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本来就是孙权的,刘备为什么一直借了不还?

chenjiahao97


说荆州本来就是孙权的其实并不准确,荆州实际上是被三家给分。

荆州原先是刘表掌管,刘表病重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才能管理偌大的荆襄九郡,但是自己死后荆州还落入他人手里,导致后代无立足之地,刘表就想把荆州留给刘备,让刘备去掌管荆州,以刘备的实力保住荆州的问题不是很大,其次刘备宅心仁厚,自己死后后代,会有一个好的归宿,结果刘备死活不同意接手荆州,把刘表活活的给气死了,随后荆州刘琮掌管。


刘表死后没多久,曹操大军来犯攻打荆州,刘备驻扎在樊城,自知樊城无法坚守,想回到荆州和刘琮一起守荆州,但是刘琮以为刘备被曹操收买了,担心自己开门以后,刘备策应曹操,谋取荆州,拒绝让刘备进入荆州,刘备无奈前去江夏投靠了刘琦。

曹操大军压境,刘琮自知无力抵抗,向曹操投降,没多久江夏也落入曹操手中,至此荆襄九郡皆入曹操之手,刘备前往江东联合了孙权。

曹操平定荆州之后,大举进攻在江东的孙权,双方的赤壁展开了激战,最终以曹操的失败而结束,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所以说荆州本来就是孙权的不成立。

刘备确实借了孙权拥有的荆州郡县,其目的就是发展自身实力,而孙权同意借给刘备的原因就是防止曹操反扑,以孙权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曹操,唯有和刘备合作才能有一线生机,刘备强大了,对于孙权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所以也就借了。


但是刘备借了确实也没还,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孙权就像让刘备归还荆州,但是刘备没同意,以攻取雍州为由,给拒绝了。

其实刘备也不是不想把荆州给孙权,而是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太过于重要,荆州相当于中心点,连接着魏蜀吴三地,谁得到了荆州就得到了夺取天下的主动权,荆州不同于其他地区,荆州可自成一国,刘表靠着荆州一座城便可参与群雄割据当中,关羽凭借荆州一城就敢北伐曹操。

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是把荆州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所以刘备不想将荆州所借的部分还给孙权。


因为荆州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不是很重要,但是对于要复兴汉室的刘备来说太过于重要。


历史黔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讲的是,赤壁之战后,刘备趁周瑜和曹仁争斗之际,派兵袭取了荆襄之地。后东吴鲁肃作为说客,来跟刘备说:东吴本来属于我主孙权,汝行不义夺之,应当即可归还。刘备当时就找了很多接口推脱不还,直至最后兵戎相见。说到刘备借了荆州一直不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及其重要。东汉十三州,荆州处于吴,蜀,魏的交界地带,是战略要冲,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一方面荆州占据了长江中上游,顺游直下直到金陵,形成对吴国的直接威胁,绕过了长江天险的屏障。另一方面,荆州向北延伸至关中地区,直接威胁长安,洛阳。当初诸葛亮隆中对说到三分天下之时,提到以荆州为基础,向西夺取益州,然后派一上将防守荆州,待平定南部和汉中后,同时从荆州和汉中出兵,夹击长安。所以荆州在刘备兴复汉室的计划中,是一块重要的跳板,当然有“借”无还。

从世袭角度来讲,荆州本属于刘表的封地,刘表病故后为小儿子刘琮继任,其兄长刘琦防守江夏。后来刘琮惧怕曹操的实力,主动献城投降。刘备按辈分,是刘表之弟,夺取荆州算是光复兄业,并无不妥之处。所以刘备不归还荆州是有依据的。

从当时的形势来讲,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后,三分天下的雏形已经形成,但刘备势力最弱,且外部敌人消除后,孙刘联盟的根基自然瓦解。在此情况下,刘备必须把握一切机会壮大自己的实力,为自己争取时间。如果不建立自己的根基,曹操再次率兵来犯,孙刘联盟的根基将不再稳固。所以从这点来看,刘备占据荆州实有私心成分在。


泠喃


【晓史马车夫】独特观点:既然荆州是属于孙权的,凭什么这个地方一定属于他?难道我刘备就不应该有吗?难道我借了就要还吗?关羽刘备和孙权借荆州的故事,可以说非常脍炙人口,并且在民间形成了“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这样的歇后语。

其实在借荆州这件事上背后的利益错综复杂并不是小说中记载的说孙权是老狐狸刘备所蒙蔽,于是双手拱让,荆州三郡给了蜀军,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刘备借荆州的故事。

当时赤壁之战的军队分析,曹操孙权之战中,曹操失去了荆州小部分土地。但无伤大雅,还是掌控的荆州的主要控制权

刘备由于当时的势力薄弱,只能在赤壁之战中充当一个小小的角色,而这项战役的主角就是孙权和曹操,从历史中得知,这场战役由孙权的东吴军获胜,于是刘备就能捞取一定的利益。

众所周知,曹操在赤壁之战前轻松得到荆州人士的投降,兵不血刃就占据了这块丰腴之地。

这里不得不提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会失败?一方面因为曹军不擅长水战,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瘟疫等影响,同时加上东吴那边有周瑜坐镇指挥。在这场战役中,曹军死伤惨重,最终不得不退出荆州的势力范围,但是对于曹操来讲,这些小打小闹并没有伤筋动骨。

就拿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和长江以北的江夏郡,以及包括襄阳在内的部分南郡依然在曹操的掌握之中。

赤壁之战结束后,孙权和刘备是如何瓜分荆州之地的?

