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按照現行《飲料通則》的分類,我國飲料可分為:包裝飲用水、果蔬汁類及其飲料、蛋白飲料、碳酸飲料(汽水)、特殊用途飲料、風味飲料、茶(類)飲料、咖啡(類)飲料、植物飲料、固體飲料以及其他飲料共十一大類。縱觀中國飲料40年,每一段歷程都留下了深刻的品類印記,交織譜成一曲蕩氣迴腸的華麗篇章。

碳酸飲料

兩樂稱霸,國產老字號回春


1978年之前,中國飲料只存在一些零星的汽水品牌,存在感不高。隨著1978年底,可口可樂通過談判重新進入中國市場,標誌著中國飲料正式走向產業化發展,碳酸飲料迎來十餘年的“獨霸時代”。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限制,可口可樂最終以通過贈送灌裝生產線的方式落址北京五里店中糧下屬北京烤鴨廠的一間舊廠房。1981年4月,該生產線正式投產,初期產能為300瓶/分鐘,“陸產”可口可樂產品登臺亮相。同年,百事可樂在廣東與深圳市罐頭廠合辦深圳市飲樂汽水廠,生產“百事可樂”產品,投產當年產值771萬元,利潤86萬元。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兩樂入華給碳酸飲料市場注入了一陣強心劑,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汽水品牌日漸活躍,比如非常有代表性的北京北冰洋、重慶天府可樂、青島嶗山、天津山海關、上海正廣和、瀋陽八王寺、武漢大橋、西安冰峰、廣州亞洲等等,包括飲料巨頭銀鷺也曾推出過可樂產品,其中1984年橫空出世的健力寶被譽為“中國魔水”,巔峰銷售額超過50億元。

可惜的是,1994年左右大部分國產知名品牌被兩樂收購或者控制,很快一蹶不振,後稱“水淹七軍”。一直到1998年,國產碳酸飲料又先後誕生了兩顆耀眼新星——汾煌食品的汾煌可樂以及娃哈哈的非常可樂。資料顯示,汾煌可樂曾以8%的市場份額躋身國內可樂四強,緊隨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非常可樂之後。

2000年之後,國產老字號品牌陸續開始謀求“復出”。2003年,八王寺迴歸;2004年4月,嶗山可樂恢復生產;2011年,北冰洋汽水恢復生產;2014年8月,山海關汽水重新進入市場銷售;2016年1月,天府可樂也宣佈“重出江湖”。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茶飲料

康統長期把持,未來無糖成趨勢


20世紀90年代之後,飲料品類逐漸豐富起來。1993年成立的旭日集團憑靠“旭日升冰茶”一鳴驚人,揭開茶飲料熱潮的帷幕,1995年銷售額5000萬元,1996年升至5億元,1998年達到巔峰期的30億元。但由於企業內部戰略失誤以及康師傅、統一等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2000年之後旭日升迅速衰落,相反統一冰紅茶、康師傅冰紅茶先後在1995年、1996年上市,並逐漸把持了茶飲料市場的頭部位置,一直到2015年統一新推的冷泡茶“小茗同學”,仍然是茶飲料市場的“當家明星”。2018年,統一又率先打出“冷藏茶”的概念,推出新品“茶·瞬鮮”。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彼時,已經嗅到碳酸飲料下滑趨勢的可口可樂也開始在中國密集推出非碳酸飲料產品:1998年的“天與地”、2001年的“嵐風”女性蜂蜜茶飲、2002年的“陽光”果茶以及與雀巢聯合推出“雀巢冰爽茶”、2005年的“清本”“清妍”男女版本“茶研工坊”系列茶飲料、2008年的“原葉”茶飲料……但可惜的是,這些產品無一成功,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統統銷聲匿跡,不過可口可樂做茶飲料的心未死,2018年還推出了最新的茶飲料品牌“唷!茶”和“淳茶舍無糖茶飲料”,緊跟品牌年輕化、健康化的消費潮流。

