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瞭解的,卻往往被忽略的歷史…

[史學常識] 孔子的富貴觀 孔子並不反對人們追求富貴,他承認富貴是人的合理慾望,但反對用不正當的方法去獲取。他在《論語·里仁》中說道:“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他非常關注富貴是否“可求”。在《論語·述而》中他說道:“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由“可求”與“不可求”就會聯想到孔子思想中的“義”。孔子之所以強調富貴可求與不可求的分界,就是要促使人們省察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義。(圖為孔子)

你所瞭解的,卻往往被忽略的歷史…


[文物古蹟] “金聲玉振" 坊的典故 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磬(玉振)告終。以此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如同奏樂以金鐘發聲、以玉馨收韻,集眾音之大成一樣。因此,後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坊。(圖為“金聲玉振”坊)

你所瞭解的,卻往往被忽略的歷史…


[歷史人物] “和尚皇帝"蕭衍 南朝梁武帝蕭衍極力推崇佛教,在他的大力提倡下,佛教在江南進入了一個廣泛傳播和迅速發展的階段。梁武帝在位期間曾四度捨身,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位“和尚皇帝”。由於梁武帝的推崇並以身事佛,南朝佛教至梁發展達到了頂峰,上至帝王宗室,下至平民百姓都崇信佛事,佛教興盛空前。建康也成為全國佛教的中心。(圖為梁武帝蕭衍)

你所瞭解的,卻往往被忽略的歷史…


[史學常識]“鵝湖之會” 宋淳熙二 年(1175年)六月,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於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它是中國哲學史上一次堪稱典範的學術討論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這就是“鵝湖之會”。鵝湖寺因而也改名為“鵝湖書院”。(圖為江西鉛山縣鵝湖書院)

你所瞭解的,卻往往被忽略的歷史…


I史學常識] “黃宗羲定律” 黃宗義(1610- -1695),浙江餘姚人 ,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黃宗羲經過研究,發現中國歷史上賦稅改革歷朝歷代都有進行。賦稅改革是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改善國家財政,每次稅費改革後,農民負擔在短時間內確實有所下降,但隨後又增長到比改革以前更高的水平,國家財政最後也得不到改善。換句話說就是不管怎麼減,最後都增加。這一定律後被學者秦暉總結命名為“黃宗羲定律”。(圖為黃宗羲像)

你所瞭解的,卻往往被忽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