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冷兵器歷史上的巔峰之作唐刀,為何消失於宋朝?

V587累


這是由於大環境的改變而導致的結果。

再講這個事情之前,先說明所謂唐刀指的是唐代的四種制式刀,分別是儀刀、橫刀、障刀和陌刀。而儀刀是儀仗隊使用的禮儀兵器,橫刀是佩刀,障刀現在推測是短刀匕首,陌刀現在更支持是長柄長刀,類似於長柄斬馬劍。


對於四種刀制有過記述的《唐通典》對中國軍械的介紹時間是截止到唐天寶年間,也就是盛唐的尾聲。此時唐軍的裝備特點是重裝步兵為主,騎兵以中型騎兵為主,少有具裝存在。


府兵雖然衰敗但是並未消逝,這種偏向於貴族私兵性質的軍事制度,保證了士兵的裝備可以是精裝品,畢竟在當時的冶煉條件來看,唐刀的製作工藝成本巨大,只能是集中在少量精銳部隊手中。

但是安史之亂後,帝國的府兵制被徹底瓦解,先前並存的募兵制度進入興盛階段,唐軍的裝備也就統一由政府發配,質量相對有所下滑。再加上戰事頻發,唐政府和各地藩鎮手中的軍隊數量都很龐大,頻繁的戰爭使得昂貴的兵器被消耗成了一種非常奢侈的行為。因此各個軍事派別開始追求更加廉價同時又不失威力武器。像唐刀過於昂貴,就不在適合時代潮流。



也是因為戰爭數量激增,各地武裝為了減少損失,分分增加了士兵的披甲率和甲冑厚度,如此一來,鋒利的唐刀因為難以破開重甲而失去了攻克敵軍精銳的作用。相比之下,更加廉價的鞭鐧錘和大斧大刀一類兵器,因為更適合破甲,已經開始全方位的取代了除長槍之外的其他利器。甚至武將和士兵的短兵,也由橫刀變成了更加粗重的手刀。


戰爭的頻發促進了軍事科技的進步,到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的精鋼技術又更上一層樓,已經不需要唐代複雜的工序,即可鍛造出帶有同樣韌度和硬度的兵器,所以不存在手藝倒退一說,只是時代拋棄了唐刀。而且唐刀也並非中國刀的巔峰時代,明清時代的刀劍有著更成熟的冶煉技術,還包括了各地刀制的優點,這才是冷兵器時代短兵的巔峰時刻。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問的好。

唐刀共有四種,包括儀刀、障刀、橫刀、陌刀。其中最著名、威力最大的是陌刀,這是一種雙手持握的長桿刀,類似漢代的斬馬刀。鋒利異常,威力極大。儀刀不是實戰用刀。障刀是防身用的。橫刀是士兵作戰用的。

唐刀的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殺傷力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成本的原因。

第一,唐刀對重甲威力有限。

唐宋時期,我國的鎧甲有了一個大的發展,其防護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一身的鎧甲重大四五十斤,宋朝的步人甲更是將近六十斤重!像明光鎧、步人甲、冷段甲這樣的鎧甲,一般的利刃根本無法砍透!有的將領和士兵還會身穿重鎧(兩層鎧甲),簡直就是坦克一般。

唐刀雖然鋒利,面對這樣的鎧甲,也是無能為力。很難對敵方造成傷害。

既然利刃沒用,人們很快轉換思路,鋼鞭、鐵鐧、錘、狼牙棒等打擊兵器開始風靡戰場。它們不需要刺透鎧甲,一個大鐵疙瘩,只要砸到敵人身上,就能砸的對方骨斷筋折、內臟受傷。

唐刀,已經難以滿足當時戰場的需要,所以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第二,唐刀製造費工費時,非常昂貴。

陌刀非常昂貴,據說打造一把陌刀的費用,可以買兩匹駿馬!這樣奢華的裝備,只有大唐盛世才有能力大規模裝備。盛唐以後,國力衰微,陌刀就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了。


北宋的巨斧、麻扎刀,與陌刀的作用相似,但要便宜的多的多。

橫刀的製作工藝,融合百鍊鋼、包鋼夾鋼等先進技術,通過反覆鍛打,使得刀本身兼顧很強的柔韌性與硬度。工藝複雜,製作困難,價格高昂。唐刀,好用,但真的太奢侈。它是貴族武器,不適合大規模裝備。最終,消失了。


上將噯福斯


唐刀並非特指某種刀,而是對隋唐朝時期(唐朝很多東西都是承襲隋朝的,兵器也不例外)各種刀的總稱。根據《唐六典》中《武庫令》記載:

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障刀蓋用障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可見,唐刀主要指儀刀,障刀,橫刀,陌刀這四種刀。儀刀刀身大都描龍畫鳳,主要是儀仗隊使用。障刀是主要近戰武器,橫刀是士兵的佩刀,算是副武器,總之,這三種刀都屬於短兵器,陌刀是屬於長兵器,裝備重步兵,用於剋制騎兵,所以又叫斬馬刀。唐朝猛將李嗣業就是一個用陌刀的高手。

