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記載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給將士們吃,這是真的嗎?

鳳皇神


在《史記》中司馬遷曾經記載,霍去病出徵之前,漢武帝贈送了他好幾車食物。直到打完仗,這些食物都沒吃完,以至於有的都放臭了。但是霍去病寧可把這些東西放臭、扔掉,也不給士兵們吃,而且這時候還有很多士兵餓著肚子呢。

司馬遷的職業是史官,在我國曆史上,史官這個職業是非常講究操守的,一定要秉筆直書。所以,司馬遷對於霍去病這段描寫可信度非常高。



另外,司馬遷是和霍去病同一時期的人,雖然霍去病英年早逝,但深受漢武帝喜愛。而且,霍去病的家族一直到西漢中期仍然是對國家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家族。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被漢武帝託孤,一直到公元前68年都是西漢權臣,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如果對霍去病的行為瞎掰,霍家和漢武帝肯定都不會放過司馬家。

所以,司馬遷描寫霍去病把皇帝賞賜的食物不分給手下餓著肚子的士兵,這件事幾乎可以肯定是真實的。並且,這是從漢武帝到霍家都認可的一事件。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霍去病如此對待自己手下的士兵呢?

霍去病這個人寡言寡語,但是他的治軍能力非常強,士兵們都很服他。即使剛剛投降過來的匈奴人,也會對霍去病忠心耿耿,跟著他一起北伐攻打其他匈奴人,而且屢立戰功。

霍去病能夠得到匈奴人的崇拜和認可,除了打仗厲害之外,還因為他打仗不是毫無區別的對匈奴人進行攻擊。霍去病打仗講的是有理有據,他在攻擊匈奴人的時候,如果對方不反抗,霍去病也不會難為對方,而是放過他們去攻擊其他部落。



所以,在草原上,別看霍去病轉戰千里殺敵無數,但也有很多匈奴部落並沒有遭到霍去病的攻擊。

霍去病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方式,讓匈奴人又驚又怕,投降過來之後他們肯定會對霍去病恭恭敬敬,令行禁止了。

霍去病對匈奴人都這麼講究,對自己手下的士兵肯定也不會差,否則匈奴人投降過來幹嘛。只有跟著霍去病有更大收益的時候,這些匈奴人才願意跟著他。

既然如此,可為什麼霍去病的軍中有士兵捱餓的時候,霍去病寧可丟掉皇帝賜賞的食物也不給那些捱餓的士兵吃呢?

這是霍去病軍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既然士兵中有人捱餓,又不是所有的人都捱餓,其實是體現了霍去病的賞罰分明。



試想一下,霍去病在攻擊匈奴人的時候,那些抵抗漢軍的部落被攻擊,部落中的牛、羊、糧食等成為霍去病軍中的補給和戰利品。

那麼,必然有人拿的多,有人拿的少。

那些拿的少的人肯定就捱餓了,他們捱餓也反映了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和匈奴人戰鬥的時候,他們出的力小,沒有什麼斬獲,自然也分不到戰利品了。

如果這些士兵依然能夠和那些立下赫赫戰功的人一樣得到充足的補給,這些人在下次戰鬥的時候,大概率不會去奮勇拼殺,反正打完仗之後挨不著餓,何必去玩命呢!

但是,那些在戰鬥中立功的士兵,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打完仗之後得到的戰利品還要分給那些沒有立功的人,這對於士兵們來說肯定會有怨言,下次衝鋒陷陣也就不願意了。

結果就是,這支軍隊戰鬥激情越來越差,戰鬥力也越來越差,補給越來越難獲得,最終很有可能被匈奴人圍殲在草原上。



霍去病當然沒有這樣做,從他對匈奴人的態度上就能看出他是一個天生的心理學大師。不攻擊恭敬的匈奴人,對匈奴人成功分化瓦解。那麼,讓那些沒有立下戰功的士兵餓肚子,對這些士兵既起到了小小的懲罰作用,同時也激勵了全軍。想要吃飽肚子,就要狠狠地打擊匈奴人,戰功越大,吃的越好。否則,多餘的食物即使扔掉你們也得不到。

於是,霍去病率領的漢軍個個如狼似虎。

漠北之戰,霍去病統率領5萬騎兵攻打匈奴左賢王部,殲敵70400,己方損失只有上萬人。

看得出來,霍去病就算是讓某些士兵餓肚子,他手下這幫士兵的戰鬥力那也是槓槓的,1個打7個都沒問題!