而孙权和刘备势力在曹操退出后,迅速瓜分了遗留下荆州这个胜利果实。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孙权首先占据了长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的南郡。

而当时的配角刘备则分到了荆州南部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

对于刘备来说,仅仅占到了荆州的四郡他这些土地的后期发展优势并不明显。怎么会这样说呢?主要是因为是因为北上还是西进都要通过孙权的南郡。

瓜分完毕后,孙权也同样面临着窘境,旁边就是实力无比强大的曹操。

于是刘备向孙权借南郡的请求发出后,虽然有许多人不同意,但是孙权还是听取了鲁肃的建议,把南郡借给了刘备。

  1. 能够让刘备顶住来自曹操的军事压力,这样就能让自己去收并其他荆州郡县;
  2. 二来孙权还是太年轻,在威望上距离刘备这样的老江湖差一点;
  3. 将荆州的部分地方分给刘备,主要是为了后期孙刘联盟打下基础。

正是这三个原因,孙权把荆州南郡借给了刘备。孙权才正式将荆州交付给刘备。

孙权出于利益因素,过江荆州借给刘备,那为什么刘备不能按质按量的将荆州归还?

其实在孙权借荆州之前,和刘备就有所约定,只要刘备占据了四川就完璧归赵占。

但是刘备也是一个聪明人,占了益州后,孙权派人去要,刘备又说等占了凉州再还回去。

刘备拥有益州和汉中,孙权占据江南,逐渐形成三国平分天下的局面。

后来为了联合进攻曹操,孙刘双方迅速达成和解,双方以湘水为界,原先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划分给了孙权;而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则划给了刘备。

至此,刘备归还了之前借的荆州,和孙权一清二楚,两不相欠了。

—END—

【晓史马车夫】始终相信:“上知天文,下知历史,就是马车夫的代名词!”

我是【晓史马车夫】,洞察细微,分析有道。如果你觉得我的建议有用,希望【关注】点赞、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


晓史马车夫


一 荆州的地理位置

荆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包括现在的湖北省、湖南省,以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贵州东部、重庆东部、河南南部。

荆州共有南郡(江陵)、江夏、南阳、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加上后来增设的章陵郡和南乡郡,俗称“荆襄九郡”。

(图片来自百家号地图帝,侵删)

二 赤壁之战前的荆州

189年,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随后孙坚北上讨伐董卓,荆州陷入无政府状态:袁术屯兵鲁阳,吴人苏代为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县长,江南宗贼各霸地方。

190年,汉朝中央政府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但刘表手上没有一兵一卒,只能匿名孤身上任,与延中庐县人蒯良、蒯越及襄阳人蔡瑁共谋大略。

刘表采用蒯越的计策,以赴宴为名,诱杀荆州宗贼五十五人,收其部众,控制了除了在袁术手上的南阳郡外荆州的所有地盘,并以襄阳为治所。

191年,袁术派孙坚进攻刘表,孙坚却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随后,刘表断袁术粮道,迫得袁术部众离开南阳。

至此,刘表在形式上统一了荆襄九郡。之所以说是“形式上”,是因为与其他汉末军阀不同,刘表始终没有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他对荆州的统治是建立在他和荆州的蔡氏、蒯氏、黄氏等地方大族的合作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刘表只是这些大族推举出来的代理人。

此后十数年,刘表先后让西凉军张绣屯宛城,刘备屯新野,使他们成为荆州北方屏障,自己则从容自守于江汉之间。当然,在此期间他也试图把势力伸向更南方的益州和交州,但都没有成功。

208年,刘表病逝,幼子刘琮继位。同年,曹操大军南下。在荆州的世家大族的劝说下,刘琮向曹操投降。

三 赤壁之战后的荆州

曹操在赤壁战败后,仍然占有荆州的南阳、江陵以及江夏的一部分。

208年冬,为拓展赤壁之战的胜果,孙权派周瑜和程普进攻江陵。经过一年苦战,魏国大将曹仁弃城而走,孙吴占据江陵。于此同时,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南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

在鲁肃的倡议下,孙权将苦战一年得来的江陵借给了刘备,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借荆州。

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当时曹操的势力仍然强大,孙权同时承受来自襄阳和合肥两个方向的压力,而占据荆南四郡的刘备此时的领土已经和曹操没有交界,可以一心闷头发展。

所以孙权把江陵借给刘备,是为了让刘备分担曹魏的压力。当然刘备对此也是乐意的,因为荆南四郡在汉末人口少,开发程度低,刘备获得江陵才能得到了一个向北方发展的出口,隆中对的策略才有可能实现。所以在当时来说,“借荆州”是个让孙刘两家双赢的决定。

四 湘水之盟和白衣渡江

借得荆州后的刘备集团进入高速发展期。211年,刘备带兵入川。三年后,兵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孙权看在眼里,未免眼红。

215年,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说:“等我攻下凉州,再把荆州还你!”这当然是托辞。隆中对就是要益州荆州两路出兵北伐中原,刘备志在恢复汉室,岂会拱手归还荆州?

