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记载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给将士们吃,这是真的吗?

凤皇神


在《史记》中司马迁曾经记载,霍去病出征之前,汉武帝赠送了他好几车食物。直到打完仗,这些食物都没吃完,以至于有的都放臭了。但是霍去病宁可把这些东西放臭、扔掉,也不给士兵们吃,而且这时候还有很多士兵饿着肚子呢。

司马迁的职业是史官,在我国历史上,史官这个职业是非常讲究操守的,一定要秉笔直书。所以,司马迁对于霍去病这段描写可信度非常高。



另外,司马迁是和霍去病同一时期的人,虽然霍去病英年早逝,但深受汉武帝喜爱。而且,霍去病的家族一直到西汉中期仍然是对国家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家族。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被汉武帝托孤,一直到公元前68年都是西汉权臣,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如果对霍去病的行为瞎掰,霍家和汉武帝肯定都不会放过司马家。

所以,司马迁描写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的食物不分给手下饿着肚子的士兵,这件事几乎可以肯定是真实的。并且,这是从汉武帝到霍家都认可的一事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霍去病如此对待自己手下的士兵呢?

霍去病这个人寡言寡语,但是他的治军能力非常强,士兵们都很服他。即使刚刚投降过来的匈奴人,也会对霍去病忠心耿耿,跟着他一起北伐攻打其他匈奴人,而且屡立战功。

霍去病能够得到匈奴人的崇拜和认可,除了打仗厉害之外,还因为他打仗不是毫无区别的对匈奴人进行攻击。霍去病打仗讲的是有理有据,他在攻击匈奴人的时候,如果对方不反抗,霍去病也不会难为对方,而是放过他们去攻击其他部落。



所以,在草原上,别看霍去病转战千里杀敌无数,但也有很多匈奴部落并没有遭到霍去病的攻击。

霍去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方式,让匈奴人又惊又怕,投降过来之后他们肯定会对霍去病恭恭敬敬,令行禁止了。

霍去病对匈奴人都这么讲究,对自己手下的士兵肯定也不会差,否则匈奴人投降过来干嘛。只有跟着霍去病有更大收益的时候,这些匈奴人才愿意跟着他。

既然如此,可为什么霍去病的军中有士兵挨饿的时候,霍去病宁可丢掉皇帝赐赏的食物也不给那些挨饿的士兵吃呢?

这是霍去病军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既然士兵中有人挨饿,又不是所有的人都挨饿,其实是体现了霍去病的赏罚分明。



试想一下,霍去病在攻击匈奴人的时候,那些抵抗汉军的部落被攻击,部落中的牛、羊、粮食等成为霍去病军中的补给和战利品。

那么,必然有人拿的多,有人拿的少。

那些拿的少的人肯定就挨饿了,他们挨饿也反映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和匈奴人战斗的时候,他们出的力小,没有什么斩获,自然也分不到战利品了。

如果这些士兵依然能够和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一样得到充足的补给,这些人在下次战斗的时候,大概率不会去奋勇拼杀,反正打完仗之后挨不着饿,何必去玩命呢!

但是,那些在战斗中立功的士兵,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打完仗之后得到的战利品还要分给那些没有立功的人,这对于士兵们来说肯定会有怨言,下次冲锋陷阵也就不愿意了。

结果就是,这支军队战斗激情越来越差,战斗力也越来越差,补给越来越难获得,最终很有可能被匈奴人围歼在草原上。



霍去病当然没有这样做,从他对匈奴人的态度上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天生的心理学大师。不攻击恭敬的匈奴人,对匈奴人成功分化瓦解。那么,让那些没有立下战功的士兵饿肚子,对这些士兵既起到了小小的惩罚作用,同时也激励了全军。想要吃饱肚子,就要狠狠地打击匈奴人,战功越大,吃的越好。否则,多余的食物即使扔掉你们也得不到。

于是,霍去病率领的汉军个个如狼似虎。

漠北之战,霍去病统率领5万骑兵攻打匈奴左贤王部,歼敌70400,己方损失只有上万人。

看得出来,霍去病就算是让某些士兵饿肚子,他手下这帮士兵的战斗力那也是杠杠的,1个打7个都没问题!


