。

譬如,我們幫助過的一名國內的學生J,在我詢問他對大學的要求中,他提到,除了本專業的項目設置和學校的學術水平以外,他特別在意學校的食堂和住宿條件,因為來自一線城市的他有個人生哲學:吃好睡好,才能學好。所以我們在選擇學校的時候,食堂和宿舍著重看,房間有沒有空調?食堂有沒有亞洲美食,這些要優先考慮。

我也幫助過的本地華人家庭的孩子P。孩子不論哪一方面都很優秀,拿到了好幾個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也獲得了一所私立學校的獎學金。可是家長對於孩子在大學的自我約束能力很擔心,特別擔心孩子會參加各種兄弟會團體,因為這些學生群體經常爆出負面新聞。家長希望選擇校園氛圍比較好的,所以綜合考慮,最後選了一個校園氛圍純淨、學術上乘的學校。

那怎麼擇校才最明智?我太太常把擇校的過程比喻為找對象,所以兩相比較,希望能通過類比幫您捋捋思路:

(1)擇校的哪些因素對於你來說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找對象,這個問題就相當於:你想找個什麼樣的妹子或小哥?

在挑選學生想入學的學校清單時,應該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你對一所大學的需求和訴求是什麼?什麼樣的因素是你最在意的?什麼樣的可能沒有那麼重要,或者可以做一些妥協和取捨?在選擇合適的大學時,需要花一些時間來制定自己的優先順序,全面的權衡每一所申請的學校的優缺點。

是去綜合性大學還是文理學院?你習慣因材施教,擁有更多彈性和個性化,以及教授的注意力?還是喜歡班級規模大,師生比例小的類似必修的公共課那樣的大班授課?就讀專業的課程設置如何?有什麼畢業要求?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大學排名可能是決策過程中的一種工具,但不要忘記,包括學術威望和課程設置以及畢業要求等信息也可以在不同的網站上進行調查和研究。研究你想就讀的學院,院系,教授等等是否適合你學習的模式。

這所學校的你感興趣的專業如何?教授在學校和課堂上是否積極參與?評分標準是否嚴格?小班教學還是大班授課?是否允許兼顧主修和輔修專業?訪問大學網站,或者通過電子郵件與教職員工聯繫以獲取更多信息。

跟找對象一樣,擇校是一個雙向選擇,匹配最重要。

(2)有沒有機會親身實地的去訪校?

如果是找對象,這個問題就相當於:對方長啥樣啊?見過嗎?

我強烈建議家庭如果有機會的話,去希望申請的學校實地考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論是參加招生官的演講,和招生辦人員的交談,整個校園的參觀和走訪,還是從學生嚮導那裡獲得的第一手信息,對比網上和頭腦裡的概念,都可以讓你對自己的選擇更加確定和務實。雖然考慮到旅行費用,參加校園遊覽可能會很昂貴,但是即便只是走訪身邊的幾個代表性的學校,也可以有許多收穫。

跟找對象類似,只是“聽說”,從沒有見過,你敢隨便定終身嗎?

(3)想一想自己四年後想去哪裡?本科畢業後是打算就業還是繼續進修?你想從事什麼職業?

如果是找對象,這個問題就相當於:談戀愛是要以結婚為目的,是要搭夥過日子的,想好未來了嗎?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問問自己四年後想去哪裡,希望從事什麼工作,然後根據自己的目標倒推,看看為了達到目標需要完成什麼?這個問題我一般在10到11年級的時候就幫助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具體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公眾號自定義菜單內的服務簡介。

(4)什麼樣的學校可以幫助你達成自己的目標和願望?

如果是找對象,這個問題就相當於:你要找的人,能給你真正的幸福嗎?

上大學的原因各種各樣,有的是為了接受高等教育、有的是為了在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作。本科畢業後是打算就業還是繼續進修?這個決定了你的本科教育是通識教育素質教育,還是以就業和職業為導向的技能訓練的教育。這個看似沒有相關性,但是對於那些希望本科畢業以後就工作的學生,和那些希望至少讀完碩士再工作的學生,是完全不同的策略和選擇。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而選擇什麼樣的學校,也決定了你是否能在學校獲得相關的支持和資源,達成自己的目標。從我多年來面試大量美國大學實習生的經驗看,希望本科後就業的學生通常有比較清晰的就業方向和注重積累自身的就業潛力,也會非常重視在企業和機構的實習機會。

(5)家庭對於學費的負擔能力如何?獲得獎學金的幾率是多少?