當然,“茶飲料無糖化”可口可樂並非首家,早在2011年農夫山泉就佈局了一度登榜“最難喝飲料TOP5”的“東方樹葉”,如今七年過去,品類收割期已經成熟。除此之外,農夫山泉於2016年推出的“茶π”也成為近年來不多見的爆款產品,不到一年銷售額便突破10億元。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維他檸檬茶在網絡爆紅之後,“檸檬茶”的關注度直線提升,統一“泰魔性”泰式檸檬茶、中糧旗下“悅活檸檬茶”、盼盼青檸紅茶、歡樂家“檸爽”等新品紛紛在品類利好的環境下跑馬圈地。

包裝飲用水

從五花八門到大一統,高價水錶現不俗


1989年,怡寶在國內推出第一瓶純淨水,時任總經理正是39歲的周敬良。3年後,周敬良自立門戶,創立深圳景田實業有限公司,生產並銷售純淨水;1996年,娃哈哈純淨水在東北率先打開局面,市場份額迅速提升,同年農夫山泉成立,次年樂百氏純淨水上市,包裝水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2000年,農夫山泉發起“天然水VS純淨水”之戰,宣佈全面停產純淨水,轉攻天然水。一石掀起千層浪,農夫山泉一度成為眾多純淨水生產企業集體討伐的對象。2001年,可口可樂冰露加入純淨水行列,到2015年時年銷售額首度突破10億美元;2003年,康師傅礦物質水上市,包裝水市場再迎重量級大佬,各個品牌的礦物質水也蜂擁出現;2004年,景田進入礦泉水領域,“水中貴族”百歲山自此誕生;2006年成立、主打高端礦泉水的西藏5100,依託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天量訂單,營收在2008年~2013年間增幅高達600%;2010年,加多集團也涉足礦泉水,推出高端水品牌“崑崙山”。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2013年,恆大冰泉的橫空出世像一顆重磅炸彈讓包裝水市場再度掀起巨浪,恆大也喊出了3年300億的營收目標。然而事與願違,恆大冰泉啟動於2013年獲得3480萬元收入,虧損卻高達5.52億元;2014年收入達到9.68億元,虧損卻是創紀錄的28.39億元;2015年前5個月收入2.84億元,虧損仍高達5.55億元。2016年9月28日,恆大在港交所發出公告,出售集團在糧油、乳製品及礦泉水業務中的全部權益,總代價約為人民幣27億元。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2015年5月24日,包裝飲用水新國標開始實施,規定除了天然礦泉水外,包裝飲用水分為飲用純淨水和其他飲用水兩類,礦物質水、蒸餾水、冰川水、富氧水、負離子水等概念水自此成為歷史,不少企業因此更換了品牌名稱和包裝。

尼爾森最新研究顯示,2017年包裝水品類實現銷售額17%、銷售量15%的雙增長,其中5元/升以上的高價水銷售額增幅達到20%。近幾年來,高價水新品層出不窮,農夫山泉玻璃瓶天然礦泉水、百歲山Blairquhan本來旺、可口可樂Valser、達能AORAKI極境之蘭等等都在對這個爆發點虎視眈眈。

果蔬汁飲料

低濃度稱王,NFC果汁未來可期


1992年,朱新禮創辦山東淄博彙源食品有限公司,一年後就拿到了價值500萬美元的濃縮果汁出口訂單;1994年10月,朱新禮又率隊在北京順義開闢新的“根據地”,創立北京匯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1995年,匯源第一包250ml純果汁成功上市並熱銷。90年代中後期,匯源成為果汁品類最強勢的品牌之一,在此期間,惠爾康旗下“紅蘋果”蘋果汁也曾火爆一時,創下年銷售量一億包的業績。