历史风暴


霍去病中国著名的军事家

史记中曾有记者说 ,汉军在作战时 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 ,士兵们饿得面黄肌瘦 有一天汉武帝命人给军中送了十几车的粮食和肉 ,但霍去病不同意送到前线 ,更不让军中士兵吃, 就眼看着肉坏掉 ,然后把自己其中的酒喝足了以后就带着一些人去踢足球,于是后世一些史料认为 其不体恤下属 ,并说这是霍去病一生中不光彩的一面 。



但同时关于霍去病的记载 还有一点就是酒泉的故事 今天我国有个卫星发射基地 酒泉在今天的隔壁 但在古代却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 有一天汉武帝让死者给霍去病送来了好久 但君人数众多 九却只有集团让谁喝不让谁喝 实在不好办 或聚变眼珠一转 面临打开酒坛 把酒道路泉水中 让士兵在下游去 不管有没有味道 但是别人的心中特别感激


所以说前面讲到的汉武帝送来十几车粮食和肉,霍去病之所以不分给士兵吃 ,首先在于他知道汉军的补给单纯, 靠着后方运来是绝对不行的 ,更重要的是要向匈奴人学习 ,去争去抢去夺,这一切只有在战争的勇敢冲锋中才能得到,他不分给任何人 ,是希望士兵为了得到更多好吃的, 而会在战斗中努力拼杀 ,但历史书中对霍去病的这一记录 让后世对她造成了误解


溪仔x


这个确有其事,确实记载于史记之中,那司马迁又是怎么记载的呢?

霍去病做为大将军卫青,卫皇后的外甥,自然从小就很显贵,所以不太体恤兵卒。他出征的时候,汉武帝都会派人送给他几十辆的食物,霍去病当然不会吃太多,他身边人也肯定也吃不完。

他回来的时候,车上剩余的米和肉,很多都被他给丢弃了,而他的士卒却还在挨饿,他在外打仗的时候,他的士兵饿得站不起来了,他却在那边踢球玩,不管那些士卒,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那就是在漠北之战的时候,李广因为迷路而没有在规定的时间抵达,而李广认为这是卫青有意在为难他,他也不肯受刀笔吏的询问,他认为这是屈辱,所以就自尽而亡。

而李广之子李敢认为这是卫青的错,所以就将卫青给打了,要知道卫青可是大将军呀,可是卫青把这个事情瞒下来了,并没有打算深究,而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霍去病就在甘泉宫狩猎的时候,射杀了李敢。

而汉武帝也是将这个事情给瞒了下来,对外说李敢是被鹿角给撞死的,两个事情相结合,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司马迁要写这个事情了。

第一,相比卫青的低调,宅心仁厚而言,霍去病的品行就显得有点不好了,毕竟从小没吃过苦,不会体谅其他人,司马迁写的这个事情,真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李陵是李广之孙,当然李陵并不是李敢之子,李敢是他的叔叔,而司马迁受宫刑,是受到李陵的原因,另外还有另外一个外戚李广利,也就是李夫人之兄的原因,司马迁对霍去病就不会回护,就是如实而写而已。

能力与品行,是分开的,不能因为霍去病打仗厉害,就将他的一些错误各种解释。


历史简单说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历经磨难成功的司马迁对于历史的撰写也是极为客观公正的,所以他撰写的《史记》也能成为历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史记记载汉朝的霍去病把酒肉都放臭了,都不给将士们吃,这究竟是为什么?是真的吗?

笔者回答肯定是真的,霍去病确实让肉放臭,都不给将士们吃。因为当朝的霍去病和司马迁就一文一武,并没有任何的不和,同时司马迁的《史记》讲究的是一个客观公正,而汉武帝也都会时不时看一看,所以不可能会作假。

再分析下这个事件的根源,霍去病为何不给将士们喝酒吃肉,因为无功,因为给了就是没有军队纪律,一个将士如果连功劳都没有,怎么会有资格喝酒吃肉,享受和霍去病一样的待遇呢?这其实也是一种治军手段,慈不带兵,善不握权。

自古以来,好吃好喝的,都是给有能力的将士,如果下属没有能力,还吃自己喝自己的,难道自己是做慈善吗?那还带什么兵打什么仗,回家办酒席算了。

对治军者而言,重要的战争的亢奋性,只要一开战,将士们就能奋勇杀敌,而吃好喝好的部将享受了生活,怎么会有心思上战场杀敌呢?不都喝饱喝足有睡大觉的感觉了!这也是霍去病的聪明之处,像古代的岳飞视部将如自己的手足,所以为部将兄弟们干啥都乐意,所以才有了岳家军。

