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桃花庵诗》:一首艳丽的桃花狂歌背后,满是唐伯虎的血泪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桃花庵诗》的作者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画家和书法家,与仇 英、沈周、文征明并称 "吴门四家",又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唐寅自幼聪颖,家境也比较优越,"性极颖利,童髻中科第,四海尽称之"。他拜沈周为师,并且与祝允明、文征明等交好,弘治十一年参加应天府乡试高中第一,成为"解元"。主考官梁储读唐寅试卷时,赞叹不已。

细读《桃花庵诗》:一首艳丽的桃花狂歌背后,满是唐伯虎的血泪

唐寅本想挟乡试余威,在会试连中三元。但命运与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他进京赶考时,偶遇江阴巨富之子徐经,徐经是唐寅的铁杆粉丝,提出与唐寅同行,一切费用由他承包。两人进京后,经常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引起其他应试举子的妒恨和非议。恰巧这年会试试题十分冷僻,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只有两张试卷答题贴切,主考官程敏政认为这两张卷子一定有一张是唐寅的。程敏政这样说,让平时嫉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给事中华昶在明孝宗面前弹劾程敏政受贿,把试题泄露给唐寅和徐经,并内定唐寅为状元,并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虽然事后查出华昶所奏不实,但是唐寅和徐经的前程就此一笔勾销。从中解元到入狱,半年的时间让唐寅从天堂跌到地狱,从此断绝了仕进之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唐寅的厄运并没有结束,他的妻子不愿意跟随他过没有希望的生活,与唐寅分手,使得唐寅越发自暴自弃,终日留连青楼买醉,排解心中之忧愤。

细读《桃花庵诗》:一首艳丽的桃花狂歌背后,满是唐伯虎的血泪

《桃花庵歌》是唐寅人生失意之后所做,"桃花庵"是唐寅在苏州城北桃花坞为自己建的几间茅屋。只不过这几间茅屋外栽了数百株桃树,虽然陋室简朴,但也自在清闲。在《桃花庵诗》中,唐寅用一气呵成的气势、流畅的笔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潇洒和畅快,如珠落银盘,一气呵成,流利连绵而又隽永。在开开落落的桃花林中,唐寅终日处在醉与醒之间,无忧无虑,他珍惜 眼 前的一切,他在桃花丛中" 笑舞狂歌",他愿老死花酒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唐寅对人生的肯定,是诗人安于贫贱的风流洒脱。红尘俗世之中,也许只有桃花才能真正称得上唐寅的知己。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五陵"原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诗人借以说明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过着清闲的恬淡生活的"桃花仙人"那种放达不羁、任意洒脱的意象,仿佛从诗中和画中走了出来。

细读《桃花庵诗》:一首艳丽的桃花狂歌背后,满是唐伯虎的血泪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四句,如同一个由远及近的长镜头,把一幅美丽的画图推到读者眼前。这幅图中有三个意象:桃花、仙人、酒。"桃花"在诗的篇首,以顶针式句法连环使用,反复出现的七个 "桃" 字,令人眼花缭乱。这种强烈的节奏和镜头的推进式,使得这个静态的桃花产生了动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历来代表了青春活力和自由奔放的情绪,"桃"又与 "逃"谐音,又有消极避世之意。 "仙人"指的是唐寅自己,唐寅当时最大的理想是 "过神仙一样的日子","仙人"意象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诗人对自己桃源生活的喜爱和悠然自得之情。

细读《桃花庵诗》:一首艳丽的桃花狂歌背后,满是唐伯虎的血泪

诗的前三行都在极力表达诗人对桃花的喜爱之情,第四行却笔锋一转, "又摘桃花卖酒钱",这说明相比于桃花,酒才是诗人最喜欢的东西。"酒"是古代文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宣泻,也是文人性格与才情的标志。唐寅用 "桃花"来烘托、反衬 "酒"的 重要作用,使 "酒" 的意象与前面 "仙人"的意象前后呼应,也暗合杜甫 《饮中八仙歌》中将好酒的诗人比作神仙的传统说法。诗的前两句用三个意象,把读者带进了现场,不禁产生了诗人在哪里,在做什么的疑问。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落花开年复年。"这两句诗中诗人加入了三个时间元素:酒醒时、酒醉时和半醉半醒时,与紧接的"日复日"、 "年复年"产生了无限循环,将桃花、仙人、酒三者稳定而长久的相互关系表达出来,也使诗的前四句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细读《桃花庵诗》:一首艳丽的桃花狂歌背后,满是唐伯虎的血泪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车马"是古代的交通工具,也是昂贵的交通工具,代表的是优越的富贵生活。诗中的仙人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桃花卖这种鲜明的对比,将人们从诗中的浪漫氛围被拉回了现实世界。诗人卖花换酒,心里真实的想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的四句便便是解答。唐寅通过花酒代表的贫贱生活与车马指代的富贵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对立关系的认识:花间醉酒的生活虽然贫贱,却得到了清闲,可以 在日复日、年复年的醉醉醒醒之间安享天年。而车尘马足的生活虽然富贵,却要付出沉重的 代价。