歷史風暴


霍去病中國著名的軍事家

史記中曾有記者說 ,漢軍在作戰時 因為後勤補給跟不上 ,士兵們餓得面黃肌瘦 有一天漢武帝命人給軍中送了十幾車的糧食和肉 ,但霍去病不同意送到前線 ,更不讓軍中士兵吃, 就眼看著肉壞掉 ,然後把自己其中的酒喝足了以後就帶著一些人去踢足球,於是後世一些史料認為 其不體恤下屬 ,並說這是霍去病一生中不光彩的一面 。



但同時關於霍去病的記載 還有一點就是酒泉的故事 今天我國有個衛星發射基地 酒泉在今天的隔壁 但在古代卻是個水草豐美的地方 有一天漢武帝讓死者給霍去病送來了好久 但君人數眾多 九卻只有集團讓誰喝不讓誰喝 實在不好辦 或聚變眼珠一轉 面臨打開酒罈 把酒道路泉水中 讓士兵在下游去 不管有沒有味道 但是別人的心中特別感激


所以說前面講到的漢武帝送來十幾車糧食和肉,霍去病之所以不分給士兵吃 ,首先在於他知道漢軍的補給單純, 靠著後方運來是絕對不行的 ,更重要的是要向匈奴人學習 ,去爭去搶去奪,這一切只有在戰爭的勇敢衝鋒中才能得到,他不分給任何人 ,是希望士兵為了得到更多好吃的, 而會在戰鬥中努力拼殺 ,但歷史書中對霍去病的這一記錄 讓後世對她造成了誤解


溪仔x


這個確有其事,確實記載於史記之中,那司馬遷又是怎麼記載的呢?

霍去病做為大將軍衛青,衛皇后的外甥,自然從小就很顯貴,所以不太體恤兵卒。他出徵的時候,漢武帝都會派人送給他幾十輛的食物,霍去病當然不會吃太多,他身邊人也肯定也吃不完。

他回來的時候,車上剩餘的米和肉,很多都被他給丟棄了,而他的士卒卻還在捱餓,他在外打仗的時候,他的士兵餓得站不起來了,他卻在那邊踢球玩,不管那些士卒,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很重要,那就是在漠北之戰的時候,李廣因為迷路而沒有在規定的時間抵達,而李廣認為這是衛青有意在為難他,他也不肯受刀筆吏的詢問,他認為這是屈辱,所以就自盡而亡。

而李廣之子李敢認為這是衛青的錯,所以就將衛青給打了,要知道衛青可是大將軍呀,可是衛青把這個事情瞞下來了,並沒有打算深究,而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霍去病就在甘泉宮狩獵的時候,射殺了李敢。

而漢武帝也是將這個事情給瞞了下來,對外說李敢是被鹿角給撞死的,兩個事情相結合,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司馬遷要寫這個事情了。

第一,相比衛青的低調,宅心仁厚而言,霍去病的品行就顯得有點不好了,畢竟從小沒吃過苦,不會體諒其他人,司馬遷寫的這個事情,真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李陵是李廣之孫,當然李陵並不是李敢之子,李敢是他的叔叔,而司馬遷受宮刑,是受到李陵的原因,另外還有另外一個外戚李廣利,也就是李夫人之兄的原因,司馬遷對霍去病就不會迴護,就是如實而寫而已。

能力與品行,是分開的,不能因為霍去病打仗厲害,就將他的一些錯誤各種解釋。


歷史簡單說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學家,歷經磨難成功的司馬遷對於歷史的撰寫也是極為客觀公正的,所以他撰寫的《史記》也能成為歷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史記記載漢朝的霍去病把酒肉都放臭了,都不給將士們吃,這究竟是為什麼?是真的嗎?