这就是有了一种军人的信仰,把将军的忠义信仰在士兵们的心中,这样的军队是很团结的,能够达到攻必克,战必胜的效果,而霍去病并不是这么想的,粮食好吃的就那么多,分下去肯定有人不够,或者你多我少,就会形成哗变,影响军心,甚至动摇霍去病的领导。

如此说来,霍去病就不该把食物分发下去,同时霍去病想到了一种欲望诱惑法,就是战死的将士根本看不到这么美好的食物,所以在手下的作战中都有一种爱惜性命的心态,所以霍去病出征的死亡率不是很高,所以就能在每一次的战争中最好的保持自己军队的实力,故幸不辱命,荣耀归来。

也有一种说法是说霍去病比较自私,因为霍去病是从一个贵族家庭长大的,所以总会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出现,也正是这么有贵族风气的霍去病,也成了历史上的备受争议的人物。

虽然战功赫赫,不过霍去病的贵族习气认为这些劳苦手下不配享用这么好的酒肉,所以宁愿让这些手下看着,干饿着也不给这么好的食物给他们吃,因为弱者不值得可怜,更何况是战场。

所以从此处看,霍去病是一个很优秀的首领,任人为贤,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配喝酒吃肉,这就形成了一种极为激进的军队士气,同时不能有伤亡,否则死了酒肉看都看不到了。

如此说来,霍去病如此作为确实有他的道理,并不是司马迁的偏见。


小小嬴政


要说到西汉的将士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霍去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他来说击退匈奴,匡扶汉室比什么都重要。他的出生是比较凄惨的,他的父亲以前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是他很大胆的勾引了公主身边的一个侍女,于是就有了夫妻之实,但他父亲始乱终弃。在他母亲怀孕了之后,他不要这个孩子,去找了另一个女子,留下了他们母子两人。但是霍去病非常的争气,英勇善战,给皇帝打了很多胜仗,身份也提高了不少,他出名了之后,大家都开始关注他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当年跟匈奴进行河西战争的时候,汉武帝为了奖赏战士们,就赏赐了十几车的酒和肉,霍去病去战场的时候就带着这些军粮,等战争结束了之后,战士们都已经饿晕了,但是霍去病无动于衷。身边的人劝他把这些给士兵们分了,他也不听,结果霍去病把这些酒肉全部都给扔掉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他扔掉这些食物,是因为这些食物从出发去打仗就已经带着了,一直到当时打完仗,古代没有冰箱,所以已经变质了,也许会有人认为战场上有点能吃的东西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凭借当时的医疗水平,如果将士们都吃了变质的食物,得了病,根本就不用打仗了,战士们自己就被消灭了,所以霍去病当时也是为大局考虑。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霍去病是想鼓励战士们,打仗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起初还比较亢奋,但是战争慢慢深入,战士就会感到疲惫。霍去病在他们很饥饿的时候,但是还没到临界点,就当着大家的面,把酒肉扔掉了,是想告诉他们,如果想吃肉,就要打胜仗,打了胜仗想吃多少都有。战士们只要听到这句话,就会变得非常亢奋。

为了吃食也会跟敌人死拼到底,这是提高战斗力很有效的办法,所以他每次一扔掉肉,战士们就知道会有新鲜的大量的食物在等着他们,每个人就都会变得亢奋起来,这也是霍去病每次带兵都能打胜仗的一个原因。在汉军中,口头奖赏是非常清晰的,一个战士如果立了战功,不光有酒肉可以享受,还能在军旅生涯里百尺竿头。霍去病之所以把酒肉扔掉,也是为了战士们能够活着回去,吃到更加新鲜的酒肉,告诉所有人只要打了胜仗当上将军,就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

霍去病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将领了,所以部队中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将士就不服气,他必须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就和士兵们保持距离。霍去病带兵交锋,下面的战士从来没有出现过背叛的情况,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霍去病带兵非常好,他明白士兵们打仗需要激情,明白鞭策他们奋勇杀敌也不是一顿酒肉就能够解决的,而是加官进爵。严格的要求才能激励士兵,打胜仗,这就是他这样做的原因。


