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感覺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的兵力對戰,想問一下古代真能有這麼多兵力麼?

樂樂94792


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兵力是真的有這麼多的。

古代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祭祀和打仗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歷來掌握祭祀和戰爭權利的人才能叫做真正的王,人民才會信服。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無非也是耕作和戰爭。由此看來,於國家、於百姓,戰爭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所以國家願意派這麼多的兵力去打仗,百姓也知道打仗的重要性。

但是,不是說幾十萬的人都是戰士。這點是很重要的。

古代打仗,交通運輸不便,所以隨軍有很多普通百姓。這些人的工作就是搬運糧草和生火做飯,為士兵保障好後勤。這些人數多的時候是普通戰士的三倍!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趙軍。但是事實上,這40萬軍隊中有將近30萬是上黨的普通百姓,被徵集保障後勤。所以白起才對他們大肆屠殺。

還有,既然戰爭在古代這麼重要又這麼頻繁,所以古代可謂是“人人皆兵”。

古代制度規定,一個“成丁”和他的子女算作一戶,徵兵時每一戶出一名男丁。在當時,全國壯丁的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去打仗是很常見的事情。這也是打仗對國家傷害極大的一個原因。

最後就是誇張成分。這部分影響不大,因為出征前,為了威懾對方,鼓舞士氣,一般人數都會對外虛報,比如80萬說成100萬。

但是正史作記載的時候,一般都會標明“軍80萬,號100萬”。這也是對我們來說影響不大的原因。

由此可見,雖然有誇張,但是總體屬實。

關注“大周天子武曌”,好文章,不迷路。


大周天子武曌


幾十萬有可能,幾百萬是肯定不可能的!

我國真正超過百萬士兵的戰鬥,只在近代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出現過。除此階段之外,沒有超過百萬規模的戰役。

例如:武漢會戰,國軍110萬人打日軍30萬。

遼瀋戰役,70萬人打55萬人。淮海戰役,66萬打80萬。渡江戰役,100萬打70萬。

但是,古代有幾十萬人規模的戰鬥。進入近代以後,軍隊打仗就需要籌集火器。沒有槍支彈藥,就別想湊出一支軍隊。也是因此,洋人可以通過操縱軍火交易,控制軍閥。

而在古代打仗,都是冷兵器作戰。武器相對簡單,消耗少。遇到農民起義,拿把菜刀,扛根棍子,就能參軍了。陳勝起義的時候,就是“揭竿而起”。賈誼在《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拿根棍子,就能上戰場。棍子削尖了,可以當長矛。弓箭不夠,也能削跟帶尖的小木棍湊合著用。

古代的朝廷也有能力湊出幾十萬大軍,只要給充足的時間準備就行---大概要一年時間。例如明朝,其衛所制度下有491衛,1衛5600戶,全國擁有軍戶達到二百五十萬戶。遇到打仗時,一戶出兵一人就行,也能湊出250萬大軍。

《明史》記載:“國初置衛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

不過,朝廷供應不起,一般最多隻會出動四五十萬人。朱棣北伐時,最多一次動用了50萬大軍。出動這麼多人,主要是補給線長,需要的後勤保障人員多。

(朱棣第一次北伐圖,沿途都要士兵守衛。真正前線作戰的一線部隊,人數在15萬左右。)

北征軍成,計五十萬眾,攜糧二十萬擔,八年二月初十日,兵發京師,直指丘福覆軍之地。

而且,讓他們集結起來需要時間,畢竟,當時缺少交通工具。士兵集結,基本上就是靠兩條腿。

農民起義軍倒是簡單些,他們一般都會攜裹百姓、拖家帶口。很輕易就能湊出幾十萬戰士,手裡拿根棍子就算士兵了。但是,戰鬥力一般都不如朝廷的常備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你提的問題很好,我來解說下,古代是真的有幾十上百萬大軍的。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軍隊,可以大致分成古典軍國主義和半職業化軍隊兩種。

