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谓的“睡眠论”,实际上很多都是错的!

年轻人强迫症似的晚睡,都快成社会问题了。

我曾经也常年这样,明明痛苦、焦虑、自我厌弃,却难以戒除。


我们所谓的“睡眠论”,实际上很多都是错的!


最滑稽的真相是,因为努力上进而熬夜的人,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的熬夜,和努力无关,不过是放纵和不自律的结果,是逃避内心空虚焦虑的手段。

一个人躺在黑夜里,手机却连接着整个喧哗的世界。只要你不停下来,它永远有新鲜的东西喂养给你,我们被这块小小的电子屏幕驯养成了一只又一只信息饕餮。

第二天倦怠无神、精力不济的时候,也不是没想过要好好睡觉,可就是很容易屈服于熬夜快感,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睡眠节奏,养成能高效恢复精力的睡眠习惯。

我们所谓的“睡眠论”,实际上很多都是错的!

我很庆幸自己找到了《睡眠革命》这本书,它真的帮我从恶性循环里跳出来,人生第一次让我感觉完全掌控了自己的睡眠。

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英国的睡眠专家,从事睡眠科学研究超过30年,他提出的R90睡眠方案,服务的是贝克汉姆、NBA球员这样的顶级运动员以及商业顶尖人士。

我特别没出息地想,读书真好啊,就算我工作一辈子,也请不起贝克汉姆的睡眠教练啊,可是我却可以通过看书得到世界顶级的睡眠建议。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

我发现我们关于睡眠的常识,大多是错误的。比如我们笃信的8个小时睡眠论,比如可以通过早点睡、晚点起补觉,通通都是错误的。在这些错误知识的指导下,我们永远无法获得满意的睡眠。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呢?怎么做才能高效地恢复精力呢?

是时候重塑睡眠观,重建睡眠习惯了。


我们所谓的“睡眠论”,实际上很多都是错的!


一、和生物钟对着干,我们永远是输家

如果你对生物钟的存在,心存怀疑,企图违背,一定被狠狠地教训过。

我就是那个被狠狠教训过的人。

去年闭关写书,我偏爱夜深人静的时候写稿子。所以我就想,以前上班要早起,晚上要睡觉是没办法,现在反正24小时都是由自己支配的,那就干脆晚上写稿子,白天睡个够好了。

然后我就过上了日夜颠倒的生活。

但我并没有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违背生物钟的后果很快就来了:

白天睡得再多,我也还是疲惫。精神状态很不好,注意力很难集中,意志力差,脑子转不动,没耐心,食欲不振,情绪很差,脾气不好,而且不喜欢自己,一点也不开心。

我们所谓的“睡眠论”,实际上很多都是错的!

自然了,我的写稿效率反而一落千丈。原来晚上睡和白天睡,即使睡同样的时长,身体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真的,相信生物钟可以任自己调节,真是最愚不可及、最不自量力的想法。

生物钟又叫昼夜节律,它内置在每个人的体内,它要求身体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它的存在已经被科学研究所证明,原来昼夜节律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基因所控制的蛋白分子控制着我们的活动。201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就是颁给三位发现生物体中控制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科学家。

生物钟是跟着地球昼夜更替走的,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这个生理周期并不会随着电灯发明、电子产品日新月异而改变,更不会为了配合我们的生活节奏而改变。

违背昼夜节律,就像在涨潮的时候捡贝壳,必然受到潮水的严厉惩罚。

遵守昼夜节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该睡的时候睡,该醒的时候醒。违背昼夜节律后果很严重,该睡的时候不睡觉,缺失的睡眠再也无法补回来,身体会受到疾病的惩罚。

可是在这件事上,我们很难听进劝。

偶然熬夜猝死的新闻,只会引起我们短暂的恐慌,熬夜是癌症的好朋友,也只是让我们略感忧心。猝死得癌毕竟是少数,熬夜晚睡,更像是不动声色的慢性杀手,一点一点折损我们的健康。

而我们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顽固分子,一边承受着熬夜对身体的蚕食,一边心里带着隐隐的罪恶感,前赴后继地熬夜。

牢牢地记住一句话:和生物钟对抗较劲,输家永远只会是我们。


我们所谓的“睡眠论”,实际上很多都是错的!