春秋乱舞


都别抢,我来答。

世上大凡有两种人,一种穷困出身,摸爬滚打,在奋斗的过程中结识了一群患难兄弟。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说的。

感受过了底层的苦,所以才对下属慈悲,有难同当,有难同享,说的就是水浒梁山这群人。

还有一种出身门第世家,呱呱落地的时候物质需求就应景一应俱全,不必烦神,无需操心,出身优越,因此不知民间疾苦,好比晋惠帝这种人。

否则一个正常人不会问没饭吃,为何不吃肉这种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确实记载了霍去病不爱惜下属的事情,汉武帝宠爱霍去病,他出征打仗的时候都要给他配备私人厨师和食材。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行不与士兵同伍,坐不与士兵同桌,吃不与士兵同食,中国文化历来就是这样,领导和下属之间有一层无法突破的阶级隔膜。

霍去病是因为卫氏外戚集团的荣光才得以被汉武帝赏识,当然他自己本身也争气,汉武帝有龙阳之好,一度导致谣传他和霍去病之间有些是是非非。

总之,他和汉武帝关系要好,汉武帝器重他,不然也不会另外给他开小灶,准备精美的食物。

司马迁看不惯霍去病这种作风,这是一种人本主义,觉得作为领导就该和下属同甘共苦。虽然初衷是好的,替底层士兵发声,但无疑是一种道德绑架。

说到底,像霍去病这种天才人物,这些士兵能够跟随在他底下打仗反而是种幸事,常打胜仗无疑保证军队避免出现过高的死亡率。

兵败如山倒,士兵们把脑袋甩在裤腰带上跟着将军出生入死,说什么报效朝廷那都是好听的屁话,能活命,能吃上几口军粮,领几块军饷,这就是多数士兵的追求。

霍去病和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多打胜仗对于底层士兵来说可能能够升个官,但没有人家起点高,自然也没有别人爬的快。

霍去病压根没有必要去维护自己和士兵们的关系,而且他也没有意识到要维护这种关系。他是出身优越的人,很多想法和士兵们想不到一块去。

他只要保证自己能够打胜仗,讨汉武帝欢心就行,至于士兵怎么死对他来说一点不重要。这是一种阶级隔阂,主要源自于霍去病出身优越。

无法理解,也不知道底层的艰难,也不会去刻意维护士兵和军官之间的关系。对他来说,将军就是将军,士兵就是士兵,他分的很清。

我们属于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你要想吃这口军粮,那就只能忍下去。所以,霍去病这种优越的出身不会让他想到说将军和士兵也是共存共亡的关系。

他宁愿把腐烂的肉扔掉,也不愿给那些饿肚子的士兵们吃,就是因为他不懂得照顾人。

但不能据此说他就是坏人,霍去病之所以会做出这种举动恐怕仅仅只是觉得,士兵们有供应的军粮,而这些肉都是皇帝赏赐给我的,我没有理由拿自己的食物去救济你们。

虽然这样做确实能够博得大家的好感,但霍去病没有想到这一层,出身优越的人往往很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这是因为从来都是别人抬头仰望他们的脸色,他们从来没有抬头仰望别人的脸色。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现实问题。

肉是皇帝赏赐给霍去病的,假如霍去病把这些肉赏赐给士兵,那么无疑有假公济私的嫌疑。

士兵们该感谢皇帝,还是感谢霍去病呢?

这个问题要是理不清楚,对霍去病来说是场灾难。说感情皇帝吧,肉却是人家霍去病给的,人家本来可以不给,但感谢皇帝又算怎么回事?

说感谢霍去病吧,这是皇帝的恩赐,这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用皇帝的东西来给自己赚名声吗?

皇帝要是知道了,心里怎么也不会舒服吧?

再者就是肉总共就这么多,士兵却有几千上万人,有的士兵可能会分到一点肉,有的可能会分不到。

分到的人当然会感激,没有分到的人又会怎么想呢?