于是孙权大怒,派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也火速从益州赶回荆州,亲自率兵五万与吴军对峙。

同年,曹操下汉中,张鲁投降,蜀地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刘备与孙权议和,约定孙刘两家平分荆州,以湘水为界,史称“湘水之盟。

自此,传统的荆襄七郡: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的一部分,刘备占据江陵、零陵、武陵,孙权占据长沙、桂阳和江夏的另一部分。但这个状态维持了没几年。

219年,刘备占领汉中,进位汉中王,势力达到顶峰。同年,关羽北伐,威震华夏。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被吴军擒获后杀害。刘备集团的势力自此完全退出了荆州。

孙权为什么要背弃“湘水之盟”袭取荆州?因为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打得曹操几欲迁都的同时,也给了孙权很大的威胁感。

历史上所有位居长江下游(扬州)的政权都会感受到来自上游(荆州)政权的军事威胁,后世的东晋和南朝莫不如此。

关羽如果北伐成功,刘备集团将成为天下最大的势力,孙刘联盟到那时估计都不复存在,更别指望刘备会还荆州了。所以孙权干脆先下手为强,把荆州抢到自己手里再说。


庄苏谷


自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之间就荆州问题发生了很多冲突,孙权一直想收回在赤壁之战后所夺取的荆州土地,而刘备则一直借故拖延,颇有现代老赖的风范,到最后逼急了孙权,直接就出兵把荆州给抢了。


一、关于荆州的归属地问题可以说一直是争论不休,在三国那个动荡的年代,能确定一个地区归属于谁的,无外乎就是三种办法:

  1. 朝廷直接任命的正式官员: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了宗室刘焉的建议,以州牧替代刺史治理地方,而刘表就被安排为了荆州牧,负责管理荆州地区;
  2. 由将领自己打下来,并得到朝廷任命的:在曹魏代汉之前,地方武将对于朝廷虽然没了忠诚,可表面功夫还是得做,所以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地方割据势力在攻下了州县之后,还得上书和朝廷报备,由朝廷下达委任状,方能治理自己打下来的地方;
  3. 先斩后奏,自己上表强行逼朝廷同意,这种做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得到当地百姓和周边势力的认可,这样才能在地方坐得稳、坐得久。

若是按照第一种办法的话,那荆州应该归属于曹操,毕竟他代表着当时的东汉朝廷,而曹操所任命的征南将军曹仁,就是实际上的荆州管理人。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

若是按照第二种办法的话,则荆州应该归属于刘备,因为当时在孙刘联盟内容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刘备和孙权互相上表朝廷,互相推荐对方以得到朝廷认可,而刘备正好就被推荐为荆州牧。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

就算是以第三种办法,即是以荆州人心来看的话,荆州也应该是刘备的,他在荆州已经经营了七年之久,而孙权和荆州刘表有很多的恩怨,论号召力,论向心力,孙权完全比不过刘备。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所以不论管是那一种方式来看,荆州和孙权并没有任何关系,又何来“荆州本来就是孙权”一说。而实际上孙权也并不是想要整个荆州,而是荆州的命脉所在:南郡,因为这个地方是周瑜硬碰硬对曹仁打下来的,甚至于还因此受了箭伤,英年早逝了。


二、相比起整个荆州来,孙权更看重南郡,尤其是江陵,同理刘备、曹操也是一样的

南郡是荆襄七郡之一,位置处于长江中流,有重城江陵、白帝城、襄阳、夷陵等,处于四战之地,水路交通发达。五代十国时期的高氏南平国,就占据了江陵城,不断截杀南方各国派去北方五朝的使者,收获他们的贡品。

荆南地狭兵弱,介于吴、楚,为小国。自吴称帝,而南汉、闽、楚皆奉梁正朔,岁时贡奉,皆假道荆南。季兴、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

而南郡最重要的江陵一地,城高河深,更是刘表时期的屯资重地,其东面可顺流而下,直达江东腹地。

其西面有夷道,这是入蜀要道,赫赫有名的夷陵之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其北面为南阳郡,为曹仁据守,有汉水、沔水流经,是出兵北伐最重要的一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有“将荆州之师以向宛、洛”。

其南面则是地域广阔的荆南和交州地区,是一个很好的后勤补给基地和生存空间扩张的用兵方向。


江陵战略位置极度重要,一旦获得,不但获取了一个前线基地,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还可以在地利形势上压制整个荆南。从记载来看,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都曾有过“据江陵而荆南平”的情况,夺取了江陵则相当于获取了荆州五个郡(南郡、桂阳、零陵、武陵、长沙),后面刘备宁愿割三郡之地给孙权,换取其对南郡的追讨,三郡换一郡,这买卖看起来吃亏,实际上却是有利可图的,这也可见江陵之重要。