1999年,統一曾在大陸試水利樂裝鮮橙多,2001年正式推出PET裝,開低濃度果汁飲料之先河,鮮橙多首年就貢獻10億元銷售額。同年,可口可樂引進兒童果汁飲料“酷兒”,2005年又推出“美汁源”“果粒橙”,最終市場份額反超統一鮮橙多,登頂低濃度果汁市場,到2010年底時價值已超過10億美元。在此風潮下,康師傅、娃哈哈、農夫山泉、健力寶、百事可樂等企業也紛紛發力果汁飲料,促使這一品類進入空前繁榮期,低濃度果汁飲料逐漸成為主流消費選項,品類佔比一度超過80%。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2012年之後,以零度果坊為代表的NFC果汁逐漸活躍,並引來農夫山泉、匯源、味全、褚橙等爭相佈局,農夫山泉更創造性地開發出了保質期長達120天的常溫NFC果汁。

蛋白飲料

乳酸菌突破百億,植物蛋白前景廣闊


按照現行《飲料通則》,蛋白飲料分為含乳飲料、植物蛋白飲料以及複合蛋白飲料等,每一個細分品類都湧現出眾多代表中國飲料特色的“弄潮兒”。

在含乳飲料的發展歷程中,乳酸菌飲料戲份頗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樂百氏、娃哈哈、太子奶都在這一時段推出乳酸菌飲料產品,成功打開品類市場,隨後伊利、蒙牛、君樂寶、均瑤、味全等企業紛紛入局,國際品牌養樂多也在2002年跟進中國內地市場,目前日銷量達到582.5萬瓶。有資料顯示,到2015年時國內乳酸菌飲料市場已經突破百億規模。

含乳飲料的另一代表作是小洋人在2003年推出的“妙戀”,首次將果汁與牛奶有機結合,這一創意後被娃哈哈於2005年推出的營養快線發揚光大,2011年銷售額突破150億元,2013年突破200億元,到2017年底累計銷量504億瓶,產值超過1200億元。

複合蛋白飲料則以銀鷺花生牛奶為“扛把子”。1985年,銀鷺推出三片罐裝的花生牛奶,2003年利樂裝花生牛奶上市,當年銷售額僅為1.6億元。隨後,PET裝花生牛奶的誕生以及葉茂中團隊介入成為轉折點,銀鷺花生牛奶迎來爆發式增長。有數據顯示,到2013年銀鷺花生牛奶市場佔有率達到79%,全年銷售收入突破60億元。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植物蛋白飲料的發展一直處於“意猶未盡”的狀態:90年代以露露杏仁露和椰樹椰汁“馬首是瞻”;21世紀初養元六個核桃異軍突起,成功打造百億級別的核桃露單品;2010年之後,以蘇薩食品、歡樂家為代表的新興企業進一步將椰汁市場延伸;2017年,豆奶迎來爆發式成長,維他奶、維維股份“老當益壯”,伊利植選、達利豆本豆、北大荒綠源、蒙牛Silk美式豆奶等新品各施手段,其中達利豆本豆上市首年就取得了10億元的銷售成績。

特殊用途飲料

紅牛脈動曾領風騷,如今群雄磨刀湧動


“特殊用途飲料”你可能不熟悉,但歸其所屬的運動飲料、營養素飲料、能量飲料、電解質飲料等一定不陌生。

1995年底,紅牛在中國設廠;次年,紅牛產品開始在國內市場上市,2015年銷售額達到峰值230.7億元,成為能量飲料市場當之無愧的“總統山”。但從2016年爆出商標授權危機後,其銷售額連續滑坡,根據尼爾森零售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紅牛中國銷售額分別為210億元、196億元。此消彼長,大大小小的能量飲料品牌“趁虛而入”,伊利煥醒源、卡拉寶、安利XS等新軍迅速攻城略地,東鵬特飲、達利樂虎、中我體質能量等老牌勁旅同樣不甘落後, 紅牛中國的運營方華彬集團也未雨綢繆,打出了“戰馬”這張新牌。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在這群“攪局者”中,脈動的身影格外引人矚目。2003年的“非典事件”催生一批具有補充維生素作用的營養素飲料迅速崛起,達能脈動、娃哈哈激活、農夫山泉尖叫均在此列,脈動當年銷售額約為7億元,激活銷售額達到3億元。此後脈動一馬當先,2013年~2015年期間,脈動在中國的終端零售額分別為67億元、86億元、98億元,而同期的尖叫只有約23.5億元(2014年數據)。但2016年之後,脈動的車軲轆遇到一些顛簸,達能也開始著手這一大單品的方向性調整,2017年推出更加強調“功能化”的瓶裝脈動熾能量,2018年則直接闖進紅牛的領域,以“能量飲料”定位的罐裝熾能量全面鋪貨,兩個百億級別的大單品迎來正面競爭。

