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孩子把練琴當成有興趣的事來做呢?

琴爸琴媽都希望孩子能主動自覺地去練琴,可是這樣的時候少之又少,隨著學琴時間變久,很容易出現孩子哭鬧不想練琴,這時就會有一些聲音冒會出來:“孩子不喜歡就別練了,興趣最重要,學音樂啥的娛樂開心為主!這個時候就搞得家長進退兩難”。

為什麼會這樣?讓我們結合實例,細細從頭至尾的去分析和找找辦法吧!

【案例】小寶說喜歡鋼琴,經過幾番交流,並嘗試讓他接觸各式各樣不同的樂器,他還是毅然決然的要學鋼琴。見小寶這麼執著,媽媽心中竊喜,於是買琴找老師,開始了鋼琴學習。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了,小傢伙不排斥上課,也喜歡老師,可就是不喜歡練琴,每天為了練琴,家裡都上演著親子大戰……

問題出在哪兒了?

開始前:

學琴前的心理鋪墊不夠

學琴前和孩子的交流主要停留在是否真的有興趣,最多的對話是:"你真的喜歡嗎?買回來我們要練琴哦。"孩子對這些並沒有概念,往往是痛快答應的。這些話聽起來就像"你真的喜歡這個玩具嗎?買回去要玩兒哦。"


怎麼讓孩子把練琴當成有興趣的事來做呢?


前期鋪墊我們來做兩件事

一、和孩子一起畫一張時間表

告訴孩子:"鋼琴彈起來很好聽,我們想要彈出好聽的音樂是要每天練習的,每天30分鐘,那我們一起來做張時間表,看看哪個時間最合適。"

表格一定要孩子參與制做,如果還不會寫字,可以用畫畫代替,否則只是大人代筆印象不會深刻。

另外,不要忘記練琴初期還需要大人監督,所以要一起商量一個對大人孩子都合理的時間,這樣才容易堅持。

至於練琴時間,初學的小朋友30分鐘以內是可以完成作業的,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稍作調整。

比如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小朋友可以15分鐘一次,分兩次練習。之後隨著年齡增長和曲目增加,時間自然而然會延長。


但這點就不需要在前期鋪墊時說了,也不能一次就把孩子的興趣嚇回去。


怎麼讓孩子把練琴當成有興趣的事來做呢?


二、告訴孩子我們是要一點點學會的

不少小朋友帶著幻想,似乎自己坐在鋼琴前,就能有神奇的事情發生,可以很快彈得像老師一樣好。

我們不是要打破幻想,但至少要告訴小寶們一些真實的情況:"我們需要慢慢學習,將來一定會彈得和老師一樣好,但現在要有耐心,一點點學。"

否則,即便家長不講,小朋友也很快會發現,原來神奇的事情沒有發生。幻想破滅後就覺著:“這件大玩具什麼時候可以不學啊!”


初學期

初學期的3個月,對於培養孩子良性的練琴習慣很關鍵。家長的陪練有兩項任務。

1、監督

既然制定了時間表,現在就要說到做到。練習幾次後孩子都會有拖延不練琴的想法。

不能怪他們三分鐘熱度,在學習過程中,"偷懶"也算是一種天性,家長和老師的職責就是規範他們的行為,幫他們培養學習習慣。

此時小寶們會嘗試各種可能性,看看哪種能讓爸媽妥協,鬥智鬥勇的時刻便開始了。

比如,不少孩子在練琴過程中,總是不停的去上廁所喝水,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其實在幼兒園,孩子們已經能完整度過一節課的時間,老師會安排在課間讓他們去上廁所喝水。

在家也可以這樣,開始前做好準備,並且說好中間不重複這些事情,不要給孩子養成拖延的習慣。

拒絕孩子不合理要求時態度要堅定,一次到位,否則就變成無休止的討價還價


2、指導

剛開始練習時,小朋友難免會有一些內容不記得,或者有畏難情緒。這時需要家長安撫和引導。

如果是內容不記得,儘量用提示的方式解答,初學內容對於大人來說非常簡單,看兩遍就記住。

但對小朋友來說,他們的邏輯思維還沒有那麼強。有些內容並不能關聯起來,會望著一個音符遲遲不去彈。

這時,需要給他們一點思考的時間,如果想不出來,就給一些提示幫助,類似於"這個音符比前一個音符高一層臺階,那我們數數看它是誰呢。"

儘量不要直接講答案,不然久而久之會形成依賴情緒。也給之後的"學不會"埋下伏筆。

在這幾個月中,給孩子樹立練琴規則最重要,逐漸讓他們知道這是像吃飯喝水一般,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但對練琴細節不要太苛求,如果在其他事情上沒有太高要求,偏偏到了學鋼琴要求嚴格,孩子也會認為,是鋼琴導致了父母對他的過多責罵。


一段時間後(幾個月)

有些小朋友是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排斥。


一種情況是學習內容沒有消化。表面看起來也能彈,但實際上之前的內容學得不紮實。

當難度增加,孩子的畏難情緒也開始疊加,突然覺得自己怎麼也彈不好,逐漸從不肯練到牴觸排斥。

這時需要及時和老師溝通,暫緩進度,找到是哪些內容沒有掌握好,鞏固學習,重新給孩子樹立信心。

另一種是教材過於單一枯燥。雖說前期學習不可避免的有枯燥內容,但肯定不是佔全部比例。

在每週同時練習的作業裡,有一半喜歡一半不喜歡,都算正常,往往不喜歡的部分是訓練手指的基礎練習。

需要老師和家長告訴孩子為什麼練這些內容,對手指和之後彈樂曲有什麼幫助,小朋友逐漸會理解的。

但如果所有內容都不喜歡,這就需要和老師協商,看是否能教材上做出調整。

學琴兩三年或更久之後…

同樣大體分兩種類型


第一類是前期沒有問題,兩三年後突然打不起精神,不願意再練。這屬於階段性的疲倦,屬正常情況,每隔一段時間出現一次。


這時可以鼓勵孩子參加表演,比賽或考級等活動,有了目標也就有了動力。還可以在教材中穿插幾首小朋友自己很喜歡的樂曲,緩解情緒,逐漸走出疲倦。


怎麼讓孩子把練琴當成有興趣的事來做呢?


第二類就是從前期開始一直磕磕絆絆,帶著各種問題學下來的。

這是比較麻煩的狀況,孩子逐漸大了,學校功課也開始多起來。每天似乎很容易就能找出不練琴的正當理由,讓大人接不上話。

這時我們就需要和孩子好好交流一次,其實很多孩子在這種時候並不想真正放棄,可又不願騰出時間練習。

如果能說服孩子繼續學習,那就回到最初制定時間表的步驟,由他們自己規劃每天需要做的事情。

同時和老師交流詳細情況,做出適當的課程調整。

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性格,但我們也能總結出一些普遍規律。各位家長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