唐刀製作精良,鋒利無比,是中國冷兵器史上的巔峰之作,為大唐將士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現存的唐刀僅僅只有日本正倉院保藏的“金銀鈿裝唐大刀”了。

至於為什麼唐刀逐漸消失在宋朝,一是唐刀作為刀的樣式,為什麼慢慢退出了軍隊裝備的序列。二是唐刀的製作工藝為什麼漸漸失傳。

唐刀被宋朝軍隊淘汰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一、製作工藝複雜,費時費力,造價昂貴

第一,造價昂貴。唐刀製備精良,對刀的韌性,硬度,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宋朝及之後軍隊普遍裝備的厚背刀、麻扎刀和砍刀等,則比較粗糙,在民間隨便一個鐵匠鋪子就能打出來,和砍柴刀無疑。因此,打造一把唐刀和一把普通的宋刀,其成本不可同日而語。

據《新唐書. 食貨志》中記載: 鬥米錢十三五,天寶二年一把最下品的唐刀(橫刀)價格約在五十鬥米,最上等的鑌鐵唐刀要一百七十鬥米。這相當於唐朝一個七品官員半個月的俸祿,這種刀要大規模列裝軍隊,軍費支出無疑是巨大的。所以,當時人們都已能得到一把唐刀為榮,甚至據傳,日本天皇得到了一把唐刀,也要大宴群臣,然後收藏起來。

第二,鍛造材料不同。我們知道,從鐵到剛的轉變,其實就是含碳量的變化。所謂百鍊成鋼,就是通過不斷鍛打,增加鐵中的含碳量,最後成為鋼。唐朝時打鐵使用的大都是木炭,木炭中的碳元素能更好的進入鐵中,增加柔韌性,而且,木炭雜質較少,不易對鋼鐵產生不良影響。宋朝後,煤炭得到了大量開採,所以打鐵時用的多是煤炭。但是,那個時候肯定沒有掌握煤炭的脫硫技術,因此在鍛打時,大量硫元素進入到鐵中,使得硬度下降。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只能不斷加寬刀面和加厚刀背。

二、 甲冑的進化

由於冶煉技術的大發展,北方的遊牧民族如契丹,党項,蒙古等也逐漸掌握了比較先進的冶鐵技術,比如,“契丹”翻譯成漢語就是鑌鐵的意思。党項在與宋朝的對峙中也大力發展了冶鐵技術,史書記載,西夏甲冑“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人”。 “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西夏陵出土的甲片,製作精細,薄厚均勻,孔眼劃一,有的外表有鎏金。西夏刀、劍製造也非常出色,“契丹鞍、夏國劍、高麗秘色,皆為天下第一,他處雖效之,終不能及”。蒙古更是視各種匠人為珍寶,崛起時蒙古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征服西夏的同時也迅速消化掉了党項人的冶鐵技術。

宋朝戰爭的主要方向是同樣是北方遊牧民族,在北方遊牧民族掌握了先進的冶鐵技術後, 重甲和騎兵的組合逼迫宋軍不得不研究如何能以重步兵對付遼金的騎兵,長矛、斧鉞開始成為軍隊的主要兵器,斧鉞的大量裝備從《武經總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證,斧鉞的製作和使用技藝比陌刀要簡單,對付騎兵同樣有效,岳家軍曾用“麻扎刀”“捉刀”“長柯斧”大破金軍“鐵浮屠”。

總之,在宋朝時期,隨著甲冑不斷的重型化,棍棒斧鉞等打擊力度強的兵器漸漸取代刀劍等靈巧鋒利的輕型兵器,成為軍隊列裝的主流。

而唐刀失傳主要是由於兩宋政策所致

一、禁止私人持有兵器

唐朝的社會風氣比較寬鬆,像橫刀這種製備精美的武器,不僅軍隊列裝,民間也大量保有。文人墨客都喜歡配一把橫刀,仗劍走天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白了,他不僅是詩人,也是名劍客。但是,到了宋朝時候,民間時禁止私人攜帶刀劍的。在《水滸傳》中可以發現,好漢們大都拿得是棍棒,而非刀劍。

宋自立國之初就對民間實行了禁止私有、私造兵器的政策。北宋建國時的《宋刑統》中明文規定:凡蓄藏禁兵器的人戶,按律處以“徙一年半”的判罰。之後,關於藏禁兵器的刑法有一遍遍的加固,成為宋朝的基本國策。

同時,為了防止民眾私造禁兵器,嚴禁制造兵器的技法流入民間,在《慶元條法事類》中有“諸軍器樣制,傳寫漏洩者,徙二年,許人捕,若製造轍改樣及減功料者,杖一百”的法律條文。

這一系列禁令,涉及面極廣,不但禁了上陣用的軍用武器,一度連老百姓日常開山種田的工具刀都給禁了。據《宋會要輯稿·兵》裡記載:

“仁宗天聖八年三月詔曰:川陝路不得造著袴刀。利州路轉運使陳貫言:著袴刀,於短槍竿、拄杖頭安者謂之拔刀,安短木柄者謂之畲刀,並皆著袴。畲刀是民間日用之器,川陝路險,全用此刀開山種田。今若一例禁斷,有妨農務,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眾。請自令著袴刀為兵器者禁斷,為農器者放行。乃可其請。”

到了宋徽宗時期,各地百姓造反屢禁不止,為了控制百姓,連“博刀”(一種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刀具)都禁止了,如果發現有人使用這種刀,不僅本人獲罪,甚至連鐵匠都要入罪,這對兵器製造技術以及兵器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無疑是相當致命的。在這種環境下,像唐刀這麼繁雜的工藝,怎麼可能流傳下來。民間的鍛造技術,也就是能打打菜刀,砍柴刀的水平了。

相對而言,隋唐府兵的參戰武器和馬匹是由府兵自備,對於民間的武器管制相對寬鬆,而對府兵而言,保命殺敵的東西自然有多好就要弄多好,在客觀上也促成了唐刀的繁榮。

二、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

中國重文輕武的風氣就是從宋朝開始的。宋朝在建國之前,經歷了五代十國這一段動亂時期,這個時期是武人的天下。宋朝建立後,宋朝皇帝認為,要保持社會穩定,就必須打壓武人的地位,防止他們作亂。並且,扭轉民間的尚武風氣,提高文人地位。

經過朝廷有意的不斷壓制、歧視武將和過度抬高文官地位,當時社會上的尚武風氣為之一變,不僅昔日“出將入相”之說在北宋消失殆盡,而且士人群體也遺棄了“投筆從戎”的觀念。民間甚至開始有“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俗語流傳,可見當時社會中“重文輕武”風氣的流行。著名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便是出自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這是從那個時候起,中國文人變成了一副“手無縛雞之力”的病態形象。

秦漢時期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精神被拋棄了,大唐時期“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的信仰被拋棄了,文人士子們只以“東華門唱名者方為好漢”,就從根本上閹割、終結掉了武器的繼承、延續和發展。


歷史風暴


中國刀劍工藝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雖然現今世界幾大名刀系列中沒有中國刀劍,但是不能否認中國古代工匠的心血。而且中國刀劍不僅輝煌,還可以分為兩段,一是青銅劍,二是鋼鐵刀劍。

青銅劍我們不必多說,因為說也說不清楚,越王勾踐劍早就聞名遐邇,兵馬俑四面八稜劍也是獨樹一幟,傳說中的很多青銅寶劍都相繼出土或者找到史料記載,像魚腸劍、干將莫邪劍搞不好都是真的存在,而我們現在卻無法搞清青銅寶劍的秘密。

青銅劍雖好,但是製作難度太大,不容易成批量製作。漢朝過後,百鍊鋼和灌鋼法的出現,讓中國刀劍進入一個新的輝煌。各種新的刀劍工藝在不斷的探索和累積中,在唐代達到了巔峰,這就是唐刀。

唐刀至今只在日本保留了實物,國內基本沒有。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唐刀工藝精密複雜。製作一把唐刀的成本太高,只有在盛唐的時候才大量裝備,而這種特殊工藝,在失去了使用者之後,很快就失傳,唐末戰亂紛飛,宋朝又整天面臨著遊牧民族政權的壓力,根本無心延續唐刀,以至於唐刀工匠斷層,當初純正的工藝失傳。

第二是唐刀屬於高級軍工用品,唐朝對於這種寶刀的管控很嚴格,不允許私人擁有,更不許用於陪葬,所以我們很難從唐代墓葬中發掘處唐刀的珍品。

第三是戰鬥損耗。唐朝開始走下坡路時,無法繼續承擔大量唐刀的製造裝備,原有的裝備,則在戰亂中消耗殆盡,畢竟再好的刀劍也是會缺口,會磨損折斷的,唐刀雖然精良,但是也耐不住長久的消耗。

第四是唐刀的材質。唐刀雖然採用了複合工藝,但是本質上還是鐵元素,唐朝至今一千多年,水汽對他的腐蝕也不可小看,實物很難度過這艱難的歲月,即便是墓葬中,挖掘出來時也很可能只是一堆鐵鏽了。


丹書戰史


根本原因:太貴了。根據史料記載,一把普通士兵裝備的唐刀,造價相當於一位六品官員半個月的俸祿,一支一萬兩千人的部隊大約需要一萬把這樣的唐刀。

而包鋼法,摺疊鍛打等技術,使得這種兵器更加的費時費力。而宋代由於外部壓力太大,而且重文輕武,唐刀很難普及。加之,在宋代,鬥爭對象變成北方遊牧民族,對於兵器破甲效果已經沒有太大的需求了!所以慢慢的,唐刀失去了它的歷史存在意義。

這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大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