筆者回答肯定是真的,霍去病確實讓肉放臭,都不給將士們吃。因為當朝的霍去病和司馬遷就一文一武,並沒有任何的不和,同時司馬遷的《史記》講究的是一個客觀公正,而漢武帝也都會時不時看一看,所以不可能會作假。

再分析下這個事件的根源,霍去病為何不給將士們喝酒吃肉,因為無功,因為給了就是沒有軍隊紀律,一個將士如果連功勞都沒有,怎麼會有資格喝酒吃肉,享受和霍去病一樣的待遇呢?這其實也是一種治軍手段,慈不帶兵,善不握權。

自古以來,好吃好喝的,都是給有能力的將士,如果下屬沒有能力,還吃自己喝自己的,難道自己是做慈善嗎?那還帶什麼兵打什麼仗,回家辦酒席算了。

對治軍者而言,重要的戰爭的亢奮性,只要一開戰,將士們就能奮勇殺敵,而吃好喝好的部將享受了生活,怎麼會有心思上戰場殺敵呢?不都喝飽喝足有睡大覺的感覺了!這也是霍去病的聰明之處,像古代的岳飛視部將如自己的手足,所以為部將兄弟們幹啥都樂意,所以才有了岳家軍。

這就是有了一種軍人的信仰,把將軍的忠義信仰在士兵們的心中,這樣的軍隊是很團結的,能夠達到攻必克,戰必勝的效果,而霍去病並不是這麼想的,糧食好吃的就那麼多,分下去肯定有人不夠,或者你多我少,就會形成譁變,影響軍心,甚至動搖霍去病的領導。

如此說來,霍去病就不該把食物分發下去,同時霍去病想到了一種慾望誘惑法,就是戰死的將士根本看不到這麼美好的食物,所以在手下的作戰中都有一種愛惜性命的心態,所以霍去病出徵的死亡率不是很高,所以就能在每一次的戰爭中最好的保持自己軍隊的實力,故幸不辱命,榮耀歸來。

也有一種說法是說霍去病比較自私,因為霍去病是從一個貴族家庭長大的,所以總會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出現,也正是這麼有貴族風氣的霍去病,也成了歷史上的備受爭議的人物。

雖然戰功赫赫,不過霍去病的貴族習氣認為這些勞苦手下不配享用這麼好的酒肉,所以寧願讓這些手下看著,幹餓著也不給這麼好的食物給他們吃,因為弱者不值得可憐,更何況是戰場。

所以從此處看,霍去病是一個很優秀的首領,任人為賢,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配喝酒吃肉,這就形成了一種極為激進的軍隊士氣,同時不能有傷亡,否則死了酒肉看都看不到了。

如此說來,霍去病如此作為確實有他的道理,並不是司馬遷的偏見。


小小嬴政


要說到西漢的將士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霍去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對他來說擊退匈奴,匡扶漢室比什麼都重要。他的出生是比較悽慘的,他的父親以前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但是他很大膽的勾引了公主身邊的一個侍女,於是就有了夫妻之實,但他父親始亂終棄。在他母親懷孕了之後,他不要這個孩子,去找了另一個女子,留下了他們母子兩人。但是霍去病非常的爭氣,英勇善戰,給皇帝打了很多勝仗,身份也提高了不少,他出名了之後,大家都開始關注他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當年跟匈奴進行河西戰爭的時候,漢武帝為了獎賞戰士們,就賞賜了十幾車的酒和肉,霍去病去戰場的時候就帶著這些軍糧,等戰爭結束了之後,戰士們都已經餓暈了,但是霍去病無動於衷。身邊的人勸他把這些給士兵們分了,他也不聽,結果霍去病把這些酒肉全部都給扔掉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他扔掉這些食物,是因為這些食物從出發去打仗就已經帶著了,一直到當時打完仗,古代沒有冰箱,所以已經變質了,也許會有人認為戰場上有點能吃的東西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憑藉當時的醫療水平,如果將士們都吃了變質的食物,得了病,根本就不用打仗了,戰士們自己就被消滅了,所以霍去病當時也是為大局考慮。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霍去病是想鼓勵戰士們,打仗是一件非常無聊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說,起初還比較亢奮,但是戰爭慢慢深入,戰士就會感到疲憊。霍去病在他們很飢餓的時候,但是還沒到臨界點,就當著大家的面,把酒肉扔掉了,是想告訴他們,如果想吃肉,就要打勝仗,打了勝仗想吃多少都有。戰士們只要聽到這句話,就會變得非常亢奮。