二、我们都被“8小时睡眠论”给害了

大多数人笃信“8小时睡眠论”,笃信每晚睡满8个小时才算获得充足睡眠。媒体还经常发布睡6小时两眼无神和睡满8小时神采奕奕的对比照片,吓唬我们。

我们所谓的“睡眠论”,实际上很多都是错的!

所以,睡之前,要是发现自己睡不够8个小时就会非常焦虑,睡之后发现自己没睡够8个小时就会判断自己睡眠不足。

像我这种的完美主义者,一旦掐指一算,发现睡不够8小时,我还会觉得当晚剩下的睡眠都没意义了,那天晚上已经被我毁了,接着我会选择破罐子破摔。

《睡眠革命》告诉我们:

“8小时其实是每晚的人均睡眠时间,但不知何时起,它却成了普遍适用的推荐睡眠时间。然而一味追求8小时睡眠而产生的巨大压力,反而对我们的睡眠起着破坏性极强的反作用。”

简单粗暴、一刀切的“8小时睡眠论”只会带来睡眠焦虑,把我们都给害了。

这么说有几个原因。

首先,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是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正如《睡眠革命》所说:这个世界上既有英国撒切尔夫人这种每晚只需4到6小时的人,也有像网球传奇罗杰·费德勒和飞人博尔特这种每晚需要睡10个小时的人。

睡得太多或者太少,反而适得其反,一刀切的“8小时睡眠论”会让许多人适应不良。

《睡眠革命》的作者,谈到自己的一个客户,每晚按7.5小时睡不精神,调整成6个小时之后反而精神百倍,活力四射。

其次,评估和衡量睡眠质量应该看睡了几个睡眠周期,执着于每晚睡了几个小时没什么意义。

一个睡眠周期是90分钟,90分钟里,我们会经历非眼动睡眠、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几个睡眠阶段,这个过程就像下楼梯,我们下到越来越深的楼层,就是进入越来越深的睡眠。

刚开始的非眼动睡眠是意识模糊、朦朦胧胧的浅睡眠,听到一点动静可能就醒过来,还常常会觉得突然坠落或者滑了一跤而惊醒;

接着的眼动睡眠,是需要费劲才能把你吵醒的深睡眠,睡眠的生理修复功能大多出现在这个阶段完成;

最后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我们身体无法动荡,并且会做梦,这一阶段被认为有利于开发创造力。

睡完一个周期之后,我们会醒过来,再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当然通常我们不会记得自己曾经醒来过。

所以90分钟就是我们计算睡眠时间的基本单元,我们不说我们睡了几个小时几分钟,而是说我们睡了多少个睡眠周期,充分的修复和睡眠,都是按周期走的。

如果一直困在半梦半醒的浅睡眠阶段,睡多久也没用。


我们所谓的“睡眠论”,实际上很多都是错的!


第三,每晚睡8个小时的刚性安排是不切实际的。

生活中,我们总会碰上加班、聚会或者其他临时事务,我们很难每晚都睡满8个小时。

每晚8个小时的刚性安排,就像那颗怎么跳也够不着的葡萄,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沮丧。

《睡眠革命》主张用弹性的R90睡眠方案,替代8小时刚性睡眠论。

这个方案最大的特点是:以90分钟的睡眠周期为计算单位,把睡眠放到一周的时间里来评估,而不是某一天。

理想状态下,我们每天获得5个睡眠周期,也就是7.5个小时,每周我们会获得35个完整的睡眠周期。

但我们不需要做到完美,一周28到30个周期也比较理想了。一个“没有睡好的糟糕晚上”没什么要紧的,我们只要保证不要连续三个晚上缺乏睡眠周期,同时每周至少4天睡够睡眠周期就可以了。

我们所谓的“睡眠论”,实际上很多都是错的!

我们立刻放下了思想包袱,因为并不是非得每个晚上都睡满8个小时,而且一晚上并不会决定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