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良:汉字经历漫长“隶变”过程,最终形成石刻隶书的样式

汉字从古文字至今文字的转变,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隶变”过程,并最终形成我们常见的东汉时期成熟的石刻隶书的样式。

陈海良:汉字经历漫长“隶变”过程,最终形成石刻隶书的样式

《杜甫诗》67cmx338cm纸本水墨 2017

秦崛起于西土原周属故地,“隶变”这一场宏大、漫长的文字变革是随着秦的不断强大,并在吞嚼六国的过程中不断演绎的,并且,这个过程主要由生活“实用”所激发,导致原有书体朝着快速、简省的日用方向渐变。

从战国至秦汉,古今文字就在不断的进行着体式上的交替变异。

陈海良:汉字经历漫长“隶变”过程,最终形成石刻隶书的样式

《读万岁通天帖》 40cmx54cm 纸本水墨 2016

一方面,六国文字在实用的驱使下,进行着正常的异变或草化,另一方面,秦灭六国颁行小篆一统天下,小篆的强行推广,变异着六国的文字样式,秦诏版虽是小篆随器具形制的不同而呈现的体式,但明显有着“隶变”的痕迹,既改变着其它的固有体式,同时也改变着小篆本身。

另外,篆书的草写也推进着文字本身朝着隶书或章草等书体样式转化。

陈海良:汉字经历漫长“隶变”过程,最终形成石刻隶书的样式

《以石门铭意》

所以,“隶变”的过程较为复杂,既有文字本身在实用的驱使下而异化的规律,也有着秦小篆的推广及使用与六国遗民固有书写习惯之间相互破坏、影响而异化的趋势。

因此,在大量出土的西汉铭器中出现了很多半篆半隶的过渡性文字,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

陈海良:汉字经历漫长“隶变”过程,最终形成石刻隶书的样式

作者:陈海良,江苏常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展评委

师从尉天池、马士达等教授(中国唯一楷、行、草书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当代行草创作代表人物

想了解更多陈海良相关咨询,及陈海良书法鉴赏收藏,请在后台留下联系方式,我们将有专业人员与您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