為了吃食也會跟敵人死拼到底,這是提高戰鬥力很有效的辦法,所以他每次一扔掉肉,戰士們就知道會有新鮮的大量的食物在等著他們,每個人就都會變得亢奮起來,這也是霍去病每次帶兵都能打勝仗的一個原因。在漢軍中,口頭獎賞是非常清晰的,一個戰士如果立了戰功,不光有酒肉可以享受,還能在軍旅生涯裡百尺竿頭。霍去病之所以把酒肉扔掉,也是為了戰士們能夠活著回去,吃到更加新鮮的酒肉,告訴所有人只要打了勝仗當上將軍,就再也不用為吃飯發愁了。

霍去病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將領了,所以部隊中有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將士就不服氣,他必須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就和士兵們保持距離。霍去病帶兵交鋒,下面的戰士從來沒有出現過背叛的情況,從這一點也能夠看出霍去病帶兵非常好,他明白士兵們打仗需要激情,明白鞭策他們奮勇殺敵也不是一頓酒肉就能夠解決的,而是加官進爵。嚴格的要求才能激勵士兵,打勝仗,這就是他這樣做的原因。


春秋亂舞


都別搶,我來答。

世上大凡有兩種人,一種窮困出身,摸爬滾打,在奮鬥的過程中結識了一群患難兄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是張愛玲說的。

感受過了底層的苦,所以才對下屬慈悲,有難同當,有難同享,說的就是水滸梁山這群人。

還有一種出身門第世家,呱呱落地的時候物質需求就應景一應俱全,不必煩神,無需操心,出身優越,因此不知民間疾苦,好比晉惠帝這種人。

否則一個正常人不會問沒飯吃,為何不吃肉這種問題。

司馬遷在《史記》中確實記載了霍去病不愛惜下屬的事情,漢武帝寵愛霍去病,他出徵打仗的時候都要給他配備私人廚師和食材。

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行不與士兵同伍,坐不與士兵同桌,吃不與士兵同食,中國文化歷來就是這樣,領導和下屬之間有一層無法突破的階級隔膜。

霍去病是因為衛氏外戚集團的榮光才得以被漢武帝賞識,當然他自己本身也爭氣,漢武帝有龍陽之好,一度導致謠傳他和霍去病之間有些是是非非。

總之,他和漢武帝關係要好,漢武帝器重他,不然也不會另外給他開小灶,準備精美的食物。

司馬遷看不慣霍去病這種作風,這是一種人本主義,覺得作為領導就該和下屬同甘共苦。雖然初衷是好的,替底層士兵發聲,但無疑是一種道德綁架。

說到底,像霍去病這種天才人物,這些士兵能夠跟隨在他底下打仗反而是種幸事,常打勝仗無疑保證軍隊避免出現過高的死亡率。

兵敗如山倒,士兵們把腦袋甩在褲腰帶上跟著將軍出生入死,說什麼報效朝廷那都是好聽的屁話,能活命,能吃上幾口軍糧,領幾塊軍餉,這就是多數士兵的追求。

霍去病和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多打勝仗對於底層士兵來說可能能夠升個官,但沒有人家起點高,自然也沒有別人爬的快。