戰國,秦漢,三國,唐前期,明前期,清前期,可以看做古典軍國主義或者近似的方式。這裡的特點就是舉國皆兵(所有家庭必須出一個男性去當兵,這是法律規定,不去就全家處罰成奴隸,如果有3個男性就要出2個當兵),與其說是國家,不如說是擁有國家的軍隊,和近代的普魯士很像。整個社會的構成都是為了動員人力物力,集中一切力量去戰爭,時刻準備打仗,內部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的分配完全以軍功為核心,想升官想發財想封侯,就上戰場,貴族和普通人的差距可能也就是兩場戰役,軍功可以免死可以抵罪可以發財可以當官,反正只要能打,什麼都會有。

這時候的國家動員能力和軍隊數量是很恐怖的,長平之戰,秦國全國人口才不到500萬,動員了80萬正規軍和100萬後勤輔助人員上戰場,全國近40%的人口啊!!趙國組織能力差一些,全國接近600萬人口才動員了和秦國一樣的數量,但也有30%多了。如果覺得我們的史書不可信,可以近代普魯士為例,普法戰爭中,軍國主義的普魯士全國600萬人口動員了70萬軍隊和70萬後勤輔助兵,25%!!而法國不是這種體制,全國1800萬人口只動員了50萬軍隊和40萬後勤兵,不到5%。

戰國以後,秦漢三國還是近似古典軍國主義體制,所以只有最多800萬人口的曹操可以有30萬正規軍和50萬後勤兵去打赤壁之戰,人口不足100萬的劉備可以拉出來20萬。

再往後,古典軍國主義在中國就幾乎消失了,也就是各朝代開國時候可以短期的來一下,一般最多幾十年就消失了,畢竟文官治國,怎麼會允許武夫地位比他們高。

古代社會最後的古典軍國主義就是滿清了,八旗就是典型的全民皆兵,男人基本都是兵,一切社會地位財富都從戰場上拼出來,所以入關前不到60萬人口的滿清可以有接近20萬的精銳正規軍。加上僕從軍隊等,一次戰略決戰可以動用60萬軍隊和後勤人員。

另外,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也是如此,因為蒙古騎兵的特殊性,對後勤主要靠就地掠奪,不太依賴於正式的後勤部隊,所以200萬人口卻可以一次性出動40萬正規軍征戰上萬公里,同時還有20萬軍隊進攻其它戰場,算是開創歷史了。

有很多人質疑,覺得古代不可能有幾十上百萬大軍,只能說讀史還只是讀個皮毛。

就算中國的古代史書造假了誇大了,難道全世界的史書都是吹牛?!尤其是成吉思汗這種打遍了歐亞大陸的,全世界都替他造假?!!

最後說個清朝的軍隊編制,康熙時期,滿八旗兵丁26萬,蒙古八旗20萬,漢八旗約40萬,其它的綠營這些我們先不算。而這時候滿族全部人口才110萬,蒙古族300萬。這個數字是可以由國庫的軍餉開支來佐證的,基本準確。


麗江說書人


冷兵器時代,如果是滅國之戰確實是需要運用很多人馬的,而古人也喜歡誇大其詞,比如李白的詩歌中就非常能夠看出來古人的誇張了,什麼“白髮三千丈”啦,什麼“飛流直下三千尺”啦等等。

想當年曹操率二十萬大軍攻打孫劉聯軍,就號稱八十萬大軍;前秦的苻堅與東晉軍隊在淝水前對峙時,也是號稱八十萬大軍,並且苻堅還吹噓“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當然再大規模的軍事較量應該不會太多了,畢竟冷兵器時代看起來人多,但是好多人根本照不上面,在沒有通訊設備的情況下,全靠認旗等原始的祼視設備指揮,進攻退後全靠擂鼓吹號衝鋒鳴金收兵,超過萬人的大會戰基本都是一片混亂的場面,更是往往會出現人多形不成戰鬥力反而被人數少的精銳部隊打穿。

比如當年完顏阿骨打滅遼的關鍵一戰護步達岡之戰就是以兩萬對七十萬,縱然遼國人誇大其詞,三五十萬人總是有的。

而且兵仙韓信也曾經說過,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帶很多兵員的,像劉邦那樣的最多也只能統兵十萬,再多可能就管理不過來了,而韓信自己這樣的軍事天才則沒有人數的限制。