而在赤壁之战时,江陵一度在曹仁手里,之后周瑜打得整整一年才攻了下来,对孙权来说,江陵城本来就是自己的,因为这是周瑜赔上性命才拿下来的,可对刘备来说,江陵城同样也是自己的,毕竟他的身份是荆州牧,可刘表时期的荆州治所襄阳正在曹仁手里,搞到自己只能把在油江口治理荆州,身为荆州牧连一个像样的办公地方都没有,这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在其要求下,孙权才会把南郡借给了刘备。


三、本来南郡是周瑜打下来的,按照乱世规则来看是应该属于孙权的,可是孙权太过贪心了,他要的不是一个南郡,而是整个荆州,这就让刘备不得不反击了

赤壁之战后、刘备割三郡前的荆州局势是:曹操占据了南阳郡和南郡以北的襄阳、樊城,刘备占据了荆州五郡,包括荆州治所江陵重镇、江夏重镇夏口,孙权占据了大部分江夏地区。

这样的分配对孙权来说是很吃亏的,不管是赤壁还是南郡,出力最多的都是江东,擎天柱周瑜甚至为此付出了性命,可结果得到的领土却是最少,而刘备虽然也有出力,但成本不像孙权那样多,结果收益却是最多的,这对大股东孙权来说,是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他才会向刘备要求归还荆州,当然也不是整个荆州,而是当年由周瑜打下来的南郡就可以了。

可是刘备不给,不给的理由也是很有道理的:

  1. 江陵是荆州治所,又是整个荆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还南郡就必须还江陵,这对有志从江陵北伐的刘备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放开手的;
  2. 当年周瑜攻南郡出力最多不假,可刘备也派了张飞带兵一千去协助,所以刘备也是有夺取南郡的功劳的,不可能说孙权要就给,除非分一半或按比例分才行;
  3. 在荆州时间久了,荆州士民早已认定刘备是他们的治理者,如果说刘备贸然把南郡让出去的话,这势必会影响到刚建立大业的刘备,再者就是刘备想让,诸葛亮、庞统他们会让吗?要是再来一次新野大搬家的话,刘备是收还是不收啊?


何况孙权要求归还南郡的要求,看起来合情合理,可是细想一下却是细思极恐:

  1. 首先南郡是荆州七郡中最重要的一郡,还了南郡也就是顺带把夷道、临沮这些入蜀要道全部给了孙权,那偏居蜀地的刘备可就危险了;
  2. 有了南郡则可以压制荆南,刘备要调度荆南四郡的赋税和军源的话,要么就经过孙权把守的夷道,要么就得从武陵郡的临沅,逆流先进入南中再去成都,道阻且长不说,还很容易受到南中豪强的袭击;
  3. 可如果说要借路孙权的话,谁敢保证孙权不会拦路打劫啊,曹操他爹曹嵩怎么死的,徐州怎么乱的,刘备可是心知肚明。而且就算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刘备又该不该出兵呢?出兵未必打得过,不出兵又只能吃哑巴亏;
  4. 为了扩大国土,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就对处于荆州南部的交州下手了,派步鸷率兵前往交州,接受了交州刺史士燮的投降,杀了刘备好友吴巨,把刘备在交州的势力全部铲除了。要是把南郡也还了,那刘备的荆南四郡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不是刘备并看不出荆州问题的严重性,而是这是一个需要做好长远计划的部署,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事,只不过刘备的做法在孙权眼中被看成了借口不还的拖延,而刘备在去江东迎亲后,也有意避开和孙权的会面,双方没有一个很好的会谈商量的时机,才会发生后来孙权两次武力强夺荆州的情况。



总结:荆州从一开始就不是孙权的,他最多就是一个以武力夺取了荆州南郡的诸侯,整个荆州的归属权问题还值得商榷,不能仅凭一句民间俗语“刘备借荆州”,就全盘否认刘备在荆州的地位和做出的贡献。

而刘备之所以不还南郡,自然也是因为当时的局势所限,让他不得不以赖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是刘备的失误,可如果不是孙权步步紧逼,又是派使者又是战略包围的,双方能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的话,或许后来就不会爆发“白衣渡江”这样双方撕破脸的情况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荆州本就不是孙权,何来归还一说,而且大家都志在天下,都是玩弄政治的高智商人物,没有更大的利益怎么可能会借,没有更大的利益怎么可能会还?把这种事情当真了不是天真就是傻。

刘备借荆州的由来

先解释下荆州,汉末时期的荆州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江西、两广部分地区,赤壁之战后,曹、刘、吴三家在荆州打的不可开交,最后曹操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和长江以北的江夏郡,孙权得到长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刘备得到长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荆州南部四个郡。而孙、刘的争端就在于孙权占领的大部分南郡。