如果是找對象,這個問題就相當於:談婚論嫁是很現實的,房呢?車呢?過日子的本金有著落嗎?

美國私立大學平均學費為36,801美元,其中最昂貴的Harvey Mudd College的學費,高達75,003美元,所以在選擇學校是也要考慮本科教育的性價比。除了學費,根據所在地的生活成本,看看還需要支付哪些其他費用?如果上你的夢校每年學費需要支付多少?對於家庭來說是否能夠負擔?畢業後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和解決財務困境?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和學費的承受能力不同。對於國際學生,可以早一點開始搜索符合條件的獎學金申請,以及學校內允許的有報酬的打工。對於美國本土的學生來說,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構援助,以及學校的助學金,這意味著即使學生及其家人可能無法支付全部學費,依然能夠負擔得起私立大學。另外在美國本土學生也可以考慮學生貸款,但是要早做準備。

就像小Y 同學的家長總結的:付大學學費的時候,是最現實的時刻!

02

誤區二:美本申請是高中最後一年的事

我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馮定教授這麼比喻人生:

“人生就像解方程,運算的每一步似乎無關大局,但對最終求解都是必要的。結果往往令人神往,我卻更喜歡過程本身,過程就是結果的奧秘所在。”

我覺得這是非常精闢的哲理,因為一切成功的奧秘是孕育在“過程”之中。

漫長的美本申請與“解方程”確實有某些類似之處。數學上求解方程,有時是相當複雜而繁難的。解的過程,都要經過許多步驟,解決若干疑點與難點,最終溝通起全部環節,推導出方程式正確而完滿的答案。

華羅庚也說過:“科學上的發現都是日積月累長期辛勤思考的結果,都是每一步看來不難,但卻是步步積累的結果。”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美本申請,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從9年級開學的第一天已悄然打響。

美國的高中四年,跟鴨子游泳相似,表面上看似悠閒平靜,而水下,腳掌們都在不停撲騰。所以,看上去,大家都在該幹嘛幹嘛,但是背後,有準備的人往往能搶得先機。俗話說,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個成功的美本的申請離不開高中整整4年有計劃、有步驟的規劃和準備。

有一次,我提醒一位的10年級學生小K的家長,說要可以開始著手為大學申請做準備了,當時家長完全是一副彷彿我在說火星語的反應。“還早吧,不是還有兩年才申請麼?

很多家長都是等到了最後一年12年級了,甚至有些是等到申請截止日期的前幾周或者前幾天,才著急準備。於是各種焦慮:標化成績不理想啦,學校的GPA平均分太低,托福考試還想再刷一次分,老師的推薦信還遲遲沒有遞交給學校,大學申請的文書還充滿了語法錯誤......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果不其然,等到11年級結束的時候,小K的家長開始著急了,因為孩子大學的專業還沒有選好;12年級一開學,家長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後悔為什麼沒有早一點開始準備SAT,AP課程的數量本來可以再多一些。

這種居安不思危沒有長遠打算的家長其實不佔少數,也代表了大部分高中生和家長的想法,走一步算一步。根據我們多年的美國大學升學指導的經驗,美本申請的準備,開始的越早越好,最好從9年級就開始。為什麼?因為準備的越充分,計劃的越早,你就越有選擇的餘地。而拖得越晚,要麼是臨時抱佛腳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充分準備申請材料,要麼就是拖到最後導致留下來選擇很少,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截止日期可能都已經非常接近了,沒有時間再去精細化的做很多的準備工作。

美國的高中雖然有4年,但是用於準備的時間只有3年半甚至更短的時間。


招生官要看你:從初二以後(美國八年級),你的學術是否有計劃、有目標地進行?你的課程是否承上啟下具有連貫性?修課的課程難度是否穩步上升?課外活動參加得是否有連貫性、邏輯性?是什麼樣的因素決定了你大學專業的傾向和選擇?你是否能圓滿的完成該大學4年的課程而順利畢業?如果被錄取你可以為高校帶來什麼?最主要的,就是看你在這四年高中生涯中是否有不停的在進步,一步一步地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學生。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所以其實高中的每個階段都有任務,高中四年上什麼課程,參加什麼課外活動,競選什麼社團的職位,暑假時要參加什麼樣的夏校,課外活動和社區服務的內容是什麼等等,都要圍繞大學申請這一重要目標來安排。

那高中四年怎麼安排更好呢?