古代兵力最大的制約問題就是補給,若是守城作戰還能好一點,若是就食於敵碰到堅壁清野的那就麻煩了,所以計毒莫過於斷糧,《三國演義》中許多著名的戰役都發生了擾敵糧道的戰例。

在古代的各種運輸途徑中,消耗最大的是陸運,無論是人挑還是車拉,損耗都是相當大的,古代有句名言叫做“百里百挑一擔一”,也就是說陸運的損耗在1.1%左右每百里地,如果路程漫長可能還會超支。

最節省開支的就是船運,直到現代空運和鐵路高速發展的今天,船運仍然是花費最低的運輸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曹操要攻擊孫劉聯軍必須先降服劉表,因為他要取得荊州的水軍,雖然在赤壁一戰都葬送了,後來孫權北上攻曹要經過合肥也是因為從長江可通巢湖,從巢湖走濡須口可到淝水,南船北馬的孫權要攻打北方肯定要靠船隊運送補給,所以被曹操事先安排在合肥的張遼在逍遙津大敗其軍。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軍隊人數是要在一定比例之內的,因為供養軍隊的成本很高,尤其是騎兵,一個騎兵的開銷甚至能養十個步兵,馬吃的口糧也是特別的多,而且作戰時馬光吃草是不可以的,需要吃上好的豆料,有條件的還要搞點雞蛋給馬吃吃,光吃草的馬是沒有力氣載人征戰的。

所以即使是唐朝時期威震西域,但是在安西四鎮也沒有安排多少大唐的正規軍,與大食的怛邏斯之戰,大唐的正規軍只有兩萬人,其餘都是僕從軍,而且還是由於僕從軍裡面的葛邏祿部叛變,要不然大唐軍隊也未必會輸給二十萬大食軍,而之所以大唐府兵只有兩萬人則是因為此地距離玉門關尚且有幾千裡之遙,再多人馬補給就跟不上了。

歷史上大部分的朝代軍隊都不會超過10%的比例,唯一例外的可能只有三國之中的蜀國,據說當時天下人口經過東漢末年的廝殺只剩下 400萬左右,魏國就了其中的一大半,蜀國只有大概七十萬人左右,而就是這七十萬人還要供養將近十萬大軍,這也是為何鄧艾奇襲成都,劉禪放棄抵抗的主要原因,因為蜀國實在折騰不起了。

飛凡看歷史


看了很多網友的評論。大家一致的意見都是。過去戰爭的兵力都是誇大的,虛假的。我倒不這樣認為。我個人認為。他們的兵力推算。是以實力來計算的。什麼叫實力呢?比如說步兵。如果1000人的步兵是精兵的話。那麼計算兵力的人數就是一萬。為什麼呢?因為精兵可以以一當十。來對抗敵方。還有一個騎兵可以抵100個步兵。一輛戰車可以抵1000個步兵。一員大將可以抵一萬個步兵。這樣計算下來,不就是應該有這麼多人數嗎?過去是冷兵器時代。全部靠的是人力的衝鋒陷陣。後來又發明了佈陣。把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極致。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史料記載。以少勝多的戰例。都是因為出動的是精兵,或者是騎兵以突襲的方式完成戰役的。西安的兵馬俑又能說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步兵與戰車混編,又能極大地提高戰鬥力。秦漢時期,國家的人口並不多。男女老少全上前線,也沒有這麼多人。西安的兵馬俑。史書記載是百萬軍隊。如果按我說的計算的話,也真的差不多。可見古代計算戰爭的人數。是以兵力來計算的。而不是按人頭來計算的。個人見解,歡迎大家評論。


星球永恆


我之前看到一個小姐姐做科普,說的就是古代打仗的事情。

看完她的視頻,我就感覺古代打仗跟鬧著玩一樣。

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對手,你只能打你的對手,不可以打其他人,如果遇到兩個國君對陣,雙方的士兵還要給對方的國君行禮,以表示尊重。