植物飲料

涼茶當道,冷暖自知


植物飲料的發展歷程中不乏惠爾康“穀粒谷力”、燕京“九龍齋”等爆款單品出現,但從整體來看,涼茶飲料無疑是推動該品類迅速壯大的主脈絡。

1992年,羊城藥廠開始生產罐裝王老吉清涼茶,同年股份制轉制更名為羊城藥業,這是中國包裝涼茶飲料的開端,使涼茶飲料具備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基礎。1995年,羊城藥業和鴻道集團簽約,後者取得紅罐王老吉的經營權,加多寶集團同年成立,成為運營紅罐王老吉的主體。

1996年廣藥集團成立,王老吉商標等無形資產歸其持有;1999年,加多寶集團以港資形式在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設立首個生產基地;2000年,鴻道集團與廣藥集團簽訂商標使用許可主合同,將商標使用期限延長至2010年。在此階段,紅罐王老吉年銷售額始終徘徊在1億元左右,銷售範圍僅限於兩廣、浙江、福建等地區。

2003年,廣東涼茶被列入防治非典用藥目錄,加多寶集團董事長陳鴻道把握這一機遇佈局全國,廣為流傳的“怕上火喝王老吉”廣告語也誕生於這一年。據悉,截至2012年5月9日,加多寶公司及關聯企業使用“怕上火喝王老吉”廣告語宣傳其紅罐涼茶所支出的各類媒體廣告費總額超過38.5億元。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後舉國悲痛,陳鴻道以加多寶集團的名義捐出1億元,再次讓王老吉名聲大噪。有資料顯示,2003年~2008年,王老吉的銷售額分別為6億元、14.3億元、25億元、40億元、90億元以及120億元,徹底從偏居一隅的地方特色飲料蛻變為全國性質的民族飲料。


5000字詳解,中國飲料七大品類發展史!

2012年,廣藥集團正式收回王老吉商標使用權,加多寶集團則推出了自有涼茶品牌“加多寶”,此後兩者之間官司、糾紛不斷,加多寶頻頻敗訴。2017年,中糧旗下中糧包裝20億元入股清遠加多寶,得到強援的加多寶也在最近履新領導班子,並宣佈將在三年之內謀求上市。

20多年來,在王老吉的一路開山蹚河下,涼茶市場也迎來越來越多的入局者,但是境遇各不相同:2004年前後,旺旺旗下老翁涼草茶曾在進行嘗試性投放,並於2012年正式大手筆入市,後逐漸淡出市場,只在特定區域進行銷售;2007年,達利食品旗下的和其正上市,2017年銷售額達到25億元,穩居品類第三;同年,香雪製藥推出上清飲涼茶,目標五年內營收20億元,但實際上年銷售量從2007年1396.67萬罐跌至2009年332.19萬罐,到2010年時淨虧2670萬元,目前已停產;號稱“中藥世家”的霸王集團在2010年推出涼茶產品,2011年收入1.67億元,但2012年暴跌至1758.3萬元, 2013年上半年僅為79萬元,下半年便宣佈砍掉涼茶業務;同仁堂涼茶在2015年7月開始佈局,半年時間銷售額達到8000多萬元的,2016年春糖期間累計意向簽單金額高達3億元……不得不說,涼茶雖好,卻也不是誰都能分走一杯羹。

《論語·為政》中講到,“四十而不惑”。中國飲料用40年時間,度過了第一輪消費升級後的產業調整,逐漸明確了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久時間內的發力方向,每個品類將會兌現更深更廣的市場潛力,邁向飲料新“食”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