上次回國聽到一個講座,我學到了一個道理:

“一個成熟的公司發展,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需要跨越起步期、發展期、擴展期和成熟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有自己的使命和任務,也有渡過的核心竅門。”

同理,成功的美高四年也會經過起步期、發展期、擴展期和成熟期。

九年級是起步期:

對於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說,調整和適應高中生活是至關重要的。建立和掌握有效地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向老師尋求幫助和有效的交流溝通,以及如何平衡時間分配和時間管理,這些都是應該早在九年級的時候就摸索清楚的事情。從九年級制開始,學生應該制定靈活的時間表,以充分考慮學習時間,課外活動和其他興趣。如果學生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活動,這個時候建議嘗試一些新的事物。開始的時候可以作不同活動的嘗試,但是其中一項活動可以在整個高中期間保持參與和呈現出連貫性。

十年級是發展期:

十年級的學生除了需要保持學業上的優異成績以外,還要繼續參加的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如果有體育特長的學生並且想在大學裡從事體育運動,可以參考和查看NCAA的要求。一般美高學校會在十年級的時候組織參加PSAT的考試,並且開始為11和12年級的標化考試ACT等做準備。十年級的夏季可以考慮參加夏校、志願者服務、實習或發展興趣的機會。

十一年級是擴展期:

11年級部分學校開始組織團體的大學諮詢會議,開始向學生介紹大學的信息。期間會有不同大學代表(大多是招生委員為成員)來到校園訪問,向學生提供大學的信息。11年級學生夏季也可以通過實習、工作、志願者服務來發展自己的專業或者課外興趣。十一年級的趨於成熟,喜好明顯、溝通交流自信大方,校內校外,開始擴展人脈。

十二年級是成熟期:

12年級上學期,除了應付緊張的學期內的課業任務以外,還需要確定最終大學申請的名單,以及大學就讀的專業,並根據大學名單開始準備申請文書的撰寫,每個學校對大學申請文書的要求都不太一樣,所以這個需要花時間進行信息收集、資料調研、修改、打磨、何潤色。通常12年級上學期還有時間做最後一次的ACT或SAT分數的衝刺。這段時間如果對於自己非常想去的學校,也可以和高中請假進行大學訪校。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籠統的架構,具體規劃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環境和可以利用的資源擬製定出最能發揮學生潛力的規劃。

每個孩子的發展的過程、節奏、和特點都不同,難以一概而論。如何從4年的美高積累形成的量變,實現和轉化成美本申請時的質變?只有平時的厚積,才會有大學申請時的薄發,量變引發質變道理就是這個意思。

03

誤區三:申請靠校內的升學顧問來操心

我還記得一臉迷惘的高中生小B,問起他的大學申請方向時,一臉無辜和茫然:“我也不知道?學校的大學升學指導老師會提醒我吧?”

這讓我想起,若你在街上打一輛出租車,上車後,我想司機第一句話會問:

“先生/小姐,請問你要到哪兒去?”

如果此時你告訴司機:

“我不知道我要到哪兒去,你覺得呢?”

我想這個司機可能會覺得你是個神經病,一腳把你踹下車吧。

面對小B, 我只能說:自己的人生之路,只有自己當回事,別人才會當回事。沒有目標的人生,處處都會逆風。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很多在美高就讀的留學生,在沒有監護人在身邊的情況下,很容易迷惘,交了私立學校的學費,卻沒有真正享受到私立學校的優勢和人脈。

而家長和學校的交流是非常匱乏和無力的,一方面是語言上的障礙,一方面是時間和空間上的錯位。這種情況下,孩子自然不會得到最好的照顧和資源,出了問題也不能及時地解決。我們也見證了不少最終因為學校學業、英語水平、青少年心理、文化融入等問題最終被學校勸退或者開除的學生。