而且,如果打仗打輸了,戰敗方逃跑,勝利方只能追五十步,五十步之後就不可以再追了。

據說有一次打仗(那兩個國家我忘了)戰敗方準備逃跑,然後發現戰車壞了,然後勝利方就問他們為什麼不跑,他們如實回答,之後勝利方就開始幫戰敗方修戰車,修好了之後,戰敗方就趕緊逃跑,勝利方就在後面追。追了一會兒,戰敗方又停下來了,勝利方又問是咋回事,他們回答說戰車又壞了,然後勝利方又給他們修,最後等戰敗方跑了五十步之後,勝利方停止追擊,轉身返回了。

如果那位小姐姐說的是真的,也怪不得古代打仗一打就是幾十年,上百年了。


暗夜隨筆


我覺得很多人對於古代全民皆兵的這個認識是不夠的,個人觀點,從秦朝開始幾十萬兵力沒有問題啊?

全民皆兵的概念,現代人很多隻有一個模糊的印象,那就來段新聞吧,一段早期央視轉自大眾日報的新聞。

到1958年底,短短的幾個月,全國打出民兵師旗號的就有5175個,民兵團44205個;民兵人數由原來的4000多萬發展到2.2億;參加民兵的人數佔全國人口總數的35%,有的地區達到了40%以上,個別地區甚至超過了50%。1961年,經過調整的民兵數量雖然減少了幾千萬人,但仍有1億多人。1959年國慶節,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看著浩浩蕩蕩通過廣場的首都民兵師方隊時,意味深長地對站在身邊的赫魯曉夫說:“我們有1億民兵!”赫魯曉夫聽後,震驚不已。

從這段央視早期新聞可以看出,建國初期,我國巔峰時期的兵力有2億多人,即使如此,當時的中國也不算是完整意義上的“全民皆兵”。你要說這不是職業軍人,那沒問題,古代大多時候都不是職業軍人,閒時為農,戰時為兵,這才是大多時期的狀況。

相反,在秦朝時期,那是徹底的全民皆兵,由於商鞅變法的關係,秦國基本是一個先軍 政策至上的國家,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與軍事息息相關,耕與戰是國民的生活內容,其他的行業基本都被取締了,耕也是為戰服務的。這種可怕的模式是現在的人不可想象的。

《韓非子》: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其目標就是,國家民眾的一切言論都必須遵循法令,—切行動都必須有助於為國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須用到軍事戰爭上。除了打仗,什麼都是不重要的,這種政策招來幾十萬人很難嗎?現代人難以想象 ,那就代表它就不存在?

在漢朝也是全民皆兵的兵役模式,《漢書》記載: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並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

古代所謂的服兵役也不是除了當兵啥也不幹了,你還是要種地的,只有在農閒時才接受軍事訓練。

古代打仗經常誇張人數,這當然不假,但是不是每一次都誇張了人數呢?曹操的赤壁之戰誇張了人數 ,已經公認了,那就能推斷所有的戰爭都誇張了人數嗎?這跟家長抓住了 你打遊戲的一幕,然後就說你一天到晚都在打遊戲,合理嗎?

秦朝有《兵守》記載,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給從從之,不洽而熯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獲其壯男女之食。

這裡就說了,壯男就是打仗的,壯女就是負責飲食 ,建造壁壘,挖掘陷阱,放火燒敵等等工作,你說他們不算戰力嗎?哪怕是老弱也要放牛牧馬,收集蔬菜,草食,野果等能吃的東西,以壯男女,你說他們沒用嗎?這是三軍將士的來源,這才叫全民皆兵。

個人認為古代戰爭是有誇張人數的,但不是每一次戰爭都誇張了,西方人質疑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古代中國的情況,以古希臘、古羅馬軍做參照,然後再套用中國古代人口資料,來否定古代時期那些參戰人數的方法,首先就有失偏頗。

難道史書加載的古代戰爭每一次人數多的都是誇張的,這是難以理解的。只看到了以當時國家的負擔不起大規模的戰爭,為啥看不到百年三國人口損失了兩三千萬人?五萬、十萬人的打能死掉這麼多人?戰爭本來就是超脫國力的模式,是不以民生為主要目的的。