荆州南郡的精华在江陵,江陵也就是现在湖北荆州市,是汉朝时期的荆州治所,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汉,这对刘备来说实在的是太重要了,刘备要西进巴蜀,占据益州,孙权手上的南郡是重中之重,但是对于当时的孙权来说,其占领的南郡部分地区夹在曹操和刘备中间,实在难熬。

刘备是经过天子盖章的荆州牧,从法理来看,整个荆州都是刘备的,刘备在荆州筹谋许久,早已深的荆州人心,而曹操是孙、刘共同的大敌,将南郡借于荆州牧刘备,不但能获得人心,还能及时在战场上抽身,让曹、刘继续相杀,待到时机合适,自可趁两方疲惫,趁势而已,这对孙权一方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计策,于是借孙权掌握的南郡地区顺理成章,这就和周瑜打黄盖一样,一个想要,一个愿意借而已。

终局

对于孙权来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自刘备得到南郡之后,不但抗住了曹操的进攻,还占领了汉中,取得益州之地,一时间实力大涨,风头无两,孙权不仅什么好处没捞着,还受尽了天下人的耻笑,因此孙权就想着把南郡要回来。但是江陵是进出巴蜀的门户,没有了江陵,益州的刘备不但寝食难安,还将失去东进天下的战略要道,这对刘备来说那是万不可能的。由于还有曹操在一旁虎视眈眈,孙刘必定无法撕破脸,最终的结局是刘备迫于曹操一方的压力下,和孙权重新划分荆州,虽没有归还当初借来的南郡,但多给了一郡之地作为补偿。

总而言之,刘备借的不是荆州,而是南郡部分地区,也没有不还,毕竟还多给了一郡之地,孙权得了实惠还卖乖,导致刘备被骂了近两千年,不出意外还得被继续骂下去,三国之中,就属孙吴一方是地方豪强的嘴脸,不论怎么比对,孙权实没有资格和刘备以及曹操并列。


达达说历史


荆州本来就是孙权的,刘备为什么一直借了不还?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刘备借荆州的渊源。我们知道,在魏蜀吴三国称王的曹操、刘备、孙权他们的出生背景天差地别。曹操在认识刘备的时候已经是典军校蔚,这个官职相当于中央警卫团营长。而孙权是继承了他父亲孙坚的领地,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只有刘备,虽说是皇亲国戚,但传到他那一带,已经成了卖草鞋的贫民。曹操和孙权都有革命根据地,只有刘备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只能一直暂住在荆州——刘表的地盘上。后来刘备请到诸葛亮出山后,使用的第一个计策就是联合孙权,火烧赤壁打败了曹操。当时的刘备还没有军队,只有三五个人,几十条枪。所以刘备方面只是出谋划策,真实实施行动的是孙权一方。所以打败曹操孙权是主力。而刘备在孙权还来不及收拾战果的时候,巧意占领了荆州。所以孙权一直说荆州是自己的。其实从瓜分战果来看,刘备也理应受到赏赐。但孙权肯定不会给刘备荆州。

第二,荆州是刘备的发祥地,刘备好不容易凭借一席之地站住了脚跟,他肯定不愿意归还荆州。

第三,从荆州的地理位置来看,它大致在我国湖北四川一带,是战略要地,是上通下达的必争之地。况且,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之下,与其他地方的战乱不同,当时的荆州已经算是比较平和安宁的。从农业经济来说,又是鱼米之乡,相当的富庶。

综合上述三点来看,刘备当然不愿意归还荆州了。


从古至今游人生


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很有名,以至于使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家喻户晓,这当然是《三国演义》和三国戏曲的功劳。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有没有过借荆州这回事吗?是值得探讨的。 一,孙权不可能把荆州借给刘备,因为荆州本来就不是他的。

当时的荆州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及重庆市东部,河南西南部以及江西北部。全州分为七个郡:南阳(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湖北东部)、长沙(湖南东北)、桂阳(湖南东南)、武陵(湖南西北)、零陵(湖南西南)。

赤壁战后,曹操占南阳,以及北部的其它地方。

孙权占有江夏一部分及长沙一部分(都是它们的东部),另外还占有南郡首府江陵(即现荆州市)。

刘备则占有零陵、武陵、桂阳全部,长沙、江夏及南郡的一部。由此可见,荆州绝大部分是由刘备占领的。这一点也不奇怪,赤壁战后,刘备支持刘琦为荆州牧,刘琦死后,刘备被众将推为荆州牧,他占有这些地方是很正常的。

什么是“借”?合理的解释是:“暂时使用别人的东西,或把自已的东西暂时给别人使用。”古今意义相同。这样,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其前提条件则是荆州本是东吴的。否则借荆州就不能得到落实。既然孙权本来并不据有荆州大部,那么,说把荆州借给刘备就只能是无稽之谈。

若你哥们房子不够住,你就把他领到某住宅小区,指着那些楼房说,把这楼借给你住吧。这样,你就当了一回孙权。不过你得防着哥们扁你。

在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前后,南郡首府江陵的统治权确是由孙权转入了刘备手中。在曹操失败后,退回北方,留大将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攻打江陵,围攻近一年后,曹仁退走,孙权任周瑜为南郡太守,据有江陵。

