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 超強防疫密技背後的百年故事

洗手很簡單,但是背後的故事一點都不簡單。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洗手”背後的百年曆史!

洗手: 超強防疫密技背後的百年故事

你洗手了嗎?

既沒有解藥,也沒有疫苗,在新冠肺炎(COVID-19)面前,人們最好的方式就是想辦法降低自己的罹患機率。

洗手,就是上從一國領導人,下至診所醫生都在倡導的有用方法。簡單、輕鬆、省時,就能大大降低自己的感染機率。

不過,對當代人而言這麼重要的常識,背後的歷史其實意外的短。

人,其實沒那麼幹淨

以今天的標準回望過去,大多數時候,人其實一點都不乾淨。洗手這件事,更是直到近代才逐漸被不同文化的人所重視。

在以前,人們會因特定宗教的要求,如:伊斯蘭教、猶太教等,而打理自己全身,包括清潔自己的雙手。在一般日常裡,過去人們的衛生習慣很難和今天的“乾淨”一詞沾上邊。

就算到17世紀,人們的衛生觀念仍然沒有太好,“定期更換貼身衣物”就足以滿足當時對個人衛生的要求。

但是,堅持洗手的還是大有人在,雖然他不太能算“一般人”。

洗手: 超強防疫密技背後的百年故事

兩天洗一次手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就曾保有每兩天就使用散發香氣的水洗手、洗臉一次的習慣。不過,當時人們的衛生習慣估計最好也就到此為止。一直到19世紀中期左右,“洗手”的歷史才逐漸發生改變。

產房裡的大發現

在1840年代,懷孕生產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其中一項對產婦的生命造成威脅的,就是產褥熱。

當時的產房內,產婦常因不明原因在生產後感染產褥熱,最終離世。

有關洗手的重要性,也就從產房裡開始。

洗手: 超強防疫密技背後的百年故事

賽梅維爾斯的好奇心

賽梅維爾斯是在維也納公共醫院產房工作的一名醫生。該醫院的婦產科有兩間產房,一號產房由男性的醫生或是醫學生為產婦接生;第二間產房則是由助產士為產婦接生。

有趣的是,兩間產房產婦的死亡率並不相同。

第一間由醫生們為產婦接生的產房,產婦們的死亡率是隔壁二號產房的近兩倍,這個神秘的差距,讓賽梅維爾斯感到非常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生產姿勢?男醫生?

於是,賽梅維爾斯提出許多假設,想找出造成兩間產房產婦死亡率差異的原因。

產婦的生產姿勢、男醫生為產婦接生,導致產婦比較害羞等,各式各樣原因都在一個接著一個的產婦死亡後,被賽梅維爾斯排除。

直到,他仔細檢視兩間產房的工作人員進產房前的行程。

早上有沒有進太平間

在他檢視兩間產房醫護人員進產房前的行程後,他找出了問題的關鍵。

一號產房的醫生、醫學生們,早上會先到醫院的太平間驗屍,醫生也藉此機會指導醫學生們有關人類身體的知識,下午才進入產房為產婦們接生。而二號產房的助產士並沒有同樣的行程。

因此,賽梅維爾斯做出了新假設:“屍體顆粒”是讓產婦生病、致死的原因。

洗手: 超強防疫密技背後的百年故事

通通要洗手

賽梅維爾斯認為,醫生們在驗屍完後沒有清潔雙手,導致“屍體顆粒”從醫生轉移到孕婦身上。

因此,在1847年他要求所有人通通都要先洗手,才能夠進入產房為產婦們接生。

這次,賽梅維爾斯的作法獲得顯著成效,產房的死亡率被他的“洗手政策”壓低至1%左右。

但不久後,他便離開維也納公共醫院,轉到匈牙利的另一家醫院。在匈牙利,他仍然持續推廣洗手的理念,同樣要求醫生們必須做好徹底的手部清潔,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但是這份成績單,並沒有讓他的“洗手理論”獲得醫界的廣泛承認。

醫生們為何不接受“洗手理論”?

“洗手理論”不被醫生們接受的原因,根據美國紐約的石溪大學歷史系傑出教授湯姆斯的觀點,可能是受到醫生們自尊心的影響。

湯姆斯教授說:“當時維也納大部分的醫生都出身自中高階層的家庭。他們認為自己是非常乾淨的人,有別於一般中下階層的大眾。他(賽梅維爾斯)指出醫生的手一點都不乾淨,就像在侮辱他們一樣。”

賽梅維爾斯的晚年可能受到梅毒或是阿茲海默症的侵襲,住進精神病院。最後,他因手部傷口引發的敗血症而死亡。

賽梅維爾斯的接班人

所幸,他的“洗手理論”並沒有因此消失。

1867年,蘇格蘭醫生李斯特在賽梅維爾斯死後兩年,承繼他的洗手理論並努力推廣。從1870年代開始,醫生們開始逐步重視手部清潔及器具消毒的重要性,終於接受了賽梅維爾斯的洗手理論。

據說,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的細菌理論有一部分也是受到洗手理論的啟發,提出後徹底改變了醫生們調查病因、照護病患的方法。

這時候,大眾還是不洗手。

洗手: 超強防疫密技背後的百年故事

不只醫生要洗手,你也要!

讓大眾意識到洗手的重要性,又是一段漫長的故事。期間,經歷了城市公共衛生系統的進步、上層階級“清潔”的觀念,在中產階級間逐漸普及、原本屬於豪宅限定的“浴室”成為一般家庭的常見設施之一……等過程,才讓大眾重視洗手的重要性。

此時,約莫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距離當年賽梅維爾斯倡導洗手的重要性,已經過了約半個世紀。

男生比較少洗手

《手冊:細菌環繞下的生存指南》的作者華爾曼,在書中曾經引述《美國感染控制雜誌》刊載的一則2009年的研究,顯示即便進入21世紀,人們知道洗手的重要性卻不太洗手的現實。

這份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只有69%的女性及43%的男性在小便後洗手;大便完後,84%的女性和78%的男性會洗手。而在飯前這樣重要的洗手時刻,則分別只有10%的男性及7%的女性會洗手。”

洗手: 超強防疫密技背後的百年故事

洗手威力無窮

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助理教授克拉佩克是傳染病模型的專家,善於分析及預測傳染病的流行規模及嚴重程度。當她要試著預測2018年英國流感的傳染力時,決定要進一步研究洗手的重要性,整個過程被記錄在BBC的紀錄片《感染:BBC的四大流行病》中。

最終,克拉佩克的研究成果驚人。在詳細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後,她發現只要比平常多洗5-10次手,將能減少25%的感染機會。

讀完文章,先去洗手吧!

眼下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人們除了預防和仰仗自身免疫力外,還沒有太好的對策。

“人們尚未有具體的醫學治療方法,也還沒有疫苗。”克拉佩克助理教授表示:“這就是人們目前正積極尋找可以簡單實施、非醫學方法的原因。”

華爾曼則看見“洗手”帶給人們的希望。“你可以告訴人們:‘有件事情可以幫助你降低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的機會。’洗手很簡單,一點也不麻煩。在碰觸口、鼻和眼睛之前,用肥皂洗手。這的確帶給人們希望,因為它確實帶來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