同樣的,在美本申請上,很多美高學生和家長的想法是,學校的校內升學指導老師有義務有能力有時間幫助學生搞定美本申請。但是事實上並不完全是這樣。

學校內的大學升學顧問儘管是寶貴的資源,按照美國大學理事會的數據,美國全國學生與校內升學指導老師的平均比例為350:1,也就是說一個大學升學指導老師需要在一個申請季節內幫助350名學生完成大學申請。

那種感覺,就好比是電影《復仇者聯盟:無限戰爭》中的奇異博士(Dr. Strange)和滅霸的對戰中,一下子分身變出若干個自己一樣。這種一拖幾百的比例,讓人分身乏術。

而且,如果學生是在一所擁有2,000多名學生的大型高中,則學生與顧問的比例可能接近500:1。雖然這個比例在私立學校要小的多,但是我們不難想象,校內升學指導老師能夠花費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我有一個在本地的私立高中做校內升學指導老師的朋友,她坦言道:“很多時候我發現我的大部分時間精力是用在了那些要麼比較吃力特別需要我幫助的學生,要麼是那些家長要求很高催的比較緊的家庭,相反的那些學習成績還不錯或者不主動找我的學生其實很吃虧,因為我沒有辦法在他們身上花費更多的時間。”

與此相比,校外的獨立升學指導則可以提供更多的和學生一對一的時間。校外的獨立大學指導致力於幫助學生及其家人提供大學的搜索和申請輔導。不僅如此,因為校外的獨立升學指導的職責只是大學申請,所以他們通常可以更加精細化私人定製的幫助學生進行針對大學入學的準備、調研、和數據分析。

越來越多的美國家庭,充分意識到學生接受校內升學指導老師面對面輔導的時間太少,無法給予個性化和精細化的大學申請指導,因而決定聘請校外的獨立大學申請指導來帶領和幫助學生完成大學錄取過程。

譬如,我們作為校外的獨立升學指導會幫助學生:選擇最能代表學生的長處的考試和AP課程、提供大學專業定位和推薦的適合學生就讀的專業或主/輔修、調研大學的教授和院系的師資、校園的規模大小和地理位置分析、校園文化和校園生活質量綜合考量、學費的投資回報率和性價比、優化大學申請名單保證積極的申請結果、制定適合每所學校的個性化入學策略(包括文書和輔助申請材料)、發掘文書中的自我展示以使學生能脫穎而出、並在在此過程的每個步驟中,通過指導學生和家人來減輕升學的壓力。

我在歷史文章中提過,如果學生是主角,家長是製片人的話,那麼升學顧問就類似於導演的角色。為什麼呢?

英國導演亞歷山大·麥肯德里克(Alexander Mackendrick) 有一本著名的書《電影製作:導演的藝術》(On Film-mak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raft of the Director)。他說:導演工作一言以蔽之,便是通過視聽手段調度觀眾的注意力。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升學顧問,通過高度協調,調度觀眾(大學招生官)認知和情感,充分展示學生作為主角的光環。

好的導演 (升學顧問)必須具備高度的掌握劇本能力(在申請文書中講好故事)、藝術素養(獨特的視野)、團隊協調能力(有效進行多方溝通)、和營銷能力(讓自己的電影在群雄之中突出)等。

好的導演能在平凡的劇本中發現閃光點。面對同一個劇本,不同的導演能理解不同的內涵,處理不同的細節,展現不同的風格。

獨立大學申請指導跟校內大學指導 (兩個導演),一個為自己打工,一個為公家上班,上心的程度也不一樣。校內升學指導老師不會做的,校外的獨立升學指導靠能力、精力、資歷、和經驗和一顆紅心補上。

04

誤區四:到了大學再選專業也不遲

小C同學在高中期間就鎖定人工智能方向,因為來自深圳的他,父母都在科技行業,能他未來的就業提供一些幫助。加上小C的天賦、才能、興趣、能力,都毫無疑問地指向人工智能,他從10年級就開始佈局。一路過關斬件,直至收到卡耐基梅隆的錄取。