人心有时候就是这么险恶,你做了好事,人家还觉得分派不均,本来是一件好事,结果最后闹的大家都不开心,士兵要是生气了,来一场哗变。

这恐怕也是霍去病难以承受之重。

所以,依我看,这肉还不如不分——

以上——


围炉谈史


对此真的想夸题主一句:少侠好眼力。在大多数人都聚焦于卫青、霍去病的战功、军事成就之时,题主却发现了《卫将军骠骑列传》里面的不同,在这篇列传里面卫青、霍去病同列大司马之后,司马迁在接下来的记载里有这么一段话,其言: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翻译之后这段话说了两点,其一汉武帝喜爱霍去病赐予他很多米和肉,在征战回来时,霍去病吃不完,为了减轻辎重就给扔了,但此时在霍去病的队伍中却有士兵挨饿的;其二在塞外打仗时,因为缺粮,士兵士气不振,霍去病却在玩踢球游戏

关于司马迁为什么会写这些,有的人认为司马迁在黑霍去病,谁让他在汉武帝那里受到不公正对待,在写史书时难免会夹带私货,还有人认为司马迁是在嫉妒,嫉妒霍去病的功勋和皇家的关系,如此种种,在历史君看来这些都有失偏颇,理解这段话,需要把这段话放在整篇文章中,在写这段话之前,司马迁是在夸霍去病的,之后才写这段话来说霍去病的缺点,这就不难理解,人无完人,司马迁的目的是想塑造一位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不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完人。

再回到这两句话本身,霍去病做的也没有错,只是有人认为是霍去病的缺点,首先天子赐食,有人认为是天子所赐,所以只能霍去病一人吃,别人不能吃,不然就是犯了大忌,因此霍去病就是扔掉也不能让士兵吃,但在汉武帝赐予霍去病美酒时,霍去病为了让士兵也能喝到,转眼倒入河中与士兵共饮,这就不怕犯了大忌?因此双标要不得。

霍去病如此做有两点原因一霍去病被手下迷惑了,作为军事统帅,他主要关心点额是对敌作战问题,至于士兵的粮食问题,自有专门的人去负责,他不可能事无巨细的去关注,也就是说是底下的官员将问题隐瞒了导致霍去病认为士兵不存在粮食的问题。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霍去病是闪电战的鼻祖,闪电战的主要特点在于机动性和迅速性,关于给养问题,霍去病采取的策略是从敌人那里获取,以战养战,也即霍去病知道士兵的粮食不够,但就是不给他们,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狼性,让他们知道单单依靠汉军的补给是不行的,要学会从匈奴人那里获取。

有些人喜欢断章取义,所以造成了对霍去病的误解,也顺便贬低了司马迁。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因为这个事情不仅涉及到了霍去病,还跟司马迁有关。且听我细细道来。

霍去病少年英雄,功绩显著。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历来被人们称赞,而英年早逝也令人扼腕叹息。关于他虐待将士事情,虽然史书有记载,但是却常常被他耀眼的功绩遮掩,所以鲜有人提及。这么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呢?我们来看史书原文。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这里说霍去病不仅不给将士吃饭,而且还去蹴鞠踢球。这件事应该是真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一、天子赐食。既然食物是天子所赐,那么只能够霍去病一个人吃,就算是吃不完坏掉了,也不能分给别人或者丢掉。因为这是皇恩浩荡,天子赐,不敢辞。在古代皇上的恩赐乃是无上荣耀,要是分给别人,那就是冒犯了皇威,犯了大忌。

二、身份尊贵,少年英雄。霍去病身份有多尊贵?他的姨母是皇后,也就是说汉武帝是他小姨夫。这种身份比皇子也弱不了多少,看不上或者说看不起某些普通士兵在当时的社会也没毛病。霍去病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那么他出征的时候还是十多岁的少年。现在的人,二三十岁爱玩游戏的大有人在,人家十几岁的小孩踢个球是不是也没毛病?更何况人家还是少年成名,立下赫赫战功的。


我们再说一下士兵挨饿的事。当时汉朝的皇帝是谁?是千古一帝汉武帝!那时候的汉朝有多强大大家可想而知,而霍去病是他媳妇的侄子,他出征,汉武帝会亏待他吗?必然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保证他出征顺利。所以士兵挨饿应该只是霍去病在处罚犯了错的士兵而已。而且针对挨饿这件事我们像两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士兵哗变呢?为什么霍去病这样对待士兵还是能够破匈奴、征大宛、降西域,封狼居胥呢??


