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良:漢字經歷漫長“隸變”過程,最終形成石刻隸書的樣式

漢字從古文字至今文字的轉變,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講,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隸變”過程,並最終形成我們常見的東漢時期成熟的石刻隸書的樣式。

陳海良:漢字經歷漫長“隸變”過程,最終形成石刻隸書的樣式

《杜甫詩》67cmx338cm紙本水墨 2017

秦崛起於西土原周屬故地,“隸變”這一場宏大、漫長的文字變革是隨著秦的不斷強大,並在吞嚼六國的過程中不斷演繹的,並且,這個過程主要由生活“實用”所激發,導致原有書體朝著快速、簡省的日用方向漸變。

從戰國至秦漢,古今文字就在不斷的進行著體式上的交替變異。

陳海良:漢字經歷漫長“隸變”過程,最終形成石刻隸書的樣式

《讀萬歲通天帖》 40cmx54cm 紙本水墨 2016

一方面,六國文字在實用的驅使下,進行著正常的異變或草化,另一方面,秦滅六國頒行小篆一統天下,小篆的強行推廣,變異著六國的文字樣式,秦詔版雖是小篆隨器具形制的不同而呈現的體式,但明顯有著“隸變”的痕跡,既改變著其它的固有體式,同時也改變著小篆本身。

另外,篆書的草寫也推進著文字本身朝著隸書或章草等書體樣式轉化。

陳海良:漢字經歷漫長“隸變”過程,最終形成石刻隸書的樣式

《以石門銘意》

所以,“隸變”的過程較為複雜,既有文字本身在實用的驅使下而異化的規律,也有著秦小篆的推廣及使用與六國遺民固有書寫習慣之間相互破壞、影響而異化的趨勢。

因此,在大量出土的西漢銘器中出現了很多半篆半隸的過渡性文字,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西漢末年。

陳海良:漢字經歷漫長“隸變”過程,最終形成石刻隸書的樣式

作者:陳海良,江蘇常州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創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展評委

師從尉天池、馬士達等教授(中國唯一楷、行、草書全國一等獎獲得者)當代行草創作代表人物

想了解更多陳海良相關諮詢,及陳海良書法鑑賞收藏,請在後臺留下聯繫方式,我們將有專業人員與您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