霍去病壓根沒有必要去維護自己和士兵們的關係,而且他也沒有意識到要維護這種關係。他是出身優越的人,很多想法和士兵們想不到一塊去。

他只要保證自己能夠打勝仗,討漢武帝歡心就行,至於士兵怎麼死對他來說一點不重要。這是一種階級隔閡,主要源自於霍去病出身優越。

無法理解,也不知道底層的艱難,也不會去刻意維護士兵和軍官之間的關係。對他來說,將軍就是將軍,士兵就是士兵,他分的很清。

我們屬於上下級的隸屬關係,你要想吃這口軍糧,那就只能忍下去。所以,霍去病這種優越的出身不會讓他想到說將軍和士兵也是共存共亡的關係。

他寧願把腐爛的肉扔掉,也不願給那些餓肚子的士兵們吃,就是因為他不懂得照顧人。

但不能據此說他就是壞人,霍去病之所以會做出這種舉動恐怕僅僅只是覺得,士兵們有供應的軍糧,而這些肉都是皇帝賞賜給我的,我沒有理由拿自己的食物去救濟你們。

雖然這樣做確實能夠博得大家的好感,但霍去病沒有想到這一層,出身優越的人往往很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這是因為從來都是別人抬頭仰望他們的臉色,他們從來沒有抬頭仰望別人的臉色。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現實問題。

肉是皇帝賞賜給霍去病的,假如霍去病把這些肉賞賜給士兵,那麼無疑有假公濟私的嫌疑。

士兵們該感謝皇帝,還是感謝霍去病呢?

這個問題要是理不清楚,對霍去病來說是場災難。說感情皇帝吧,肉卻是人家霍去病給的,人家本來可以不給,但感謝皇帝又算怎麼回事?

說感謝霍去病吧,這是皇帝的恩賜,這不是拿著雞毛當令箭,用皇帝的東西來給自己賺名聲嗎?

皇帝要是知道了,心裡怎麼也不會舒服吧?

再者就是肉總共就這麼多,士兵卻有幾千上萬人,有的士兵可能會分到一點肉,有的可能會分不到。

分到的人當然會感激,沒有分到的人又會怎麼想呢?

人心有時候就是這麼險惡,你做了好事,人家還覺得分派不均,本來是一件好事,結果最後鬧的大家都不開心,士兵要是生氣了,來一場譁變。

這恐怕也是霍去病難以承受之重。

所以,依我看,這肉還不如不分——

以上——


圍爐談史


對此真的想誇題主一句:少俠好眼力。在大多數人都聚焦於衛青、霍去病的戰功、軍事成就之時,題主卻發現了《衛將軍驃騎列傳》裡面的不同,在這篇列傳裡面衛青、霍去病同列大司馬之後,司馬遷在接下來的記載裡有這麼一段話,其言: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

翻譯之後這段話說了兩點,其一漢武帝喜愛霍去病賜予他很多米和肉,在征戰回來時,霍去病吃不完,為了減輕輜重就給扔了,但此時在霍去病的隊伍中卻有士兵捱餓的;其二在塞外打仗時,因為缺糧,士兵士氣不振,霍去病卻在玩踢球遊戲

關於司馬遷為什麼會寫這些,有的人認為司馬遷在黑霍去病,誰讓他在漢武帝那裡受到不公正對待,在寫史書時難免會夾帶私貨,還有人認為司馬遷是在嫉妒,嫉妒霍去病的功勳和皇家的關係,如此種種,在歷史君看來這些都有失偏頗,理解這段話,需要把這段話放在整篇文章中,在寫這段話之前,司馬遷是在誇霍去病的,之後才寫這段話來說霍去病的缺點,這就不難理解,人無完人,司馬遷的目的是想塑造一位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不是隻有優點沒有缺點的完人。