有不少学者认为所谓借荆州就是借江陵?这样说恐怕也是不妥当的。二,江陵由孙权转入刘备手也不能用“借”字来表征。

关于江陵控制权的转移的原因,在《三国志》蜀汉方面记述没有查到。

在东吴方面的记述中,虽然在《鲁肃传》有“借”字的说法,但是却没有任何明确的借江陵的说法。

如果说江陵确是孙权借给刘备,刘备只有暂时使用权,那么,此后孙权就有权要求刘备归还江陵,但是,后来从未见孙权这边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建安二十年孙权派鲁肃去抢夺荆州的三郡(该州的东南部地区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时,鲁肃曾与关羽会谈(即所谓单刀会),鲁肃也未向关羽提出归还江陵,也没有说你如不归还江陵,那么就拿三郡来抵偿吧之类的话。而只是说当初刘备败了,没有了地方,我们借给地方之类的话。实际上,当江陵由孙权转入刘备控制时,刘备已经占有荆州大部分土地,只是嫌地方小。鲁肃这样的政治家、军事家,似不应说这样有当面说谎之嫌的话。

既然孙吴从没有提出要还江陵的事,看来,江陵也不是孙权借给刘备的。

如果不是借,那么江陵怎么会转到刘备手中呢?没有确切记载,只能试着猜一猜。

一种可能是刘备当时已经为此作了些补偿,也就是刘备交给孙权一些他自己占领的土地,以换取江陵,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也符合情理,但史书上没这样记载,只能存疑。

另一种可能是孙权为了自己的大利益,而放弃了江陵。当时,孙权为了抗曹,不得不依重刘备。孙权自己就说过:除了刘备之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鲁肃对孙权说过:您将军虽神武命世,但是曹操力量太大,我们又是初临荆州,还没建立起恩信,最好能借刘备之力安抚。孙权还把自己的妹妹给了刘备。按刘备传的说法是:孙权有点害怕,才把妹子进贡给刘备,以巩固友好关系。当刘备到孙权处时,曹魏那边很多人都认为孙权会杀刘备,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却说:孙权所怕的是曹操无敌于天下,他虽有智谋,但不可能独自抵当,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孙权必靠他来防御我们。事实证明了这预测是对的。当初,孙权借重刘备这是不争的事实。(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在拙作《曹操究竟因何而失败?——赤壁之战胜负真象透析 》中已有分析)。

孙权应该知道如果动粗,他也是很难保住江陵的。当时刘备驻公安,在长江南边,距江陵很近;张飞是宜都太守,在江陵西边;关羽为襄阳太守,驻长江以北。这简直是对江陵三面合围之势。江陵东部的土地,也并不尽在东吴手中。原刘琦驻夏口(现汉口、汉阳一带),并未见有孙权派兵取得此地的记载,按理还应在刘琦的继承人刘备手中。这样,刘备则对江陵可以四面合围。东吴虽可用长江水道与江陵联络,不过,相对于东吴主力军队驻地,江陵颇为窎远。

所以,逼于形势,为了抵御曹操,孙权将江陵交给刘备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按常理,刘备必然为之要付出代价,可惜史书没有具体记载。

总之,由于后来孙吴从来没有以江陵为理由向刘备要求什么,可以说江陵也不是借给刘备的。

若你哥们一辆大奔转到你手,后来这哥们看上了你的摩托,连打带闹的要,但一句话也不提大奔的事。如果有人传讲此事,说当初大奔是你哥们借给你的,人们会相信吗?至少老夫不会信,而且会推理说你当初一定是付出了相当充足的代价,大奔才到你手的。三,为什么会有刘备借荆州的说法?

既然借荆州(或借江陵)都不大可能是事实,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由于所有关于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说法都源于东吴人的传记,会不会是东吴制造的舆论,其目的在于为东吴偷袭荆州制造理由?初看来这是有道理的,但如进一步推敲,就有问题了:偷袭荆州是不需要理由的。灵帝死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强权时代,中央没有了权威,谁的势力大,谁的军队能打,谁就有理。曹操消灭了那么多军阀和地方长官,并没有为之制造理由;刘备以仁义著称,但进攻四川刘璋时也没有制造什么合理的理由。所以,按当时的逻辑,孙权夺了荆州,就算胜利,没必要捏造什么“借”的舆论。如果说借荆州是捏造出来的,还得有更令人信服的理由。

这理由是存在的,就是偷袭荆州在东吴内部可能有人反对。至少有两种人。一种是如鲁肃那样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高人;另一种则是反对在偷袭荆州后向曹魏称臣的文臣武将。