车马的富贵生活是很优越,却会因 "鞠躬"和 "驱驰"使生命变得仓促短暂,只有在有花有酒的生活中安闲下来,才是 "仙人"的日子。"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延续了诗人对神仙生活的肯定,"别人"这个意象可以指世俗大众,但更深层所指,指的是儒家的思想。"别人"与 "我"的对立,实际上是两种价值观的对立。全诗最后一句 "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用豪杰墓这个特别的意象,指向了世俗的价值判断。"豪杰墓"中的豪杰,实际上是财富、权贵等大众普遍认可的儒家思想下人生价值评判标准。这一标准被"无花无酒锄作田"一句否定得干干净净,什么功名,什么富贵,什么豪杰,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将化为尘土,只有桃花仙人的价值观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细读《桃花庵诗》:一首艳丽的桃花狂歌背后,满是唐伯虎的血泪

《桃花庵歌》语言带有浓厚俚语色彩, 画面感极强。全诗开头由一个由远及近的镜头引出 "桃花仙人"这个形象,描写他"种桃树"、"摘桃花"、 "卖酒钱",并且通过"日复日"、"年复年"两个时间词将"桃花仙人""酒醒"、"酒醉"、"半醒半醉"三种状态延展开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接着通过种种对比,把这种人生态度推向顶峰。 唐寅在塑造了"桃花仙人"这个形象时,用"桃 花"与"酒"等意象与"仙人"联系起来,构成和谐完整的艺术形象。诗人写桃花是为了表达隐逸之情,酒同样也有这种作用,诗人不愿沾染俗世烟尘,宁愿老死花酒之间,而这种情感通过桃花和酒的意象叠加使用,更加具有感染力。

"桃花仙人"是唐寅理想生活的具象化,因为"仙人"这个意象,在古代文学上有着独特含义。古人认为神仙不食五谷,在表现仙人形象时, 花和酒就是经常用到的意象。

细读《桃花庵诗》:一首艳丽的桃花狂歌背后,满是唐伯虎的血泪

唐寅原来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弟子,想要通过科举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但科场案后前途基本断绝,这对唐寅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遭此打击后,唐寅终日厮混于青楼歌妓之间,行事背离儒家传统,其实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无奈反抗。"人生不向花前醉, 花笑人生也是呆" ,花酒生活成了唐寅最后的追求。唐寅晚年贫病交加,生活潦倒,希望从宗教中寻求心灵抚慰,诗中"不见五陵豪 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就渗透了佛家四大皆空的观念。 但唐寅"不炼金丹不坐禅",他并不是真正信佛,只是用宗教麻雀弊自己,寻找自我安慰罢了。他的 "看穿"是是一种无奈的"看穿",洒脱叛逆的诗句下,隐藏的是唐寅深沉的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傲霜的菊、高洁的莲、有节气的竹都是经常出现的意象,而桃花因富有诱 惑性的绚烂色彩,一直是艳情的代名词,被传统文所不屑。唐伯虎在诗中大胆歌咏桃花,并 以" 桃花仙人" 自居,这与其身世不无关系。 唐寅是商人之后,身上带有一定的商人习气,使他不同于传统士大夫。他不再避讳俗艳,不无视人性的本能,自喻"桃花仙人" ,正是他离经叛道,以不羁 狂放的姿态对他作者表达内心被深深压抑的郁闷的狂歌。

细读《桃花庵诗》:一首艳丽的桃花狂歌背后,满是唐伯虎的血泪

唐寅在"桃花别业"过的是一 种闲居和隐逸的生活,一个酒壶,一片桃花,一个诗人, 逍遥自在。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艺术家在贫困潦倒中离开人世,享年五十四岁。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安葬于横塘王家村。 唐寅的《桃花庵歌》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生经历和思想,他以花为友,豪饮长醉,为孤傲本真的心灵披上了一件磊落不羁的风流外衣。他率真颖达、 清高自傲的人格特征,通过花鹤琴笛等一般象征寄托 物和放旷的言行、风流的外表曲折地反映在其诗歌中。

唐寅一生坎坷,晚境凄凉,身后诗文几近散轶。万历年间,有人仰慕唐伯虎的诗文和为人,不惜重金,征求片纸只字,为他搜集整理诗赋词章。将唐寅生前散轶的近百首诗文核阅后付梓,才使唐寅有了较完整的诗文集传世。《桃花庵歌》是唐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也是他逃避现实、隐逸闲居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艳丽的桃花是作者表达内心被深深压抑的郁闷的狂歌,这狂歌如同一朵艳丽的桃花盛开在中国诗坛,同唐寅那些不朽的画作一起永远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