再回到這兩句話本身,霍去病做的也沒有錯,只是有人認為是霍去病的缺點,首先天子賜食,有人認為是天子所賜,所以只能霍去病一人吃,別人不能吃,不然就是犯了大忌,因此霍去病就是扔掉也不能讓士兵吃,但在漢武帝賜予霍去病美酒時,霍去病為了讓士兵也能喝到,轉眼倒入河中與士兵共飲,這就不怕犯了大忌?因此雙標要不得。

霍去病如此做有兩點原因一霍去病被手下迷惑了,作為軍事統帥,他主要關心點額是對敵作戰問題,至於士兵的糧食問題,自有專門的人去負責,他不可能事無鉅細的去關注,也就是說是底下的官員將問題隱瞞了導致霍去病認為士兵不存在糧食的問題。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霍去病是閃電戰的鼻祖,閃電戰的主要特點在於機動性和迅速性,關於給養問題,霍去病採取的策略是從敵人那裡獲取,以戰養戰,也即霍去病知道士兵的糧食不夠,但就是不給他們,目的是培養他們的狼性,讓他們知道單單依靠漢軍的補給是不行的,要學會從匈奴人那裡獲取。

有些人喜歡斷章取義,所以造成了對霍去病的誤解,也順便貶低了司馬遷。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因為這個事情不僅涉及到了霍去病,還跟司馬遷有關。且聽我細細道來。

霍去病少年英雄,功績顯著。封狼居胥、飲馬瀚海歷來被人們稱讚,而英年早逝也令人扼腕嘆息。關於他虐待將士事情,雖然史書有記載,但是卻常常被他耀眼的功績遮掩,所以鮮有人提及。這麼這個事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來看史書原文。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這裡說霍去病不僅不給將士吃飯,而且還去蹴鞠踢球。這件事應該是真的,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一、天子賜食。既然食物是天子所賜,那麼只能夠霍去病一個人吃,就算是吃不完壞掉了,也不能分給別人或者丟掉。因為這是皇恩浩蕩,天子賜,不敢辭。在古代皇上的恩賜乃是無上榮耀,要是分給別人,那就是冒犯了皇威,犯了大忌。

二、身份尊貴,少年英雄。霍去病身份有多尊貴?他的姨母是皇后,也就是說漢武帝是他小姨夫。這種身份比皇子也弱不了多少,看不上或者說看不起某些普通士兵在當時的社會也沒毛病。霍去病死的時候才二十四歲,那麼他出徵的時候還是十多歲的少年。現在的人,二三十歲愛玩遊戲的大有人在,人家十幾歲的小孩踢個球是不是也沒毛病?更何況人家還是少年成名,立下赫赫戰功的。


我們再說一下士兵捱餓的事。當時漢朝的皇帝是誰?是千古一帝漢武帝!那時候的漢朝有多強大大家可想而知,而霍去病是他媳婦的侄子,他出徵,漢武帝會虧待他嗎?必然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保證他出徵順利。所以士兵捱餓應該只是霍去病在處罰犯了錯的士兵而已。而且針對捱餓這件事我們像兩個問題,為什麼沒有士兵譁變呢?為什麼霍去病這樣對待士兵還是能夠破匈奴、徵大宛、降西域,封狼居胥呢??


我個人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霍去病有失偏頗。刻意強化了霍去病的某些"壞事"或者說"不良品質"。司馬遷對霍去病和衛青應該是心懷不滿的。何故?因為司馬遷被漢武帝施了宮刑,再展不了男人的雄風,心中肯定是有恨意的。但是司馬遷不敢貶低漢武帝。所以他就將不滿發洩在了漢武帝寵臣衛青、霍去病的身上。在史書中貶低一番,小小的報復一下。

南宋有個人叫黃震,挺有文化的,他說: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這意思就是司馬遷貶低衛青霍去病,誇大李廣,厚此薄彼。所以我覺得霍去病對手下刻薄是假,司馬遷報復皇家才是真。

我們現在看歷史上的這些事,真覺得挺有意思的,大名鼎鼎的司馬遷也忍不了變成太監的痛苦,總要寫點什麼搞一下皇家的心態。哈哈!