而小G同學,一直遊離在不同興趣之間。自己生場病,就覺得應該學醫;玩手遊最開心的時候,覺得遊戲設計才是真愛;看了一場警匪片,又覺得律師很適合能言善辯的他。暑假從國內回來以後,突然向大家宣佈,他最鍾愛的是餐飲行業。就這樣,一直進了大學,都不知道到底應該學什麼專業,匆匆進了一個數學系,結果大二就改成了經濟學。大三的時候更加崩潰,覺得哲學才最貼近他的內心,能幫他回答人生高度的問題啊!兜兜轉轉間,大學讀了5年,離畢業還遙遙無期。

在美國,大部分學校是允許學生到大一結束的時候再選擇專業,但是也有不少學校的專業是需要預先宣告的。

大學的專業選擇不是必須的。事實上,美國很多大學到大一下學期才選專業,甚至也有不少商科的專業是要到大二或者大三的時候才確定具體的細分專業。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當然我之前文中也提到過間隔年(gap year),也有不少高中生,選擇大學錄取以後延遲一年進入大學,利用間隔年去體驗生活和自己真正的熱情和興趣。但是那些比較早就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孩子,往往在大學申請的選擇上更加具有主動性和主動權。

可是我想提醒的是,雖然對於大眾化的專業,學校允許學生慢慢花時間去發現和探索自己的大學專業,但實際上很多學校的強勢和頂尖專業是有招生名額限制的,

所以需要學生在入學申請的時候就宣佈學生選擇的專業。

譬如,賓州大學的本科生不能從其它學院轉到沃頓商學院(因為賓大商學院排名第一)但學院內轉專業沒有限制;哥倫比亞大學不能從工程學院Engineering school轉到Columbia College;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強的本科專業Bioengineering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必須要在入學申請時就宣佈申請的專業(入學以後再轉到該專業是不允許的);特拉華大學的化學工程專業也是需要在大一結束前參加一個超難的化工專業入門考試,不達到要求的學生會被殘酷的篩選掉,只能就讀其他工程專業;佛吉尼亞理工的計算機工程專業也是需要在入學申請時就挑明的,入學以後從其他專業轉到工程專業也是行不通的。

另據我觀察,很多孩子從小就顯示出專業傾向和天賦,只是一直被父母忽略。

我做了這些年的青少年生涯規劃,最大的體會就是要順勢而為,結合興趣、特長、和未來職業綜合考量。就算你不知道自己大學想讀什麼專業,你至少應該知道你的大致方向和選項是哪些。譬如說學生可以不清楚自己具體的細分專業是什麼,但是至少清楚自己的所就讀的學院是哪一個?是商學院還是自然科學學院?是藝術學院還是工程學院?這不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也有利於在大學申請中體現孩子的特質。

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家長一般是對於孩子專業的就業前景是比較敏感的,而學生一般對於自己的興趣和專場更加側重一些。

我遇到過很多高中生,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往往和父母的意志往往很難達成一致。一般是父母希望孩子去讀有技術含量的專業,孩子自己希望追求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所以很多時候我其實是在做心理輔導,幫助家長和孩子達成妥協或者至少是一個共識,減少雙方在大學申請過程中的焦慮。我所接觸的華人父母中,四種家庭教養模式(parenting styles)中,權威型父母和專制型父母比較常見,而忽略型父母和溺愛型父母較為少見。

“Thank you, next!”多少學生因為這個原因被美國名校發了拒信

我覺得,現在很多家長只把目標鎖定在孩子的升學和找到好工作上,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熱忱和優勢,其實並不是愛孩子,而是把情感操控當作情感鏈接。我們只有鼓勵孩子認識和追求自己內在的價值,這才是幸福的根源,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未來的趨勢。這樣才能讓孩子熱愛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浮於生活的表面。

所以我會幫助家庭和學生考量很多的因素,也會通過各種測試、交談、和方法去了解和指導孩子發現其特性和興趣,然後帶著他們去談探索不同的專業方向,我同時也給家長充分的信息,讓他們能夠理解孩子的決定和志向,並且找到一個雙方都能夠認可的方案,畢竟最終學生的大學教育的投資人畢竟還是父母。

我認為,真正優秀的人並不是為了活成別人眼裡的優秀,而是活出自己心中的優秀,也就是說選擇自己的人生座標,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活出別人眼中的光鮮。

往期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