書僮聊歷史


這個問題很好

首先古代打仗確實有誇張的成分。

畢竟兩軍對壘肯定要放出話來說自己的軍隊的數量,而報數量的時候往往會多報,以此來威脅對方,恐嚇對方,使對方士兵的士氣下降,這樣會有利於自己軍隊的戰鬥,大大的降低對方軍隊的戰鬥力。

比如曹操30萬人說成是80萬人。秦講白起坑殺45萬趙軍也只是虛數,真正的可能有20萬左右。

當然這種方法也只是前期有用,到後來的朝代,軍隊的統領一般不會相信這種鬼話。之所以後世還在用這種方式,多數是用來壯膽和壯大自己的聲威,畢竟知道真相的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還是不知道的。

這樣也就是的軍隊的數量動輒幾十萬,上百萬。

其次,古代的打仗的士兵人數確實很多。原因有以下幾條。

1.晉升途徑

軍功爵制是在秦朝商鞅變法時候確立的,普通百姓也可以通過這一條道路快速晉升,但前提是軍功足夠。即便後世有了科舉,可以憑藉科舉做官,但是真正有本事考取功名,文舉武舉的都是鳳毛麟角,用古代的話說,那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武曲星下凡。

對於廣大的老百姓來說,卻只有這一條可以改變命運的道路。

2.兵役法

每家每戶的男丁到了適當的年齡都要去服兵役,對於廣大的人口基數來說,這個數字無疑是恐怖的,所以幾十萬軍隊是完全拿的出手的。

在今天如果要按古代的徵兵方法徵兵的話,有個上億的軍隊也不足為奇。

3.府兵制

古代很長時間實行府兵制,戰時應召入伍,裝備糧食自備,這樣就而國家僅僅需要免除一兩年的賦稅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兵源,沒有多大的負擔,當然戰鬥力比起後代的募兵制要低,這個時候數量便成為了優勢,這也是動輒人數很多的原因。

綜上,我認為一,古代行軍打仗有誇張的成分,而且不小 二,古人打仗拼的就是人,人數自然很多,不足為奇。


王建國xxy


中國的封建時代三千年,很多時候都是處於軍閥割據,軍閥割據混戰時期各軍閥都是以軍隊人數為基礎,對於軍人素質倒不是很注重,必進近身肉搏人數才是絕對的力量,但是地域不同人口總量也不同,慢慢就延伸出戰術或者兵法。今天以大家熟知的三國為例,演義中動輒百萬大軍,三國三大戰役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曹操和袁紹號稱大軍八十萬劉備號稱大軍七十萬,並且三大戰役都是以少勝多,這些軍隊數量純屬虛張聲勢。東漢末年人口將近兩千萬,全國動盪各地軍閥大量徵兵,以三丁抽一的方法徵兵全國各大軍閥軍隊數量應該在200—300萬,大的軍閥就有二十多個,說白了三國前期大軍閥袁紹總兵力超不過40萬,到了三國鼎立時期經過幾十年的混戰兼晉朝建立總人口650萬左右。魏國400—450萬,蜀國90—100萬,吳國100萬左右,兵力魏國大約是40萬、蜀國和吳國各約15萬、後期諸葛亮北伐有史可查最多的一次帶了8萬人。


我是苗苗和珍珠爸爸


古代常備兵力肯定不是很多。能維持個幾萬人的規模就不錯了。

但是當戰事來臨,特別是外族入侵時,國家就要徵兵,就是拉壯丁。按照二丁抽一,五丁抽三這樣的比例強制從軍。比如花木蘭,弟弟年幼,肯定軍隊不要,父親年齡雖大,按規定也要從軍。所以花木蘭才去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雖然這事可能不是真的,但是這種制度是有的。

這種制度不只是國的需要,也是百姓保家保命保財產的實際要求。因為一旦外敵入侵不能抵禦,就會國破家亡。所謂保家衛國,指的就是這個。

因此,外敵入侵時,全國幾乎一半的壯丁都可能成為軍人。幾十萬的規模肯定可以達到。

比如,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進行生死存亡的決戰,兩國陳兵近百萬,最終趙國敗北,被坑殺四十萬。注意這是歷史,不是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