鲁肃极具战略眼光,他的目标不是东吴偏安一隅。在他和孙权见面后,就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和诸葛亮隆中对异曲同功,且早于隆中对。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他主张和刘备联合。在那个时候,只有和刘备联合才可能和曹操对抗。但是他仍主持由刘备手中夺取了三郡,争三郡成功了,而且孙刘联盟也没有破裂,这正显出他高明之处。而偷袭荆州却造成了孙刘联盟的破裂。鲁肃如果还活着,他有可能反对偷袭荆州。刘孙两家拼个你死我活,曹魏渔人得利,有着极大危险性。

从长远利益看,偷袭对东吴也并不真正有利,如果刘备过分削弱,只能龟缩于西南一隅,那么东吴也只能偏安东南,“以图天下”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最危险的是偷袭荆州后,若刘备顷全蜀之兵来复仇,孙吴兵力就得全部都在鄂西川东和刘备作战,曹魏如乘虚而入,可能会灭掉吴国。在刘备大军压境时,孙权向曹魏投降称臣,曹魏大臣刘晔向曹丕进言不要接受其降,说吴蜀两方互相攻击,是上天要亡它们。应该兴师伐之,蜀攻其孙权之外,我们袭击其内,不出十天一月吴国就会亡。”孙权命真好,此时曹操刚死不久,曹丕缺乏统一中国的雄才和魄力,没接受此建议,东吴才得以保全。偷袭时鲁肃已死,但是,他在东吴不会没有知音的,对这种危险性不会没有意识;即使偷袭时没看到,刘备兴兵时不会没人看不到这种危险。

在夺得荆州后,刘备兴兵,孙权卑词奉章,贡献珍宝向曹丕称臣。曹丕派邢贞(一个无名小辈)来东吴册封,孙权出迎,邢贞竟入门不下车(孙权当然就得跟着车走)。吴将徐盛极为愤怒,以至痛哭流涕。

为了说服第一类有战略眼光的人,安抚第二类因他向曹魏称臣而愤怒的人,孙权最佳方法是把偷袭荆州罪状全放在刘备头上,指责刘备无赖。孙权借评价东吴几员大将时,说鲁肃的缺点是劝我把土地借给刘备。既然是鲁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取回当然是合理的,错在于刘备该还不还,我们去取回,他还要来打,一切错都在刘备。这样能不能安抚那些人,不清楚,但逻辑上是能说通的。

除了孙权有这样说法外,鲁肃传中还有他两次提到借土地给刘备的说法,这很可能是东吴的史官因孙权这样说了,只好把鲁肃当初所说的话作些改动,迎合孙权。虽然传上记载鲁肃在单刀会上所说的和他在当初赤壁之战前的说法是根本矛盾的,也顾不得了。当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明白,对于大人物,改动历史记载只是小菜一碟。蜀国好象是没有史官作记录的,陈寿在写《三国志》这段历史时接受了吴史官的记载。


周朝文DMU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这个歇后语大家都熟悉,刘备成了不诚信的老赖。即便不把他想得那么差劲,也属于耍心眼、占便宜的行为,总之不大光彩。刘备起身于草根,身上确实带有一些江湖气,有时候也难免从俗,但在借荆州这件事上,刘备确实挺无辜,大家对他有不少的误解。

  

  荆州是东汉13个州之一,原来是刘表的地盘。刘表死后,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荆州成了曹操的地盘。但孙权不答应,要跟曹操PK。可他心里没底,于是主动联络刘备,二人共同抗曹,将曹操打败。

  孙权主动请刘备帮忙打曹操这件事,《吴书》《江表传》都有记载。这两部书都是力挺孙吴的,说得很清楚:“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孙权派鲁肃从九江跑了几百里去找刘备,最后在当阳遇到,首次提出结盟的事。

  本来这是为孙权争“孙刘联盟”的原创权,却暴露了一个基本事实:当时孙权更需要刘备的帮忙,而刘备原计划去江陵,并没有要借力孙权的想法。

  孙权在诸葛亮的激励下坚定了抗曹操的决心,组织人马进入荆州参战。孙刘联军的总兵力约5万人,其构成是:孙权3万人,刘备1万多,刘琦1万多。

  如果把这件事理解为一项风险投资,大家合股去做,孙权占股60%,刘备和刘琦约各占20%。考虑到刘琦与刘备的特殊关系,以及刘琦很快病逝所部并入了刘备阵营,可视刘备、刘琦为关联方。

  在“孙刘联盟”这这个股份制项目中,孙权与刘备的股份是6:4,孙权是最大股东。不过他虽控股却不绝对控股,因为他的股份没有超过2/3。股份制项目组成立后,刘备很老实,把人马交给大股东孙权指定的项目组织人周瑜指挥,在2位股东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在赤壁把曹操打败。

  赤壁之战后,周瑜利用担任项目组负责人的有利条件,指挥孙权所部迅速抢地盘。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孙权的势力范围最初只到柴桑一带,也就是九江;而刘备、刘琦在夏口地区,也就是武汉——在周瑜的统一指挥下,从柴桑到夷陵一线全部让孙权给占了,范围相当于从九江到宜昌,为了让这些获利合法化,孙权一口气任命了3个郡太守,正式接管上述地区。

