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烏紗帽是怎麼來的?戲曲人物徐九經為你娓娓道來從官之路

“烏紗帽”也叫紗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

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頭髮用的幞頭,就是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宮中做事的人都要戴烏紗帽。後來,烏紗帽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成為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北宋初年,有人將幞頭改裝為一種紗帽,皇帝對此大加稱讚,因此便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這種紗帽,有時皇帝也會佩戴。這種紗帽兩旁各有一根細長翅,由於翅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便會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員們都養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習慣。到了明朝,官員們仍沿襲宋制戴紗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

從明世宗時開始,人們將紗帽稱之為“烏紗帽”,同時其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不但翅的長度縮短了,而且其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大,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狀和後世戲臺上的烏紗帽基本一樣。清初順治帝入關時,由於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而且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等到清室統治鞏固,才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為紅纓帽。但人們仍習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代稱了。

古代烏紗帽是怎麼來的?戲曲人物徐九經為你娓娓道來從官之路

說完烏紗帽,我又想到了《徐九經升官記》,它是我國京劇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由郭大宇、習志淦根據張壽臣的一個單口相聲《姚家井》的故事改編而成,嬉笑怒罵間,展示了一個“體歪心正”的好官的心路歷程與為官之道——

當官難、難當官,徐九經做了一個受氣的官。

啊一個窩囊官,自幼讀書我為做官,

文章滿腹,我得意洋洋、洋洋得意進京考大官,

又誰知才高八斗難做官,

皆因是,爹孃沒有為我生一副好五官,

我怨 、怨、怨五官,

頭名狀元到那玉田縣,當了一個小小的七品官,

九年來,我兢兢業業做的是賣命官,

卻感動不了那皇帝大老官,

眼睜睜不該升官的總升官,

我這該升官的只有夢裡跳加官,

原以為,此番升官我能做個管官的官,

又誰知我這大官頭上還壓著官,侯爺王爺他們官告官,

偏要我這小官審大官,他們本是管官的官,

我這被管的官兒,怎能管那管官的官,

官管官、官被管、管官、官管,

官官管管,管管官官!叫我怎做官?

我成了夾在石頭縫裡一癟官,

我若是順從了王爺,

做一個昧心官,陰曹地府躲不過閻王和判官,

我若是成全了倩娘,做一個良心官,

怕的是,剛做了大官我又要罷官!

我是升官、是罷官、做清官還是做贓官?

做一個良心官,做一個昧心官,

升官、罷官、大官、小官、

清官、贓官、好官、壞官、

官……我勸世人莫做官、莫做官!

哎呀,莫做官。

古代烏紗帽是怎麼來的?戲曲人物徐九經為你娓娓道來從官之路

斜嘴、歪脖、高低肩,五官不正四肢不勻,這就是徐九經,相貌醜陋卻有狀元之才,嘴肩歪斜卻能公正執法,但人總有身不由己,這部戲展現了徐九經的糾結和無奈,也是那時候大多數小官的一個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