我个人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霍去病有失偏颇。刻意强化了霍去病的某些"坏事"或者说"不良品质"。司马迁对霍去病和卫青应该是心怀不满的。何故?因为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了宫刑,再展不了男人的雄风,心中肯定是有恨意的。但是司马迁不敢贬低汉武帝。所以他就将不满发泄在了汉武帝宠臣卫青、霍去病的身上。在史书中贬低一番,小小的报复一下。

南宋有个人叫黄震,挺有文化的,他说: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这意思就是司马迁贬低卫青霍去病,夸大李广,厚此薄彼。所以我觉得霍去病对手下刻薄是假,司马迁报复皇家才是真。

我们现在看历史上的这些事,真觉得挺有意思的,大名鼎鼎的司马迁也忍不了变成太监的痛苦,总要写点什么搞一下皇家的心态。哈哈!


文史漫谈


对于历史问题,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不能盲目的评价看待,盲目的主观看待问题,必然是不行的。

任何一部史料著作,我们不能说它尽乎完美,作为史料著作,我们不能忽视创作者的一些主观原因,司马迁作为当时汉朝的史官,而且出生于史学之家,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史官。

霍去病当时作为名将卫青,皇后卫子夫之外甥,先天条件可能要比其他人要好得很多,但是如果霍去病自身没有建功立业本领,那么他也不会名垂青史,如果他不善待士兵,那么他能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吗?如果士兵的给养跟不上,统帅再有能有,士兵能一往无前吗?从这些我们不免抱有怀疑史料的瑕疵点。

而作为史官的司马迁,后来因为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辩护,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处以宫刑,而李广之子李敢因为得罪卫青,被霍去病射杀,而司马迁作为史官被处以宫刑之后,难免心理上会出现一些主观因素,而缺乏客观判断,从个人自身处境以及周边事物的发展,从而以主观臆测取代客观事实。


言史坊


霍去病战功赫赫。

霍去病出身显赫,家族势力强悍,他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以及名将卫青的外甥,权臣霍光同父异母兄长,他自己也是战功赫赫,他是西汉中期名将,一生多次率军深入大漠击败匈奴,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中说他不知道体恤下面的士卒。

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史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权贵们家里的酒肉都放臭了,路边却有穷人因为冻饿而死。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和这个差不多,说霍去病一直在皇宫中住着过着高贵的生活,带兵打仗的时候,皇帝赏赐了他几十车的食物,回来的时候辎重车上丢弃了很多米和肉,而跟随他的士兵却在忍饥挨饿,这就很荒谬了。霍去病真的有这么可恶吗?宁愿丢弃食物也不给士兵吃,个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情况去看。

第一,司马迁遭受腐刑。

无法否认,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但是也不一定等于说他记载的东西就一定是真的。司马迁曾经被牵扯进李陵事件,司马迁因为“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而被汉武帝下令阉割成了太监,他忍辱负重活了下来,还写下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记》。

但是《史记》中记载的也未必都是真的,还是带有他个人色彩的,例如他就神化了刘邦,恨不得把他塑造成一尊神,说刘邦在重病时还不肯医治,这些就很难让人信服。同样的,司马迁遭受了腐刑,对汉武帝时候的权贵多少还是有些怨气的。汉武帝非常信任霍去病,司马迁因为怨气写霍去病恃宠而骄,不善待士兵也就很正常了。

第二,霍去病的战功,离不开士兵的支持。

霍去病英勇善战,一生多次率军深入大漠击败匈奴,打得匈奴人闻风丧胆,不敢回到漠南,而他自己是不太看重功名的,他建功后汉武帝给他修盖府第,让他去看,他说的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也就是说在霍去病的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击败匈奴,他自己也的确多次击败了匈奴,但是他一个人能击败匈奴吗?肯定不行的。霍去病即使再英勇善战再会指挥,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的战功都还是离不开下面无数士兵的支持。这些士兵为何这么支持他?霍去病肯定还是有自己的人格魅力的,相信霍去病也不会傻到去虐待这些士兵,所以说霍去病不知道体恤下面的士卒,有点说不过去吧。

第三,丢弃的可能是变质的食物。

还有一点就是在古代是没有冰箱的,霍去病下令丢弃的这些食物有可能是变质的食物,这些食物变质了不能再吃了只能扔掉,但是司马迁等人未必就会知道实情,有可能知道实情也因为怨气而夸大了,我们不能因为《史记》中的几句话而去指责霍去病对士兵不好。

不可否认,霍去病是一个民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