  这时候刘琦已经死了,刘备、刘琦的人马已不在夏口,因为他们得听项目组负责人周瑜的安排,周瑜给刘备找了个栖身之处:油江口。

  油江口就是古油水汇入长江之口,估计的那时也只是个小镇子。它属于南郡。当时南郡最重要的城市是江陵,即今荆州市。周瑜以南郡太守的身份在此驻扎,小小的油江口就在周瑜眼皮底下,可以密切监视。

  赤壁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双方共同投资的项目,获利十分巨大,占领了原来由曹操控制的荆州的大部分,但在利益分成时却出现了严重不公,出资60%的孙权分去了利润的95%,出资40%的刘备只得到了5%。

  

  换成别人,早就大闹股东大会了。但刘备已经成长为老江湖,不公平的事亲身经历得已经太多了,他没有闹,也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揭批孙权的不义行为,而是很善意地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刘备只是个左将军,相当于战区司令,他这么搞有依据吗?有没有意义呢?

  其实是有的,孙权事业发展得很快,但头衔却只是个讨虏将军,只相当于军长。集团公司摊子铺得很大,董事长的级别却有限,下面的人自然级别高不起来,干事情就有许多不便。比如赤壁之战中的联军总指挥周瑜,职务只是个中郎将,仅相当于师长,曹军随便抓个人都比他军职高。

  孙权可以自己“表奏”自己弄个更大的官当,但那样很尴尬,刘备出面做,就好看多了。虽然也是非法的,但刘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足够,所以孙权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职务,马上组建了车骑将军府,以此统驭部下。作为回敬,孙权表奏刘备担任荆州牧,刘备也愉快地接受了。

  既然你承认人家是荆州牧,也就是荆州地区最高长官,那么包括南郡太守周瑜在内的官员都应该服从刘备的管理,尽管心里不一定这么想,但面子总得给吧,可周瑜却在谋除掉刘备,这就不够意思了。

  而且,堂堂的荆州牧,日常办公地点只在油江口这个小镇子上,也不太合适。于是刘备把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升格为一个县。但也太憋屈了,刘备实在没办法,这才亲赴京口,向孙权借地盘。

  孙权当时占据着荆州的约3个郡,其中南郡并不完整,它北面的襄阳仍在曹操手中。公安在刘备手中,孙权只占据了南郡的一半,刘备所借的,也就是这一半。

  刘备到了京口,2位大股东才第一次见面,可以召开股东大会了。股东刘备在会上提出他的议案,孙权没有思想准备,宣布暂时休会,他下去跟手下商量商量。对于这个议案,孙权方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可以答应,以“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鲁肃为代表;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答应,以鹰派人物周瑜为代表。

  孙权也不想答应,无奈这时曹操由合肥方向对江东展开猛攻,孙权还需要刘备。于是孙权做出决定,从南郡撤出来,把所占领的地盘让给刘备。

  周瑜一听火了,拒绝撤出江陵,为此他还带伤回京口向老板当面陈述意见。不幸的是,周瑜在这次出差的途中死了,刘备躲过一劫,最终得到了江陵等地,从孙权手中接管了半个南郡的地盘。

  这半个郡,说实话也不算借的,是刘备应得的,是他对赤壁之战风险投资的应有回报。而作为孙权认可的荆州牧,他甚至应该拥有更大的地盘。

  孙权自这半年郡借出之后,就一直念念不忘,多次向刘备讨要。孙权这么做反倒不讲理了,地盘又不是房地产,可以签个租赁合同,在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地盘借出去就等于送人了,大气一点儿,不要再提还不还的事了。

  孙权不管,一再讨要,甚至武力相威胁,最终利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机会,派重兵渡过湘水直接来抢。刘备迫于无奈,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江南的3个郡划给了孙权,孙权这才满意。

  借出去半个郡,即使当初打了借条,但逼人家还回来3个郡,这买卖做得也够狠的。至此双方怎么说也该两不欠了,还要再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那就太欺负刘备了。


农村孙哥


荆州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是刘备借了荆州不愿归还的根本原因。

三国演义里隆中对里有这样一段话,是诸葛亮对于天下形势的分析。他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虽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为刘备规划好了争夺天下的路线问题。可以说荆州是诸葛亮规划中相对很重要的一环。

荆州在古代又是咽喉要道,占据荆州的好处实在太大了。有了荆州,既可以威胁东吴,又可以威胁曹魏,这也是为什么孙权多次派鲁肃去要回荆州的原因。

刘备后来入川,在巴蜀之地立国。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虽说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虽说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但同样出兵进攻别人也很困难,诸葛亮后来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

诸葛亮本身的谋划没有问题,路线也是正确的。如果不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荆州还在刘备手里,那按照既定方针夺取天下指日可待。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关羽失了荆州,间接导致了刘备最终失了天下。荆州实在的太重要了,丢了荆州就意味着蜀国丢了一个重要的眼睛和基地。没了荆州,即便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之人也最终折戟沉沙。

正因为荆州的存在决定了能否最终夺取天下,所以刘备不愿意归还荆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