文史漫談


對於歷史問題,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去看待,不能盲目的評價看待,盲目的主觀看待問題,必然是不行的。

任何一部史料著作,我們不能說它盡乎完美,作為史料著作,我們不能忽視創作者的一些主觀原因,司馬遷作為當時漢朝的史官,而且出生於史學之家,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史官。

霍去病當時作為名將衛青,皇后衛子夫之外甥,先天條件可能要比其他人要好得很多,但是如果霍去病自身沒有建功立業本領,那麼他也不會名垂青史,如果他不善待士兵,那麼他能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嗎?如果士兵的給養跟不上,統帥再有能有,士兵能一往無前嗎?從這些我們不免抱有懷疑史料的瑕疵點。

而作為史官的司馬遷,後來因為為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辯護,被盛怒之下的漢武帝處以宮刑,而李廣之子李敢因為得罪衛青,被霍去病射殺,而司馬遷作為史官被處以宮刑之後,難免心理上會出現一些主觀因素,而缺乏客觀判斷,從個人自身處境以及周邊事物的發展,從而以主觀臆測取代客觀事實。


言史坊


霍去病戰功赫赫。

霍去病出身顯赫,家族勢力強悍,他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以及名將衛青的外甥,權臣霍光同父異母兄長,他自己也是戰功赫赫,他是西漢中期名將,一生多次率軍深入大漠擊敗匈奴,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但是司馬遷卻在《史記》中說他不知道體恤下面的士卒。

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史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權貴們家裡的酒肉都放臭了,路邊卻有窮人因為凍餓而死。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的和這個差不多,說霍去病一直在皇宮中住著過著高貴的生活,帶兵打仗的時候,皇帝賞賜了他幾十車的食物,回來的時候輜重車上丟棄了很多米和肉,而跟隨他的士兵卻在忍飢挨餓,這就很荒謬了。霍去病真的有這麼可惡嗎?寧願丟棄食物也不給士兵吃,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從下面這幾個情況去看。

第一,司馬遷遭受腐刑。

無法否認,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但是也不一定等於說他記載的東西就一定是真的。司馬遷曾經被牽扯進李陵事件,司馬遷因為“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而被漢武帝下令閹割成了太監,他忍辱負重活了下來,還寫下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記》。

但是《史記》中記載的也未必都是真的,還是帶有他個人色彩的,例如他就神化了劉邦,恨不得把他塑造成一尊神,說劉邦在重病時還不肯醫治,這些就很難讓人信服。同樣的,司馬遷遭受了腐刑,對漢武帝時候的權貴多少還是有些怨氣的。漢武帝非常信任霍去病,司馬遷因為怨氣寫霍去病恃寵而驕,不善待士兵也就很正常了。

第二,霍去病的戰功,離不開士兵的支持。

霍去病英勇善戰,一生多次率軍深入大漠擊敗匈奴,打得匈奴人聞風喪膽,不敢回到漠南,而他自己是不太看重功名的,他建功後漢武帝給他修蓋府第,讓他去看,他說的是:“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也就是說在霍去病的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擊敗匈奴,他自己也的確多次擊敗了匈奴,但是他一個人能擊敗匈奴嗎?肯定不行的。霍去病即使再英勇善戰再會指揮,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的戰功都還是離不開下面無數士兵的支持。這些士兵為何這麼支持他?霍去病肯定還是有自己的人格魅力的,相信霍去病也不會傻到去虐待這些士兵,所以說霍去病不知道體恤下面的士卒,有點說不過去吧。

第三,丟棄的可能是變質的食物。

還有一點就是在古代是沒有冰箱的,霍去病下令丟棄的這些食物有可能是變質的食物,這些食物變質了不能再吃了只能扔掉,但是司馬遷等人未必就會知道實情,有可能知道實情也因為怨氣而誇大了,我們不能因為《史記》中的幾句話而去指責霍去病對士兵不好。

不可否認,霍去病是一個民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